我把黄河给你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GameKing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仅仅是一块石头吗?
  “我把黄河给你。”陈直起身,把手上的一块石头给我。
  他说话的当下,我们正顶着烈日在黄河滩上拣黄河石。
  我吓了一跳。他的口气好大。好像黄河是他的,从渺远洪荒的太古奔腾至今的黄河是他的。可他这么慷慨大方地就把黄河给了我。
  当然,他所说的黄河其实是一块像黄河的石头。但是,我却相信,它是黄河。因为它不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从160万年前它就随黄河一路走来,然后一直安静地守在这片黄河滩上。我能辨认它身上细致的水纹是黄河的血脉,那蜿蜒弯曲的姿势是黄河的形态,甚至我能感觉到八千年前伏羲经过黄河时在石头上留下的余温。
  我一直相信,石头是有灵性的。一如我相信宝玉的前生是大荒山青峰更埂上的那块通灵顽石。一如我相信三生石上附载的精魂,一如我相信天下的美石都承载了天地日月的精华,生命的灵性。
  所以,我每到一处地方,只要有水流,有沙滩,我总会要拣一块小石带回去,放在书房的玻璃橱窗里。每每看见它,我就会或听见清泉从石上流动的声音,仿佛枕在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诗里;或看见看见千年前《诗经》的河洲,有关关雎鸠,有窈窕淑女,有涉水而来的男子,仿佛在等待一场最美的相遇。我带回一块石头,其实是带回一段河流的记忆,带回一段如河流清澈的古老爱情。
  在这黄河滩上,我仍然期望找到一块美丽的石头,把黄河带回家。而我的期望比任何时候都更强烈。只是因为黄河有中华民族的血脉和历史,有我们承载几千年的的情感。
  陈幸运地拣到了黄河石。而我赤脚踏着滚烫的沙滩,在众石之中寻寻觅觅,却一无所获。我不甘心,发誓要找到黄河石。当很多文人朋友上筏子漂流去了,我却固执地留在沙滩继续寻找。令我沮丧的是,我用了长长的时间,竟找不到一块烙下黄河印记的石头。我开始感到失望。
  但是,我万万没有想到陈会把石头送我。当时,我连一点半推半辞的矜持都没有,就惊喜若狂地收下了他送我的黄河。
  我是不是太贪心?我要了黄河。我要了轩辕的黄河,要了伏羲和女娲的黄河,要了每一个黄皮肤中国人血液里流淌的黄河。
  这么重的礼物,我能载得动吗?
  返回成都之际,我把石头留在了西安。黄河仍在那里流淌着。它太重,太重,我载不动它。它属于昆仑山,属于黄土高原,属于这片黄色的土地,和每一个炎黄的子孙。
  属你,也属我。
  谁发现了河图洛书?
  “这是乾坤湾。”他平静地说,那语气就像是每天都见到它而处美不惊。“黄河乾坤湾。”他又补充了一句,仍然很平静的表情。
  “黄河乾坤湾!”我站在山巅惊呼起来。
  我是一个见了山,见了水,就容易激动的女人,何况我面对的是黄河,是伏羲的乾坤湾,又怎么能做到不动声色?
  “你看,它像不像河图洛书?”他指给我看。我极目远望,在沟壑纵横之间,在伏羲出生的叫伏义村的地方,与古道边一个叫河怀的村子之间,黄河到了这里,突然乾坤一转,来了一个S型的大转弯。像一条从混沌而来蜿蜒而至的游龙,怀抱了两条“阴阳鱼”,浑若一幅大化而成的太极图。真是啊,是玉帝丢落在黄土高原重峦叠障之中的河图洛书!
  它一直在那里,从四面八荒的太古,从刀耕火种的旧石器时代,它就在那里,等着世人来参。
  是谁发现了河图洛书?最先参透了宇宙天机?我故意考他。
  伏羲。他不假思索地回答。
  传说,在久远久远的以前,太昊伏羲氏統治天下的时候,常常在这黄河古道上徘徊。伏羲抬头看天,低头看地。有一天,他登上山巅,俯视奔腾的黄河呈S形从他的脚下流过。这时,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他顿悟玉帝丢落在黄河中的“天书图语”,参破“天机”。于是。伏羲按天书图语,演成八卦,创立了黄河文化,开启了中华民族的文明与智慧。自伏羲发现河图后,又差不多过了八百年,大地洪水泛滥。大禹寻找治水良策。相传有一天,他看见洛河中出现一只五彩神龟,背驮"洛书",背上的纹理如同文字。于是,大禹发现了洛书,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
  而就在这片土地上,女娲用黄河的水和泥,创造了人类,捏出了泥做的男人,水做的女人,捏出了天地万物。西方人用上帝创世的传说,写下了一部经典传世的《圣经》,而中国人以自己诗意的方式,以自己独有的文化,打开了亘古永久的美丽神话,打开了文明之门。
  望着眼前奔来眼底的九曲黄河,我忽然发现,它不是一个偶然的转弯。它是大化赋予给中华民族文明与智慧的命运转弯。
  中国人需要这样的转弯,历史需要这样的转弯。
  黄河之水
  当我站在黄河岸边,望着浊浪滔天一泻千里的黄河之水,我不禁感慨,那是李白的诗啊。“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从中学的地理课里,我就知道,黄河是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而来。但是,我认识的黄河是从李白的诗里而来,它从天而降,从中国人神话里的银河倾泻而下,飘落九尘,随亘古绵延的山脉奔流,一路而去。我一直相信,它从天上来。
  黄河的气势,在李白的诗里。而黄河的苍凉却在王之涣的诗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它也在王维的诗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荒凉孤寒的边关,黄沙飞扬的戈壁,黄天厚土的高原,似乎总是与黄河相连。
  其实,我们眼中的黄河并不只是苍凉的诗句,并不只是浊浪排空的黄色巨浪。它原本是一条清澈的细流,在碧绿的沙洲,有鸟语,有花香。它在挟带软风温香的《诗经》里。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它也在芳草凄迷的水边,有苍苍的蒹葭,有居在水湄的佳人。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在水之湄。
  只是,它到了中游,到了黄土高原,才挟带泥沙,掀起了翻云覆雨的黄色巨浪。黄河到了这里,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黄河,成为中国人心目中的黄河。它不再是小家碧玉的美人,而是一个惊天动地的英雄。
  黄河是苍凉的。从高耸的昆仑山到浩瀚的太平洋,经草原,越沙漠,它历尽了多少沧桑,见过了多少边关的明月,大漠的风沙。
  黄河是厚重的。它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始祖,孕育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无数风流人物。它与长江一样,承载着几千年的华夏文明和历史沧桑。
  黄河是黄色的。我骄傲,我的皮肤是它的颜色。
  黄河又是碧绿的。我知道,它曾经是一条清澈的河流啊。它是天上之水。我深信并且坚持,终有一天人类会还原它的绿。变绿了,变清了的黄河,仍是我心中那条悠悠万载滚滚东去的大河。
  我终于见到了黄河,终于站在了它的岸边。虽然我无法把黄河带回去,但它已经流入了我的生命和血脉,在我的心上流淌。
  ——选自曹蓉散文集《赴一场人神之恋的爱情》
其他文献
灵魂有了天堂,就不在乎脚下的地狱。  ——题记  出行  青海省。海北洲。刚察县。哈尔盖乡。环仓秀麻寺。  久买智华四喇嘛在一个阴风凄凄的早晨出发了。  那是一个不确定的早晨,不确定的钟点,时间被岁月的光和影分割成无数条块。他们就站在某一个条块之上,或条块之间。  他们出门便忘记了老主持的交代。他们讨厌老主持的碎舌头,除了经文,满口废话。智慧需要教导吗?  藏红色长袍和藏红色脸庞。久买智华四喇嘛像
期刊
当我们打开中国地图的时候,会发现这么一个奇怪的现象:崛起的青藏高原之上的青海省,怎么看都像一只大写意的“兔子”。假若我们从空中遥望地球,称为世界屋脊的美丽神秘的青藏高原,连绵高原,傲然迤逦、超凡脱俗。“动若脱兔”,这个词语便生动地在我脑海中生长起来。但我们从地质结构看,她为中国内陆竖起了一道天然的屏障。这道屏障遮挡住了风沙,遮挡住了干旱,温和湿润了江南水乡,才会有今天这样的风光绮丽。但这道天然屏障
期刊
在大年初九,我陪弟弟一家人去圆通山动物园游玩,时值初春,上午的阳光已将景区照耀得格外明媚,气候宜人,让人感受到春城的温暖如意。  在景区门口的左侧,我看到游客服务中心门上挂着一块牌子“樱花邮局”,上面标注着日语和英语,只见有一盆粉红的樱花摆在服务台上格外引人注目,走近一看才知是个手工制品,但做工精细足可以假乱真。其实赏樱花是昆明人的一大乐趣,"圆通花潮"是昆明胜景之一,阳春三月,在一年一度的樱花节
期刊
在小苏,生平第一次在早晨被公鸡的打鸣声叫醒,鸡鸣确实是明亮的虽谈不上悦耳也不至于反感,想起平日定闹钟被惊醒时的无奈和恼怒不免有些好笑。欣喜于睁眼的时候看到一个敞亮的农村,早饭后像“漫游者”一样在小苏村独自闲逛。各处低矮的院墙隙间长满不同色调的苔藓,藤蔓的植物攀援在赤红色的墙壁上,有些诗意的忧郁。随处可见的鸡鸭鹅为这个安静的村落添了几个音符,它们的归宿是主人的肠胃,却也在“活着”的时候自由自在无忧无
期刊
出学,顾名思义,与教育有关。是从前门源地区各民族学生小学毕业时举行的盛大的、别开生面的庆典仪式。这种仪式在县城已经、或者正在消失,而在乡村仍然流行,并且依然隆重与普遍。这是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因为这个仪式只是在小学毕业时举行,初中、高中都没有。现在的高考中,对金榜题名的学子们也进行祝贺,但不叫出学,而称作恭喜、挂红。  门源地区办学历史不算悠久,私塾之外正规的学校可追溯到上世纪二十年代。据史志记载
期刊
清晨起来,推窗远望,不知昨夜何时下了一场大雪,满目银装素裹,近处的树木、远处的山峦都披上了一件银色的素衣,给人一种纯净而辽远的感觉。此刻,我所居住的西部小城威远镇还依然沉浸在睡梦之中,这些飘飘扬扬的雪花像一只只粉蝶在漫天飞舞,又静静地落下来、落下来,静寂无声。  随着手机的一声震动,我打开微信,一位远在京城的酒界老友发来一条消息。我仔细一看上面显示的文字,顷刻间,内心便有了一阵撕扯的无以言说的疼痛
期刊
“那是使精血为之冲动、官能为之感奋、毛发为之张扬如风的土地”。(昌耀《青藏高原的形体》)。  那被狂风雕刻过的、被雨雪滋润过的、被阳光渲染过的地域之上,那种永远无法登临的山的高峻,那种无法走到尽头的原野的广袤,那种伴随着仰望自然而然生发的崇敬,那种俯瞰时悄然领悟的空旷,除非身临其境,谁也不可能给你间接地传达。亲临其境之后,许多普通甚至奇怪的地名,有了注解和故事,能唤起我的鲜活的记忆并生发出或者欢喜
期刊
聆听土语  在土乡民俗的深处,我听到土语了。  一群吉祥的鸟儿,振翅飞来,凌空而翔,迎面而舞。  聆听土语,那是大野的风掠过牛羊的犄角,是湿漉漉的云朵在青稞地头慢唱轻吟。  土语,从吐谷浑马蹄耕耘的远道踏尘而来,自成体系,传承千年,在土乡的民间耳熟能详。  土语,血色嘶鸣中冲突,彩绘行云里逍遥,有喜有悲也有泪;  土语,拆卸过苍穹,潜入过湖海,有自豪有失落,也有深深的迷惑。  这就是土语。会以风蚀
期刊
暮春的早晨,三十六岁的德格松扎静静地坐在宾馆的向阳一隅,高原的阳光透过窗棂,瀑布般地倾泻在他身上,这使得端坐在阳光中的他,有了一种亦真亦幻的感觉。宛如来自另一个世界。德格松扎黝黑的脸上始终挂着浅浅的笑,他歪着头专注地听着我和达英的交谈,虽然对于交谈的内容,他大多听不明白。  达英是我的朋友,他是杂多县著名的文化学者,对《格萨尔王史诗》有着属于自己的心得。  这是一部有着浓郁传奇色彩史诗巨著,它是世
期刊
乡土  千丝万缕的天籁地鸣,滋润着我的河湟大地,回响在更替的四季。  五月,婆娑的绿柳在沿河尽情吐故纳新。箭手们起了个大早,操箭的声响宛如深冬的西北风嗖嗖作响,只是在牵强附会寻找民族仅存的一点记忆。  我十分理解乡间这仅存的绝响。  收羊皮的回族和东乡人无孔不入,摩托车来来往往,在洞开的门户里出出进进,比走城里的马路还要自由,不知不觉把村里的旱场潜移默化成了简陋的市场。忘记了夕阳落下时的悲壮,忘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