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说:“在教育中,身体的健康用体育,心灵的启迪用音乐。”优美纯洁的音乐可使人的思想感情潜移默化,形成高尚的品德。一:捕捉音乐形象,揭示作品内涵,激起情感浪花,涤荡心灵尘埃。二:善教乐学,因材施教,律动游戏表演,深化教学意境。三:音教之花,先声夺人,德育阵地,典范先行。美的音乐是塑造美好心灵的使者,教育者若能把音乐的旋律美、内涵美、歌词美运用得当,那么,良好的道德观念、高尚情操的形成,就会在属于美育的音乐教育里获取营养。
教育法规定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五育并举中,“德育”居首位;古人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其中的“传道”指的传授做人的道理;我们经常说到的“教书育人”四个字的宗旨也是:教书的目的在于育人。可见,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道德情操的养成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养成道德历来就是教育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今天也仍然是学校教育肩负的重任。从古至今人们对此做了大量的探索。观念、态度和价值体系的传递在教育和社会教化中的 极端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当今全球化发展迅速的情况下,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难度都加大加 重了。我国社会的进一步改革开放和经济市场化的过程,给学校德育带来了新的特殊的难题,在此情形下,道 德教育如何才能在学校课程中更好的体现并融为一体,产生有效的德育效应和氛围,是教育研究和实践面临的 迫切任务。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说:“在教育中,身体的健康用体育,心灵的启迪用音乐。”优美纯洁的音乐可使人的思想感情潜移默化,形成高尚的品德。我曾看见一琴行的广告语“学琴的孩子不会变坏。”排除其中的商业宣传,学琴本身能让孩子接触到许多优美的音乐作品,这就与“心灵用音乐”相契合了。当今的21世纪是人才的世纪,是济济人才竞争的世纪。培养具有全面发展的现代优秀素质人才,已成为当前我国的重要国策与目标。《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规定:“突出音乐学科特点,把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和活波乐观的情绪,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渗透到音乐教学之中,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同时,还规定了包括国歌、团歌、队歌在内的一些具有政治教育倾向的歌曲为必唱歌曲。由此可见。作为美育学科之一的音乐,在德育教学中承载不可推卸的重任。那么。具体实施起来,我们应该何处着手:
一、捕捉音乐形象,揭示作品内涵,激起情感浪花,涤荡心灵尘埃
音乐教育的道德教育感化作用,是在潜移默化地进行感染和熏陶的。师之先尊孔子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音乐可以激发和丰富人的情感,净化和打动人的心灵,音乐在实现其思想教育的作用时并不是靠灌输与说教,而是依靠音乐对人思想感情激起的强烈共鸣,潜移默化地产生感化教化作用。
音乐要感染学生,首先得让学生捕捉到音乐形象,如在学习《让我们荡起双浆》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捕捉音乐形象,感受歌曲如诗如画的美景,把自己融入音乐的情景当中,我抓住“荡舟摇浆”这一动态语言,让学生先说一说湖面荡舟时摇浆的动作、周围的景物,接着让学生亲自做一做摇浆起伏的动作,再结合词曲意境,激发美的感受。当学生唱着“红领巾迎着朝霞,水中鱼儿望着我们,海面上倒映着美丽的白塔”等词句时,看到孩子们一张张幸福与甜蜜的脸庞,我想,他们一定跟随音乐、身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景。美好的音乐唤起了他们对幸福生活的珍惜和对祖国母亲热爱的美好情操,心灵犹如清澈的江水般明净。
有的音乐作品,作者把他自己的感情寄寓于其中,这对于小学生来说,就需要向他们揭示作品的内涵,介绍与音乐相关的背景内容,激发爱憎分明的情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很多同学在学唱之前都很熟悉,但并不了解其创作背景及作者生平,学习这首歌时,我先向孩子们介绍了抗日战争有关历史及作曲家聂耳是如何利用“音乐”这特殊武器向敌人发起进攻,然后,带领学生分析歌曲旋律走向,特别是歌曲中三个“起来”一声更比一声高,那是不堪三座大山压迫的苦难的中国人民全力奋起发出的不倒的呼声,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人民是压不倒的。面对敌人的侵犯,他们不屈服、他们要起来、要反抗,要夺回属于我们自己的、属于我们民族的领土与尊严。理解了这些,学生在演唱这首歌时更庄严、肃穆,掷地有声。并且从歌曲中吸收力量,受到鼓舞。
二、善教乐学,因材施教,律动游戏表演,深化教学意境
小学生爱动爱跳,爱模仿,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课堂上久坐不动的注意力是难以持久的,针对这一年龄特点,新课程给予低段孩子的音乐教学内容和方式是灵活多动的,我在教学中,就抓住孩子们好动的心理,所学歌曲歌曲多采用表演唱的方式,借助动作的模仿理解歌曲,感受歌曲,培养情操。如分角色表演《种瓜》、《理发师》让学生体验劳动的快乐及收获劳动成果的喜悦,《好娃娃》让孩子们在为爷爷端茶、替奶奶端凳、帮妈妈择菜的过程中明白乖娃娃就是从这些小事做起,孝顺的美德从小就养成。二年级的《大鹿》让孩子们争着当英雄,体会助人为乐的快乐,培养了乐于助人和见义要勇为美好品德。而象《开火车》、《找朋友》等音乐游戏,更是把孩子们带到了快乐天堂,孩子们在唱游中感受到同伴之间相互协作友爱是多么的惬意舒适。
三、音教之花,先声夺人,德育阵地,典范先行
教育在家庭,教育在学校,教育在社会,相对学校教育,家庭和社会对孩子的教育是个体教育更多一些,而在学校,孩子们更多的是接受群体教育。学校,承担着对所有孩子的教育义务,承担着对所有孩子的品行的教化义务。所以,当仁不让,学校这块阵地,是德育教育绝佳领域,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直接影响着学生道德情操。
音教之花,先声夺人。课间午休,学校广播系统播放的《歌唱祖国》、《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爱我中华》、《我向党来唱支歌》《大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歌曲用优美动听、铿锵有力声音让孩子们感受到祖国的美丽富饶,共产党的坚定执着;《我们多么幸福》、《太阳出来喜洋洋》等歌曲传送出快乐的元素与幸福的分子;《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我们是跨世纪的新一代》、《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把少年儿童茁壮成长、蓬勃向上英姿悉数展示。美妙的歌声,带给孩子们美好的感受,浸润、陶冶着高尚的情操。
德育阵地,典范先行。教师还可以根据学校德育工作的需要,开展相应的音教活动以升华教学内涵。比如我校以“诚信感恩”系列活动之“感恩父母” 为主题的综艺班会,班会上用歌曲《感恩的心》营造出心心相印的情景,在此情此景下,教师和学生讲述着一个个感人的父慈母爱故事,其中,穿插演唱《只要妈妈露笑脸》、《好爸爸、坏爸爸》、《世上只有妈妈好》《烛光里的妈妈》等一首首动人的歌曲,以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他们真正懂得“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引导着孩子们在学习先人孝道故事的基础上,检点自己言行,秉承传统美德,牵手同伴互助,学习身边榜样,并将“感恩父母、孝敬父母”由口号化成为自觉的行为。通过这样的教育导向,此次班会使五十三名孩子的父母当天体验感受到孩子行为上的孝顺,在此基础上,学校将此活动全校推行,不少家长在孩子的家校联系卡上记下了“感谢老师、感谢学校,希望此类活动常开展”的寄语,我们相信,美好的东西人人都需要。音乐与所有人同在!
总之,美的音乐是塑造美好心灵的使者,教育者若能把音乐的旋律美、内涵美、歌词美运用得当,那么,良好的道德观念、高尚情操的形成,就会在属于美育的音乐教育里获取营养。美在音乐,德在音乐。认真探索音乐与德育的关系、发挥音乐在思想教育中的作用是一个持久的话题,我将继续努力去实践与创新。
教育法规定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五育并举中,“德育”居首位;古人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其中的“传道”指的传授做人的道理;我们经常说到的“教书育人”四个字的宗旨也是:教书的目的在于育人。可见,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道德情操的养成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养成道德历来就是教育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今天也仍然是学校教育肩负的重任。从古至今人们对此做了大量的探索。观念、态度和价值体系的传递在教育和社会教化中的 极端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当今全球化发展迅速的情况下,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难度都加大加 重了。我国社会的进一步改革开放和经济市场化的过程,给学校德育带来了新的特殊的难题,在此情形下,道 德教育如何才能在学校课程中更好的体现并融为一体,产生有效的德育效应和氛围,是教育研究和实践面临的 迫切任务。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说:“在教育中,身体的健康用体育,心灵的启迪用音乐。”优美纯洁的音乐可使人的思想感情潜移默化,形成高尚的品德。我曾看见一琴行的广告语“学琴的孩子不会变坏。”排除其中的商业宣传,学琴本身能让孩子接触到许多优美的音乐作品,这就与“心灵用音乐”相契合了。当今的21世纪是人才的世纪,是济济人才竞争的世纪。培养具有全面发展的现代优秀素质人才,已成为当前我国的重要国策与目标。《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规定:“突出音乐学科特点,把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和活波乐观的情绪,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渗透到音乐教学之中,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同时,还规定了包括国歌、团歌、队歌在内的一些具有政治教育倾向的歌曲为必唱歌曲。由此可见。作为美育学科之一的音乐,在德育教学中承载不可推卸的重任。那么。具体实施起来,我们应该何处着手:
一、捕捉音乐形象,揭示作品内涵,激起情感浪花,涤荡心灵尘埃
音乐教育的道德教育感化作用,是在潜移默化地进行感染和熏陶的。师之先尊孔子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音乐可以激发和丰富人的情感,净化和打动人的心灵,音乐在实现其思想教育的作用时并不是靠灌输与说教,而是依靠音乐对人思想感情激起的强烈共鸣,潜移默化地产生感化教化作用。
音乐要感染学生,首先得让学生捕捉到音乐形象,如在学习《让我们荡起双浆》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捕捉音乐形象,感受歌曲如诗如画的美景,把自己融入音乐的情景当中,我抓住“荡舟摇浆”这一动态语言,让学生先说一说湖面荡舟时摇浆的动作、周围的景物,接着让学生亲自做一做摇浆起伏的动作,再结合词曲意境,激发美的感受。当学生唱着“红领巾迎着朝霞,水中鱼儿望着我们,海面上倒映着美丽的白塔”等词句时,看到孩子们一张张幸福与甜蜜的脸庞,我想,他们一定跟随音乐、身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景。美好的音乐唤起了他们对幸福生活的珍惜和对祖国母亲热爱的美好情操,心灵犹如清澈的江水般明净。
有的音乐作品,作者把他自己的感情寄寓于其中,这对于小学生来说,就需要向他们揭示作品的内涵,介绍与音乐相关的背景内容,激发爱憎分明的情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很多同学在学唱之前都很熟悉,但并不了解其创作背景及作者生平,学习这首歌时,我先向孩子们介绍了抗日战争有关历史及作曲家聂耳是如何利用“音乐”这特殊武器向敌人发起进攻,然后,带领学生分析歌曲旋律走向,特别是歌曲中三个“起来”一声更比一声高,那是不堪三座大山压迫的苦难的中国人民全力奋起发出的不倒的呼声,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人民是压不倒的。面对敌人的侵犯,他们不屈服、他们要起来、要反抗,要夺回属于我们自己的、属于我们民族的领土与尊严。理解了这些,学生在演唱这首歌时更庄严、肃穆,掷地有声。并且从歌曲中吸收力量,受到鼓舞。
二、善教乐学,因材施教,律动游戏表演,深化教学意境
小学生爱动爱跳,爱模仿,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课堂上久坐不动的注意力是难以持久的,针对这一年龄特点,新课程给予低段孩子的音乐教学内容和方式是灵活多动的,我在教学中,就抓住孩子们好动的心理,所学歌曲歌曲多采用表演唱的方式,借助动作的模仿理解歌曲,感受歌曲,培养情操。如分角色表演《种瓜》、《理发师》让学生体验劳动的快乐及收获劳动成果的喜悦,《好娃娃》让孩子们在为爷爷端茶、替奶奶端凳、帮妈妈择菜的过程中明白乖娃娃就是从这些小事做起,孝顺的美德从小就养成。二年级的《大鹿》让孩子们争着当英雄,体会助人为乐的快乐,培养了乐于助人和见义要勇为美好品德。而象《开火车》、《找朋友》等音乐游戏,更是把孩子们带到了快乐天堂,孩子们在唱游中感受到同伴之间相互协作友爱是多么的惬意舒适。
三、音教之花,先声夺人,德育阵地,典范先行
教育在家庭,教育在学校,教育在社会,相对学校教育,家庭和社会对孩子的教育是个体教育更多一些,而在学校,孩子们更多的是接受群体教育。学校,承担着对所有孩子的教育义务,承担着对所有孩子的品行的教化义务。所以,当仁不让,学校这块阵地,是德育教育绝佳领域,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直接影响着学生道德情操。
音教之花,先声夺人。课间午休,学校广播系统播放的《歌唱祖国》、《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爱我中华》、《我向党来唱支歌》《大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歌曲用优美动听、铿锵有力声音让孩子们感受到祖国的美丽富饶,共产党的坚定执着;《我们多么幸福》、《太阳出来喜洋洋》等歌曲传送出快乐的元素与幸福的分子;《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我们是跨世纪的新一代》、《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把少年儿童茁壮成长、蓬勃向上英姿悉数展示。美妙的歌声,带给孩子们美好的感受,浸润、陶冶着高尚的情操。
德育阵地,典范先行。教师还可以根据学校德育工作的需要,开展相应的音教活动以升华教学内涵。比如我校以“诚信感恩”系列活动之“感恩父母” 为主题的综艺班会,班会上用歌曲《感恩的心》营造出心心相印的情景,在此情此景下,教师和学生讲述着一个个感人的父慈母爱故事,其中,穿插演唱《只要妈妈露笑脸》、《好爸爸、坏爸爸》、《世上只有妈妈好》《烛光里的妈妈》等一首首动人的歌曲,以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他们真正懂得“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引导着孩子们在学习先人孝道故事的基础上,检点自己言行,秉承传统美德,牵手同伴互助,学习身边榜样,并将“感恩父母、孝敬父母”由口号化成为自觉的行为。通过这样的教育导向,此次班会使五十三名孩子的父母当天体验感受到孩子行为上的孝顺,在此基础上,学校将此活动全校推行,不少家长在孩子的家校联系卡上记下了“感谢老师、感谢学校,希望此类活动常开展”的寄语,我们相信,美好的东西人人都需要。音乐与所有人同在!
总之,美的音乐是塑造美好心灵的使者,教育者若能把音乐的旋律美、内涵美、歌词美运用得当,那么,良好的道德观念、高尚情操的形成,就会在属于美育的音乐教育里获取营养。美在音乐,德在音乐。认真探索音乐与德育的关系、发挥音乐在思想教育中的作用是一个持久的话题,我将继续努力去实践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