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若我不能遗忘/这纤小躯体/又怎载得起如许沉重忧伤?”这首钟梅音作词、黄友棣作曲的老歌《遗忘》,唱出面对伤感的过去,无计可消除,只求遗忘的渴望。然而若无法遗忘,只能设法疗伤,让伤口结痂。对写作者来讲,或许“伤痛书写”是最好的模式。
都说写作如同宗教的告解,自有疗效,但赖香吟在挚友邱妙津自杀后,身为幸存者兼其遗稿的托孤者,事件之后,她陷入不能写作的失语状态,形同缴械,将近二十年来,在心灵炼狱里轮回,情何以堪?直到今年,终于挣脱出来,完成《其后》这本告别之书。
赖香吟在书里对写作诸多质疑。
小说中,邱妙津化身为五月,叙述者(赖香吟)如此看待五月的写作:“如果透过写,梳理了内心的纠结,原谅了伤害,她是有可能打破桎梏,穿跨到下一个阶段的。”他们彼此承诺:“写,然后活。”
这分期待落空了,五月(邱妙津)写完《蒙马特遗书》后自尽,有人附会以身殉文学的浪漫想象,赖香吟认为,其实这本遗书“充满了求生的努力”;写作,是要走过死亡的关卡,而不是写完即功德圆满,可以寻死。
写,未能解脱。结果是,挚友写完之后死去,而存活者自此不能写了。
此后一二十年,漫漫长路,水里来,火里去,终于领略,无从闪避,唯有直接碰撞,正面凝视,写下挚友自杀之前与其后,创伤才能彻底复原。小说细述致力回到写作者位置、宛如努力求生的曲折挣扎,其中之顿挫,让作者留下这样的语句:“有些时候,写作未必有用,甚至更糟。”“写作未必痛若,写作生活则多半痛苦。”
也因此,赖香吟一下笔就充满无力感。首先是“一个人如何去描述一个人?有必要吗?有权利吗?”的为难犹疑;其次是“五月形象笼罩住我,文学上,我失去了自己的角色,成了一个关系人,作品不分青红皂白地都被做了关于五月的联想与影射……”的无可奈何。如何获得重新诠释的能力,找到自己的位置,用自己的语调发声,是当务之急。赖香吟最后以小说叙事手法,转换语言、叙事人称与文体等方式,叙述这段经验,并且借用小说被视为虚构的特质,承载被指指点点、对号入座的尴尬。是以《其后》不能简化为悼亡之书,不是回忆录,更非传记,即使因书写而疗愈,也难以归类为疗愈系小说。但作品的属性,向来留给评论界与读者去伤脑筋,不论外界如何解读,这部小说都是赖香吟不能不去处理的作品。亦即作者所云:“有些东西没写,还真到不了下一步。”
“其后”此书名,一方面回顾那晴天霹雳的一天之后年复一年孤寂感漫天而来的情绪,一方面又有告别过去,宣示“从今而后”向前走的意味。赖香吟终于渐渐掌握到书写形式与彰隐之间的分寸拿捏,在距离前一部小说十二年之后,写出长篇小说《其后》,向死亡告别、与书写和解。书的调性也由预想的追念忆旧,升华到理解与拆解死亡这个更大的主题。整部小说摹写面对死亡的震撼与伤痛,从好友到父亲先后过世,赖香吟见识到肉身脆弱,死亡真正存在的状态,“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的震撼与伤痛,弥漫开来。透过书写,对生死大事质问、思索,并征引诸多自杀的作家对死亡的态度,经过反复提问、拆解,很多年不敢面对的,终于借着写作正视,而完成延宕已久的作品。
不过,赖香吟也明白指出,关于同志书写,应该不是这本书的出发点。虽然小说以邱妙津之死为轴心展开,透过此书,我们也清楚可见同志运动这几年的进展。早期社会对同志议题普遍避讳,即使文学作品以同性恋为主题,论者往往避重就轻,不愿正视这一部分。《童女之舞》参加文学奖比赛时,多位评审把蕾丝边的感情状态,界定为女生相处常见的模式;若干论者谈《孽子》也有意无意地略过同志情欲,而强调文本所延伸出来的家国寓意。而对《孽子》内容更大的污名化,莫过于把(男)同志寻求认同、渴望慰藉的行为,视为金钱交易。古继堂撰写于1980年代的《台湾小说发展史》,提到新公园暗夜里同志搭讪邂逅时,多次径以“男妓”一词称之,且批评他们“犯罪”、“卖淫”、“最龌龊的勾当”。笔锋一转,不忘倒打“美帝”,说:“他们(同性恋者)不是孤立的,而是带有国际性的。和台北的新公园相对照,相呼应的是美国纽约的中央公园。”于是小说中的王夔龙,便成为“勾通台北和纽约的国际男妓。”从这个角度来看,紧随《其后》出版的《人妻日记》,便格外有意义。
陈雪与更早的许佑生一样,都是公开同志身份且举行婚礼的作家,虽然未获法律认可,却是同志平权运动的一大步。陈雪在Facebook书写,大方“晒恩爱”,所写的家居生活和异性恋家庭一样,有良好互动,也有争执,酸甜苦辣杂陈,陈雪写来语气轻松,态度平实,那份自信的坚定,以及小儿女的娇憨,一洗一般印象中同志书写的抑郁悲情,贴文以来,点阅人数甚多,集结成书,销售成绩不弱。
从《孽子》到《人妻日记》,出版相隔三十年,同志运动虽仍有进步空间,但进展幅度不小,可惜邱妙津留得身后名,备尝生前苦,来不及享有今日的成果。这种苦,赖香吟多处描绘且多所喟叹,反复以假设句型设问:如果,如果五月还活着的话,未必如今日知名,却可能写得更多,触及更多主题:“可能为后来不断又不断的自杀事件黯然神伤,然而也有可能,后来的自杀一件一件都不会发生。”“那些折磨她的,在今天,根本都不是问题。”
尽管如此,全书最重要的,还是这一句:“所以,这并不是一本关于五月的书,而是关于我自己,其后与幸存之书。”这是作者精确的告白,也是得以终卷的心境调适。
都说写作如同宗教的告解,自有疗效,但赖香吟在挚友邱妙津自杀后,身为幸存者兼其遗稿的托孤者,事件之后,她陷入不能写作的失语状态,形同缴械,将近二十年来,在心灵炼狱里轮回,情何以堪?直到今年,终于挣脱出来,完成《其后》这本告别之书。
赖香吟在书里对写作诸多质疑。
小说中,邱妙津化身为五月,叙述者(赖香吟)如此看待五月的写作:“如果透过写,梳理了内心的纠结,原谅了伤害,她是有可能打破桎梏,穿跨到下一个阶段的。”他们彼此承诺:“写,然后活。”
这分期待落空了,五月(邱妙津)写完《蒙马特遗书》后自尽,有人附会以身殉文学的浪漫想象,赖香吟认为,其实这本遗书“充满了求生的努力”;写作,是要走过死亡的关卡,而不是写完即功德圆满,可以寻死。
写,未能解脱。结果是,挚友写完之后死去,而存活者自此不能写了。
此后一二十年,漫漫长路,水里来,火里去,终于领略,无从闪避,唯有直接碰撞,正面凝视,写下挚友自杀之前与其后,创伤才能彻底复原。小说细述致力回到写作者位置、宛如努力求生的曲折挣扎,其中之顿挫,让作者留下这样的语句:“有些时候,写作未必有用,甚至更糟。”“写作未必痛若,写作生活则多半痛苦。”
也因此,赖香吟一下笔就充满无力感。首先是“一个人如何去描述一个人?有必要吗?有权利吗?”的为难犹疑;其次是“五月形象笼罩住我,文学上,我失去了自己的角色,成了一个关系人,作品不分青红皂白地都被做了关于五月的联想与影射……”的无可奈何。如何获得重新诠释的能力,找到自己的位置,用自己的语调发声,是当务之急。赖香吟最后以小说叙事手法,转换语言、叙事人称与文体等方式,叙述这段经验,并且借用小说被视为虚构的特质,承载被指指点点、对号入座的尴尬。是以《其后》不能简化为悼亡之书,不是回忆录,更非传记,即使因书写而疗愈,也难以归类为疗愈系小说。但作品的属性,向来留给评论界与读者去伤脑筋,不论外界如何解读,这部小说都是赖香吟不能不去处理的作品。亦即作者所云:“有些东西没写,还真到不了下一步。”
“其后”此书名,一方面回顾那晴天霹雳的一天之后年复一年孤寂感漫天而来的情绪,一方面又有告别过去,宣示“从今而后”向前走的意味。赖香吟终于渐渐掌握到书写形式与彰隐之间的分寸拿捏,在距离前一部小说十二年之后,写出长篇小说《其后》,向死亡告别、与书写和解。书的调性也由预想的追念忆旧,升华到理解与拆解死亡这个更大的主题。整部小说摹写面对死亡的震撼与伤痛,从好友到父亲先后过世,赖香吟见识到肉身脆弱,死亡真正存在的状态,“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的震撼与伤痛,弥漫开来。透过书写,对生死大事质问、思索,并征引诸多自杀的作家对死亡的态度,经过反复提问、拆解,很多年不敢面对的,终于借着写作正视,而完成延宕已久的作品。
不过,赖香吟也明白指出,关于同志书写,应该不是这本书的出发点。虽然小说以邱妙津之死为轴心展开,透过此书,我们也清楚可见同志运动这几年的进展。早期社会对同志议题普遍避讳,即使文学作品以同性恋为主题,论者往往避重就轻,不愿正视这一部分。《童女之舞》参加文学奖比赛时,多位评审把蕾丝边的感情状态,界定为女生相处常见的模式;若干论者谈《孽子》也有意无意地略过同志情欲,而强调文本所延伸出来的家国寓意。而对《孽子》内容更大的污名化,莫过于把(男)同志寻求认同、渴望慰藉的行为,视为金钱交易。古继堂撰写于1980年代的《台湾小说发展史》,提到新公园暗夜里同志搭讪邂逅时,多次径以“男妓”一词称之,且批评他们“犯罪”、“卖淫”、“最龌龊的勾当”。笔锋一转,不忘倒打“美帝”,说:“他们(同性恋者)不是孤立的,而是带有国际性的。和台北的新公园相对照,相呼应的是美国纽约的中央公园。”于是小说中的王夔龙,便成为“勾通台北和纽约的国际男妓。”从这个角度来看,紧随《其后》出版的《人妻日记》,便格外有意义。
陈雪与更早的许佑生一样,都是公开同志身份且举行婚礼的作家,虽然未获法律认可,却是同志平权运动的一大步。陈雪在Facebook书写,大方“晒恩爱”,所写的家居生活和异性恋家庭一样,有良好互动,也有争执,酸甜苦辣杂陈,陈雪写来语气轻松,态度平实,那份自信的坚定,以及小儿女的娇憨,一洗一般印象中同志书写的抑郁悲情,贴文以来,点阅人数甚多,集结成书,销售成绩不弱。
从《孽子》到《人妻日记》,出版相隔三十年,同志运动虽仍有进步空间,但进展幅度不小,可惜邱妙津留得身后名,备尝生前苦,来不及享有今日的成果。这种苦,赖香吟多处描绘且多所喟叹,反复以假设句型设问:如果,如果五月还活着的话,未必如今日知名,却可能写得更多,触及更多主题:“可能为后来不断又不断的自杀事件黯然神伤,然而也有可能,后来的自杀一件一件都不会发生。”“那些折磨她的,在今天,根本都不是问题。”
尽管如此,全书最重要的,还是这一句:“所以,这并不是一本关于五月的书,而是关于我自己,其后与幸存之书。”这是作者精确的告白,也是得以终卷的心境调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