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布里克:小众文艺控的殿堂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qing200907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年,Amanda辞掉高薪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跑去澳洲旅行一年,她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开一家漂亮的书店,旅行归来后听说香港百老汇电影艺术中心新开张了一家书吧,她心想自己没钱开书店,还不能去书店上班吗?于是这一呆,就是伴随着香港库布里克一路走来的九年时光。
  第九年,原本那家小作坊式的店铺已经拓展成拥有多家分店的连锁书店,库布里克北京店也于去年12月开张,一如香港库布里克一贯的作风,没有铺张的开业典礼,豪华的宣传,它悄悄藏在北京东三环桥下的当代moma社区中,瞒过了许许多多自认为对这个城市无比了解的“知道青年”。
  论图书品质,初出茅庐的北京店自然比不上始祖香港油麻地的库布里克,但若论设计,库布里克北京店的设计,刚刚获得了本年度的美国室内设计师协会(IIDA)颁发的Will Ching Design Competition。设计师是一对年轻的夫妇罗灵杰与龙慧祺。库布里克北京店的设计没有丝毫多余的华丽和时尚,如同在一块随意调色的画板上,以并不绚丽的色彩装点出最美妙的新意,这种创意犹如天设,无法不叫人惊喜。
  北京百老汇电影艺术中心的门店设计一点商业场所的感觉也没有,幼嫩的绿色做成的书架、吧台,头顶上的射灯看似毫无章法地胡乱交错,如同春草迎风跳动欢悦着。穿过社区广场,对面就是库布里克书店,店内设计和影院是同一套嫩绿,只是因为书店停留的人更多,氛围更足,因此也就更加契合这种色彩和设计。
  一整面的CD墙,书架上有形形色色精挑细选的图书,书架其中一格放着库布里克自己出版的图书,有画册、文集,墙上还有他们刚刚结束的一场画展,一位香港本土漫画家的作品。像这个品牌一样,毫无章法地就成功了。
  穿过书店这一端,另外一边是咖啡吧,茶色的木桌看似无意地散落着,却又处处让你赏心悦目,每一张椅子则让你总能想象任意一个人坐在那里,都可以成为一张漂亮的杂志照片。
  这是一家绝对不能说是传统的书店,在大陆书店才刚刚开始接受图书和咖啡的结合时,库布里克就在理念上遥遥领先,索性将影院+图书+咖啡综合起来,成为一个让“知道青年”们无处不体贴的文化品牌。
  无论是和北京店店长小飞,还是库布里克总负责人Amanda聊天,总觉得异常愉快,恰恰因为他们一直没有做最专业的书店,所以成了最愉快的书店,这也是我和书店业打交道多年以来,第一次在谈话中,谁也没有愁眉苦脸地提起糟糕的营业额,日渐高升的房租,严峻的局势。事实上,库布里克书店并不是老板江志强最重要的事业板块,也或许,书店业时下的情景,唯有那些并不把此事当做全部事业的人才能够做得像书店鼎盛时期一般,成为轻松而愉快的理想胜地。
  
  对话
  
  书香:库布里克的总店是在香港,请介绍一下当初创办时的情形?
  Kubrick:十五年前,老板江志强在油麻地开设了自己的第一家影院,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提供另外一个可以看不同电影的地方,而影院当中设有许多配套设施,包括一家外租出去的书店。九年前,影院里的书店搬走了,老板觉得书店和影院开在一起会有一个很好的文化交汇作用,于是,库布里克自营的第一家书店就开业了。因此,不能单独说库布里克的书店,因为书店和影院是共生的关系。而一个喜欢电影或者从事文化事业的人,他应该是博览群书的。
  书香:库布里克北京店的定位是什么?
  Kubrick:北京库布里克和香港一样,是和电影院(百老汇电影艺术中心)开在一起的,地理位置也很类似,都是处在比较偏僻的地方。我们北京的影院叫“电影艺术中心”而不叫“电影院”,因为一般的电影院就是要大众口味,但小众电影,也是有一定观众的。
  书香:那么现在百老汇电影艺术中心只放小众艺术电影吗?
  Kubrick:也不能全部是,“百老汇”已经十五年了,在最开始的时候我们买了很多小众电影,但这些片子都很贵。所以现在我们也会选一些主流的电影,但也要经过挑选,不是所有主流电影都能够进入百老汇的。
  书香:香港库布里克和北京库布里克的采购风格有什么不同吗?
  Kubrick:我觉得方向上是一样的,很多人因为我们的电影院,就以为我们只有电影书,但我觉得一个喜欢电影的人一定是喜欢文化的,所以我们会经过挑选,用我们的眼光选择一些文化类的书。我们的slogan(口号)是:reading what we read。
  我们目前主要的分类就是电影、文化研究、心理学、诗词,其实各种书店都能找出这些书,我们只是从这些类型中挑选比较好的一部分,我们不光是小众书店,我们还是小书店。香港的很多二楼书店,书比我们多很多,我们书店刚开张的时候,每年要增加一个书架,现在实在放不下了,所以是一定要有所选择的。
  书香:目前库布里克的模式是十五年前就规划好的吗?
  Kubrick:老板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想有这样的搭配,他觉得一个小众电影院是一定该有一间书店和咖啡馆的,当然,书店和影院一直是分开管理的。其实书店在十五年前影院开张的时候就有了,只是那时候不是我们老板自己的产业,是香港电影评论人舒琪开的,后来书店租期到期他没再和我们老板续租下去,老板就自己拿过来开了,然后咖啡的话,也是一直在书店里都有配套的。
  书香:这种书店、咖啡和影院的模式,除了库布里克以外,还有别的先例吗?
  Kubrick:我曾经在法国看到过类似的形式,但他们的书不是太多。
  书香:库布里克目前盈利状况?
  Kubrick:因为老板自己也投资拍电影,所以应该说会比较关注百老汇电影艺术中心吧。投资书店不是为了赚钱,当然一直是赔本了。而书店的赢利,是书比咖啡多一倍,我觉得这说明客人来这里是因为我们有书,不是因为我们有咖啡。
  书香:库布里克做什么样的活动呢?
  Kubrick:我们不具体主办活动,都是别人来找我们,我们就是提供一个场地。因为和我们合作的都是一些小团体,你需要一个地方有文化性,你就得给对方多一点自由度,如果不够自由的话,别人怎么还能来做很多活动呢。
  书香:北京的库布里克似乎一直没有做很多的宣传?
  Kubrick:我们基本上是不做宣传的,包括香港的库布里克也是这样,开店这么多年,我们通常不主动,因为主动就没有选择了,不过我对(北京)库布里克是很有信心的。
  书香:香港方面对北京店的期望是怎样的?
  Kubrick:可以带一些不同的东西来北京,又可以从北京带一些东西到香港,是一种交流。虽然目前双方的销售是不可比的。我觉得其实不是销售的问题,就是手续费太多太杂。不过我觉得大陆的读书氛围还是蛮好的。
  书香:听说你们的杭州店就要开了?
  Kubrick:对啊,不过我觉得杭州店是我最没有信心的店了,不是赚不赚钱的原因,我个人不太喜欢商场的,我觉得人到商场消费的心态和你到一个书店是完全不同的,商场实在不是文化主打的地方,而且pageone书店就在我们楼上。
  书香:库布里克也有自己的出版,目前大家都说电子书是未来趋势,你对电子书市场怎么看?
  Kubrick:我觉得电子书最有用的是旅行书或者工具书,但我觉得大部分人看小说、文学什么的,还是喜欢拿着纸质书。库布里克在香港也做出版,也出文学、小说、图文书,我也考虑过做电子书,因为文学小说类在香港是没有大卖的,最多也就是1000本的销量,但要读一些其他类型的图书的话,还是应该做电子书吧。但是我觉得这是个人选择的问题,有的人会选择电子书,有的人还是会选择纸质书吧。
其他文献
近几年,数字出版在国际出版业内得到快速发展,大陆和台湾也在紧跟国际潮流,将数字出版看作出版领域新的战略支点和经济增长点。两岸出版业应审时度势、共谋合作,推动数字出版,应在华文出版资源的数字化整理、数据库建设、网络平台等方面,形成共识,谋求共赢。关于构建数字平台,繁荣华文出版,本人略陈管窥,建议以下几点:  一.华文出版物在数字出版领域的深厚资源和广阔空间,需两岸出版人共同研究与开拓。在我看来,内容
期刊
曹昇是位极其低调的作者。除了新书宣传期偶见他抛头露面外,很难再听到和他有关的消息。他隐于人前,不喜热闹的日子,过着简单的生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他生于杭州,长于杭州,15岁便就读于浙江大学机械系,19岁毕业,是早慧的少年。而后一直生活在这座有着许多美丽传说和优美风光的城市。他沉迷于历史的研究十余年。2007年,他在天涯上连载的李斯的故事出版成书,在当年中国书业年度评选中,该书被读者评为“年度
期刊
电子出版时代来临,对两岸出版业来说,似乎冲击盛大,因为网络普及与电子科技轻松转换语言与文字,将会导致大者恒大,小的就慢慢消失,而其中出版集团的营业额与国际化程度的高低,电子化时间长短与出版质量等的纵深影响,两岸该如何因应呢?  笔者试着再剖析两岸华文市场未来定位时,发现载体(手持阅读器)的多元不会影响华文电子书内容发展,而市场才决定一切。市场绝对不单靠大陆内需市场,国际化才是重点。若要走向国际化,
期刊
这是一种敏感体质    书香:我之前看您的blog,上边写《西夏旅馆》新书发表会时您的感觉,觉得自己像“卖洗发精的夜市摊贩”。当时是不是很紧张?  骆(笑):还好,在台湾后来那些年跑习惯了。  书香:之前看《联合报》报道,您和罗智成老师有过一个对谈,他说您实际上会有一点点内外分裂,您文字内蕴的能量和待人接物的害羞,形成鲜明对比。  骆:这是体质啊。我后来确定我大儿子也是这样。我20岁之前,就是高中
期刊
写在前面的话    近几年,各种媒体崛起,为出版界注入新鲜血液,图书出版百花齐放。特别是不断涌现的畅销书,为读者奉上丰厚文化大餐,带给读者更高的阅读热情,直接推动图书出版市场的繁荣与发展。  每一本畅销书,都有一个成功的策划故事。本刊有意对近几年两岸知名的畅销书进行详细的调查。我们选择七类图书,其中包括经管类(营销企管、财经投资等)、科普类(计算机、应用科学、自然科学、家庭百科等)、社科类(心理励
期刊
作为一个读者,只要你没有因为资讯爆炸、选择瘫痪而得了“精神厌食症”,未来只会更方便、更有效率、甚至更便宜地阅读。  想想看,没有网络经济前,你就已经有去书店买书、图书馆借书、站在书店偷偷或光明正大把书看完、租书店租书或者跟别人借来读等多种途径。  现在有网络了,还可以在网上订购实体书,有些书甚至可以在网上搜到全文阅读,当然现在也有网上分章或整本租阅的平台、或者下载电子文件后在手机、平板计算机或其它
期刊
如今,Kindle、iPhone、iPad等电子阅读产品,让人们的阅读习惯出现重大突破,也让数字内容发展的趋势变得更加明确。新的阅读器与内容集结,是新阅读行为形成的重要关键。而且,不管是日本、美国、台湾或大陆,纸本实体书出版的营业额或销售状况都呈现往下走的趋势,举世皆然。网络多样化,在线内容愈来愈丰富,人类寻求解答的方式也在发生改变。以前,透过到图书馆查书籍数据,现在,靠Google等搜索引擎就可
期刊
每每看到孩子们刻苦学习,从周一到周五清晨到夜间,周六周日奔波于各种辅导班,我就开始思考一些与时代潮流可能格格不入的问题:孩子们的童年只能用来读书吗?为什么成年人可以享受每周仅工作五天每天只工作八个小时的待遇,却不允许孩子们有片刻的喘息呢?教育的大部分内涵体现在孩子们身上就只是学业成绩吗?  2006至2007年在伦敦所接受的教育给我提供了一个可资比照中西教育的经验,并触发了我对中国教育现状的继续思
期刊
八旗文化2010年9月出版的岳南大作《之后再无大师》,其版权来自大陆的中华书局,该书原名叫做《中研院那些人和事》。书名的改动,固然有在地市场的考虑,但亦可见两岸出版界对于图书的理解和编辑方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编辑本书最能触动我的是,书里所描写的大师,既是一笔不可忘却的历史资产,也是两岸历史和文化史的共同珍藏。中研院在大陆已经是历史,可是在台湾却还是现实,当我们请今天的中研院院士李亦园先生推荐
期刊
表面看来,欧美数字出版业一片光明。电子阅读器越推越多,电子书销售平台业绩快速成长,连带让台湾相关制造厂商也股价大好。  今年美国市场好消息的确不少。最具代表性的Amazon网站,电子书和实体书销售比例达到1.8:1,拜Kindle阅读器2010年6月价格调降之赐,电子书出货量剧增三倍,让短短一年间美国电子书内容经销市场成长两倍。现在美国电子书销售收入已占到图书总销售收入约8%,出版业顾问肖特金(M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