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学经典与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联系
在当前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新教材已经逐渐在全国推广,改版后的教材重点关注了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教育内容,重视弘扬传统文化,突出体现教材的人文性,并且能够围绕着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开展教材的设计,涉及学习、生活、学校的日常交往等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能够由现象看到本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引领学生逐渐了解社会、参与社会生活、步入社会。
《论语》作为国学经典作品,记录的是孔子以及他的弟子的日常言行,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当时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能够充分利用,就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使学生在其中能够找到人生的坐标,体会生活中的哲理,对学生的心理素养和道德行为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即使是现在,《论语》中的一些观点和主张仍然具有借鉴意义。因此,笔者对道德与法治教学与《论语》之间的联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研究发现,两者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本文主要谈一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如何利用《论语》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教学的深度与广度,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为人之学”,帮助学生增强把握幸福的能力
论语的相关表述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修己以静,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设计意图
孔子说到的“为人之学”是要把自己学习到的知识转化为一种工具,当成个人的一项技能;“为己之学”就是为了心灵的成长,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学习,从社会上的一些事中学习,从书本中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好习惯。学习就是一种把握幸福的途径,学习的目的就是增强把握幸福的能力;孔子提到的“修身养性”,争做最好的自己,就是指能够自觉履行社会责任、肩负起家国责任,这与当前我们提倡的学习发展、服务社会的思想不谋而合。
教材链接
这一部分内容可以与课本中的《第一课 中学时代》进行联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课本中的教学内容,对《论语》中的一些内容加以引用,还可以要求学生把一些相关的内容抄写在笔记本上,并且了解内容的具体含义。教师应当使教学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需要,结合教材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设计的内容要能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接受,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提供精神食粮,为学生的快乐成长和幸福人生提供不懈的精神動力。
“知行合一”,使学生能够时刻传递正能量
论语的相关表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设计意图
《论语》中关于人们精神品格的启发有许多,对人们的精神血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教材链接
这一部分内容可以与《第二课 学习新天地》相联系,中国民族自古强调“知行合一”,这里的“行”指的并不是表演,也不是作秀,而是指日常的行为、生活中的点滴,是一种具有持续性、自觉性、稳定性的笃行。教师可以以课堂教学或者课外活动为载体,通过道德与法治课堂来开展相关教育,如利用朗诵活动、知识小竞赛、主题班会等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论语》与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联系的探究,通过诵读《论语》的“吾日三省吾身”来反思自己是否言行一致,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熏陶;和同学产生矛盾或者利益纠纷的时候,要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学生不仅能够学习这些内容,并且能够付诸实践,做到知行统一,在日常生活中传播良好德行的种子,传递正能量。
“日省三身”,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论语的相关表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吾日三省吾身,与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设计意图
“日省三身”指的就是每天反省自己的言行,在实际生活中,不仅需要反省自己,还要能够“见贤思齐”。学习《论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精神品格,还可以在内心建立起仁爱的情怀,建立自己的道德体系,规范自己的日常言行。
教材链接
这一部分内容可以与《第二课 发现自我》相联系,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发现自我、展现自我。例如,组织调研活动或者志愿服务活动,使学生在其中发现自我的价值。
总而言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上,将《论语》中的内容充分融入其中,能够有效发挥国学经典的作用,使学生能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在当前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新教材已经逐渐在全国推广,改版后的教材重点关注了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教育内容,重视弘扬传统文化,突出体现教材的人文性,并且能够围绕着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开展教材的设计,涉及学习、生活、学校的日常交往等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能够由现象看到本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引领学生逐渐了解社会、参与社会生活、步入社会。
《论语》作为国学经典作品,记录的是孔子以及他的弟子的日常言行,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当时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能够充分利用,就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使学生在其中能够找到人生的坐标,体会生活中的哲理,对学生的心理素养和道德行为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即使是现在,《论语》中的一些观点和主张仍然具有借鉴意义。因此,笔者对道德与法治教学与《论语》之间的联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研究发现,两者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本文主要谈一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如何利用《论语》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教学的深度与广度,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为人之学”,帮助学生增强把握幸福的能力
论语的相关表述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修己以静,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设计意图
孔子说到的“为人之学”是要把自己学习到的知识转化为一种工具,当成个人的一项技能;“为己之学”就是为了心灵的成长,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学习,从社会上的一些事中学习,从书本中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好习惯。学习就是一种把握幸福的途径,学习的目的就是增强把握幸福的能力;孔子提到的“修身养性”,争做最好的自己,就是指能够自觉履行社会责任、肩负起家国责任,这与当前我们提倡的学习发展、服务社会的思想不谋而合。
教材链接
这一部分内容可以与课本中的《第一课 中学时代》进行联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课本中的教学内容,对《论语》中的一些内容加以引用,还可以要求学生把一些相关的内容抄写在笔记本上,并且了解内容的具体含义。教师应当使教学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需要,结合教材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设计的内容要能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接受,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提供精神食粮,为学生的快乐成长和幸福人生提供不懈的精神動力。
“知行合一”,使学生能够时刻传递正能量
论语的相关表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设计意图
《论语》中关于人们精神品格的启发有许多,对人们的精神血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教材链接
这一部分内容可以与《第二课 学习新天地》相联系,中国民族自古强调“知行合一”,这里的“行”指的并不是表演,也不是作秀,而是指日常的行为、生活中的点滴,是一种具有持续性、自觉性、稳定性的笃行。教师可以以课堂教学或者课外活动为载体,通过道德与法治课堂来开展相关教育,如利用朗诵活动、知识小竞赛、主题班会等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论语》与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联系的探究,通过诵读《论语》的“吾日三省吾身”来反思自己是否言行一致,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熏陶;和同学产生矛盾或者利益纠纷的时候,要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学生不仅能够学习这些内容,并且能够付诸实践,做到知行统一,在日常生活中传播良好德行的种子,传递正能量。
“日省三身”,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论语的相关表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吾日三省吾身,与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设计意图
“日省三身”指的就是每天反省自己的言行,在实际生活中,不仅需要反省自己,还要能够“见贤思齐”。学习《论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精神品格,还可以在内心建立起仁爱的情怀,建立自己的道德体系,规范自己的日常言行。
教材链接
这一部分内容可以与《第二课 发现自我》相联系,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发现自我、展现自我。例如,组织调研活动或者志愿服务活动,使学生在其中发现自我的价值。
总而言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上,将《论语》中的内容充分融入其中,能够有效发挥国学经典的作用,使学生能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