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天的诗

来源 :大学·阅读独唱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lianforev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作人在《雨天的书》自序里说:“冬雨是不常有的,日后不睛也将变成雪霰了。但是在晴雪明朗的时候,人们的心里也会有雨天。”周作人说,在这样的时候,人不免会做些空想,江村小屋,喝茶清谈,是最惬意不过的事了,只是这类空想大概都是难以实现的事。我就是这样一个容易耽于空想的人,至于能不能实现,并不在意。因此,飞花自在,丝雨无边,是不会引起我的愁怀的。相反,如果是春天或者秋天,这样的雨,一般总是要下上一段时间的,你不必担心它很快就停下。连绵的细雨不但能给你一个宁静的空间,更能给你一段悠长的时间。
  人生如寄,时空迫人,挣脱俗世的羁绊,是许多人难以实现的梦。雨天,让梦境变得清晰可见,在想象的时空里,人生似乎有无限的可能性。不过,周作人写的毕竟是冬雨,多了许多寒凉,流露出来的到底是些无法言说的苦闷。满怀愁绪,底色未免灰暗,雨就只能是苦雨了。
  雨下错了时辰,叫苦雨;若是下对了时辰,就是喜雨、嘉雨。阮籍说:“嘉时在今辰,零雨洒尘埃。”今辰嘉时,有雨零兮,“零雨”就是下得慢而细的雨,这样的雨,让阮籍终于能够停下酒杯,“临路望所思”,只可惜所思之人,“日夕复不来”。不过不要紧,有这样的一段时间,这样的一个空间,就足够了,有情可怀,有人可忆,本来就是一种美好。
  这种由雨带来的审美意趣,成为后世诗人们努力追寻的境界,这个境界被陶渊明表现到了极致。
  去年在江南大学学习,因为忽然下雨,黄晓丹老师改变授课计划,为我们讲陶渊明的《停云》诗,很应景。黄晓丹老师是叶嘉莹先生的弟子,由她来讲《停云》,真可谓声色情韵,四美俱备,给我们留下极深刻的印象。窗外,江南的烟雨朦胧着江南的朱檐画桥;室内,魏晋的雅韵氤氲着魏晋辞章。
  晓丹老师开玩笑说:“如果世界文化注定要毁灭,毁灭者允许保留一首诗,保留哪一首,决定权在我,那就没什么好商量的了,就选陶渊明的《停云》诗了!”当然,这是玩笑话,不可当真。不过,就雨的诗歌美学而言,《停云》确实达到了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
  诗分四章,前有小序,开宗明义:“停云,思亲友也。”因为开篇就说思亲友,引起后世许多诗论家的争论,大致有两种观点:一是以汤汉、刘履、黄文焕为代表的“规讽论”,即谓陶渊明在元熙禅革之后,有亲友出仕于南朝刘宋王朝,陶渊明赋诗规劝;二是以吴瞻泰为首的“待友不至论”,吴瞻泰以为这首《停云》绝无寄托,只是思念亲友而已。其实,这两种解读都进入了一个误区,他们都企图坐实陶渊明的“亲友”,力图从生活中找到一个对应者。
  诚然,作为一个自然人,陶渊明的确有亲友,而且会发生联系。就像他在自传《五柳先生传》中所写:“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但是大家别忘了,陶渊明造饮辄尽,期在必醉。从不吝情去留,他与这些亲旧,从精神层面来说,并不在同一个世界,那些亲旧,无疑就是他所说的“戚戚于贫贱,汲汲于富贵”的人,而他自己呢,是忘怀得失的无怀氏、葛天氏之民。
  是故,陶渊明不再因浊世不堪而心怀愤懑,挣脱尘网,心属丘山,大自然抚慰了他的灵魂,他则用文字模山范水,歌咏田园,享受大自然馈赠于他的那份自足。俗世与田园,是陶渊明情感的两极——《咏荆轲》是一极,猛志常在,金刚怒目;《停云》是另一极,陶然静寄。陶渊明虽然身在丘山,他的心卻时常在这两极之间游走,其情感表达则是由野马纵横平川式的狂放,转向大湖中小舟从流漂荡式的收敛。也正是因为这份收敛克制,陶诗美学进入了一个“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旷远境界。
  陶渊明所思之亲友,绝不在俗世之中,他的亲友在桃源!那么,懿亲嘉宾,什么时候最让人挂怀不已呢?
  诗前的序说得明白,佳酿已成,春光已好,园子里含苞待放的花朵,它们还没有绽放,并不惹人注目,但诗人分明感受到植物的生机与活力。你看,“园列初荣”。荣者,花也,初荣即言花蕾初孕,这是美的初胎,是生命的开始,唯有热爱生命的人才能觉察,陶渊明爱极了春天,爱极了蓬勃的生命,一个个花蕾整齐地排列在枝条上,寻常的园子里,便是上帝的伊甸园。这样的季节,每一个生命都应该有绽放的机会,不只是园子里的植物,人也应像花一样绽放。可惜在这样一支浩浩荡荡的花的队伍面前,人显得那样力不从心。“愿言不从”,这是大多数人常有的生命状态,我们仿佛听到陶渊明无奈的叹息,隔着千年的时光之河,他的叹息仿佛也落满了我们的衣襟。
  想象一下,那是一个雨季,春天霭霭的云,笼罩了整个东晋时代,春天檬蒙的雨,下在了陶渊明的园子里。雨不大,但陶渊明心里的宇宙却早已八表同昏,陶渊明眼前的陆地早已路桥微茫。真该感谢天上的云,眼前的雨,是它们切割出一段时间与一片空间,诗人终于可以摆脱所有的世俗羁绊,静静地把疲惫的身体安顿于东轩,世事浮沤,人生如寄,可总得有地方可寄啊!是云,是雨,让东轩变得如此宁静,身有所寄,心却依然无所托。所幸家里有新酿的酒,诗人斟满一杯酒,孤独地站在春风里。陶渊明作诗偏爱写饮酒,唯有此篇写得极妙,你想诗人端着一杯酒,忽然不知道该怎么喝,面对切割出来的时空,诗人似乎并没有准备好如何介人。世俗的“我”虽未远离,灵魂自由的“我”却与花一起复苏,一只脚站在过去,一只脚站在未来,诗人失去了喝酒的理由。平常喝酒,只为消愁。今天,酒在手,忧愁不复存在,诗人对自己忽然有了新的发现。无论如何,一场春雨落下,园子里的花蕾是不是已经在开,“春醪独抚”,抚者,持也。诗人端着酒杯,迟迟不饮,他想起了良朋好友,可平陆伊阻,朋友是不可能来了,诗人一手端着酒杯,一手轻轻搔首,静静伫立,目光早已穿越悠邈的时空。
  这首《停云》共四章,第一章起点极高,平常的诗人如果写出这样的诗句之后,怕只能搔首延伫,再难落笔了。且看陶渊明如何写第二章。
  “停云霭霭,时雨蒙檬。”词语顺序稍作调整,看似无心为之,实则匠心自成。前一章中,停云、时雨两个意象是在一个不经意的瞬间闯人诗人眼帘的,这是一个发现的过程,我们不妨这样设想,彼时,园列初荣,诗人的注意力只在园中,在这初生的花蕾上,目光是俯视或是平视,久而久之,他从光影的变化中感受到天空的不同,一抬头,霭霭者何物?继而恍然大悟,停云也!发现了停云,接着就发现了雨。漾檬者何物?时雨也。应时而生的雨,总能让人想起那些美好的人。这一章,不是发现,是长久的相伴,在这个与世俗暂时隔绝的时空里,“我”、停云、时雨,彼此相伴,在“我”悠然出神、遥思良朋的时候,是云和雨陪伴“我”左右,忽然回过神来,停云依然霭霭,时雨依然檬檬。这一向其实是在写时间,紧接上一章“搔首延伫”,伫立在那里太久啦,你看,雨落在地上,不再是平陆伊阻,现在已经是平陆成江啦!朋友大概是不可能来了,我所思兮在悠邈,车不通兮舟不至。其实,陶渊明似乎早就明白朋友是不可能来的,既然有这个心理准备,朋友不来,倒也不会因此而失落。诗人看看手中的杯,杯中的酒,轻声言道:“有酒有酒,闲饮东窗。”看惯了生命里太多的猝不及防,诗人怎么会慌慌张张?有酒有酒,是一种怎样的通透与从容!闲饮东窗,诗人开始品端在手中的酒,今天,彻彻底底地做个闲人吧,做一个天不管地不收的闲人。   第一、二章的时间流变,触发了诗人对时间本质的思考,于是在第三章中,我们看到了诗人强烈的时间意识。“东园之树,枝条载荣”,传统注本都把“载”解释成“始”的意思,其实,这里的“载荣”,与序文中的“初荣”形成了呼应关系,“载”可以解释成“又”的意思,苏写本与李写本均写作“再”字,可作佐证。又是新的一年,新花催旧红,新芽逼陈叶,这就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日月于征,无情世界,有情人生,能抵抗时间的,唯情而已!可好友在哪里?这不是普通的等待,而是一种召唤,如何才能与好友促膝对坐,倾心而谈呢?是在时间里呼喊。可是日月如梭,流光拋人,一转眼,东园春树再荣,要等的人始终不见。
  那么陶渊明要等的人是谁呢?
  这是后来读者一直追问的问题。《晋书·陶潜传》中载:“既绝州郡觐谒,其乡亲张野及周旋人羊松龄、庞遵等或有酒要之,或要之共至酒坐,虽不识主人,亦欣然无忤,酣醉便反。”有人据此推断《停云》诗序中的“亲友”指的是张野、羊松龄、庞遵诸人。
  其实不然,我们来看第四章。陶诗得《诗经》比兴真谛,以翩翩~飞鸟起兴,展现无限美感的同时,传达出妙不可言的哲学意味。春鸟轻飞,忽然就轻轻地收了翅膀,静静地停歇在诗人园树的细枝上,“好声相和”,这是来自春天的问候,就像乔治·桑塔亚那的那个经典故事:
  一个清晨,是人间四月天,乔治在讲堂上侃侃而谈,忽然一只知更鸟飞来,停歇在窗台上,欢快地歌唱。乔治不禁忘情,凝视良久,才对学生说:“对不起,我和春天有个约会。”言毕,乔治深深一鞠躬,挟书而去。
  乔治心归自然,解了一切烦忧,陶渊明却还有更高的要求。他需要有一个真正懂自己的人促膝长谈,但三十年的樊笼生活,他尝遍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谁才是自己精神上的兄弟?陶渊明比谁都清楚,知音世所稀,他想要的人不在自己的生命时空里,“岂无他人,念子实多”,这个人无可替代,既然如此,张野、羊松龄、庞遵这些红尘世界的过客,当然不可能是他心心念念的人。
  其实,第一章早已埋下伏笔:“良朋悠邈。”说的就是,所思兮在悠邈。历代注家都认为“悠邈”即为路途遥远,他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悠邈也可解作年代遥远,如萧统《文选序》就有:“自姬汉以来,渺焉悠邈。”这就说得通了,陶渊明要等的人“在时间之外”(余光中语),这个答案在他的《时运》诗中也揭晓了。小序直接有沂水春风的典故:“春服既成,景物斯和,偶景独游,欣慨交心。”孔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而渊明只能独游,怎能不欣慨交心!陶渊明对沂水边上的那次雅集悠然神往,因此他的《时运》第三章值得揣摩:
  延目中流,悠想清沂。童冠齐业,闲咏以归。我爱其静,寤寐交挥。但恨殊世,邈不可追。
  显然,令陶渊明思慕不已的是孔子,只是生于不同的时代,没有机会促膝一谈。孔子有什么值得追慕的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论语》中的那个令人神往的画面:
  (曾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论语·先进》
  孔子让弟子谈谈理想,子路、冉有、公西华各申其志,孔子或哂之,或不置可否,唯有曾点获得了老师的赞赏。曾点的想法似乎并不符合儒家的主张,看起来好像更接近道家,是孔子的理想动摇了吗?当然不是。曾点不是要放弃修齐治平的理念,而是提出了一个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实现理想后,功成身退,“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他追求的不是世俗的功业,是对世俗理想的一次伟大超越,曲高和寡,孔子只能跟曾点对话。陶渊明呢?只能悠想清沂了!正如后世的人遥想陶渊明一样,伟大的灵魂,是会成为隔代知己的。后世能懂陶渊明的,大概只有辛弃疾,而辛弃疾正是通过这首《停云》读懂陶渊明的。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辛弃疾《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辛弃疾这首词,全词用《停云》诗意,向陶渊明致意。陶渊明人淡如菊,一副菩萨低眉的样子,可有谁知陶渊明之狂,他从孔子手里接过了接力棒,去实现孔子孜孜以求而终不得的理想。辛弃疾直抒胸臆:“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谁人知他?孔丘、陶潜而已。伟大的灵魂,完全可以突破时空界限而悟言一室之内,如暗室一炬的孔子,如平湖秋月的陶渊明,如高峡怒涛的辛弃疾,性情虽异,可思想却惊人的一致,就算不能处于同一时代,但彼此的思想却如翩翩飞鸟,造访对方的精神庭院,发出悦耳的和鸣。
  找一个雨天,我们不妨再来读一读《停云》。
  注
  元熙禅革,即元熙二年(420)晋恭帝被迫禅位给刘裕,东晋灭亡。
  停云
  陶淵明
  停云,思亲友也。
  罇湛新醪,园列初荣,
  愿言不从,叹息弥襟。
  其一
  霭霭停云,濠漾时雨。
  八表同昏,平路伊阻。
  静寄东轩,春醪独抚。
  良朋悠邈,搔首延伫。
  其二
  停云霭霭,时雨檬蒙。
  八表同昏,平陆成江。
  有酒有酒,闲饮东窗。
  愿言怀人,舟车靡从。
  其三
  东园之树,枝条载荣。
  竞用新好,以怡余情。
  人亦有言:日月于征。
  安得促席,说彼平生。
  其四
  翩翩飞鸟,息我庭柯。
  敛翮闲止,好声相和。
  岂无他人,念子实多。
  愿言不获,抱恨如何!
其他文献
思辨性阅读是高考命题的大趋势。“不单单是……”这种否定句,就体现了思辨性思维的语言建构。在巴金的散文作品《灯》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仅从字面意思来看,这句话是在说人活着“不是单”靠米,还靠其他东西,巴金认为人活着不仅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做保证,更要有心灵生活的滋润和精神生活的支撑。通过“不单单是……”这样一个具有思辨性的否定句,我们就了解了句子背后的深刻含义,从而准确把握阅读的
期刊
背景链接  19世纪的欧洲,法国七月革命中金融资产阶级推翻了波旁王室的统治,英国议会改革为工业资产阶级打开了进入统治阶层的道路,加上工业革命的顺利开展,资本主义在欧洲获得全面胜利。当资本主义为社会创造出巨额财富的同时,也使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此时,经历过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激荡的欧洲文坛,转而对社会问题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冷静思虑。作家们再次将目光投射到现实生活中,遵循着古希腊、古罗
期刊
一、光风霁月:泛神论与美的哲学  泰戈尔恬适静穆、低回曲折的一面多表现在他1912年至1916年间创作的几部抒情诗集中,而正是其中的《吉檀迦利》和《园丁集》帮助他获得了欧洲文学界的赞赏,并斩获诺贝尔文学奖。这些诗情真意切,直抒胸臆,较集中地体现了泰戈尔的思想和哲学观点。  《吉檀迦利》是一部颂神诗,描写了诗人对神的赞颂,对神到来的渴望,与神失之交臂的失望,以及与神合一的狂欢,寄予了诗人对无限世界的
期刊
流泛在孩子两眼的睡眠一有誰知道它是从什么地方来的?是的,有个谣传,说它住在萤火虫朦胧地照耀着林荫的仙村里,在那个地方,挂着两个迷人的腆怯的蓓蕾。它便是从那个地方来吻孩子的两眼的。  当孩子睡时,在他唇,上浮动着的微笑一有谁知道它是从什么地方生出来的?是的,有个谣传,说新月的一线年轻的清光,触着将消失的秋云边上,于是微笑便初生在一个浴在清露里的早晨的梦中了一当孩子睡时,微笑便在他的唇上浮动着。  甜
期刊
这个月你读了吗?读到好的句子,读到好的段落,读到好的书,心中大为感动之际,不免想要分享,毕竟天下读友是一家。  阅读素养的提升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每日坚持不了,那就每月,从今天开始,通过每月的阅读打卡加入我们的阅读大家庭吧,把这个月读到的让你感动的句子、诗歌、段落摘抄下来,加上自己的感悟,以手写、打字或拍照等方式发给《阅读独唱团》吧!  投稿请注明“一期一会”。别忘了留下你的笔名、真名和联系方式哦
期刊
读到一个故事:  有师徒二人,以超度亡魂为工作。这天他们接到一单生意,客户是一个高智商机器人——故事背景是已经实现人工智能的时代——这个机器人的工作本是照顾人类。按照规定,机器人的寿命会被生产商设定为20年,到了期限就要被銷毁。但是,这个机器人的主人不舍得让他去死,还偷偷地利用技术帮他延长过一次使用年限。这一次,机器人决定自杀,并想要办一个葬礼,做一场法事……  问题来了,机器人为什么想要自杀呢?
期刊
从国内的国际贸易专业转去德国学习工商管理,毕业后,杨敬然又迅速成长为一家有着德国中国双背景跨国公司的总经理。2018年,他重拾放下多年的英语,完全靠自学拿到了令人满意的雅思和GMAT成绩,成功申请到德国曼海姆大学等顶尖学府,可是,谁也没想到,他竟放弃了这个绝佳的机会,选择前往伦敦求学。  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上,有人喜欢提早规划未来十几年的轨迹,也有人只争朝夕。从七年前的某个夜晚开始,杨敬然就确定了自
期刊
作家档案  泰戈尔(1861—1941)  全名:罗宾德罗纳特·泰戈尔  出生地:印度加尔各答  职业:诗人、文学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等主要成就:印度偉大的诗人、哲学家、民族主义者  走近泰戈尔  泰戈尔是享誉世界的印度诗人、文化巨匠,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还是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他精通作曲、绘画,一生创作了五十多部诗集、十二部
期刊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部分,而阅读有许多方法,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摘评。但若用摘评法来读余华的《活着》,就很容易发现,这部小说其实并没有太多段落和金句可供摘录。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一本好书的价值不光体现在语言,还体现在思想,摘评法虽然能够帮助我们撷取语言精华,积累好词佳句,记录短小的读书感想和评论,但却不能帮助我们梳理整本书的脉络。  阅读既是感性的体验,也是理性的思索。我们不能光积累语言,还要学会梳理作
期刊
小英子是一个六岁的小姑娘,在举国识字率不高的时代,她却生长在一个父母均读书识礼的家庭。那一年她开始上小学,学着背诵学校里老师教的诗歌。她善良、纯真,被父母教导要有礼貌,意志坚定,不能随意接受别人的馈赠。她对惠安居的疯女人好奇,和草丛里的“贼”做朋友,美慕可以随意在外面踢球的男生,她喜欢李叔同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每年的毕业季,她都会和学校同学一起为大哥哥大姐姐唱起这首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