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些年来,对中学化学的课程模式问题有不少争论,有推崇“学科中心论”的,也有推崇“社会中心论”的,不同的课程模式在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材的编写中也都有体现。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材编写;课程改革;反思
【中图分类号】G332.46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3-0108-01
如何将所确定的课程内容合理、有效地组织起来,这涉及课程模式问题,具体到教材,又涉及教材的体系问题。任何教材都需要有一个基本的体系,以能比较全面、准确地反映本门学科的基本结构。
一、合理构建教材的体系
回顾建国以来我国中学化学教材的编写历史,总是在“学科中心论”和“社会中心论”之间来回摇摆,时而以“学科”为中心,时而又以“社会”为中心,而“文革”中的以“典型生产引路”、“以化学工业生产为主线”的教材编写,把“社会中心论”推到极端。课程模式在“学科中心论”和“社会中心论”间的来回摇摆,本身就说明了这两种课程模式都有其长处,但又有其明显的不足之处。于是又有人提出了“融合论”,意在将这两种课程模式融合,互相取长补短,以求使课程模式更完美。这或许代表了一种发展趋势,因任何一种课程模式都不会固定不变,它们都需要随着课程理论的发展而融进新的内容。例如,这两种课程模式都需要进一步考虑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问题。因此,在确定教材体系时,既要认真研究这些课程模式,但又不宜拘泥于这些固定的课程模式,应该允许不同模式和不同风格的教材的试验和存在。但不管编写哪种课程模式的教材,在构建教材体系时,都应考虑以下两个问题:
1.教材体系的构建应反映高中化学课程内容间的内在联系,体现学科的基本结构,能把高中化学中的最基储最重要的知识串联起来,使它们散而不乱,前后照应,循序渐进,即起到骨架的作用。对于高中化学来讲,最能体现学科基本结构的是课程内容中的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亦即化学理论。其中,物质结构理论和物质变化的理论是高中化学中的最重要理论。
高中化学中的物质结构理论包括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键和分子结构、晶体结构、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等;物质变化的理论包括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化学反应的规律、有机物的合成等。这两部分理论相互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研究物质结构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研究物质的变化,并利用物质的变化来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而相应地,根据物质的变化及其规律,我们也可以进一步来探究物质的结构等。因此,这些理论的应用很广,它们对高中化学的学习常可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并可贯穿于高中化学教材的始终。
2.理论与元素化合物知识穿插编排,使理论的教学能在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并使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也能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进行。
这是我国多年来中学化学教材编写的成功经验,不应丢弃。当然,在具体穿插编排这两部分内容时,更应关注理论内容,因如果在穿插编排时遇到矛盾的话,矛盾的主要方面一般在理论内容。尤其要精心处理好理论的提前与靠后、集中与分散、直线上升与螺旋上升等问题,因这些往往是教材能否易教易学的关键。
二、加强化学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对于完成高中化学课程的任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还是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都离不开化学实验。因此,应该十分重视对实验教材的编写。
改革实验教材的主要问题是要转变实验教学的价值观念,明确实验教学的作用不仅仅只是为了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或者验证某些知识,而是具有多种功能。应使化学实验贯穿于教材的各个环节,如新课的引入,重点、难点的突破,设疑和研讨,小结和复习,习题和课外活动等,以尽可能地发挥实验教学的综合效益。
实验教材的编写应该考虑目前各学校的实验条件,但也不能为目前的实验条件所限。要有一个与高中化学课程任务相适宜的实验目标,适当增加实验的数量和提高实验的质量。在目前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的基础上,可以考虑适当编入一部分边讲边做实验,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某些单纯注入结论式的编写方法,增加学生亲自动手实验的机会,也可克服目前教材中有些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内容雷同的不足。
对于必选课教材中的化学实验,改革的步子可以相对大一些。在目前验证性实验和制备实验的基础上,可适当增加一些探索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定量实验和有机物合成实验。
如果单从实验技能训练由易到难的角度考虑,学生分组实验教材自成体系、独立成册可能更好些。但从化学教学总体效果考虑,将学生实验与有关教学内容融合在一起编写似更好一些。可以考虑今后高中化学教材中的学生实验可分插在有关章、节之后,使教材中的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计算与化学实验成为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此外,还应认真研究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好实验和简单易行的好方法,及时将它们吸收入教材。要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注意有毒尾气的处理,等等。
三、体现教学方法改革
教材改革本身是一项综合性的改革,不仅涉及课程模式,而且还涉及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教学时,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与教材内容以及编写方式有很大关系。这是因为教材在编写时,其内容的组织和表达等,必将自觉或不自觉地渗透编写者的思维方式和教学意图,因此,也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在教学时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教材编写者一定要认真学习有关的教学理论,及时总结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创造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和好方法,并在教材中给予适当体现,为推动广大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创造有利的条件。
概括而言,比较有效的教学模式是启发式教学,即从各章、节的教学目标和教材特点出发,为学生创设最佳的学习情境,提供积极思维、研究讨论和动手实验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能主动地学习,不仅了解知识本身,而且也了解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
教材中体现教学方法改革的另一个问题是要有整体观念和综合观念,即应避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简单化和僵化。不是任何教材都适宜采用“读读、议议、讲讲、练练”或“边实验、边观察、边讨论”方法的,也不能使教材完全程式化,限制教师只能按照教材的编写程序来教学,而是应精心处理好教材内容、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实验条件以及电化教学手段等各个要素,谋求教学方法的最优化组合。
以上只是对高中化学课程的任务、设置、内容及教材编写等问题进行的初步研究,还有些问题,如教材中习题的作用和编制等,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材编写;课程改革;反思
【中图分类号】G332.46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3-0108-01
如何将所确定的课程内容合理、有效地组织起来,这涉及课程模式问题,具体到教材,又涉及教材的体系问题。任何教材都需要有一个基本的体系,以能比较全面、准确地反映本门学科的基本结构。
一、合理构建教材的体系
回顾建国以来我国中学化学教材的编写历史,总是在“学科中心论”和“社会中心论”之间来回摇摆,时而以“学科”为中心,时而又以“社会”为中心,而“文革”中的以“典型生产引路”、“以化学工业生产为主线”的教材编写,把“社会中心论”推到极端。课程模式在“学科中心论”和“社会中心论”间的来回摇摆,本身就说明了这两种课程模式都有其长处,但又有其明显的不足之处。于是又有人提出了“融合论”,意在将这两种课程模式融合,互相取长补短,以求使课程模式更完美。这或许代表了一种发展趋势,因任何一种课程模式都不会固定不变,它们都需要随着课程理论的发展而融进新的内容。例如,这两种课程模式都需要进一步考虑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问题。因此,在确定教材体系时,既要认真研究这些课程模式,但又不宜拘泥于这些固定的课程模式,应该允许不同模式和不同风格的教材的试验和存在。但不管编写哪种课程模式的教材,在构建教材体系时,都应考虑以下两个问题:
1.教材体系的构建应反映高中化学课程内容间的内在联系,体现学科的基本结构,能把高中化学中的最基储最重要的知识串联起来,使它们散而不乱,前后照应,循序渐进,即起到骨架的作用。对于高中化学来讲,最能体现学科基本结构的是课程内容中的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亦即化学理论。其中,物质结构理论和物质变化的理论是高中化学中的最重要理论。
高中化学中的物质结构理论包括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键和分子结构、晶体结构、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等;物质变化的理论包括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化学反应的规律、有机物的合成等。这两部分理论相互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研究物质结构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研究物质的变化,并利用物质的变化来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而相应地,根据物质的变化及其规律,我们也可以进一步来探究物质的结构等。因此,这些理论的应用很广,它们对高中化学的学习常可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并可贯穿于高中化学教材的始终。
2.理论与元素化合物知识穿插编排,使理论的教学能在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并使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也能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进行。
这是我国多年来中学化学教材编写的成功经验,不应丢弃。当然,在具体穿插编排这两部分内容时,更应关注理论内容,因如果在穿插编排时遇到矛盾的话,矛盾的主要方面一般在理论内容。尤其要精心处理好理论的提前与靠后、集中与分散、直线上升与螺旋上升等问题,因这些往往是教材能否易教易学的关键。
二、加强化学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对于完成高中化学课程的任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还是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都离不开化学实验。因此,应该十分重视对实验教材的编写。
改革实验教材的主要问题是要转变实验教学的价值观念,明确实验教学的作用不仅仅只是为了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或者验证某些知识,而是具有多种功能。应使化学实验贯穿于教材的各个环节,如新课的引入,重点、难点的突破,设疑和研讨,小结和复习,习题和课外活动等,以尽可能地发挥实验教学的综合效益。
实验教材的编写应该考虑目前各学校的实验条件,但也不能为目前的实验条件所限。要有一个与高中化学课程任务相适宜的实验目标,适当增加实验的数量和提高实验的质量。在目前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的基础上,可以考虑适当编入一部分边讲边做实验,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某些单纯注入结论式的编写方法,增加学生亲自动手实验的机会,也可克服目前教材中有些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内容雷同的不足。
对于必选课教材中的化学实验,改革的步子可以相对大一些。在目前验证性实验和制备实验的基础上,可适当增加一些探索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定量实验和有机物合成实验。
如果单从实验技能训练由易到难的角度考虑,学生分组实验教材自成体系、独立成册可能更好些。但从化学教学总体效果考虑,将学生实验与有关教学内容融合在一起编写似更好一些。可以考虑今后高中化学教材中的学生实验可分插在有关章、节之后,使教材中的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计算与化学实验成为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此外,还应认真研究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好实验和简单易行的好方法,及时将它们吸收入教材。要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注意有毒尾气的处理,等等。
三、体现教学方法改革
教材改革本身是一项综合性的改革,不仅涉及课程模式,而且还涉及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教学时,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与教材内容以及编写方式有很大关系。这是因为教材在编写时,其内容的组织和表达等,必将自觉或不自觉地渗透编写者的思维方式和教学意图,因此,也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在教学时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教材编写者一定要认真学习有关的教学理论,及时总结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创造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和好方法,并在教材中给予适当体现,为推动广大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创造有利的条件。
概括而言,比较有效的教学模式是启发式教学,即从各章、节的教学目标和教材特点出发,为学生创设最佳的学习情境,提供积极思维、研究讨论和动手实验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能主动地学习,不仅了解知识本身,而且也了解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
教材中体现教学方法改革的另一个问题是要有整体观念和综合观念,即应避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简单化和僵化。不是任何教材都适宜采用“读读、议议、讲讲、练练”或“边实验、边观察、边讨论”方法的,也不能使教材完全程式化,限制教师只能按照教材的编写程序来教学,而是应精心处理好教材内容、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实验条件以及电化教学手段等各个要素,谋求教学方法的最优化组合。
以上只是对高中化学课程的任务、设置、内容及教材编写等问题进行的初步研究,还有些问题,如教材中习题的作用和编制等,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