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育在学校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直以来,因认知偏差和方法不当,很多时候德育实效性不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学校德育需要更多的创新与思考。小学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小学生应参与更具针对性、实效性的德育活动,通过活动激发求知欲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会做人做事,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学校德育实践中,我们要从学生的身心成长需求出发,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问题,这不仅对学生个体具有重要意义,也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都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注重学生的需求引导,找准道德教育的出发点
德育的出发点是人,归宿点也是人。马斯洛把人类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五个层次。小学生在不同阶段会呈现出不同层次的综合性的需求,主要体现为五个层面:一是爱与被关注需求;二是奖励与被尊重需求;三是交流与自我表现需求;四是创造与自我实现需求;五是全面发展需求。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注重引导,明确地诊断学生成长在哪里受阻,需要什么帮助,个别成长需要和集体成长需要是否存在差异、错位,如何在德育活动中解决这些问题,就是德育的根本任务。基于这一出发点,我们首先在校园环境的创设上下功夫,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置低、中、高年级活动区域,每个活动区域的文化布置力求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低年级区的布置重在应学生安全和爱之需,如展示一些卡通形象、儿童涂鸦作品等;中年级区的布置重在应学生认知和表现之需,如设置书吧、植物角等;高年级区的布置重在应学生尊重和交流之需,如设置写吧、名人故事、校园风采、漂流瓶等。总之,在校园环境创设上,我们更多地从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从而适合学生身心成长的环境基础。
二、注重学生的实践引导,抓好鲜活德育的落脚点
尊重学生的成长需要并不意味着要让学生的成长需要保持在低层次的需要上,而是要从发现学生成长需求到激发引导学生的成长需求,促进学生需求从较低层次发展到较高层次。因此,学校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活动,从而引导和激发学生自足自主和自我实现。
学校德育要遵循“活动→体验→升华→内化”的德育活动规律,创新德育活动的形式,拓宽活动的深度与广度,形成独具特色、突显实效的德育制度与模式。创新德育活动的形式要拓宽思路,扩大视野,结合当地资源充分挖掘各种德育内容。我校通过搭建“小记者”舞台,成立校园小记者站,通过参观、访问、体验等形式让学生触及社会生活,促进人际交流,拓宽学生视野。特别是与报社联合举办的义卖报纸活动,师生共同参与,一起走上街头,在广场、街头、店铺门前进行义卖,义卖所得款项全部用于捐助贫困学生。这样的活动不仅给学生创造了实践体验的机会,也锻炼了他们的交往沟通能力,还培养了他们关爱他人的道德品质。此外,学校成立“红领巾梦想基金”,每个学期举行一次捐款活动,引导学生省下零花钱,培养他们从小懂得关心他人帮助别人。学校用活“红领巾梦想基金”,每个学期组织学生代表和教师上门入户,通过给困难学生发放助学金、捐赠爱心图书、发放爱心公交卡等扬善、扬爱、扬社会责任感。这些富有特色的德育活动,不仅可以孕育许许多多个性鲜明、德智并行、和谐发展的莘莘学子,而且还能创建文明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注重学生的内化引导,把握德育实践的着力点
学校德育要注重文化引导、道德践行、德性培养,让德育融入学习生活,融入社会,融入生命,引导学生通过体验和感悟进行内化。
一是找准“切入点”,在课程实施中把握导向。学校着力打造“21天美丽行动”习惯养成课程、一日常规养成教育课程,把德育课程化,引导学生把文明礼仪、三观培养内化于心。在“21天美丽行动”习惯养成课程中,学校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成长需要,制订详细的实施方案,按学期制订计划,按月份安排课程。首先是把课程内容与班队活动紧密结合,其次是注重学科渗透,最后是密切家校配合,形成合力。
二是找准“着眼点”,在环境营造中浸润熏陶。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具有“润物无声”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走廊、楼道、阶梯、墙面设置具有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例如:我校作为一所以武术教育为主要特色的学校,校园环境处处注重彰显中华武术文化元素。校园的围墙栏杆上,武术典故比比皆是;荣誉墙上是学校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得的奖牌;楼梯走廊,随处可见武术健儿的风采。让武术元素渗透到校园的每个角落,让武术文化从小根植在学生的心间,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会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注重学生的评价引导,巩固德育成效的关键点
德育的目的是“成人”,德育评价是对“成人”、成长的激励与引导。学校构建科学的德育评价体系,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有助于营造向真、向善、向美的校园风气。
首先,通过搭建“颁奖台”,引导价值导向,满足学生被尊重的需求。一是开展“每周一奖”活动,利用周一升旗仪式,对上周表现突出的学生、好人好事进行表彰,同时由学校对这些行为进行简单的点评,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二是开展“每月一讲”活动,每月初,由各班班主任统一布置学生留心发现并搜集身边同学感动人的事例,月底举办宣讲活动,通过讲述身边人的故事,让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三是借助家长力量,搭建家校奖台。家长参与评价对学生成长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学校德育成果的巩固光靠教师的力量是不够的;另一方面,家长评价的介入能够形成合力,使评价多样化、全面化。
其次,建立三位一体的评价系统,即把学校、班级、家庭评价贯穿于学生生活与学习的方方面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坚持知识评价与实践评价相结合,通过亲子研学旅行、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活动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并由家委会建立奖励机制,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奖励。
再次,建立“21天美丽行动”德育成效考评体系。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制订美丽计划、签订美丽契约、开启美丽之旅、晾晒美丽行为、表彰美丽达人五个步骤,把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转变为学生自我内化的美丽行动,用这21天的时间记录每一个学生成长蜕变的过程,做到每日自评,每周互评、他评,每月自我反思,从而实现我们的德育目的,让每一个学生在快乐成长中,与好习惯同行。
综上所述,構建和完善德育工作的各种框架体系需要大胆改革创新,勇于实践。在改革与实践中,既要立足学校实际,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成长需求,从而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实验,及时调整、组织新的活动思路和方式方法,最终成为完整的、和谐的、富有弹性的、具有人性化氛围的德育。
(作者单位:福建省德化县阳光小学 福建省德化县龙浔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林彦 刘贞辉)
一、注重学生的需求引导,找准道德教育的出发点
德育的出发点是人,归宿点也是人。马斯洛把人类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五个层次。小学生在不同阶段会呈现出不同层次的综合性的需求,主要体现为五个层面:一是爱与被关注需求;二是奖励与被尊重需求;三是交流与自我表现需求;四是创造与自我实现需求;五是全面发展需求。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注重引导,明确地诊断学生成长在哪里受阻,需要什么帮助,个别成长需要和集体成长需要是否存在差异、错位,如何在德育活动中解决这些问题,就是德育的根本任务。基于这一出发点,我们首先在校园环境的创设上下功夫,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置低、中、高年级活动区域,每个活动区域的文化布置力求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低年级区的布置重在应学生安全和爱之需,如展示一些卡通形象、儿童涂鸦作品等;中年级区的布置重在应学生认知和表现之需,如设置书吧、植物角等;高年级区的布置重在应学生尊重和交流之需,如设置写吧、名人故事、校园风采、漂流瓶等。总之,在校园环境创设上,我们更多地从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从而适合学生身心成长的环境基础。
二、注重学生的实践引导,抓好鲜活德育的落脚点
尊重学生的成长需要并不意味着要让学生的成长需要保持在低层次的需要上,而是要从发现学生成长需求到激发引导学生的成长需求,促进学生需求从较低层次发展到较高层次。因此,学校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活动,从而引导和激发学生自足自主和自我实现。
学校德育要遵循“活动→体验→升华→内化”的德育活动规律,创新德育活动的形式,拓宽活动的深度与广度,形成独具特色、突显实效的德育制度与模式。创新德育活动的形式要拓宽思路,扩大视野,结合当地资源充分挖掘各种德育内容。我校通过搭建“小记者”舞台,成立校园小记者站,通过参观、访问、体验等形式让学生触及社会生活,促进人际交流,拓宽学生视野。特别是与报社联合举办的义卖报纸活动,师生共同参与,一起走上街头,在广场、街头、店铺门前进行义卖,义卖所得款项全部用于捐助贫困学生。这样的活动不仅给学生创造了实践体验的机会,也锻炼了他们的交往沟通能力,还培养了他们关爱他人的道德品质。此外,学校成立“红领巾梦想基金”,每个学期举行一次捐款活动,引导学生省下零花钱,培养他们从小懂得关心他人帮助别人。学校用活“红领巾梦想基金”,每个学期组织学生代表和教师上门入户,通过给困难学生发放助学金、捐赠爱心图书、发放爱心公交卡等扬善、扬爱、扬社会责任感。这些富有特色的德育活动,不仅可以孕育许许多多个性鲜明、德智并行、和谐发展的莘莘学子,而且还能创建文明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注重学生的内化引导,把握德育实践的着力点
学校德育要注重文化引导、道德践行、德性培养,让德育融入学习生活,融入社会,融入生命,引导学生通过体验和感悟进行内化。
一是找准“切入点”,在课程实施中把握导向。学校着力打造“21天美丽行动”习惯养成课程、一日常规养成教育课程,把德育课程化,引导学生把文明礼仪、三观培养内化于心。在“21天美丽行动”习惯养成课程中,学校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成长需要,制订详细的实施方案,按学期制订计划,按月份安排课程。首先是把课程内容与班队活动紧密结合,其次是注重学科渗透,最后是密切家校配合,形成合力。
二是找准“着眼点”,在环境营造中浸润熏陶。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具有“润物无声”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走廊、楼道、阶梯、墙面设置具有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例如:我校作为一所以武术教育为主要特色的学校,校园环境处处注重彰显中华武术文化元素。校园的围墙栏杆上,武术典故比比皆是;荣誉墙上是学校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得的奖牌;楼梯走廊,随处可见武术健儿的风采。让武术元素渗透到校园的每个角落,让武术文化从小根植在学生的心间,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会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注重学生的评价引导,巩固德育成效的关键点
德育的目的是“成人”,德育评价是对“成人”、成长的激励与引导。学校构建科学的德育评价体系,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有助于营造向真、向善、向美的校园风气。
首先,通过搭建“颁奖台”,引导价值导向,满足学生被尊重的需求。一是开展“每周一奖”活动,利用周一升旗仪式,对上周表现突出的学生、好人好事进行表彰,同时由学校对这些行为进行简单的点评,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二是开展“每月一讲”活动,每月初,由各班班主任统一布置学生留心发现并搜集身边同学感动人的事例,月底举办宣讲活动,通过讲述身边人的故事,让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三是借助家长力量,搭建家校奖台。家长参与评价对学生成长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学校德育成果的巩固光靠教师的力量是不够的;另一方面,家长评价的介入能够形成合力,使评价多样化、全面化。
其次,建立三位一体的评价系统,即把学校、班级、家庭评价贯穿于学生生活与学习的方方面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坚持知识评价与实践评价相结合,通过亲子研学旅行、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活动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并由家委会建立奖励机制,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奖励。
再次,建立“21天美丽行动”德育成效考评体系。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制订美丽计划、签订美丽契约、开启美丽之旅、晾晒美丽行为、表彰美丽达人五个步骤,把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转变为学生自我内化的美丽行动,用这21天的时间记录每一个学生成长蜕变的过程,做到每日自评,每周互评、他评,每月自我反思,从而实现我们的德育目的,让每一个学生在快乐成长中,与好习惯同行。
综上所述,構建和完善德育工作的各种框架体系需要大胆改革创新,勇于实践。在改革与实践中,既要立足学校实际,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成长需求,从而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实验,及时调整、组织新的活动思路和方式方法,最终成为完整的、和谐的、富有弹性的、具有人性化氛围的德育。
(作者单位:福建省德化县阳光小学 福建省德化县龙浔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林彦 刘贞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