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需”出发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ss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育在学校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直以来,因认知偏差和方法不当,很多时候德育实效性不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学校德育需要更多的创新与思考。小学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小学生应参与更具针对性、实效性的德育活动,通过活动激发求知欲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会做人做事,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学校德育实践中,我们要从学生的身心成长需求出发,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问题,这不仅对学生个体具有重要意义,也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都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注重学生的需求引导,找准道德教育的出发点
  德育的出发点是人,归宿点也是人。马斯洛把人类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五个层次。小学生在不同阶段会呈现出不同层次的综合性的需求,主要体现为五个层面:一是爱与被关注需求;二是奖励与被尊重需求;三是交流与自我表现需求;四是创造与自我实现需求;五是全面发展需求。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注重引导,明确地诊断学生成长在哪里受阻,需要什么帮助,个别成长需要和集体成长需要是否存在差异、错位,如何在德育活动中解决这些问题,就是德育的根本任务。基于这一出发点,我们首先在校园环境的创设上下功夫,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置低、中、高年级活动区域,每个活动区域的文化布置力求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低年级区的布置重在应学生安全和爱之需,如展示一些卡通形象、儿童涂鸦作品等;中年级区的布置重在应学生认知和表现之需,如设置书吧、植物角等;高年级区的布置重在应学生尊重和交流之需,如设置写吧、名人故事、校园风采、漂流瓶等。总之,在校园环境创设上,我们更多地从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从而适合学生身心成长的环境基础。
  二、注重学生的实践引导,抓好鲜活德育的落脚点
  尊重学生的成长需要并不意味着要让学生的成长需要保持在低层次的需要上,而是要从发现学生成长需求到激发引导学生的成长需求,促进学生需求从较低层次发展到较高层次。因此,学校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活动,从而引导和激发学生自足自主和自我实现。
  学校德育要遵循“活动→体验→升华→内化”的德育活动规律,创新德育活动的形式,拓宽活动的深度与广度,形成独具特色、突显实效的德育制度与模式。创新德育活动的形式要拓宽思路,扩大视野,结合当地资源充分挖掘各种德育内容。我校通过搭建“小记者”舞台,成立校园小记者站,通过参观、访问、体验等形式让学生触及社会生活,促进人际交流,拓宽学生视野。特别是与报社联合举办的义卖报纸活动,师生共同参与,一起走上街头,在广场、街头、店铺门前进行义卖,义卖所得款项全部用于捐助贫困学生。这样的活动不仅给学生创造了实践体验的机会,也锻炼了他们的交往沟通能力,还培养了他们关爱他人的道德品质。此外,学校成立“红领巾梦想基金”,每个学期举行一次捐款活动,引导学生省下零花钱,培养他们从小懂得关心他人帮助别人。学校用活“红领巾梦想基金”,每个学期组织学生代表和教师上门入户,通过给困难学生发放助学金、捐赠爱心图书、发放爱心公交卡等扬善、扬爱、扬社会责任感。这些富有特色的德育活动,不仅可以孕育许许多多个性鲜明、德智并行、和谐发展的莘莘学子,而且还能创建文明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注重学生的内化引导,把握德育实践的着力点
  学校德育要注重文化引导、道德践行、德性培养,让德育融入学习生活,融入社会,融入生命,引导学生通过体验和感悟进行内化。
  一是找准“切入点”,在课程实施中把握导向。学校着力打造“21天美丽行动”习惯养成课程、一日常规养成教育课程,把德育课程化,引导学生把文明礼仪、三观培养内化于心。在“21天美丽行动”习惯养成课程中,学校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成长需要,制订详细的实施方案,按学期制订计划,按月份安排课程。首先是把课程内容与班队活动紧密结合,其次是注重学科渗透,最后是密切家校配合,形成合力。
  二是找准“着眼点”,在环境营造中浸润熏陶。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具有“润物无声”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走廊、楼道、阶梯、墙面设置具有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例如:我校作为一所以武术教育为主要特色的学校,校园环境处处注重彰显中华武术文化元素。校园的围墙栏杆上,武术典故比比皆是;荣誉墙上是学校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得的奖牌;楼梯走廊,随处可见武术健儿的风采。让武术元素渗透到校园的每个角落,让武术文化从小根植在学生的心间,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会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注重学生的评价引导,巩固德育成效的关键点
  德育的目的是“成人”,德育评价是对“成人”、成长的激励与引导。学校构建科学的德育评价体系,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有助于营造向真、向善、向美的校园风气。
  首先,通过搭建“颁奖台”,引导价值导向,满足学生被尊重的需求。一是开展“每周一奖”活动,利用周一升旗仪式,对上周表现突出的学生、好人好事进行表彰,同时由学校对这些行为进行简单的点评,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二是开展“每月一讲”活动,每月初,由各班班主任统一布置学生留心发现并搜集身边同学感动人的事例,月底举办宣讲活动,通过讲述身边人的故事,让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三是借助家长力量,搭建家校奖台。家长参与评价对学生成长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学校德育成果的巩固光靠教师的力量是不够的;另一方面,家长评价的介入能够形成合力,使评价多样化、全面化。
  其次,建立三位一体的评价系统,即把学校、班级、家庭评价贯穿于学生生活与学习的方方面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坚持知识评价与实践评价相结合,通过亲子研学旅行、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活动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并由家委会建立奖励机制,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奖励。
  再次,建立“21天美丽行动”德育成效考评体系。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制订美丽计划、签订美丽契约、开启美丽之旅、晾晒美丽行为、表彰美丽达人五个步骤,把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转变为学生自我内化的美丽行动,用这21天的时间记录每一个学生成长蜕变的过程,做到每日自评,每周互评、他评,每月自我反思,从而实现我们的德育目的,让每一个学生在快乐成长中,与好习惯同行。
  综上所述,構建和完善德育工作的各种框架体系需要大胆改革创新,勇于实践。在改革与实践中,既要立足学校实际,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成长需求,从而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实验,及时调整、组织新的活动思路和方式方法,最终成为完整的、和谐的、富有弹性的、具有人性化氛围的德育。
  (作者单位:福建省德化县阳光小学 福建省德化县龙浔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林彦 刘贞辉)
其他文献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是小学阶段集中学习提问策略的首篇课文,它的阅读提示这样写道:读课文,积极思考,看看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显然,面对一篇陌生的文本,学生原有的科学知识和语文经验并不足以胜任阅读任务。尝试错误,正是问题学习所隐含的重要的学习精髓。为了在学习提问策略的第一课中发现真问题、触发真思考,在二度教学时,笔者尝试从选择问题聚焦点、遵守提问规则、练习转换问题、筛选最有价值的问题、分享提问反思等
期刊
笔者在教材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前测设计,借助前测结果来了解学生的真实学情,最后基于学情进行单元内容整合的教学再设计,从而实现精准教学,为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提供了新的路径。  一、教材分析  从教材的编排意图来看,本单元例题的讲解和习题的巩固均更倾向于想加算减法。这种方法不仅需要学生对20以内的进位加法熟练掌握,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推理能力。破十法则是从减法的意义出发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直观地
期刊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到,除了合理并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要适当选用优质教学资源,来补充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不少教师也懂得,若只是单纯地教授课本知识,英语课堂教学便会如同白米饭般索然无味。而学生仅靠学习和掌握课内基本知识来应对考试,显然不够,也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求。因此,科学选择多样资源,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融合,显得刻不容缓。但在实际教学中,对于如何选取课外阅读素材,怎样建
期刊
听写,在20世纪80年代我初入教坛时,几乎是每一篇课文学习中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但由于形式呆板,程序固定,时间一久,学生的听写就是陷入一种被动、机械的状态,其效果免不了要大打折扣。新课改后,听写被看作是一种单调机械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很少见到有人用,尤其是公开课上,听写更是无影无踪。  其实,听写并非一无是处,至少它可以促使学生重视生字和词语的学习;而按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期刊
人生聪明识字始。识字是小学第一学段学习的重点,也是该学段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汉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追根溯源,每一个汉字的横竖撇捺都有一定的依据和道理。因此,笔者认为,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汉字的构字规律,适度地、巧妙地利用字理,将汉字文化渗透在识字教学中,引导低年级学生进行识字,帮助学生提高识字能力。  一、图文对照,象形识字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几千年前,在还没有文字的时候,古代
期刊
实践证明,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探索求知,不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基本理念,也有利于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进行探讨与阐述,期待对相关教育工作者有所启示。  一、明确小学阶段的数学核心素养要素  核心素养的概念是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而逐步深入人心的。数学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给
期刊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埃迪蒙托·亚米契斯创作的一部日记体小说,作品原名《考莱》(Cuore),出版于1886年。中譯文有几个版本,第一个版本是1909年包天笑先生从日文转译过来的,取名《馨儿就学记》。1924年,夏丏尊先生对照了日文、英文两种译本翻译成中文时,把书名改为《爱的教育》。我们老一辈的教师,读的都是夏丏尊翻译的版本。从此,《爱的教育》这一书名通用至今。20世纪90年代,王干卿先生对照了
期刊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每个单元都编排了一页单元导语。通过单元导语,师生就能对本单元的内容和学习要求做到心中有数。下面笔者尝试以统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例,谈谈如何读懂单元导语。  统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以寓言故事为主题,是整套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第二个以文体组元的单元。本单元导语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格言式的人文主题“寓言是生活的一面镜子”;二是两点语文要素“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和“
期刊
近年来,每次走进诸向阳老师的课堂,我都感觉耳目一新,而且感到他每年都有新的超越。他之所以能够异军突起,形成“富于情趣、充满睿智”的课堂教学特色,并步入全国名师的殿堂,这与其持之以恒地研发微课程有着重要的联系。囿于篇幅,笔者从其研发的课程中择一二,对其构建课程的路径方面略作描述。  “梅花三弄”课程  诸向阳的“梅花三弄”课程造端于《卜算子·咏梅》的教学。为了教好这首词,他不但研读了大量关于梅花的诗
期刊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自三年级起每个单元便多了单元导语页,每个单元导语既揭示了整个单元内容所表达的一个宽泛的主题,又明确了该单元的语文要素,点明了该单元的阅读训练点和写作能力训练点,让教师更加明晰单元教学目标——本单元要学什么,要达到什么目标,要怎样学。要想真正读懂单元导语,就不能脱离教材体系孤立地泛泛而读,而应当要先厘清教材编排体系,研读每个学段、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