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每个单元都编排了一页单元导语。通过单元导语,师生就能对本单元的内容和学习要求做到心中有数。下面笔者尝试以统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例,谈谈如何读懂单元导语。
统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以寓言故事为主题,是整套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第二个以文体组元的单元。本单元导语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格言式的人文主题“寓言是生活的一面镜子”;二是两点语文要素“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和“把图画的内容写清楚”;三是插图——中国传统寓言故事《鹬蚌相争》画面。如何读懂本单元导语,从而达到明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呢?笔者认为,在解读单元导语的过程中,要先厘清教材编者根据文体组织单元的意图,理解单元导语中人文主题、语文要素、插图各部分的教学指向。
一、厘清编写意图,明确文体特点
统编版教材为何将寓言故事文体组成专门的单元进行学习?本单元在编排上有什么特点?在教学中,执教者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弄清楚了这几个问题,就读懂了本单元导语。
1. 明晰文体,培养意识。统编版教材将寓言故事文体组成专门的单元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寓言文体意识,消除学生与寓言文本之间的隔阂。如本单元导语插图选自《战国策》中的著名寓言故事《鹬蚌相争》,学生在读故事时,根据生活经验很自然地质疑:鹬的嘴被蚌夹住了,怎么还能说话?它又是如何说话的?这就说明学生缺乏寓言文体意识,学生还不知道或不清楚寓言故事是一种超现实、虚构性的文体类型,作者是以故事来传达道理。如果在阅读寓言时按真实生活经验去“拷问”它们的真实性,就失去了寓言的价值和意义。教材把寓言故事组成专门的单元进行集中学习,就是要帮助教师和学生树立基本的文体意识,避免套用一种标准去解构经典。
2. 梳理编排,了解特点。本单元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编排了四篇课文和两篇“阅读链接”,这六则故事涵盖古今中外,为导语要求的“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做了层层递进的安排。本单元设置的“快乐读书吧”栏目,推荐阅读中国古代寓言以及外国的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并提示阅读寓言故事的基本方法,目的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寓言故事的兴趣,指导学生提高阅读寓言故事的能力。
3. 组元整合,发挥功能。组元单元最大的优势体现在单元导语、课文、课后练习题、“语文园地”等各部分关联性很强,前后之间可以互相补充,相互照应。因此,对单元内相关信息的统整归纳就显得尤为重要。整组课文教学从单元导语入手,唤醒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教学《守株待兔》《陶罐和铁罐》两篇课文时,要分别和课后的“阅读链接”勾连,进一步引导学生在拓展阅读中发现寓言的文体特点;教学《鹿角和鹿腿》时,可以指导学生联系已学的《陶罐和铁罐》一课,让其在对比中发现寓意多样性,鼓励学生根据故事内容读出多维度理解。“快乐读书吧”推荐了经典寓言故事,还提示阅读寓言的基本方法,因此,可以把“快乐读书吧”的学习前置,既能将课内外阅读密切结合,又能提示学生把阅读寓言的方法用于课内的阅读实践。“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内容可整合到《守株待兔》一课中教学;“词句段运用”的第二题要与《鹿角和鹿腿》的课后思考题“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进行整合,让学生把故事讲得更生动有趣。这些课程信息间的前后勾连整合,大大拉近了学生学习寓言的亲密感,最大限度发挥“组元教育功能”。
二、紧扣“三位一体”,理解导语指向
单元导语由人文主题、语文要素以及配套插图三部分组成,三者相辅相成,教师在解读时,要从整体出发,熟读整个单元的内容,紧扣以下几点。
1. 解读人文主题,明晰单元内容。要读懂单元导语,首先要从人文主题入手。统编版教材的编写理念从传统的“师用教材”转变为“生用教材”,而每个单元导语的人文主题就是当下语文教材立德树人育人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从语言风格上看,它不再是以往教材单元主题的直接呈现,如北师大版教材的“亲情”“智慧”等主题,而是代之以一段或一句优美的文字,语言清新自然,如同与学生展开亲切的交流,如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人文主题“寓言是生活的一面镜子”,以一句意蕴丰富的格言作为开篇导语。教师首先要读懂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读懂人文主题,才能够明晰本单元编者的编写意图。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人文主题的诗意表达?以寓言主题为例,教师首先要紧扣关键要素“寓言”“生活”“镜子”。寓言大多取材于人和自然的日常,是生活的真实写照。再由镜子一词想开去,《旧唐书·魏徵传》中写道:“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由此,本单元人文主题所要表达的意思便一目了然:学习寓言,懂得寓言和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以及其中蕴含的道理。
2. 关注课后习题,渗透阅读方法。人文主题是单元主要内容的呈现,而语文要素则是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主要方向,课后习题的设计通常会有意识地渗透文体教学的理念,引导学生在思考中掌握特定问题的特点及阅读方法。如学习寓言故事单元时,首先,要读懂故事,理解寓意,这是基础和前提。课文《陶罐和铁罐》的课后习题就引导学生关注两个罐子的性格,从描写神态和语言的语句中明白二者结局不同的原因。其次,要联系生活,拓展文本。如《守株待兔》的课后习题:读《南辕北辙》,想想故事中的坐车人错在哪里?这就是在鼓励学生从生活经历出发思考问题。再次,要进行多元化的思考。如《鹿角和鹿脚》的课后习题,对寓意的理解就不是只局限在文本提供的思路上,而是可以有进一步的提升,进行辩证地思考。最后,在理解作者观点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如读完《池子与河流》后,可以问一问学生“你赞同哪种观点”。
3. 总结学习方法,落实语文要素。除了课后习题,教师在研究单元导语的语文要素时,还要关注各单元“语文园地”中“交流平台”总结的某些方法。如寓言单元的“交流平台”,通过几个学生的对话,总结了阅读寓言的基本办法。此块内容帮助教师落实了单元导语中的语文要素“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虽然寓言是生活的一面镜子,它来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但对于生活阅历匮乏的学生来说,要读懂寓言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如何达成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其实课文也已经给了具体方向。《守株待兔》的课后要求指出:借助注释,说说农夫为什么会被宋国人笑话。《陶罐和铁罐》提出思考问题:从陶罐和铁罐的不同结局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综上不难看出,这两个课后问题其实就是对单元导语中语文要素如何应用的具体引导。因此,读懂单元导语要将语文要素放入课文中,探寻课文给予的提示和帮助,从而在教学中落实语文要素。
4. 抓住关键字眼,比较不同学段。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螺旋上升、连续动态的过程,前阶段的学习可能是后阶段的基础,而后阶段的知识,可能是对前阶段的补充。如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要求的“把图画的内容写清楚”,自然与一、二年级时的看图写话标准不同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写话要求为“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而第二学段则要求“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抓住二者的关键词进行比较可以发现,第二学段的看图写话更加侧重于“写清楚”这三个字。结合本单元“习作”,可进一步发现该学段对语文要素要求的提升:图画中的人的动作是怎样的?说了哪些话?由此可见,一、二年级的看图写话只要求学生把自己看到的、想说的写下来,而到了三年级则要求用上更多的“术”,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方法。可见,读懂单元导语中的语文要素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字眼上,也不能囿于本单元、本册的知识中。只有紧扣《课程标准》,抓住关键字眼,比较不同学段的要求,才能真正读懂语文要素,挖掘内在含义。
三、用好配套插图,助力导语理解
教师要读懂单元导语,离不开对插图的解读和使用,但大多数教师存在聚焦于文本的习惯,这使得他们忽视了对教材第二语言——插图这一资源的开发应用。在实际教学中,精美切题的插图不应仅仅是教材的装饰,更应充分发挥其补白、解释、推测等独一无二的教学价值。每个单元导语都配有一幅和单元内容息息相关的插图,许多教师往往停留在“看”的层面而不知利用。本单元导语的插图是著名的寓言故事《鹬蚌相争》。为什么放置这样一幅插图?首先是与本单元主题密切相关;其次是激發学生学习寓言的兴趣,鼓励其拓展阅读的目的。水墨画插图与中国传统寓言故事相映成趣,教师在解读时,应当敏锐地抓住插图的特点和传承经典文化的用意。
单元导语作为开篇引导,具有丰富的教学价值和课程资源。读懂单元导语离不开对人文主题、语文要素、配套插图的关注和解读,这三部分“三位一体”,密不可分,只有抓住关键字眼,紧扣课文内容,才能充分挖掘和读懂单元导语。
(作者单位:福建省晋江市新塘街道湖格小学 福建省晋江市池店镇教委办 )
统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以寓言故事为主题,是整套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第二个以文体组元的单元。本单元导语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格言式的人文主题“寓言是生活的一面镜子”;二是两点语文要素“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和“把图画的内容写清楚”;三是插图——中国传统寓言故事《鹬蚌相争》画面。如何读懂本单元导语,从而达到明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呢?笔者认为,在解读单元导语的过程中,要先厘清教材编者根据文体组织单元的意图,理解单元导语中人文主题、语文要素、插图各部分的教学指向。
一、厘清编写意图,明确文体特点
统编版教材为何将寓言故事文体组成专门的单元进行学习?本单元在编排上有什么特点?在教学中,执教者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弄清楚了这几个问题,就读懂了本单元导语。
1. 明晰文体,培养意识。统编版教材将寓言故事文体组成专门的单元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寓言文体意识,消除学生与寓言文本之间的隔阂。如本单元导语插图选自《战国策》中的著名寓言故事《鹬蚌相争》,学生在读故事时,根据生活经验很自然地质疑:鹬的嘴被蚌夹住了,怎么还能说话?它又是如何说话的?这就说明学生缺乏寓言文体意识,学生还不知道或不清楚寓言故事是一种超现实、虚构性的文体类型,作者是以故事来传达道理。如果在阅读寓言时按真实生活经验去“拷问”它们的真实性,就失去了寓言的价值和意义。教材把寓言故事组成专门的单元进行集中学习,就是要帮助教师和学生树立基本的文体意识,避免套用一种标准去解构经典。
2. 梳理编排,了解特点。本单元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编排了四篇课文和两篇“阅读链接”,这六则故事涵盖古今中外,为导语要求的“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做了层层递进的安排。本单元设置的“快乐读书吧”栏目,推荐阅读中国古代寓言以及外国的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并提示阅读寓言故事的基本方法,目的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寓言故事的兴趣,指导学生提高阅读寓言故事的能力。
3. 组元整合,发挥功能。组元单元最大的优势体现在单元导语、课文、课后练习题、“语文园地”等各部分关联性很强,前后之间可以互相补充,相互照应。因此,对单元内相关信息的统整归纳就显得尤为重要。整组课文教学从单元导语入手,唤醒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教学《守株待兔》《陶罐和铁罐》两篇课文时,要分别和课后的“阅读链接”勾连,进一步引导学生在拓展阅读中发现寓言的文体特点;教学《鹿角和鹿腿》时,可以指导学生联系已学的《陶罐和铁罐》一课,让其在对比中发现寓意多样性,鼓励学生根据故事内容读出多维度理解。“快乐读书吧”推荐了经典寓言故事,还提示阅读寓言的基本方法,因此,可以把“快乐读书吧”的学习前置,既能将课内外阅读密切结合,又能提示学生把阅读寓言的方法用于课内的阅读实践。“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内容可整合到《守株待兔》一课中教学;“词句段运用”的第二题要与《鹿角和鹿腿》的课后思考题“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进行整合,让学生把故事讲得更生动有趣。这些课程信息间的前后勾连整合,大大拉近了学生学习寓言的亲密感,最大限度发挥“组元教育功能”。
二、紧扣“三位一体”,理解导语指向
单元导语由人文主题、语文要素以及配套插图三部分组成,三者相辅相成,教师在解读时,要从整体出发,熟读整个单元的内容,紧扣以下几点。
1. 解读人文主题,明晰单元内容。要读懂单元导语,首先要从人文主题入手。统编版教材的编写理念从传统的“师用教材”转变为“生用教材”,而每个单元导语的人文主题就是当下语文教材立德树人育人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从语言风格上看,它不再是以往教材单元主题的直接呈现,如北师大版教材的“亲情”“智慧”等主题,而是代之以一段或一句优美的文字,语言清新自然,如同与学生展开亲切的交流,如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人文主题“寓言是生活的一面镜子”,以一句意蕴丰富的格言作为开篇导语。教师首先要读懂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读懂人文主题,才能够明晰本单元编者的编写意图。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人文主题的诗意表达?以寓言主题为例,教师首先要紧扣关键要素“寓言”“生活”“镜子”。寓言大多取材于人和自然的日常,是生活的真实写照。再由镜子一词想开去,《旧唐书·魏徵传》中写道:“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由此,本单元人文主题所要表达的意思便一目了然:学习寓言,懂得寓言和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以及其中蕴含的道理。
2. 关注课后习题,渗透阅读方法。人文主题是单元主要内容的呈现,而语文要素则是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主要方向,课后习题的设计通常会有意识地渗透文体教学的理念,引导学生在思考中掌握特定问题的特点及阅读方法。如学习寓言故事单元时,首先,要读懂故事,理解寓意,这是基础和前提。课文《陶罐和铁罐》的课后习题就引导学生关注两个罐子的性格,从描写神态和语言的语句中明白二者结局不同的原因。其次,要联系生活,拓展文本。如《守株待兔》的课后习题:读《南辕北辙》,想想故事中的坐车人错在哪里?这就是在鼓励学生从生活经历出发思考问题。再次,要进行多元化的思考。如《鹿角和鹿脚》的课后习题,对寓意的理解就不是只局限在文本提供的思路上,而是可以有进一步的提升,进行辩证地思考。最后,在理解作者观点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如读完《池子与河流》后,可以问一问学生“你赞同哪种观点”。
3. 总结学习方法,落实语文要素。除了课后习题,教师在研究单元导语的语文要素时,还要关注各单元“语文园地”中“交流平台”总结的某些方法。如寓言单元的“交流平台”,通过几个学生的对话,总结了阅读寓言的基本办法。此块内容帮助教师落实了单元导语中的语文要素“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虽然寓言是生活的一面镜子,它来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但对于生活阅历匮乏的学生来说,要读懂寓言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如何达成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其实课文也已经给了具体方向。《守株待兔》的课后要求指出:借助注释,说说农夫为什么会被宋国人笑话。《陶罐和铁罐》提出思考问题:从陶罐和铁罐的不同结局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综上不难看出,这两个课后问题其实就是对单元导语中语文要素如何应用的具体引导。因此,读懂单元导语要将语文要素放入课文中,探寻课文给予的提示和帮助,从而在教学中落实语文要素。
4. 抓住关键字眼,比较不同学段。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螺旋上升、连续动态的过程,前阶段的学习可能是后阶段的基础,而后阶段的知识,可能是对前阶段的补充。如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要求的“把图画的内容写清楚”,自然与一、二年级时的看图写话标准不同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写话要求为“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而第二学段则要求“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抓住二者的关键词进行比较可以发现,第二学段的看图写话更加侧重于“写清楚”这三个字。结合本单元“习作”,可进一步发现该学段对语文要素要求的提升:图画中的人的动作是怎样的?说了哪些话?由此可见,一、二年级的看图写话只要求学生把自己看到的、想说的写下来,而到了三年级则要求用上更多的“术”,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方法。可见,读懂单元导语中的语文要素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字眼上,也不能囿于本单元、本册的知识中。只有紧扣《课程标准》,抓住关键字眼,比较不同学段的要求,才能真正读懂语文要素,挖掘内在含义。
三、用好配套插图,助力导语理解
教师要读懂单元导语,离不开对插图的解读和使用,但大多数教师存在聚焦于文本的习惯,这使得他们忽视了对教材第二语言——插图这一资源的开发应用。在实际教学中,精美切题的插图不应仅仅是教材的装饰,更应充分发挥其补白、解释、推测等独一无二的教学价值。每个单元导语都配有一幅和单元内容息息相关的插图,许多教师往往停留在“看”的层面而不知利用。本单元导语的插图是著名的寓言故事《鹬蚌相争》。为什么放置这样一幅插图?首先是与本单元主题密切相关;其次是激發学生学习寓言的兴趣,鼓励其拓展阅读的目的。水墨画插图与中国传统寓言故事相映成趣,教师在解读时,应当敏锐地抓住插图的特点和传承经典文化的用意。
单元导语作为开篇引导,具有丰富的教学价值和课程资源。读懂单元导语离不开对人文主题、语文要素、配套插图的关注和解读,这三部分“三位一体”,密不可分,只有抓住关键字眼,紧扣课文内容,才能充分挖掘和读懂单元导语。
(作者单位:福建省晋江市新塘街道湖格小学 福建省晋江市池店镇教委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