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南是我国西南的一个山地大省,是人们心目中的理想家园,这里云集了汉、彝、白、傣、哈尼、壮、苗、傈僳、佤、回、纳西、拉祜、景颇、瑶、藏、布朗、阿昌、蒙古、崩龙、独龙、普米等民族,各民族相互依存,相互融合,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各民族不同的生活方式,孕育了云南丰富多彩而又充满独特魅力的民间音乐舞蹈,仔细品味,你会发现云南音舞既有塞外高原的粗犷豪放,又有江南水乡的温婉流畅。
长歌叙事溯本源
在丽江有一首流传已久的纳西族长歌《创世纪》,原名《崇班图》。歌中唱道,天地混沌之时,白气和妙音成了善神,善神变成白鸡,白鸡生了白蛋,白蛋孵化出九男九女,开天辟地。最后一枚蛋孵出巨牛,把天地撞得乱摇晃,巨牛最终被倮神山所镇压,白气和妙音又变成白露和大海,在蛋中孵化人类。洪水来了,有个名叫从忍利恩的人,坐在牛皮囊中逃生,与化鹤助他的仙女相爱,冲破重重阻碍,终成眷属。他们带着百样种子播撒到大地,并且繁衍出后代。《创世纪》在歌唱中追溯人类和自然的根源,云气光电变成蛋,孵化成人,反映出百姓最朴素的自然观。这首长歌曾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
丽江一带的彝族中间还流传着一首5000多行的长歌《梅葛》。它没有文字,只能口传。“梅葛”是民歌调子的名称,造物神放下九枚金果,造出地的儿子;放下九枚银果,造出地的姑娘,他们以彩云青苔为衣裳,以露水泥巴当食物,用鱼支地,用老虎的四只脚撑天,再造日月星辰和自然万物。造人的神叫做格滋,人类是他撒雪变成的,第一把雪变成独腿人,只有一尺二寸长,吃泥土;第二把雪成为第二代人,住在山洞里,没有火,没有水。后来出了九个太阳,把他们都晒死了。格滋把九个太阳錾掉,剩下一个太阳和一个月亮,然后造第三代人,是竖着眼睛的。格滋扔下麦子谷子和苦荞,但人们不耕作,坏了良心,格滋就发动洪水,要将他们淹死。两兄妹躲在葫芦里,保住了性命。妹妹喝了河水后,生下一个葫芦,把葫芦凿开,汉、傣、苗、藏、傈僳等各族人也就出来了。
弥勒县有阿细人的长篇叙事歌《阿细的先基》。先基,就是歌的意思。此长歌包括序诗、创世纪、开荒记、洪水记及谈情记、成家记等章节,认为世界的起源和云有关,云彩有两层,轻云飞上去,就变成了天,重云落下来,就变成了地。大地铺在三条鱼的背上,因此有地动山摇。人类经过烈日暴晒,烈火焚烧,洪水翻滚,用金叉银叉戳通了天地,没想到两个恶神把黄老虎放进太阳啃太阳,让蜜蜂吞吃星星,结果太阳月亮星星不亮了,人们只好在牛角和牛尾巴中缚上火把耕作。阿细人祭祀他们的日月星辰云彩和牛神。这也是乡村农耕社会的一种缩影。
云南拉祜族的长歌《牡帕密帕》唱道,造天地万物的神名叫厄莎,是个充满睿智的人,他奉献出自己的骨头当天骨和地骨,奉献自己的眼睛为太阳月亮,他最早造出的人叫做扎笛和娜笛。阿昌族的长歌《遮帕麻和遮米麻》也讲述了万物的起源,赤身裸体的遮帕麻是天公,他将自己的两个乳房变成太阴山和太阳山,捏银沙金沙为月亮太阳,他踩出一条银河,跳跃出彩虹,吐气成风,挥汗成雨,挥舞赶山鞭,打出星星,遮米麻造地,他摘下喉头当梭子,摘下脸毛织地,流血成江河湖海。
云南民间流传的类似的创世歌还有瑶族的《盘王歌》、哈尼族的《开天辟地歌》、景颇族的《木瑙离瓦》、独龙族的《创世纪》等。这些长歌的共同特色是,曲调起伏较小,富有吟诵性,篇幅长的要唱好几个小时甚至好几天。这些长歌,是名副其实的土生土长的谷(古)歌。
民歌嘹亮唱爱情
云南各族的民歌歌唱劳动。也歌唱自由而纯粹的爱情。撒尼族叙事歌《阿诗玛》讲述的就是一个爱情故事:心灵手巧能歌善舞的少女阿诗玛,爱上了擅长射箭摔跤的阿黑,互订终身,遭到了富家子弟阿支的阻挠,阿支抢走了阿诗玛,并且偷窃神箭,搬开兽头,放出滔天的洪水,阿诗玛命陨巨浪。在路南石林,我们能找到阿诗玛石峰。上世纪50年代据此改编的歌舞电影中,杨丽坤和包斯尔扮演的阿诗玛和阿黑深入人心,由胡松华、靳小才等人配唱的插曲“马铃儿响来玉鸟儿唱,我送阿诗玛回家乡,远远离开热布巴拉家,从此妈妈不忧伤”,脍炙人口,回味悠长,盛传不衰。
与《阿诗玛》相媲美的,有西双版纳的傣族叙事歌《召树屯和楠穆诺娜》。勐板扎国王子召树屯在林中见到了勐奥东板七位绝美的孔雀公主。最小的楠穆诺娜与他一见钟情,留下信物玉镯,经龙王和猕猴的撮合,结成了眷属,但是遭到了秃鹫国师的陷害,公主差点葬身于火中,但最终正义战胜邪恶,有情人终于走在一起,1982年根据这首叙事歌改编拍摄的电影《孔雀公主》由唐国强和李秀明主演,片中不仅呈现了西双版纳的美丽风光,而且还展现了多姿多彩的傣族舞蹈。
傣族地区还流传有一首爱情长歌《娥并与桑洛》。桑洛是景多昂一个富翁的独生子,他母亲强迫他与表妹阿扁成亲。但他不喜欢阿扁,于是外出经商,在勐根城邂逅了出身贫寒的美丽姑娘娥并,坠入爱河。怀孕的娥并最终还是被桑洛母亲赶走,于森林中分娩死于非命,桑洛万念俱灰,自杀殉情。这首叙事歌具有深刻的现实批判意义。
《凯诺和凯刚》是德宏景颇族地区流传的一首长歌,凯诺和凯刚是两兄弟,凯诺勤奋,凯刚懒惰,两兄弟在江边打刀惊动了龙王,凯诺勇敢地用铁钳钳住龙王的耳朵,将它锁在神山上。凯诺的英勇赢得了美丽姑娘扎英的芳心,却遭到了凯刚的嫉妒,凯刚设计将凯诺推到风洞里。按照传统民俗,扎英将被转为凯刚的妻子。但扎英坚信丈夫不死,九天九夜不吃水米,到风洞口丢下糯米饭,同时以“三年祭天鬼,九年祭地鬼”为由拖延时间。九年后凯诺攀藤爬出风洞,夫妻重逢,恶人得到应有的报应。人们为凯诺和扎英打起象脚鼓,敲起铓锣,真诚祝福这对患难夫妻。这首长歌体现了乡村百姓最朴实的善恶观。
天籁之音源自然
说起云南特有的吹奏乐器,无疑是木叶、芦笙和葫芦丝了。一片小小的树叶放在唇边,吹出的音色近似于小唢呐,清脆明亮。类似的是口弦,长约三寸、宽约五分、中间刻有浅槽并拉成簧牙的竹片,左手握住其一端,另一端放在口边,让呼吸的气流鼓动簧片进行吹奏,右手指配合轻弹,曲调轻松自如地飘散出来。在云南,它是情人的礼物,爱者之贻。 葫芦丝,取竹子和葫芦为材料制作,在云南乡村,葫芦是神圣的,它象征女性乳房,寄托着对母亲的思恋和敬意。葫芦丝也叫“葫芦箫”,傣语称“筚郎叨”,除了傣族,彝族、阿昌族、德昂族民间也较为常见。在丽江、在西双版纳、在昆明,我们经常听到葫芦丝的演奏,《竹楼情歌》《梦回景颇山》《勐养江畔》《金色的孔雀》《金孔雀与凤尾竹》《月光下的凤尾竹》等,都是带有云南民歌元素的经典葫芦丝演奏曲目。
云南乡村葫芦丝演奏家哏德全1958年出生于梁河县勐养镇帮盖村,幼时跟舅舅学习葫芦丝演奏和制作,出版了《傣风神韵》、《多情的巴乌》、《竹林深处》等专辑。
芦笙也是云南常见的乐器,苗族传说中有告且和告当两神,用六根白苦竹扎成芦笙,对着稻子吹奏,结果获得丰收,于是苗家人吹芦笙以示喜庆。清《广舆胜览》载,“(苗人)每岁孟春,择平地为月场,男吹芦笙女摇铃,盘旋歌舞,谓之跳月。”阿细为彝族一分支,其跳月之舞流行于弥勒、路南、泸西等地,男子奏三弦笛子,女子和着节奏与之对舞,牵手围圈,左右摆动,拍掌踹脚身子飞旋。
傣族常敲打铓锣象脚鼓载歌载舞。象脚鼓以整段或若干木料拼成,上端蒙鼓皮,并用细牛皮条紧固,多雕孔雀图案,或插孔雀羽毛装饰。傣族人视吉祥的孔雀丰腴的大象为神物,因而跳孔雀舞和象脚鼓舞。孔雀舞模仿孔雀动作神态,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象脚鼓打节奏似有鼓语,鼓声“约并崩、约并崩、约并约丽丽”,舞者张开手臂,效仿孔雀开屏。
在彝族壮族地区,铜鼓用于祭祀和娱乐,其上装饰太阳纹或蛙纹。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铜鼓舞极为盛行。此为群体舞蹈,舞者队形因鼓点变化而改变,击鼓舞蹈者多为年轻女子,或一字形,或交叉形,或圆形,或半圆形,机巧灵动,呐喊声与鼓声相和,充满活力。
舞蹈是通灵的,是人与神的对话,傩戏也是如此。“傩”,为“难”的假借字,是驱鬼禳病之举,接近于巫。“乡人傩”沿门逐户打鬼祛邪,傩戏边唱边舞,多演绎故事。云南保山有香童戏,也叫跳神戏,澄江县有关索剧,舞者都戴着面具。文山一带的梓潼戏舞者不戴面具,梓潼乃文昌帝君也,文昌为道教之神,傩戏舞蹈中开坛、开洞、闭坛、禹步与步罡踏斗等道教仪式类似,傩坛掌坛师多为道士,傩坛科仪也与斋醮相近。丽江纳西古乐实际上也是道教的洞经音乐,洞者,通也,通神,通灵。
金色孔雀舞翩跹
云南是民族歌舞荟萃之地,这里曾走出过众多享誉中外的民间舞蹈家。1944年,刀美兰降生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年少的她总是对着寺庙里的壁画出神,模仿画中人物和动物尤其是孔雀的姿态,后来她参加西双版纳文工团,参加根据《召树屯与楠穆诺娜》改编的舞剧,出演孔雀公主,跳的是傣家风味十足的孔雀舞,赢得观众的好评。她在文革时期遭到冲击,但依然苦练孔雀舞,最终舞向世界。刀美兰说,舞蹈是我的灵魂,我永远崇尚舞蹈的自然美。
继刀美兰之后,杨丽萍成了彩云之南飞出来的又一羽金孔雀,1958年,杨丽萍出生于洱源乡村,从小便受民间歌舞的熏陶,耳濡目染,舞蹈激发了她的灵性,并且和她的生命融为一体,她成功地用舞蹈语言塑造了孔雀公主的形象,《雀之灵》里,灵巧的手拟化孔雀的头部,一伸一啄,如采食,如理羽,手臂酥软柔若无骨,“迎风挺立”、“跳跃旋转”、“展翅飞翔”,不但形似,而且传神,卓尔不群,高洁轻飏,张扬了生命的激情和魅力。
《雀之灵》是杨丽萍的单人舞,《云南映象》则是她倾洒了更多心血的群体舞蹈,参演的90名舞者都是云南本土的农民,演出前他们甚至还在田头从事农活。但杨丽萍认为,民间舞蹈应该是一种本色体现,农民恰恰保留着这种本色。《云南映象》分“混沌初开”“太阳”“土地”“家园”“火祭”“朝圣”“雀之灵”等七场,60面大鼓擂响,60羽孔雀欢舞,原汁原味的民间服装道具和乡土音乐背景,体现了云南百姓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生命的热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原生态风情,具有强大的震撼力。继后,杨丽萍又推出姐妹篇衍生态歌舞《云南的响声》,在原生态歌舞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提升,呈现出来自宇宙自然的天籁之音,乡村的锄头钉耙和水车石磨,全都派上用场,成了伴舞最好的乐器,竹箕筛谷筛出雨声,独弦琴中奏出蝗虫啃稻声,木叶吹出唢呐声,三米大鼓敲出雷霆声。杨丽萍的舞蹈与乡村紧密相连,里面充盈流动的是乡村大地母亲的气息。
在丽江,以玉龙雪山为背景的实景歌舞《印象·丽江》正在紧锣密鼓地上演,它是张艺谋导演的力作,与《印象·刘三姐》《印象西湖》等气韵相同,在海拔3100米的世界最高舞台上,生命在舞蹈中延续,人群在舞蹈中欢呼,老虎在舞蹈中游戏,马帮在舞蹈中走过茶马古道,男人在舞蹈中喝得酩酊大醉,女人在舞蹈中与心上人共赴理想国度,孩子在舞蹈中念诵最美的歌谣。参加此节目演出的,有来自16个村庄的500多名土生土长的农民,他们为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呈现了一场歌舞盛宴。
长歌叙事溯本源
在丽江有一首流传已久的纳西族长歌《创世纪》,原名《崇班图》。歌中唱道,天地混沌之时,白气和妙音成了善神,善神变成白鸡,白鸡生了白蛋,白蛋孵化出九男九女,开天辟地。最后一枚蛋孵出巨牛,把天地撞得乱摇晃,巨牛最终被倮神山所镇压,白气和妙音又变成白露和大海,在蛋中孵化人类。洪水来了,有个名叫从忍利恩的人,坐在牛皮囊中逃生,与化鹤助他的仙女相爱,冲破重重阻碍,终成眷属。他们带着百样种子播撒到大地,并且繁衍出后代。《创世纪》在歌唱中追溯人类和自然的根源,云气光电变成蛋,孵化成人,反映出百姓最朴素的自然观。这首长歌曾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
丽江一带的彝族中间还流传着一首5000多行的长歌《梅葛》。它没有文字,只能口传。“梅葛”是民歌调子的名称,造物神放下九枚金果,造出地的儿子;放下九枚银果,造出地的姑娘,他们以彩云青苔为衣裳,以露水泥巴当食物,用鱼支地,用老虎的四只脚撑天,再造日月星辰和自然万物。造人的神叫做格滋,人类是他撒雪变成的,第一把雪变成独腿人,只有一尺二寸长,吃泥土;第二把雪成为第二代人,住在山洞里,没有火,没有水。后来出了九个太阳,把他们都晒死了。格滋把九个太阳錾掉,剩下一个太阳和一个月亮,然后造第三代人,是竖着眼睛的。格滋扔下麦子谷子和苦荞,但人们不耕作,坏了良心,格滋就发动洪水,要将他们淹死。两兄妹躲在葫芦里,保住了性命。妹妹喝了河水后,生下一个葫芦,把葫芦凿开,汉、傣、苗、藏、傈僳等各族人也就出来了。
弥勒县有阿细人的长篇叙事歌《阿细的先基》。先基,就是歌的意思。此长歌包括序诗、创世纪、开荒记、洪水记及谈情记、成家记等章节,认为世界的起源和云有关,云彩有两层,轻云飞上去,就变成了天,重云落下来,就变成了地。大地铺在三条鱼的背上,因此有地动山摇。人类经过烈日暴晒,烈火焚烧,洪水翻滚,用金叉银叉戳通了天地,没想到两个恶神把黄老虎放进太阳啃太阳,让蜜蜂吞吃星星,结果太阳月亮星星不亮了,人们只好在牛角和牛尾巴中缚上火把耕作。阿细人祭祀他们的日月星辰云彩和牛神。这也是乡村农耕社会的一种缩影。
云南拉祜族的长歌《牡帕密帕》唱道,造天地万物的神名叫厄莎,是个充满睿智的人,他奉献出自己的骨头当天骨和地骨,奉献自己的眼睛为太阳月亮,他最早造出的人叫做扎笛和娜笛。阿昌族的长歌《遮帕麻和遮米麻》也讲述了万物的起源,赤身裸体的遮帕麻是天公,他将自己的两个乳房变成太阴山和太阳山,捏银沙金沙为月亮太阳,他踩出一条银河,跳跃出彩虹,吐气成风,挥汗成雨,挥舞赶山鞭,打出星星,遮米麻造地,他摘下喉头当梭子,摘下脸毛织地,流血成江河湖海。
云南民间流传的类似的创世歌还有瑶族的《盘王歌》、哈尼族的《开天辟地歌》、景颇族的《木瑙离瓦》、独龙族的《创世纪》等。这些长歌的共同特色是,曲调起伏较小,富有吟诵性,篇幅长的要唱好几个小时甚至好几天。这些长歌,是名副其实的土生土长的谷(古)歌。
民歌嘹亮唱爱情
云南各族的民歌歌唱劳动。也歌唱自由而纯粹的爱情。撒尼族叙事歌《阿诗玛》讲述的就是一个爱情故事:心灵手巧能歌善舞的少女阿诗玛,爱上了擅长射箭摔跤的阿黑,互订终身,遭到了富家子弟阿支的阻挠,阿支抢走了阿诗玛,并且偷窃神箭,搬开兽头,放出滔天的洪水,阿诗玛命陨巨浪。在路南石林,我们能找到阿诗玛石峰。上世纪50年代据此改编的歌舞电影中,杨丽坤和包斯尔扮演的阿诗玛和阿黑深入人心,由胡松华、靳小才等人配唱的插曲“马铃儿响来玉鸟儿唱,我送阿诗玛回家乡,远远离开热布巴拉家,从此妈妈不忧伤”,脍炙人口,回味悠长,盛传不衰。
与《阿诗玛》相媲美的,有西双版纳的傣族叙事歌《召树屯和楠穆诺娜》。勐板扎国王子召树屯在林中见到了勐奥东板七位绝美的孔雀公主。最小的楠穆诺娜与他一见钟情,留下信物玉镯,经龙王和猕猴的撮合,结成了眷属,但是遭到了秃鹫国师的陷害,公主差点葬身于火中,但最终正义战胜邪恶,有情人终于走在一起,1982年根据这首叙事歌改编拍摄的电影《孔雀公主》由唐国强和李秀明主演,片中不仅呈现了西双版纳的美丽风光,而且还展现了多姿多彩的傣族舞蹈。
傣族地区还流传有一首爱情长歌《娥并与桑洛》。桑洛是景多昂一个富翁的独生子,他母亲强迫他与表妹阿扁成亲。但他不喜欢阿扁,于是外出经商,在勐根城邂逅了出身贫寒的美丽姑娘娥并,坠入爱河。怀孕的娥并最终还是被桑洛母亲赶走,于森林中分娩死于非命,桑洛万念俱灰,自杀殉情。这首叙事歌具有深刻的现实批判意义。
《凯诺和凯刚》是德宏景颇族地区流传的一首长歌,凯诺和凯刚是两兄弟,凯诺勤奋,凯刚懒惰,两兄弟在江边打刀惊动了龙王,凯诺勇敢地用铁钳钳住龙王的耳朵,将它锁在神山上。凯诺的英勇赢得了美丽姑娘扎英的芳心,却遭到了凯刚的嫉妒,凯刚设计将凯诺推到风洞里。按照传统民俗,扎英将被转为凯刚的妻子。但扎英坚信丈夫不死,九天九夜不吃水米,到风洞口丢下糯米饭,同时以“三年祭天鬼,九年祭地鬼”为由拖延时间。九年后凯诺攀藤爬出风洞,夫妻重逢,恶人得到应有的报应。人们为凯诺和扎英打起象脚鼓,敲起铓锣,真诚祝福这对患难夫妻。这首长歌体现了乡村百姓最朴实的善恶观。
天籁之音源自然
说起云南特有的吹奏乐器,无疑是木叶、芦笙和葫芦丝了。一片小小的树叶放在唇边,吹出的音色近似于小唢呐,清脆明亮。类似的是口弦,长约三寸、宽约五分、中间刻有浅槽并拉成簧牙的竹片,左手握住其一端,另一端放在口边,让呼吸的气流鼓动簧片进行吹奏,右手指配合轻弹,曲调轻松自如地飘散出来。在云南,它是情人的礼物,爱者之贻。 葫芦丝,取竹子和葫芦为材料制作,在云南乡村,葫芦是神圣的,它象征女性乳房,寄托着对母亲的思恋和敬意。葫芦丝也叫“葫芦箫”,傣语称“筚郎叨”,除了傣族,彝族、阿昌族、德昂族民间也较为常见。在丽江、在西双版纳、在昆明,我们经常听到葫芦丝的演奏,《竹楼情歌》《梦回景颇山》《勐养江畔》《金色的孔雀》《金孔雀与凤尾竹》《月光下的凤尾竹》等,都是带有云南民歌元素的经典葫芦丝演奏曲目。
云南乡村葫芦丝演奏家哏德全1958年出生于梁河县勐养镇帮盖村,幼时跟舅舅学习葫芦丝演奏和制作,出版了《傣风神韵》、《多情的巴乌》、《竹林深处》等专辑。
芦笙也是云南常见的乐器,苗族传说中有告且和告当两神,用六根白苦竹扎成芦笙,对着稻子吹奏,结果获得丰收,于是苗家人吹芦笙以示喜庆。清《广舆胜览》载,“(苗人)每岁孟春,择平地为月场,男吹芦笙女摇铃,盘旋歌舞,谓之跳月。”阿细为彝族一分支,其跳月之舞流行于弥勒、路南、泸西等地,男子奏三弦笛子,女子和着节奏与之对舞,牵手围圈,左右摆动,拍掌踹脚身子飞旋。
傣族常敲打铓锣象脚鼓载歌载舞。象脚鼓以整段或若干木料拼成,上端蒙鼓皮,并用细牛皮条紧固,多雕孔雀图案,或插孔雀羽毛装饰。傣族人视吉祥的孔雀丰腴的大象为神物,因而跳孔雀舞和象脚鼓舞。孔雀舞模仿孔雀动作神态,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象脚鼓打节奏似有鼓语,鼓声“约并崩、约并崩、约并约丽丽”,舞者张开手臂,效仿孔雀开屏。
在彝族壮族地区,铜鼓用于祭祀和娱乐,其上装饰太阳纹或蛙纹。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铜鼓舞极为盛行。此为群体舞蹈,舞者队形因鼓点变化而改变,击鼓舞蹈者多为年轻女子,或一字形,或交叉形,或圆形,或半圆形,机巧灵动,呐喊声与鼓声相和,充满活力。
舞蹈是通灵的,是人与神的对话,傩戏也是如此。“傩”,为“难”的假借字,是驱鬼禳病之举,接近于巫。“乡人傩”沿门逐户打鬼祛邪,傩戏边唱边舞,多演绎故事。云南保山有香童戏,也叫跳神戏,澄江县有关索剧,舞者都戴着面具。文山一带的梓潼戏舞者不戴面具,梓潼乃文昌帝君也,文昌为道教之神,傩戏舞蹈中开坛、开洞、闭坛、禹步与步罡踏斗等道教仪式类似,傩坛掌坛师多为道士,傩坛科仪也与斋醮相近。丽江纳西古乐实际上也是道教的洞经音乐,洞者,通也,通神,通灵。
金色孔雀舞翩跹
云南是民族歌舞荟萃之地,这里曾走出过众多享誉中外的民间舞蹈家。1944年,刀美兰降生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年少的她总是对着寺庙里的壁画出神,模仿画中人物和动物尤其是孔雀的姿态,后来她参加西双版纳文工团,参加根据《召树屯与楠穆诺娜》改编的舞剧,出演孔雀公主,跳的是傣家风味十足的孔雀舞,赢得观众的好评。她在文革时期遭到冲击,但依然苦练孔雀舞,最终舞向世界。刀美兰说,舞蹈是我的灵魂,我永远崇尚舞蹈的自然美。
继刀美兰之后,杨丽萍成了彩云之南飞出来的又一羽金孔雀,1958年,杨丽萍出生于洱源乡村,从小便受民间歌舞的熏陶,耳濡目染,舞蹈激发了她的灵性,并且和她的生命融为一体,她成功地用舞蹈语言塑造了孔雀公主的形象,《雀之灵》里,灵巧的手拟化孔雀的头部,一伸一啄,如采食,如理羽,手臂酥软柔若无骨,“迎风挺立”、“跳跃旋转”、“展翅飞翔”,不但形似,而且传神,卓尔不群,高洁轻飏,张扬了生命的激情和魅力。
《雀之灵》是杨丽萍的单人舞,《云南映象》则是她倾洒了更多心血的群体舞蹈,参演的90名舞者都是云南本土的农民,演出前他们甚至还在田头从事农活。但杨丽萍认为,民间舞蹈应该是一种本色体现,农民恰恰保留着这种本色。《云南映象》分“混沌初开”“太阳”“土地”“家园”“火祭”“朝圣”“雀之灵”等七场,60面大鼓擂响,60羽孔雀欢舞,原汁原味的民间服装道具和乡土音乐背景,体现了云南百姓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生命的热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原生态风情,具有强大的震撼力。继后,杨丽萍又推出姐妹篇衍生态歌舞《云南的响声》,在原生态歌舞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提升,呈现出来自宇宙自然的天籁之音,乡村的锄头钉耙和水车石磨,全都派上用场,成了伴舞最好的乐器,竹箕筛谷筛出雨声,独弦琴中奏出蝗虫啃稻声,木叶吹出唢呐声,三米大鼓敲出雷霆声。杨丽萍的舞蹈与乡村紧密相连,里面充盈流动的是乡村大地母亲的气息。
在丽江,以玉龙雪山为背景的实景歌舞《印象·丽江》正在紧锣密鼓地上演,它是张艺谋导演的力作,与《印象·刘三姐》《印象西湖》等气韵相同,在海拔3100米的世界最高舞台上,生命在舞蹈中延续,人群在舞蹈中欢呼,老虎在舞蹈中游戏,马帮在舞蹈中走过茶马古道,男人在舞蹈中喝得酩酊大醉,女人在舞蹈中与心上人共赴理想国度,孩子在舞蹈中念诵最美的歌谣。参加此节目演出的,有来自16个村庄的500多名土生土长的农民,他们为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呈现了一场歌舞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