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仁宝作别华西村

来源 :农家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vxq9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3月18日晚间,“天下第一村”华西村原党委书记吴仁宝,因病医治无效在家逝世,享年85岁。
  新华社报道说:吴仁宝被称为“中国最有名的农民”,曾将贫穷落后的华西村建设成为中国公认的“天下第一村”。“华西村”因为被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面旗帜”,多年来中国各地政府和村庄都组织大批“参观学习考察者”前往,使得旅游成为华西村的一个经济来源。
  吴仁宝曾长年担任华西集团公司董事长一职。该集团集农、工、商、贸为一体,拥有全资及控股公司104家。截至2012年末,华西集团未经审计的总资产超过358.7亿元,2012年实现营业总收入268亿余元。该集团的企业包括钢铁、有色金属、纺织、化纤、服装、发电、物流、海运、房地产、建筑、化工、旅游、酒店、通用航空、汽车修理,甚至出产“华西村”牌香烟和酒。
  据现场采访的媒体描述,3月19日中午12点多,黑压压的吊唁人群已排成百米长龙,吴仁宝旧宅前的长廊两侧摆放着上千只花圈,挽联上标明的悼念人群包括各级政府部门、各类商业企业及金融机构、家人亲属等。至于远道而来的朋友,在挽联上只留下名字,借此寄托哀思。
  吴仁宝其实早在十年前就已退出实际管理岗位,担任的是“党村企总办主任”一职,更多是一个监督者和一种精神凝聚力的象征。但不可否认,华西村多年来的飞跃发展,离不开吴仁宝特殊的社会地位及其拥有的良好政府和银行关系。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华西村党委书记吴协恩表示,老书记在政府关系等方面存在优势,但集团下属企业的运作,更多是依赖企业的经营状况本身以及产品的质量和实力,老书记的离开不会对此产生影响。“华西村这么多年奋斗下来,已经积累了充分的实力,集团今后的发展也会是与此前一样。”吴协恩表示。
  但吴协恩也承认,老书记逝去,凝聚力肯定是缺失了。“要想办法弥补起来。”吴协恩说,要由“小华西”建设“大华西”,响应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强城镇化建设的指示,建设华西“新市村”。
  华西村现任书记吴协恩是吴仁宝第四个儿子。2003年7月5日,执掌华西几近半个世纪的吴仁宝正式退休,他的四儿子时年39岁的吴协恩经选举接班。此前,这位老人一直声称自己要在“书记任上干到80岁”,却在一种毫无征兆的状态下将退休计划提前了四年。这一人事变动令世人大呼意外。
  华西村党委副书记孙海燕介绍,吴协恩当初被父亲吴仁宝选中,不仅仅是因为他姓“吴”。吴协恩很有经商头脑,为集团赚了不少钱。而他的成长经历,创新经营理念以及其所在企业的经济效益,都表明他可以担当重任。
  吴协恩表示,作为下一代,要学习老书记“有福民先享,有难官先当”的宝贵精神。对于华西村集团目前经营状况,吴协恩表示,今年的总收入不会低于去年,但由于今年的宏观形势,包括国内国际都不乐观,不敢说得太满。国内经济从1、2月份来看并不理想,但对华西村来说有一点较好,那就是服务业增幅比较大。
  吴协恩说,要努力在2015年实现传统工业与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占比各为50%,如果传统工业还不景气,服务业的收入则有望超过50%。对于华西村未来的最大困难,吴协恩将其高度概括为四个字:吃透政策。对于政策的贯彻领悟,正是吴仁宝带领华西村前行的一大法宝。
  链接 吴仁宝语录
  【总结当干部的60年】我这60年,总结起来就是,50年代“听”,听话;60年代“顶”,暗顶;70年代“拼”,拼命干;80年代“醒”,如梦初醒;90年代“警”,警惕骄傲;21世纪“新”,不断创新。
  【两个一致】“既和上级保持一致,也和群众保持一致。”
  【如何让百姓听话】“我听了老百姓的话,老百姓肯定会听我的话。”
  【如何应付上级】“我只是个村官,我们上面的领导最多,谁都能管。 每个领导的要求不一样,明着顶领导不高兴,只有暗顶,如果领导说的不符合华西实际,就回答谢谢关心,领导一高兴就不会盯住不放了。”
  【财富观】“家有黄金数吨,一天也只能吃三顿,豪华房子独占鳌头,一人也只占一个床位。”
  【如何应对流言】“以前别人说我吹牛,我就造牛,金牛、银牛、石牛;别人说我讲假话,我就造‘假’的天安门、长城、美国白宫;别人说我讲空话,我就买直升飞机,在空中说话。”
  【华西提倡“一村两制”】我们华西提倡“一村两制”,村民既可以搞集体,也可以从事个体。但不允许干部搞“一家两制”。我认为,不怕公有、私有,就怕公也没有,私也没有,要公私双富有。
  【做干部,要“三不倒”】我们做干部,要“三不倒”。再大的困难难不倒,再多的表扬夸不倒,再强的威吓吓不倒。那如何才能不倒呢?要能上能下,能官能民。从全票当选到缺票落选,我都经历过,但都没有挫伤我的积极性。因为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共产党员就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其他文献
中国的手艺史是我们祖祖辈辈的劳作史,里面饱含着他们的智慧和汗水,记录着他们的情感和故事。不知从何时开始,“手艺”这个词已经从我们的生活中渐行渐远,要想把它找回,如今只能去那些热闹的旅游景点、博物馆,或者从老人的口中听闻、从商店橱柜的手工艺作品中感受、从媒介的信息库中了解,可惜都只是一知半解。  90年前一个叫做鲁道夫·P·霍梅尔的德裔美国学者,为协助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伊尔斯敦的莫瑟博士进行工具调查
期刊
美国摩根大通投资银行对《福布斯》杂志最近20年的全球首富排行榜进行研究,发现在400位曾进入过全球富豪排行榜的名流中,只有1/5的人能够维持其地位。短短的20年,4/5的富豪们就风光不再,把他们无情地排斥在全球富豪榜之外。然而,是谁盗走了他们的财富呢?  统计表明,盗走富豪们财富的主要有三大“窃贼”:一是投资失误,二是重税,三是挥霍无度。这三大“窃贼”中,除“重税”是来自外在的“窃贼”外,而“投资
期刊
读《三国》,最优秀的君王还数孙权。  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杭州富阳)人,孙坚之子,孙策之弟。从十八岁始,孙权继父兄之业治理江东,直至寿终七十一岁,称帝三十一年。孙权在位期间,东吴疆土倍增,国力由弱到强,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魏鼎足而立,成为一方强国。虽处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却能保一方国泰民安。曹操不敢小觑,慨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诸葛亮重视与东吴结盟,自始至终向孙权示好,称其“真乃聪明之
期刊
IKEA(宜家),这一名称是由创始人Ingvar Kamprad(英格瓦·坎普拉德)、创始人长大的地方Elmtaryd(艾尔姆塔里德),及几公里之外的教会村庄也是他母亲小时候生活的地方Agunnaryd(阿根纳瑞德)的首字母结合而成。  在《宜家创业史》一书中,德国知名媒体人吕迪格·容布卢特总结出宜家的成功秘诀。其一,不遗余力地维持低价。坎普拉德曾说:“与我们的对手保持明显的价格差异是绝对有必要的
期刊
台湾有一项“盘石奖”,专门颁给表现杰出的中小企业,奖励新创公司。拿到盘石奖是很大的荣誉,有机会被媒体大幅报道,知名度瞬间打开,对做生意很有帮助。但是,得到盘石奖的企业,在两三年后倒闭的比例很高,荣誉一夕之间成了诅咒。  究竟是怎么回事?  原来,那些得奖的企业,都经过许多指标筛选,体制不错,但规模不大。正因如此,他们在经营上很是小心,对应收账款管理和现金流的控制严格把关,这是小公司的生存之道。得奖
期刊
金碧辉煌的博物馆里,精雕细刻的豪宅中,都珍藏着各式各样的艺术珍宝,精美令人赞叹不已,但却难以媲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行走中国乡村,看那连绵起伏的山峦、高低错落的山丘、婀娜多姿的石林……张弛有度,曲直有致,优美的线条无限延伸。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奇美的风景呈现在绿水荡漾的湄岸上,在浩浩长风的劲吹中,凸显万千风姿,随性展示各自的神韵,撩动旅人的思绪。  阿斯哈图·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  阿斯哈图是蒙语
期刊
“一个姑娘住在我们客栈,她爱运动,每天不是去登山就是骑自行车远行。终于有一天累了,在客栈的躺椅上,脸上盖着帽子晒太阳。另外一个朋友前几天也住我们客栈,留了点东西没带走,她让男朋友来取。正在这时,盖着帽子的人刚好醒来,她取下帽子的瞬间,认出那个来取东西的人,下意识大叫他的名字。对方很冷淡:‘你怎么在这里?’她说我来旅游。然后跑回客厅,流泪。取完东西走的时候,他问在客厅门口泪眼汪汪的姑娘,最近还好吗?
期刊
背景: 这次在“两会”上有六成到七成的人谈论城镇化,代表们担忧城镇化沦为“造城运动”,但农民并未真正融入城市。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经济下一轮增长的新引擎,代表们建议,要通过城乡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来实现“人的城镇化”,同时希望城镇化有顶层设计,有国家统一的配套政策支持。  编者: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已取得诸多成绩,但同时暴露出户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产业结构布局分散化、公共服务供给二元化、环境污染和资
期刊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让已经习惯农闲时麻将牌九小烟小酒过一天的农民,改变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习惯,捧起书本学习知识,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但在湖南乡村,在农民们的身边,却有这样一群人,几十年如一日,从一间房几本书做起,燃起点点灯烛,源源不断地以文化的“正能量”照亮人们的心灵。在他们的努力和影响下,我们欣喜地看到,乡村的牌桌少了,书桌多了,无所事事惹事生非的少了,相互交流学习知识科技致富的多了…… 
期刊
顾彼德在《被遗忘的王国》中赞誉云南的手艺人为“天生的艺术家”,并描述说:“他们建盖任何东西,从简陋的乡村屋舍直到宫殿或大寺庙,其手工之精巧一定会得到西方任何建筑师的称赞。渗透世世代代的传统,通过实例和口授,父传子、子传孙地继承下来。”  在历史上,云南各地的木匠、砍匠、石匠、铁匠、泥水匠等,凭着口传心授学得一技之长,四处闯荡。他们喜欢饮酒、吃辣椒,过着不算富裕但淳朴的生活,大多数生产、生活资料基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