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了解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
2.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
3.利用开放性原则培养学生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感受鉴赏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韵律美、音乐美。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补充空缺意象、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原则:
开放性原则。
教学方法:
联想法、比较法。
教学准备:
CAI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月满西楼》,听完这首歌,我们不但觉得音乐的旋律很美,而且也觉得歌词本身更美,其实这首歌的歌词原是一首宋词,它的作者是著名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她在北宋词坛巾帼不让须眉,早年她将深深浅浅的忧伤,化作小长长短短的诗行,把酒东篱,浅吟低唱,晚年她更是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将国破家亡的漫天愁思,抽丝剥茧,细细编织,今天,就往我们共同走进李清照学习她脍炙人口的名篇《一剪梅》。
(二)正课讲析
作者介绍
李清照是在什么背景下创作了这首词呢?
此词作于易安结婚不久,赵明诚负笈求学,李清照“殊不忍别,觅锦帛,书《一剪梅》以送之。”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初读感知一下这首词(师读,生读)
那么,这首词究竟传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词人又是如何巧妙传达的呢?让我们共同分析一下文本,也许可以拨云见日。
(1)首先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破空而来,红藕香残写的是什么样的景象(荷已落,香已陨),哪里的景物,(室外之景),这样以点带面,点明时令已是清秋时节,透露出凄凉之意,词人不禁触景生情,想起了千里之外求学的丈夫,(心理产生什么感情呢)(凄凉冷落之感顿生心间。)
(2)如果说“红藕香残是(室外之景(板书)),那么玉簟秋就是(室内之物(板书)),(看注释)玉簟指的就是(冰凉如玉的竹席),这了表面是写竹席凉,(实则是写独守空闺的的内心感受),暑退秋来,人去席冷,冰凉如玉,词人把内心的孤独寂寞借一玉簟来传达,恰到好处。
(3)“红藕凋落香残陨消”是通过什么感受来写景的?(听觉感受和视觉感受)玉簟秋又是什么感受?(调动了肌肤的触觉感受来写)词人通过这样的手法写荷与香显得举重若轻,充满了仙风灵气,完全有不食人间烟火之感。
在这样一个清秋师时节,孤独寂寞的相思之愁不觉拨动了对词人的心弦,词人是如何排遣的呢?(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叙写荡舟之事)。(板书)
(1)这里哪个字用得极妙?(独)
(2)(独写出了一个人孤孤单单,形单影只,满心满眼都是相思。)如果有郑愁予笔下达达的马蹄,她多希望他是个归人,而不是个过客。
(3)“独”还有一个今朝和往昔的对比,(以前是夫妻双双泛舟湖上,满是诗情画意),如今独自一人独荡孤舟,往事如昨,一一在目,内心挥之不去的相思,岂是荡舟所能派遣得了的啊。
词人于兰舟中,百无聊赖,不觉抬头望远,见雁过长空,不由得兴奋地产生了遐想“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1)这里的谁是指(“赵明诚”)
(2)词人多么希望在自己柔肠百结的时候能有一封锦书记来,可这只能是自己的神驰遐想而已,并无锦书寄来,有的只是西楼上恼人的月色,赶也赶不走,驱也驱不散,而这月色正如心中绵绵无尽的相思漫无边际,铺天盖地席卷而来。
(3)有人说易安生花妙笔,连一杯残酒,一片落叶,一点秋雨,一盏孤灯的能点石成金,更何况这西楼,这月色,这雁阵,这云中的呢?此时此刻,易安不得不承认,此景此情,也只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阵空回,家书杳然。
此时,浓得化不开的相思已紧紧地把易安包围,让她无所遁形,这又是怎样一种愁思呢?
看下面三句“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1)“花”在这里指?(青春、韶华、人生、容颜)
(2)“水自流”指(这青春、这韶华、这人生、这容颜都随水而逝,
(3)词人此处: 将青春定格于残红
将人生定格于落花
将韶华定格于流水
词人借景抒情、借物伤怀(板书)
正有“花落人断肠”、“水流无尽似愁浓”之意。
(4)再来看“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句是一处妙笔,一反以前“徒留贱妾守空房”小女人的期期艾艾,也不是李白《长相思》里“忆君迢迢隔青天,昔日横波目,今作流泪泉”的小女子。易安有她的大格局,大境界。
(5)她推己及人,说出相思不是单方的,而是双方的,足见她和赵明诚的爱情是两心如一、心心相印,人居两地、情发一心,足见她爱得坚定、爱得自信、爱得执着、爱得深沉。
那么她的相思究竟深到了什么程度呢?词人直言不讳地(直抒胸臆(板书))告诉我们“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此情”要用什么来消,用计消除,计:(千方百计、想方设法、煞费苦心)才能消,足见情之深。
2.但词人又告诉我们“无计可消”,“如果是一种病的话,已无药可医、无方可治”足见情之重。《上邪》爱得光明而大胆、易安爱得磊落洒脱。
下两句更是可圈可点,“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首先易安把“愁”想象为可(运动之物)
2)运动的方式竟是:(刚从紧蹙的眉间消失却又隐隐上了心头)
3)而且用“却……才”来写(运动之速),眉间、心上,感情在短暂的时空中起伏变化,简,这样就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化外在为内在,化静态为动态。这两句正式化用了范仲淹的“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直是“剪不斷、理还乱”这眉间、心上,才下、却上的起伏变化中,足见相思之愁是挥之不去、如影随形啊!
我们来做一个写作训练,把《一剪梅》改写成一段散文。
(三)总结
她并不知道在北宋王朝斜阳冉冉的斜晖中,命运正轻拨慢捻着更大的悲哀,向她走来,国破、国亡、夫死,明城已经不在了,留他一个在这孤零零的人世间,她真切的告诉我们,“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请同学们课后比较阅读《武陵春》词,看手法、主题有何异同。
1.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了解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
2.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
3.利用开放性原则培养学生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感受鉴赏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韵律美、音乐美。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补充空缺意象、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原则:
开放性原则。
教学方法:
联想法、比较法。
教学准备:
CAI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月满西楼》,听完这首歌,我们不但觉得音乐的旋律很美,而且也觉得歌词本身更美,其实这首歌的歌词原是一首宋词,它的作者是著名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她在北宋词坛巾帼不让须眉,早年她将深深浅浅的忧伤,化作小长长短短的诗行,把酒东篱,浅吟低唱,晚年她更是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将国破家亡的漫天愁思,抽丝剥茧,细细编织,今天,就往我们共同走进李清照学习她脍炙人口的名篇《一剪梅》。
(二)正课讲析
作者介绍
李清照是在什么背景下创作了这首词呢?
此词作于易安结婚不久,赵明诚负笈求学,李清照“殊不忍别,觅锦帛,书《一剪梅》以送之。”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初读感知一下这首词(师读,生读)
那么,这首词究竟传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词人又是如何巧妙传达的呢?让我们共同分析一下文本,也许可以拨云见日。
(1)首先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破空而来,红藕香残写的是什么样的景象(荷已落,香已陨),哪里的景物,(室外之景),这样以点带面,点明时令已是清秋时节,透露出凄凉之意,词人不禁触景生情,想起了千里之外求学的丈夫,(心理产生什么感情呢)(凄凉冷落之感顿生心间。)
(2)如果说“红藕香残是(室外之景(板书)),那么玉簟秋就是(室内之物(板书)),(看注释)玉簟指的就是(冰凉如玉的竹席),这了表面是写竹席凉,(实则是写独守空闺的的内心感受),暑退秋来,人去席冷,冰凉如玉,词人把内心的孤独寂寞借一玉簟来传达,恰到好处。
(3)“红藕凋落香残陨消”是通过什么感受来写景的?(听觉感受和视觉感受)玉簟秋又是什么感受?(调动了肌肤的触觉感受来写)词人通过这样的手法写荷与香显得举重若轻,充满了仙风灵气,完全有不食人间烟火之感。
在这样一个清秋师时节,孤独寂寞的相思之愁不觉拨动了对词人的心弦,词人是如何排遣的呢?(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叙写荡舟之事)。(板书)
(1)这里哪个字用得极妙?(独)
(2)(独写出了一个人孤孤单单,形单影只,满心满眼都是相思。)如果有郑愁予笔下达达的马蹄,她多希望他是个归人,而不是个过客。
(3)“独”还有一个今朝和往昔的对比,(以前是夫妻双双泛舟湖上,满是诗情画意),如今独自一人独荡孤舟,往事如昨,一一在目,内心挥之不去的相思,岂是荡舟所能派遣得了的啊。
词人于兰舟中,百无聊赖,不觉抬头望远,见雁过长空,不由得兴奋地产生了遐想“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1)这里的谁是指(“赵明诚”)
(2)词人多么希望在自己柔肠百结的时候能有一封锦书记来,可这只能是自己的神驰遐想而已,并无锦书寄来,有的只是西楼上恼人的月色,赶也赶不走,驱也驱不散,而这月色正如心中绵绵无尽的相思漫无边际,铺天盖地席卷而来。
(3)有人说易安生花妙笔,连一杯残酒,一片落叶,一点秋雨,一盏孤灯的能点石成金,更何况这西楼,这月色,这雁阵,这云中的呢?此时此刻,易安不得不承认,此景此情,也只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阵空回,家书杳然。
此时,浓得化不开的相思已紧紧地把易安包围,让她无所遁形,这又是怎样一种愁思呢?
看下面三句“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1)“花”在这里指?(青春、韶华、人生、容颜)
(2)“水自流”指(这青春、这韶华、这人生、这容颜都随水而逝,
(3)词人此处: 将青春定格于残红
将人生定格于落花
将韶华定格于流水
词人借景抒情、借物伤怀(板书)
正有“花落人断肠”、“水流无尽似愁浓”之意。
(4)再来看“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句是一处妙笔,一反以前“徒留贱妾守空房”小女人的期期艾艾,也不是李白《长相思》里“忆君迢迢隔青天,昔日横波目,今作流泪泉”的小女子。易安有她的大格局,大境界。
(5)她推己及人,说出相思不是单方的,而是双方的,足见她和赵明诚的爱情是两心如一、心心相印,人居两地、情发一心,足见她爱得坚定、爱得自信、爱得执着、爱得深沉。
那么她的相思究竟深到了什么程度呢?词人直言不讳地(直抒胸臆(板书))告诉我们“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此情”要用什么来消,用计消除,计:(千方百计、想方设法、煞费苦心)才能消,足见情之深。
2.但词人又告诉我们“无计可消”,“如果是一种病的话,已无药可医、无方可治”足见情之重。《上邪》爱得光明而大胆、易安爱得磊落洒脱。
下两句更是可圈可点,“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首先易安把“愁”想象为可(运动之物)
2)运动的方式竟是:(刚从紧蹙的眉间消失却又隐隐上了心头)
3)而且用“却……才”来写(运动之速),眉间、心上,感情在短暂的时空中起伏变化,简,这样就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化外在为内在,化静态为动态。这两句正式化用了范仲淹的“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直是“剪不斷、理还乱”这眉间、心上,才下、却上的起伏变化中,足见相思之愁是挥之不去、如影随形啊!
我们来做一个写作训练,把《一剪梅》改写成一段散文。
(三)总结
她并不知道在北宋王朝斜阳冉冉的斜晖中,命运正轻拨慢捻着更大的悲哀,向她走来,国破、国亡、夫死,明城已经不在了,留他一个在这孤零零的人世间,她真切的告诉我们,“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请同学们课后比较阅读《武陵春》词,看手法、主题有何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