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城市首位度是一个城市在所在国家(或区域)地位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目前已成为国内较多大城市纷纷提出的目标,但城市首位度的理论内涵等基本理论并没有引起人们重视。本文在回顾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城市首位度的理论内涵,提出提高城市首位度的体系构建,以推动城市提高首位度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城市首位度;理论内涵;指标体系构建
一、引言
城市首位度是衡量一个城市辐射力、影响力、带动力的重要指标,代表着该城市在所属区域的实力和地位。它是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地位显现等情况下出现的热词,打造国家中心城市、区域首位城市等成为很多地方政府发展的主导战略。2010年2月,国家住建部发布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明确提出建设五大国家级中心城市,分别是环渤海地区的北京市和天津市、东部地区的上海市、华南地区的广州市和中西部地区的重庆市。之后,许多特大城市纷纷提出要打造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如2011年沈阳与武汉在十二五规划中都提出要建立国家中心城市,甚至还有较多二三线城市也制定了区域中心城市、区域首位城市的发展战略。但是我国对城市首位度的理论内涵等基本理论并没有引起人们重视,因此,本文从基础理论入手,以期对我国城市首位度理论体系建立有所启发。
二、城市首位度与首位城市的理论内涵
(一)城市首位度的概念
城市首位度是城市经济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最早在1939年由美国学者马克·杰斐逊(M. Jefferson)提出,作为对国家城市规模分布规律的研究。杰斐逊指出首位城市(primate city)就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人口规模排在第一位的城市,不仅如此,首位城市还体现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才智和情感,在国家中发挥着异常突出的影响。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首位城市与第二位城市的人口规模之比叫做首位度(primacy)。后来,马歇尔(Marshall)对杰斐逊提出首位度进行了具体的量化,认为首位度比较合理的指数是2.00,只有首位度指数在2.00以上的城市才能称其为首位城市,大于2.00又不大于4.00的属中度首位分布,大于4.00的属高度首位分布。此后,国外学者对城市首位度的计算方法又不断进行修正完善。2000年,亨德森又提出最佳城市集中度理论,城市首位度一定意义上可表述为城市集中度,并认为城市集中程度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应该从动态的角度看待城市最佳集中度。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首位度理论被引入中国,国内学者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广泛运用和延深发展。严重敏、宁越敏早在1981年就比较了1952年到1978年我国26个省区的首位度变化,后来不断有学者将城市首位度指标广泛应用于国家间、区域城市间、甚至更低一级城镇间的城市体系的研究中,而且赋予了城市首位度更新的界定和更深的内涵。显然,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经济不断发展、科技日益进步和产业趋于细分等现实情况,仅用两个城市间人口比例作为测算城市首位度的主要指标已经失去了合理性。因此,国内有的学者,如卢学法、申绘芳(2007)在研究杭州城市首位度时,提出了经济首位度、产业首位度、科技首位度、人才首位度、文化首位度等五个方面共同测算城市规模;康俊杰(2010)提出了广义城市首位度,即一个城市在总体上或者在某一个领域内的发展领先于其他城市的程度,它包括规模首位度、产业首位度、功能首位度三个方面的内容,并提出三级评价体系的40个考核指标。
本文认为,城市首位度包括范围广泛,不仅包括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还涉及到人口、资源、城市建设等诸多方面,不能单纯从GDP的增长作为唯一的衡量指标。因此,城市首位度应包括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广义的城市首位度,一般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内某个城市综合竞争力优于其他城市的程度,它包括人口首位度、经济首位度、科教文化首位度、城市功能首位度、生态建设首位度等方面。狭义的城市首位度,一般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最大城市与第二大城市经济规模之比来表示这个最大城市的首位度。
(二)首位城市的概念及特征
首位城市,是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域范围内(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或相对完整的城市体系中,城市规模、综合实力等处于首位的城市。其中,经济首位度先应是首位城市的核心体现。
首位城市是一个区域范围内的经济社会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产物,它不仅涵盖范围广泛,而且还会随着经济社会中各要素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根据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和城市发展格局,首位城市应具有如下的显著特征:第一,经济绝对领先。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首位城市经济规模最大,产业结构先进,社会分工发达,对外开放活跃,同时也是区域内提供更多良好的娱乐、购物、消费、旅游的消费中心。第二,人口规模庞大。首位城市是区域范围内人口聚集和活动的中心,一方面人口总数最多,且人口数量基本稳定或持续稳定地增長,另一方面体现在该区域范围内,首位城市是吸引其他城市居民人口转移的首选之地。第三,城市功能健全。首位城市拥有发达的交通、信息、能源等基础设施,是区域内的金融、商贸、物流等方面中心。第四,软实力资源雄厚。首位城市的软实力体现在科学资源丰富,人才高度聚集,文化底蕴丰厚,信息网络发达,政府服务能力强,城市品牌价值高,区域影响最大等诸多方面。因此,无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推进过程中,还是在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中,首位城市不仅在这个特定区域范围内的“领军者”,也应该是更大范围内经济网络的重要“战略者”。
三、影响城市首位度的几个因素
一般认为,城市的首位度与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政治地位、自然区位、历史政策等因素有关。首先是经济发展。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的产物。在经济发达的区域,其支撑首位度的城市相对较多,城市体系不太可能出现很高的首位度;而经济欠发达区域,其中心城市往往达到较高的等级,该城市很可能是区域范围内的唯一战略节点,而其他欠发达地区更趋于向该中心城市集中,也推动该中心城市的首位度不断提高。其次是政治地位。政治因素被有些学者认为甚至比经济发展对城市首位度的影响更大。这种解释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府控制能力和政治稳定性是决定首位度高低的重要因素。中央集权程度高,且政治不稳定的国家和地区往往具有很高的首位度。这种解释主要是从国家层次来研究,而在我国,政治因素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省级行政中心城市人口的集聚效应。再者是自然区位。自然区位占优势的城市一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也占优势,它们拥有发达的交通体系、丰富的自然禀赋、大量的劳动力集聚,从而为地区生产的专业化分工和综合发展提供了必备的要素。最后是历史政策。城市发展的变化离不开人口变迁的因素。中国近六十年来人口进行了几次大的流动,前三十年基本上是政府主导或者是控制的人口流动,如上山下乡、支农支边,而后三十年多是市场经济下相对自由的移民,如特区建设吸引大量劳动力涌入,这些历史政策的因素推动了区域人口的聚集,促进了区域经济发达城市首位度的提高。 四、城市首位度的评价体系
广义城市首位度涵盖的内容是广泛的,其评价体系和基本内涵主要体现在人口首位度、经济首位度、科教和文化首位度、城市功能首位度和生态首位度等五个方面。如果将人口首位度视为该评价体系中的“原有实力”,经济和产业首位度视为“硬实力”,科教和文化首位度视为“软实力”,城市功能首位度和生态首位度则视为“潜在实力”。原有实力是随着所比较城市的历史、区位、政治等因素渐进发展而来,不由主观意识而发生较大波动。硬实力、软实力和潜在实力是评价城市首位度的几个方面,不能顾此失彼。
一是人口首位度。国内有些学者往往忽视人口首位度,只强调经济首位度,本文认为不妥。人是产生经济和产业的主载者,是创造财富和未来的主体。人口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人口首位度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人口的数量、人口的质量和人口的结构。经济首位度虽然在该体系中是重要的指标体系之一,但人口首位度不仅是城市首位度这一概念提出的最初衡量指标,而且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中也体现出重要价值。例如江苏省经济首位度最高的城市是苏州,去年GDP达到9168亿,直逼深圳水平,即将进入“万亿俱乐部”,但江苏省人口首位度最高的城市是南京,它作为省会城市是该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此,不能只盯住经济首位度而废弃原有的人口首位度评价标准。
二是经济首位度。国内的一些学者通常将产业首位度单独列举出来,以体现其重要性,本文认为产业只是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方面,应归类于经济首位度。一方面区域的经济发展以产业为支撑,经济首位度除了以经济规模为重要体现外,就是以产业发展的结构、效率、贡献等为体现,因而经济首位度中应包括产业首位度。另一方面从现实情况来看,因特定区域内不同城市间的资源异质性,产业的发展也趋于相异,不能简单地以该城市某产业之“短”与其他城市某产业之“长”相比。例如工业发达的城市不一定农业基础也雄厚,就会造成有的城市第一产业首位度高,有的城市则是第二产业首位度,那么就不能单纯将这些指标体系进行加总求和或是加权求和进行比较。再如有的城市是资源型城市,因其特有的资源体系不能破坏就不能单纯去发展新型工业,则这种城市的产业体系不能与其他工业城市进行比较。因此将产业首位度放在经济首位度之内,以产业作为经济重要体现的一个方面是比较合理的。经济首位度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经济总量,主要是区域间经济发展数量上领先于其他城市的情况;二是产业发展,涉及产业规模、产业效率、产业结构等因素;三是经济增长后劲,区域间首位城市的评价体系也是在较长一段时间发挥作用的,而区域经济是否可以持续稳定地增长关键是看经济增长后劲,主要从城市的劳动人口比、经济的结构比、三次产业的贡献比、后续资源供给等几个方面体现。
三是科教和文化首位度。科教和文化作为“软实力”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它不仅是“硬实力”评价体系的支撑和基础,更是引导“硬实力”跨越式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十二五期间,大力发展科教、文化、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途径。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基础在于教育。区域经济的发展除了需要科技、创新和人才共同引领强大的经济力量外,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因此,科技、教育和文化构成该评价体系中的第三部分内容。
四是城市功能首位度。城市功能是支持生活在城市内部或周边人们各种生产、生活和服务活动的总和,它体现公共服务、集散、创新等诸多方面,国内学者都有大量研究成果。本文认为,一言以蔽之,城市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对内是服务和发展,对外是国际化功能。对内的服务和发展功能也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硬的公共设施的提供,二是软的社会保险网的建设。首位城市是区域范围内的核心,也肩负着推动该城市与国际接轨的责任。由这两个方面共同构成了城市功能首位度。
五是生态首位度。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交通拥挤、绿地减少、自然异化等问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日益受到重视,和谐GDP、生态GDP、绿色GDP等概念相继被国内学者提出,因而衡量区域范围内的首位度除了关注各城市的经济、社会、城市建设等方面外,不能遗漏了生态首位度,缺少生态建设的城市发展是有失偏颇的。城市的生态功能包括自然生态、景观生态、经济生态和社会生态等功能,而本文只将此作为城市首位度一个方面的考评体系,因而只选择水、气、能耗及其它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在理论界关于首位度的研究成果和本文提出说明的基础上,结合数据的可获取性,本文拟选择如下指标:
城市首位度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首位度是全方位衡量城市竞争力的综合指标体系,开始成为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但是,国家可定义的中心城市是有数量限制的,不可能无限增加。所以,要跻身于国家具有首位度的中心城市,需要从人口、经济、科教文化、城市功能、生态建设等五个方面,共同理解城市首位度丰富内涵。
参 考 文 献
[1]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04~105
[2]Marshall John.The structure of urban systems[J].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89:17~32
[3]严重敏,宁越敏.我国城镇人口发展变化特征初探[D].人口研究论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20~37
[4]卢学法,申绘芳.杭州城市首位度的现状以及对策研究[J].浙江统计.2008(6):32~34
[5]康俊杰.基于首位度評价的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研究[D].硕士论文.2010
[6]ADES,ALBERTO,GLAESER,EDWARD.Trade and circuses:explain
-ing urban giants[J].Quarterly Journal of Eccnomics.1997,110:195~227
[7] Myint S W.An exploration of spatial dispersion,pattern,and association of socio-economic functional units in an urban system[J].Applied Geog
-raphy.2008(28):168
【关键词】城市首位度;理论内涵;指标体系构建
一、引言
城市首位度是衡量一个城市辐射力、影响力、带动力的重要指标,代表着该城市在所属区域的实力和地位。它是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地位显现等情况下出现的热词,打造国家中心城市、区域首位城市等成为很多地方政府发展的主导战略。2010年2月,国家住建部发布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明确提出建设五大国家级中心城市,分别是环渤海地区的北京市和天津市、东部地区的上海市、华南地区的广州市和中西部地区的重庆市。之后,许多特大城市纷纷提出要打造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如2011年沈阳与武汉在十二五规划中都提出要建立国家中心城市,甚至还有较多二三线城市也制定了区域中心城市、区域首位城市的发展战略。但是我国对城市首位度的理论内涵等基本理论并没有引起人们重视,因此,本文从基础理论入手,以期对我国城市首位度理论体系建立有所启发。
二、城市首位度与首位城市的理论内涵
(一)城市首位度的概念
城市首位度是城市经济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最早在1939年由美国学者马克·杰斐逊(M. Jefferson)提出,作为对国家城市规模分布规律的研究。杰斐逊指出首位城市(primate city)就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人口规模排在第一位的城市,不仅如此,首位城市还体现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才智和情感,在国家中发挥着异常突出的影响。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首位城市与第二位城市的人口规模之比叫做首位度(primacy)。后来,马歇尔(Marshall)对杰斐逊提出首位度进行了具体的量化,认为首位度比较合理的指数是2.00,只有首位度指数在2.00以上的城市才能称其为首位城市,大于2.00又不大于4.00的属中度首位分布,大于4.00的属高度首位分布。此后,国外学者对城市首位度的计算方法又不断进行修正完善。2000年,亨德森又提出最佳城市集中度理论,城市首位度一定意义上可表述为城市集中度,并认为城市集中程度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应该从动态的角度看待城市最佳集中度。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首位度理论被引入中国,国内学者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广泛运用和延深发展。严重敏、宁越敏早在1981年就比较了1952年到1978年我国26个省区的首位度变化,后来不断有学者将城市首位度指标广泛应用于国家间、区域城市间、甚至更低一级城镇间的城市体系的研究中,而且赋予了城市首位度更新的界定和更深的内涵。显然,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经济不断发展、科技日益进步和产业趋于细分等现实情况,仅用两个城市间人口比例作为测算城市首位度的主要指标已经失去了合理性。因此,国内有的学者,如卢学法、申绘芳(2007)在研究杭州城市首位度时,提出了经济首位度、产业首位度、科技首位度、人才首位度、文化首位度等五个方面共同测算城市规模;康俊杰(2010)提出了广义城市首位度,即一个城市在总体上或者在某一个领域内的发展领先于其他城市的程度,它包括规模首位度、产业首位度、功能首位度三个方面的内容,并提出三级评价体系的40个考核指标。
本文认为,城市首位度包括范围广泛,不仅包括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还涉及到人口、资源、城市建设等诸多方面,不能单纯从GDP的增长作为唯一的衡量指标。因此,城市首位度应包括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广义的城市首位度,一般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内某个城市综合竞争力优于其他城市的程度,它包括人口首位度、经济首位度、科教文化首位度、城市功能首位度、生态建设首位度等方面。狭义的城市首位度,一般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最大城市与第二大城市经济规模之比来表示这个最大城市的首位度。
(二)首位城市的概念及特征
首位城市,是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域范围内(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或相对完整的城市体系中,城市规模、综合实力等处于首位的城市。其中,经济首位度先应是首位城市的核心体现。
首位城市是一个区域范围内的经济社会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产物,它不仅涵盖范围广泛,而且还会随着经济社会中各要素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根据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和城市发展格局,首位城市应具有如下的显著特征:第一,经济绝对领先。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首位城市经济规模最大,产业结构先进,社会分工发达,对外开放活跃,同时也是区域内提供更多良好的娱乐、购物、消费、旅游的消费中心。第二,人口规模庞大。首位城市是区域范围内人口聚集和活动的中心,一方面人口总数最多,且人口数量基本稳定或持续稳定地增長,另一方面体现在该区域范围内,首位城市是吸引其他城市居民人口转移的首选之地。第三,城市功能健全。首位城市拥有发达的交通、信息、能源等基础设施,是区域内的金融、商贸、物流等方面中心。第四,软实力资源雄厚。首位城市的软实力体现在科学资源丰富,人才高度聚集,文化底蕴丰厚,信息网络发达,政府服务能力强,城市品牌价值高,区域影响最大等诸多方面。因此,无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推进过程中,还是在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中,首位城市不仅在这个特定区域范围内的“领军者”,也应该是更大范围内经济网络的重要“战略者”。
三、影响城市首位度的几个因素
一般认为,城市的首位度与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政治地位、自然区位、历史政策等因素有关。首先是经济发展。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的产物。在经济发达的区域,其支撑首位度的城市相对较多,城市体系不太可能出现很高的首位度;而经济欠发达区域,其中心城市往往达到较高的等级,该城市很可能是区域范围内的唯一战略节点,而其他欠发达地区更趋于向该中心城市集中,也推动该中心城市的首位度不断提高。其次是政治地位。政治因素被有些学者认为甚至比经济发展对城市首位度的影响更大。这种解释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府控制能力和政治稳定性是决定首位度高低的重要因素。中央集权程度高,且政治不稳定的国家和地区往往具有很高的首位度。这种解释主要是从国家层次来研究,而在我国,政治因素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省级行政中心城市人口的集聚效应。再者是自然区位。自然区位占优势的城市一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也占优势,它们拥有发达的交通体系、丰富的自然禀赋、大量的劳动力集聚,从而为地区生产的专业化分工和综合发展提供了必备的要素。最后是历史政策。城市发展的变化离不开人口变迁的因素。中国近六十年来人口进行了几次大的流动,前三十年基本上是政府主导或者是控制的人口流动,如上山下乡、支农支边,而后三十年多是市场经济下相对自由的移民,如特区建设吸引大量劳动力涌入,这些历史政策的因素推动了区域人口的聚集,促进了区域经济发达城市首位度的提高。 四、城市首位度的评价体系
广义城市首位度涵盖的内容是广泛的,其评价体系和基本内涵主要体现在人口首位度、经济首位度、科教和文化首位度、城市功能首位度和生态首位度等五个方面。如果将人口首位度视为该评价体系中的“原有实力”,经济和产业首位度视为“硬实力”,科教和文化首位度视为“软实力”,城市功能首位度和生态首位度则视为“潜在实力”。原有实力是随着所比较城市的历史、区位、政治等因素渐进发展而来,不由主观意识而发生较大波动。硬实力、软实力和潜在实力是评价城市首位度的几个方面,不能顾此失彼。
一是人口首位度。国内有些学者往往忽视人口首位度,只强调经济首位度,本文认为不妥。人是产生经济和产业的主载者,是创造财富和未来的主体。人口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人口首位度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人口的数量、人口的质量和人口的结构。经济首位度虽然在该体系中是重要的指标体系之一,但人口首位度不仅是城市首位度这一概念提出的最初衡量指标,而且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中也体现出重要价值。例如江苏省经济首位度最高的城市是苏州,去年GDP达到9168亿,直逼深圳水平,即将进入“万亿俱乐部”,但江苏省人口首位度最高的城市是南京,它作为省会城市是该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此,不能只盯住经济首位度而废弃原有的人口首位度评价标准。
二是经济首位度。国内的一些学者通常将产业首位度单独列举出来,以体现其重要性,本文认为产业只是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方面,应归类于经济首位度。一方面区域的经济发展以产业为支撑,经济首位度除了以经济规模为重要体现外,就是以产业发展的结构、效率、贡献等为体现,因而经济首位度中应包括产业首位度。另一方面从现实情况来看,因特定区域内不同城市间的资源异质性,产业的发展也趋于相异,不能简单地以该城市某产业之“短”与其他城市某产业之“长”相比。例如工业发达的城市不一定农业基础也雄厚,就会造成有的城市第一产业首位度高,有的城市则是第二产业首位度,那么就不能单纯将这些指标体系进行加总求和或是加权求和进行比较。再如有的城市是资源型城市,因其特有的资源体系不能破坏就不能单纯去发展新型工业,则这种城市的产业体系不能与其他工业城市进行比较。因此将产业首位度放在经济首位度之内,以产业作为经济重要体现的一个方面是比较合理的。经济首位度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经济总量,主要是区域间经济发展数量上领先于其他城市的情况;二是产业发展,涉及产业规模、产业效率、产业结构等因素;三是经济增长后劲,区域间首位城市的评价体系也是在较长一段时间发挥作用的,而区域经济是否可以持续稳定地增长关键是看经济增长后劲,主要从城市的劳动人口比、经济的结构比、三次产业的贡献比、后续资源供给等几个方面体现。
三是科教和文化首位度。科教和文化作为“软实力”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它不仅是“硬实力”评价体系的支撑和基础,更是引导“硬实力”跨越式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十二五期间,大力发展科教、文化、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途径。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基础在于教育。区域经济的发展除了需要科技、创新和人才共同引领强大的经济力量外,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因此,科技、教育和文化构成该评价体系中的第三部分内容。
四是城市功能首位度。城市功能是支持生活在城市内部或周边人们各种生产、生活和服务活动的总和,它体现公共服务、集散、创新等诸多方面,国内学者都有大量研究成果。本文认为,一言以蔽之,城市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对内是服务和发展,对外是国际化功能。对内的服务和发展功能也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硬的公共设施的提供,二是软的社会保险网的建设。首位城市是区域范围内的核心,也肩负着推动该城市与国际接轨的责任。由这两个方面共同构成了城市功能首位度。
五是生态首位度。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交通拥挤、绿地减少、自然异化等问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日益受到重视,和谐GDP、生态GDP、绿色GDP等概念相继被国内学者提出,因而衡量区域范围内的首位度除了关注各城市的经济、社会、城市建设等方面外,不能遗漏了生态首位度,缺少生态建设的城市发展是有失偏颇的。城市的生态功能包括自然生态、景观生态、经济生态和社会生态等功能,而本文只将此作为城市首位度一个方面的考评体系,因而只选择水、气、能耗及其它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在理论界关于首位度的研究成果和本文提出说明的基础上,结合数据的可获取性,本文拟选择如下指标:
城市首位度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首位度是全方位衡量城市竞争力的综合指标体系,开始成为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但是,国家可定义的中心城市是有数量限制的,不可能无限增加。所以,要跻身于国家具有首位度的中心城市,需要从人口、经济、科教文化、城市功能、生态建设等五个方面,共同理解城市首位度丰富内涵。
参 考 文 献
[1]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04~105
[2]Marshall John.The structure of urban systems[J].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89:17~32
[3]严重敏,宁越敏.我国城镇人口发展变化特征初探[D].人口研究论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20~37
[4]卢学法,申绘芳.杭州城市首位度的现状以及对策研究[J].浙江统计.2008(6):32~34
[5]康俊杰.基于首位度評价的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研究[D].硕士论文.2010
[6]ADES,ALBERTO,GLAESER,EDWARD.Trade and circuses:explain
-ing urban giants[J].Quarterly Journal of Eccnomics.1997,110:195~227
[7] Myint S W.An exploration of spatial dispersion,pattern,and association of socio-economic functional units in an urban system[J].Applied Geog
-raphy.2008(28):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