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艾略特对《米德尔马契》中伦理自我主义

来源 :学问·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kang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米德尔马契》中,爱略特揭示虽然伦理自我主义者的行为违背道德原则,爱略特却在小说中倡导对其投去同情的一瞥,因为在同情的作用下会对为恶者进行宽容的道德评判,使他们的灵魂在爱的感召下得到救赎。
  【关键词】爱略特;《米德尔马契》;道德 ; 自我主义; 同情
  
  爱略特在《米德尔马契》这部小说中探讨了自我主义、同情、互助与责任等道德问题,表现了道德在个人与社会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于是非善恶的判断是乔治·爱略特的道德理念的又一重要内容。《米德尔马契》中所描述的伦理自我主义者违背道德的行为虽然是罪恶的,但爱略特以心理现实主义的手法引领我们走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并关注到他们的进退两难的处境,使我们对这些人也能产生同情共感。
  一《米德尔马契》中的伦理自我主义的表现
  乔治 ·爱 略特重视小说的道德作用,她在《米德尔马契》中尽现了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伦理自我主义,以揭示伦理自我主义在道德冲突中的强大的负作用力。在《米德尔马契》中,几乎所有人物都曾被伦理自我主义的阴影所笼罩。
  年轻的医生利德盖特有丰富的学识,先进的思想,要为医学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他过激的自负行为使自己的成果陷于被传统和守旧所吞没的境地,以致最终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出卖自己的良心,和唯利是图的银行家布尔斯特罗德同流合污,遭到群众的唾弃。利德盖特事业的失败由于其一系列的错误选择,具有偶然性,然而促使其做出如此选择的动因却是他过于强烈的实现自我价值的欲望和孤高自负的性格,因而他的挫败是必然的。
  小说另一主人公多萝西娅善良无私,自制自律,具有高尚的情操和强烈的奉献精神,她渴望可以像英雄一样自我牺牲,她自我牺牲的想法太过强烈以至于根本没有考虑到卡苏朋是否愿意接受她的帮助。卡苏朋本已为他这永远无法完成的任务而心力憔悴,多萝西娅却无视丈夫内心的感受,为卡苏朋迟迟不开始他的著作而对他一再地逼问斥责,多萝西娅过分的自我牺牲的热忱,这种不尽情理不合时宜的献身精神导致她的灾难性的婚姻。
  第二类自我主义者是受利益和欲望的驱使而产生的伦理自我主义。罗莎蒙德是《米德尔马契》中最极端的自我主义者,她一向自认为自己就是这世界的中心。她从来不能领会别人的心情,只会按照自己的意愿构想它们的状况。罗莎蒙德嫁给利德盖特只为他的"绅士"身份,主观臆想过上一种奢华的上层社会的生活,而并未考虑利德盖特的客观状况和他的精神感受。《米 德 尔马 契》中最后一类伦理自我主义者的典型代表就是布尔斯特罗德。此类伦理自我主义者有一种信仰或目标,这种信仰或目标使他们坚信只要是忠于他的信仰,或能够达到目标,即使罪恶的行为也会变为善的. 布尔斯特罗德的许多行为是靠他的宗教来辨解的。和一般基督徒一样,他认为自己是上帝挑选出来为之服务的工具。他的自我操纵着上帝,在他的心里道德便这样冠冕堂皇地被剥夺了立足之地,一步步将他引向毁灭的边缘,导致最终的身败名裂。
  二 乔治艾略特的宽容的批判
  在道德方面,她启发人们要遵从内心情感的指引,而不要盲目相信理智的正确性,走向理性判断的误区。在实际生活中,理性的思考并不能引导人类做出真正合乎道德的决定。它可能使我们更加聪慧明智,却不能使我们的道德变得更为高尚。在评价人物道德时,爱略特反对人们运用狭隘的教条主义式判断。拘泥于已定原则的教条主义者只会运用冷漠的理智进行简单判断,而不会产生深刻的同情心和宽容的爱心来作出公正合理的评价,阻碍了正常的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由此我们看到,爱略特的道德态度中有其宽容、富有人情味的一面,不了解这一点就误解了她道德的含义。她将同情看作道德判断的必要条件,因为本着对为恶者同情仁爱之心,才会做出宽容仁爱的道德判断。
  在宗教道德情感中,爱略特特别推崇人性中的"同情"和"爱"的情感力量。情感形式多种多样:仇恨、厌恶、愉快、痛苦、嫉妒等等。爱略特却对"爱"的道德情感大为赞赏。爱首先意味着打破自我与他人彼此分离的界限从自我案臼中走出来主动地对他人的不幸给予同情和关注。爱略特意识到爱的首要条件是克服人对自我的过分关注和爱恋。假如人只把自身当作真实去加以体验和关注,就会忽视自身以外的人和事物的现实性,也就不会按照现实面目、客观地看待他人和事物,更不会对他人表示关切和同情。拿医院牧师选举事件来说,如果对利德盖特不抱以同情心而只看其行为的后果,必然会将他判定为一个见利忘义的人、一个不值得继续交往的朋友。然而受害者费厄布拉泽先生却通过友谊的情感,通过利德盖特的视角体会他的为难处境,理解他的理想受到威胁的痛苦心情,他非但没有将利德盖持断定为自私的伪君子,还主动排解他的难处,并一如既往地尊重这个朋友。同情使评判者意识到自己与被评判者具有相同的需要或性格特点,从而以宽容的态度去审视为恶者的行为。爱略特在小说中不断提醒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与那些为我们所唾弃的自我主义者相同的缺点,只不过他们走得更远一些。
  爱略特通过文字严厉地抨击了伦理自我主义者,指出对自我的沉迷使人无法意识到或无心考虑他人的利益,从而引发非道德的行为。但爱略特并不是要我们对这些为恶者采取完全否定、彻底排斥的态度。相反,她在小说中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描写倡导人们在同情的前提下对为恶者进行道德的评判,以博爱的胸怀以及互助、宽容与负责任的道德行为拯救他们的灵魂,鼓舞他们带着崇高的道德信念开始新的生活。以理解的态度进行道德评判是拯救为恶者的最佳方式,这样的道德评判下所采取的道德行为可以鼓舞犯错的人走上向善的道路。
  
  【参考文献】
  [1]乔治· 艾略特米德尔马契[M]项星耀,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2]傅俊,马立尊崇与反叛,一试析乔治·爱略特宗教观和道德观的双重性[J].南京师大学报,2002(6):124.
  [3]彭丽华称以斤乔治·爱略特小说的道德劝诫[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6 (2):74
其他文献
【摘要】儒家思想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思想中的精华部分永远是人类的宝贵财富,我们需要对其解释,让更多的人了解、学习积极进步的儒家思想。其思想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意识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的更新,如本文所要论述的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三立之不朽的思想,其指导意义不言而喻。因此,对有些内容可抽取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
期刊
【摘要】在布满钢筋混凝土的繁华都市中,每个人都渴望压力远离自己,而现实的生存处境告诉我们,只有恰当的调节自己的情绪才是最好的办法。鲁迅先生塑造的阿Q形象已不再是国民劣根性的代言人。对其重新塑造,结合时代精神来诠释现代人的精神状态已势在必行。  【关键词】 阿Q;现代生存困境;现代精神    在鲁迅的诸多作品中,《阿Q正传》是唯一一部中篇小说,在这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古今中外对此众说纷纭的人物形象-
期刊
【摘要】作者对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克服方法进行深入剖析,并阐释了消除学生逆反心理以及师生之间对立情绪的对策,提倡用真挚的情感来感化学生,从而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逆反心理;消除;因素    一提到现在的初中生,人们不免会摇头咂舌:现在的初中生,难管呐!你叫他上东他上西,你叫他打鼓他念经。何处此言,是因为现在一些学生常滋生"逆反心理",故意违反校规校纪,和你唱反调,令老师家长大伤脑筋。
期刊
【摘要】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双方互动交流,双管齐下,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过,本文通过互动教学的阐释及本人浅解,以教学双方如何配合从而培养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主体作用及自我能力为主线,简单论述互动教学的实际操作模式。  【关键词】互动教学;兴趣培养;以人为本;主体作用;自我能力    "互动教学"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服务的一种教学手段,它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更好地实现我们的教学任务,
期刊
【摘要】现代前卫美术在艺术思想、表现手法、题材形式等方面颠覆着传统审美理念。传统的不一定是落后的,但却受到求新求异的现代前卫美术的冲击。前卫美术作品标新立异,勇于尝试与时代潮流相悖的东西,他们离开传统美学思想,力图用全新的理论创作新的美术。  【关键词】现代前卫美术;传统审美理论;颠覆    东西方的传统艺术,虽然其审美观有所不同,但都是一种张扬美的艺术,是一种审美的艺术。以古希腊文化为渊源的西方
期刊
【摘要】空间化思维是中国古人独有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造就了诗化的民族,空间化已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形成深层积淀,表现为意象的运用和意境的营造,本文试图从这两方面论述李清照词的空间化倾向。  【关键词】空间化;李清照;意象;意境    古老的中华民族是一个诗化的民族。古典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1】的意境完全不同于西方诗画有别的观点。古中华民族之所以是一个诗化的民族,之所以具有独特的意境美,在于
期刊
【摘要】以油画家徐悲鸿为例,分析艺术家人生经历对其作品的影响。徐悲鸿成年师从康有为,深受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思想的影响,其在日本考察学习期间,深受当时西方写实之风影响下的日本画的震惊,长达八年的留学苦读使他,吸收了西人写实思想,从而改良了中国画。  【关键词】绘画思想;中国画;写实主义    1徐悲鸿的生平  一个人的人生命运往往关乎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命运。生于1895年而卒于1953年的徐悲鸿
期刊
【摘要】本文仅从人类求生存即摆脱饥饿的本能以及社会意识和女性自身的局限性角度探析人物命运的合理性,发掘作者对社会黑暗的抨击主题;同时运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意志原理分析母女在痛苦追求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需求过程中存在其它人生道路的可能性与主人公的自我悲观无望、堕落相比较,发掘作者对人生悲苦的深刻生命体验的又一题。  【关键词】生存本能;社会意识;女性局限性;主观能动性;双重主题    文学界出现了
期刊
【摘要】狂欢在前苏联著名文艺理论家巴赫金那里意味着对官方意思形态、传统观念和社会秩序的一种反叛,它以戏谑的方式嘲弄了现实世界的严肃,撕破了文明面具下压抑人性的本质,给人们带来了一个自由平等、无拘无束、不拘一格的崭新的人性王国。女性在文学作品中的多数形象与现实中的女性形象一样,是一个被动、受控、弱小、从属的形象。例如《祝福》中的祥林嫂、《为奴隶的母亲》中的"母亲"等。但在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中也有大量
期刊
【摘要】杜丽娘,中国古典文学画廊中一个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她那强烈追求"至情"的悲剧精神,使她成为独特的一个艺术形象,她追求个性解放的悲剧形象呈现出强烈的反抗性,以情抗礼中又呈现出柔韧性,这个人物蕴含着丰富的悲剧意蕴,作者用多种艺术手法塑造了这一悲剧形象,在她身上体现了悲剧的最高价值.  【关键词】杜丽娘 ;悲剧形象;情 礼;悲剧价值    《牡丹亭》这一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最成功之处便是塑造了杜丽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