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景观设计在中国是个起步较晚的专业,但是发展很快,尤其是近些年来我国的景观事业发展比以往有很大的进步。在景观设计和建设活动如火如荼进行的时候,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景观作品变得粗糙、没有特色和魅力,最重要的问题是没有人情味,给人冷淡无情的感觉。针对景观设计人情味缺失的现象,本文从人文思想的角度对景观设计做尝试性的研究,以期找到实用的设计方法,提高自我设计水平。
关键词:建筑;景观设计;人文思想;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 A
1、我国人文思想
在中国汉语中“人文”一词是用来表示人所具有的文饰和文采的,“人文”典出《易·贵·象》。在此典中,把“人文”放在“天文”、“地文”之后,三者是为并列关系,书中对“人文”做了文饰和文采的解释,也说可以引申为“礼义”之意。
在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家代表人董仲舒在《天地阴阳》中书“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贵于人”,认为在天地万物之中人是最为宝贵的,因此有“人之超然方然之上,而最为天下贵”之说。
欧洲文艺复兴思想走到世界各地, “humanism” 也传入到中国, 对“humanism”这一词语和观念,具有不同的见解和译文,有译为“人本主义”的,也有译为“人文主义”的,一直沿用至今并被广泛接受的是胡先啸先生翻译的“人文主义”。
2、人文思想与景观设计的关系
景观设计与人文思想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并且景观设计上总会因为加入了人文因素而相得益彰。2007年,在美国景观建筑协会上,有一个获得“专业奖”的最佳设计作品――哈佛花园,其设计理念就是:用大片的景观植物、明快的色调,营造出中国古典哲学中天人合一的境界,同时把现代设计中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体现的淋漓尽致。这就是一个成功体现了人文思想的建筑景观设计实例。所以说,没有人文思想的建筑景观设计,是空洞的、乏味的、缺乏生命力的。优秀的建筑从来就被视为一个民族文化和美学高度的纪念碑,没有自己代表建筑的民族或城市是没有地位的。建筑具有民族性才具有世界性,具有民族价值才有世界价值。在当代,具有民族精神的建筑景观意味着文明的自信自立,意味着世界范围的亲和力以及由此而来的滚滚财源[2],而这个民族性就是人文思想的一种体现。
建筑永远是城市整体环境的一部分,建筑设计考虑城市的历史文化以及与周围环境关系是设计的原则之一。建筑需要借助文化主旨来创立它的真实性,只有这样建筑才可以说是忠于时代并成为时代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建筑设计建造出来,要么是供人工作、居住的场所,要么是供人参观、娱乐、欣赏的场所,没有任何建筑,建造出来只是为了占地的,所以单从这个方面,就又充分证明建筑景观与人文思想是无法分裂的一个整体。
基于以上对建筑景观设计和人文思想关系的分析,可以发现,事实上,两者是相辅相成、不容分割、相得益彰的。但是在建筑景观设计中,人文思想是如何体现的?而这种思想如何才能够体现的更好、更恰当?这将是下面所要探讨的问题。
3、景观设计满足人文思想的需求原则
3.1生理需求的考量
景观的人性化设计不仅能够给人带来方便,更重要的是使使用者与景观之间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它会最大限度地去迁就人的生活方式和户外活动行为,体谅人的情感,而不只是让使用者去认识和理解它。人性化的景观设计应有明确的功能分区,要形成动静有序、开敞和封闭相结合的空间结构,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人性化设计首先要满足人最基本的使用功能需求。例如,公园中要设置方便残疾人行走的无障碍的道路(图1、图2);合理的台阶宽度,不要设计的台阶迈一步太小,迈两步不够等。
(图1 无障碍坡道设计)
(图2 无障碍绿化)
3.2 心理需求的关怀
景观设计中,任何环境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具象的人和物之间的简单关系,人和环境之间的情感交流显得更为重要。人对环境的接受不仅要舒适自然,更要在心理上感觉有趣味、有场所特征,这样才能在感情上同环境取得共鸣。环境景观的场所起着环境景观和人之间的桥梁作用,若要取得人的感情共鸣,那么场所就应该具备丰富的感性内涵。景观设计不仅要“造景”,更要“造境”,意境的表达并不是设计想法和景观要素之间的堆砌,而是来自于对天地万物的认识【21】。尤其是对人的心理需求的充分了解,这样才会在思想中形成符合实际需要的意象。意象活动是主题情意与客观物象的融合,既体现了主题情景对客观物象的加工和改建,又体现了客观物象对主题情意的同化吸收。
4、人文思想在实际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4.1 强化自然生态
采取以城市“绿线”生态因子为主题的规划思想,将城市“绿线”生态因子分为四类,分别是城市蓝绿、浅绿、中绿和深绿生态因子,并将这四种“绿线”生态因子综合叠加。其中城市蓝绿生态因子指两河的河流生态带。规划严格控制两河沿线的绿化宽度,同时改造、建设生态型驳岸保护水质环境,提升水系生态效能。城市浅绿生态因子主要指城市绿地、游园、道路防护绿地等。规划对城市浅绿系统进行一个系统的整理,提高城市绿地的网络性、均质性。城市中绿生态因子主要指丘陵、水面等位于城市内部的生态斑块,规划建议对其边界进行有效控制,呈现必要的生态通廊,提高中绿的生态效能。城市深绿生态因子主要指水库、山林等生态背景。城市深绿主要位于城市外围,是城市的生态背景,规划要求加强其与城市内生态要素的联系,达到内外平衡。对这四类城市生态因子的综合叠加,可以得到水体和绿地的规划建设和控制范围。
4.2 改善社会生态环境
(1)体现历史文化元素
解读区域历史文化,提取标志性文化元素,将其中合适的文化元素融入到规划设计中,让人们能够了解该地区的历史文化特色,增强自身的文化认知感,满足人们对文化艺术的精神需求,延续和创造城市文化特色和魅力。
(2)赋予段落功能、强化段落特色,组织多样的社会生活体验
积极地寻找现代生活与历史文化的契合点,进行功能整体梳理和优化,创造高质量的、富有活力的空间环境。发展建设集经济开发、文化娱乐、商业购物、休闲旅游、生态体验等多功能的具有现代气息和文化品位的特色区段,进一步增强两河沿线的吸引力。
5、建筑景观设计中人文思想的体现
5.1民族传统
各个民族的风俗的个性特点都很强。这些细碎的文化内容形式熔铸了各民族浓烈的感情色彩。民族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是早期人类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出于对集体力量凝聚的需要,以种族、血缘、亲缘、宗教、地域等多种复杂因素为基础,构成的较为固定的、随血脉世代相传的人群组合形式。在此前提下产生了民族文化,它的积累过程和演变阶段所形成的规范及表现形式,称之为民族传统。民族传统文化体现了一个民族的世界观,认识世界的方法以及对自然认识的深度、广度。如在我国不同民族聚居的建筑景观就体现了各民族不同的图腾崇拜、神话传说、节日祭典、婚丧嫁娶、服饰装扮等传统,形成自己獨特的风格特征。
5.2 宗教信仰
宗教是信仰者的思想寄托和精神支柱,不同的民族,地域群体有各自不同的宗教信仰。宗教信仰具有相当强的凝聚力。各种宗教的场所建筑、经典内涵、教义、教规、精神内容、庆典仪式、服饰道具,甚至色彩、形式都具有较为严格的规定。宗教是人类重要的精神文化产物之一,它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影响着信仰者的各个层面的生活。宗教观念的不同,造成了中西宗教建筑艺术的差异。西方宗教建筑重在体现人心中的宗教激情和超人性的迷狂,中国宗教建筑追求精神的宁静与平安;西方宗教建筑重物质,重外观,带有“雕刻”的意味,中国宗教建筑重精神,重意境,具有“绘画美”。比如,埃及人坚信人死后还能复活,这种对死亡的认识促使历代法老把大量精力花在建筑陵墓和庙宇上。如:金字塔和卡纳克神庙,庞大的体积和重量,给人以精神压力,让人心中产生巨大的恐惧和压抑。
5.3 地域文化
一方水土造就一方人,每一个地方的人群都具有他们自身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地域文化的形成是受自然环境的地质、地形、气候等因素影响,以及在长期的人类社会发展中形成的,具有区域特征的文化现象,它体现了一个区域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和把握的方式、程度以及审视角度。在建筑景观设计中各个不同区域的建筑景观文化都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就形成了不同的城市建筑景观体系。西方文化崇尚理性,遵循科学,讲求实证; 东方文化注重感性,讲精神理念,讲求形而上学的禅悟及神会。正确理解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建筑设计的实质与精髓,是满足不同地域人们多层次、多元化、多方位的建筑文化需求。
结语
景观设计人文思想的研究对当今景观设计中人文关怀的缺失现象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中国现代景观设计起步较晚,但其发展速度却极为迅速;景观的飞速发展是好事情,于国于民于科学都有利。
参考文献:
[1]李丽.张玉新.人文关怀与生态建设.山西建筑,2007
[2]王玮琳,雷蕾: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人性化设计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08 ,(4):83-84.
关键词:建筑;景观设计;人文思想;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 A
1、我国人文思想
在中国汉语中“人文”一词是用来表示人所具有的文饰和文采的,“人文”典出《易·贵·象》。在此典中,把“人文”放在“天文”、“地文”之后,三者是为并列关系,书中对“人文”做了文饰和文采的解释,也说可以引申为“礼义”之意。
在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家代表人董仲舒在《天地阴阳》中书“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贵于人”,认为在天地万物之中人是最为宝贵的,因此有“人之超然方然之上,而最为天下贵”之说。
欧洲文艺复兴思想走到世界各地, “humanism” 也传入到中国, 对“humanism”这一词语和观念,具有不同的见解和译文,有译为“人本主义”的,也有译为“人文主义”的,一直沿用至今并被广泛接受的是胡先啸先生翻译的“人文主义”。
2、人文思想与景观设计的关系
景观设计与人文思想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并且景观设计上总会因为加入了人文因素而相得益彰。2007年,在美国景观建筑协会上,有一个获得“专业奖”的最佳设计作品――哈佛花园,其设计理念就是:用大片的景观植物、明快的色调,营造出中国古典哲学中天人合一的境界,同时把现代设计中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体现的淋漓尽致。这就是一个成功体现了人文思想的建筑景观设计实例。所以说,没有人文思想的建筑景观设计,是空洞的、乏味的、缺乏生命力的。优秀的建筑从来就被视为一个民族文化和美学高度的纪念碑,没有自己代表建筑的民族或城市是没有地位的。建筑具有民族性才具有世界性,具有民族价值才有世界价值。在当代,具有民族精神的建筑景观意味着文明的自信自立,意味着世界范围的亲和力以及由此而来的滚滚财源[2],而这个民族性就是人文思想的一种体现。
建筑永远是城市整体环境的一部分,建筑设计考虑城市的历史文化以及与周围环境关系是设计的原则之一。建筑需要借助文化主旨来创立它的真实性,只有这样建筑才可以说是忠于时代并成为时代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建筑设计建造出来,要么是供人工作、居住的场所,要么是供人参观、娱乐、欣赏的场所,没有任何建筑,建造出来只是为了占地的,所以单从这个方面,就又充分证明建筑景观与人文思想是无法分裂的一个整体。
基于以上对建筑景观设计和人文思想关系的分析,可以发现,事实上,两者是相辅相成、不容分割、相得益彰的。但是在建筑景观设计中,人文思想是如何体现的?而这种思想如何才能够体现的更好、更恰当?这将是下面所要探讨的问题。
3、景观设计满足人文思想的需求原则
3.1生理需求的考量
景观的人性化设计不仅能够给人带来方便,更重要的是使使用者与景观之间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它会最大限度地去迁就人的生活方式和户外活动行为,体谅人的情感,而不只是让使用者去认识和理解它。人性化的景观设计应有明确的功能分区,要形成动静有序、开敞和封闭相结合的空间结构,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人性化设计首先要满足人最基本的使用功能需求。例如,公园中要设置方便残疾人行走的无障碍的道路(图1、图2);合理的台阶宽度,不要设计的台阶迈一步太小,迈两步不够等。
(图1 无障碍坡道设计)
(图2 无障碍绿化)
3.2 心理需求的关怀
景观设计中,任何环境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具象的人和物之间的简单关系,人和环境之间的情感交流显得更为重要。人对环境的接受不仅要舒适自然,更要在心理上感觉有趣味、有场所特征,这样才能在感情上同环境取得共鸣。环境景观的场所起着环境景观和人之间的桥梁作用,若要取得人的感情共鸣,那么场所就应该具备丰富的感性内涵。景观设计不仅要“造景”,更要“造境”,意境的表达并不是设计想法和景观要素之间的堆砌,而是来自于对天地万物的认识【21】。尤其是对人的心理需求的充分了解,这样才会在思想中形成符合实际需要的意象。意象活动是主题情意与客观物象的融合,既体现了主题情景对客观物象的加工和改建,又体现了客观物象对主题情意的同化吸收。
4、人文思想在实际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4.1 强化自然生态
采取以城市“绿线”生态因子为主题的规划思想,将城市“绿线”生态因子分为四类,分别是城市蓝绿、浅绿、中绿和深绿生态因子,并将这四种“绿线”生态因子综合叠加。其中城市蓝绿生态因子指两河的河流生态带。规划严格控制两河沿线的绿化宽度,同时改造、建设生态型驳岸保护水质环境,提升水系生态效能。城市浅绿生态因子主要指城市绿地、游园、道路防护绿地等。规划对城市浅绿系统进行一个系统的整理,提高城市绿地的网络性、均质性。城市中绿生态因子主要指丘陵、水面等位于城市内部的生态斑块,规划建议对其边界进行有效控制,呈现必要的生态通廊,提高中绿的生态效能。城市深绿生态因子主要指水库、山林等生态背景。城市深绿主要位于城市外围,是城市的生态背景,规划要求加强其与城市内生态要素的联系,达到内外平衡。对这四类城市生态因子的综合叠加,可以得到水体和绿地的规划建设和控制范围。
4.2 改善社会生态环境
(1)体现历史文化元素
解读区域历史文化,提取标志性文化元素,将其中合适的文化元素融入到规划设计中,让人们能够了解该地区的历史文化特色,增强自身的文化认知感,满足人们对文化艺术的精神需求,延续和创造城市文化特色和魅力。
(2)赋予段落功能、强化段落特色,组织多样的社会生活体验
积极地寻找现代生活与历史文化的契合点,进行功能整体梳理和优化,创造高质量的、富有活力的空间环境。发展建设集经济开发、文化娱乐、商业购物、休闲旅游、生态体验等多功能的具有现代气息和文化品位的特色区段,进一步增强两河沿线的吸引力。
5、建筑景观设计中人文思想的体现
5.1民族传统
各个民族的风俗的个性特点都很强。这些细碎的文化内容形式熔铸了各民族浓烈的感情色彩。民族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是早期人类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出于对集体力量凝聚的需要,以种族、血缘、亲缘、宗教、地域等多种复杂因素为基础,构成的较为固定的、随血脉世代相传的人群组合形式。在此前提下产生了民族文化,它的积累过程和演变阶段所形成的规范及表现形式,称之为民族传统。民族传统文化体现了一个民族的世界观,认识世界的方法以及对自然认识的深度、广度。如在我国不同民族聚居的建筑景观就体现了各民族不同的图腾崇拜、神话传说、节日祭典、婚丧嫁娶、服饰装扮等传统,形成自己獨特的风格特征。
5.2 宗教信仰
宗教是信仰者的思想寄托和精神支柱,不同的民族,地域群体有各自不同的宗教信仰。宗教信仰具有相当强的凝聚力。各种宗教的场所建筑、经典内涵、教义、教规、精神内容、庆典仪式、服饰道具,甚至色彩、形式都具有较为严格的规定。宗教是人类重要的精神文化产物之一,它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影响着信仰者的各个层面的生活。宗教观念的不同,造成了中西宗教建筑艺术的差异。西方宗教建筑重在体现人心中的宗教激情和超人性的迷狂,中国宗教建筑追求精神的宁静与平安;西方宗教建筑重物质,重外观,带有“雕刻”的意味,中国宗教建筑重精神,重意境,具有“绘画美”。比如,埃及人坚信人死后还能复活,这种对死亡的认识促使历代法老把大量精力花在建筑陵墓和庙宇上。如:金字塔和卡纳克神庙,庞大的体积和重量,给人以精神压力,让人心中产生巨大的恐惧和压抑。
5.3 地域文化
一方水土造就一方人,每一个地方的人群都具有他们自身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地域文化的形成是受自然环境的地质、地形、气候等因素影响,以及在长期的人类社会发展中形成的,具有区域特征的文化现象,它体现了一个区域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和把握的方式、程度以及审视角度。在建筑景观设计中各个不同区域的建筑景观文化都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就形成了不同的城市建筑景观体系。西方文化崇尚理性,遵循科学,讲求实证; 东方文化注重感性,讲精神理念,讲求形而上学的禅悟及神会。正确理解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建筑设计的实质与精髓,是满足不同地域人们多层次、多元化、多方位的建筑文化需求。
结语
景观设计人文思想的研究对当今景观设计中人文关怀的缺失现象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中国现代景观设计起步较晚,但其发展速度却极为迅速;景观的飞速发展是好事情,于国于民于科学都有利。
参考文献:
[1]李丽.张玉新.人文关怀与生态建设.山西建筑,2007
[2]王玮琳,雷蕾: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人性化设计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08 ,(4):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