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启明:摸着良心,增添温暖

来源 :芒果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shu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给了我名和利,我也必须对它有担当。我要用媒体人这个特殊的职业,用我所拥有的全部正能量,摸着良心,给这个社会增添一份温暖和平衡。”
  “在一个怀疑无处不在的社会里,只有坚守内心留存的那份信仰和仁慈,才能让你不畏艰辛继续前行。”
  很多人关注邱启明,是从湖南卫视《我们约会吧》开始。那个喜欢穿西装衬衫,不打领带,帅气稳重的男人“启明欧巴”,以特有的包容和尊重在观众中很快树起了一个仁厚大哥的形象。
  而真正了解邱启明的人知道,人如其型,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热衷公益的普通男人。从第一天踏入新闻媒体行业至今,即便从央视新闻主播台转向湖南卫视的娱乐舞台,二十年间,他从未中断过对社会公益事业的关注,并始终利用这一特殊职业,用所掌握的新闻真相和独到的观点影响公众。在主持台上,
  “变的是型,不变的是心。在我看来,任何舞台体现的都是社会的斑斑点点。我会用自己的价值观,继续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贡献出我的一份力量。”
  不谈风月,只聊公益
  “不谈风月,只聊公益。”这是在采访邱启明之前,他助理转告我们的话。
  他自诩为一个需要养家糊口的普通男人,上有老下有小,每天过着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生活。他笑言自己不算明星,没什么能让读者感兴趣的故事,唯一的价值点,就在于能通过媒体的口径,共同传播公益。
  “公益,说白了,就是奉献,用你的力所能及的力量让这个社会多一份关爱。从自己开始,从小事开始,一起努力。我信仰一切真善美的事物,真诚、真心,良知、良心都是现在这个社会比较缺少的,但我也相信,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这个社会一定能往我们所希望的好的方面发展。”邱启明拨着手里的佛珠笑着说。
  怀着这样的仁爱之心,做了十几年的新闻直播节目,邱启明在不断变换的平台中也认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越来越大。“我希望媒体应该发挥应有的功能,这也是新闻媒体最为重要的价值所在。我想做个橡皮擦,或者厨房的威猛先生,或者厕所的空气清新剂……对这个世界有用吗?可能作用不大,但也要做下去。为了一个稍微干净的世界。”
  如果你在微博上关注邱启明,你就发现他经常转发公益信息,捐款自然也成了常事。
  早些时候,邱启明会在微博上发布自己捐款的数额与凭证,而这一举动也引来了许多非议。“其实初衷很简单,就是一个父亲希望看到其他的孩子也能健康、快乐地成长,而这也是自己作为一个公众人物的职责所在。真与假,善与恶,关键是看出发点。不管你如何表达和标榜,大家其实都心知肚明。在我看来,关键是自己做人的原则和态度是否始终如一。”
  经历过舆论的大风大浪,邱启明也学得更加低调。如今,在他的微博上更多出现的是转发加上“继续支持”、“共同努力”几个字。
  “以前很多人觉得我是在做秀、在显摆,其实这几千块钱对于一个慈善家来说根本不算什么。我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希望一些关注我的人,喜欢我的人,看到我这样做了,就能带动他们对于公益事业的爱心与热情。社会给了我名和利,我也必须对它有担当。我要用媒体人这个特殊的职业,用我所拥有的全部正能量,摸着良心,给这个社会增添一份温暖和平衡。”
  已尽力,又何惧不完美?
  曾经有人问过邱启明,一个人真正的责任是什么?他回答了七个字:“孝,忠,仁,义,礼,智,信。”
  一直以来,他都在努力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对父母,尽孝尽忠;对朋友,至情至性;对妻儿,宽容仁厚。“我有极其善良的父母,有乐善好施并仁慈的外公外婆,有知书达理、万事退一步的爷爷、奶奶。朋友,大多情义之士。所以我也一直在向他们学习,努力做个好人,并感染周围的人。人人相传,才能体现一个强大的民族的气魄。和气,包容,善良,厚德,便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而面对这个社会,他亦在不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一个怀疑无处不在的社会里,只有坚守内心留存的那份信仰和仁慈,才能让你不畏艰辛继续前行。”
  在追求人生目标的时候,每个人总会遇到不顺。就如他当初离开央视的《24小时》,那个他最热爱的新闻平台,外界舆论纷纷,他也顶着巨大的压力挺了过来。
  “形式无疆界,终以不加害别人为宗旨。在路上,已尽力,又何惧不完美?因为懂得,所以慈悲。”邱启明如是说。
  “做新闻20年,我敢说自己是一个有社会担当、有职业情操的人,但有时候去硬碰硬,真的不行。我曾经很困惑一个问题,每一个人都不去做,每一个人都把责任推给体制,我们的明天究竟在哪里?一个没有监督的社会,该是多么恐怖的一个社会。后来有人告诉我,不要着急,其实你的周围有许多人在匍匐前进。”
  匍匐意味着腰不会弯,头也不会低,整个人躺在地上,一步一步地往前爬。后来他将其理解为“毫厘主义”。“我们哪怕一毫一厘地往前走,也得走,千万不要止步不前,止步不前就是倒退。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一些小智慧。”
  问他这是一种怎样的“小智慧”,邱启明笑了笑,“很简单啊。要求不多,失落就少;抱怨少点,快乐就多;心大点,路自然就会宽点。”
  如今,已到不惑之年的邱启明对于自己的事业有着非常清晰的目标,不奢望追求也不仓促面对,只希望以一颗平和的心传递更多的正能量。“我信仰一切真善美的事物,真诚、真心,良知、良心都是现在这个社会比较缺少的,但我也相信,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这个社会一定能往我们所希望的好的方面发展!”
其他文献
【七月刊时尚】  1995年,纪梵希在他的最后一个时装展结束后宣告退休。对此,时装大师伊夫·圣洛朗在写给他的信里这样说到:“我理解你离开时装的决定,但我仍然为你的离开难过不已。因为在这个和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相去甚远的、变幻莫测的时代,你是时装的最后一个灯塔。”  自由线条  正如所有天才一样,1927年出生于法国的于贝尔·德·纪梵希(Hebert de Givenchy),少年时期就展示出了
期刊
每个时代都需要伦理,你当然不可能复制古人的理想,但你可以从传统中汲取养分,并在加入新的理解。对于我来说,如何用西方的个人主义传统与中国的伦理传统,共同塑造出某种新产物,会是个有趣的尝试。  ——许知远  稻草人内心善良,却在现实面前无能为力。他那细竹枝的骨架子、隔年的黄稻草的肌肉、手臂上用线拴的破扇子,赶不走飞蛾,帮不了生病的孩子,救不了离水的鲫鱼、寻死的女人……  这是来自叶圣陶先生的一则童话,
期刊
芒果画报:你还相信这个世界会变好吗?  邱启明:人心向善的世界就会变好,我一直都在坚信。从我本身来讲,我是愿意为这个社会付出的,只要我有能力。所以我相信这个社会上不只我一个人。  芒果画报:当今社会,正能量有点稀缺,你是如何保持自己一个积极向上的状态呢?  邱启明:可能就是被现在越来越多的负能量给激发的吧,越这样我就越要去做一些其实最单纯的事情,这就是所说的正能量。其实现在很多的正能量,我认为就是
期刊
周辅成先生一生致力于伦理学的研究,尤在道德哲学中的人道主义研究上着力最深。而先生学通中西的理论体系的根基,最重要的即是“仁”“义”二字。“仁”即常说的爱,而义则是正义的前身,以此,生衍出理想主义伦理学的正道。  难得的是,先生在近一个世纪的沉浮岁月中,屡经战乱、人祸,却始终不改其“仁义”的学理本源。不仅为中国伦理学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同时他本人也将仁义作为自己做人处事,为学育人的原则,堪称当今士
期刊
六十载春秋,从年轻姑娘到古稀老人,80岁的方德晴老人带着一颗仁慈的心,始终行走在奉献的路上。她用捡拾废品的钱资助了413名寒门学子,即使退休,生命的脚步变得蹒跚,也未曾终止。  在河南省桐柏县的大桐路上,每天天刚蒙蒙亮,就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肩背编织袋、手拿铁钩子,在肮脏的垃圾堆前捡废品。  老人名叫方德晴,是一位退休老教师。她的家中,整齐地堆放着一些编织袋。这些都是她捡的废品。“多卖一分钱,那些
期刊
舞蹈是身体的艺术,一双好鞋子是足尖的艺术。当舞者穿上鞋子,身体在音乐的节奏中律动,一招一式便有了摩登的模样。  芒果画报:在你看来,一双好鞋子工艺具备哪些条件?  Kim:我通常将楦型(这个词比较生僻,最好作一通俗注释)比作整双鞋的灵魂,鞋头的形状、翘度、脚弓的弧度,甚至是穿着的脚感和舒适度,都取决于好的楦型,可以这么说整个鞋子的精气神是有楦型决定的。而款型可能是这个人的穿着打扮,无论是经典的De
期刊
去过巴黎的人,都会被城市街头的咖啡馆震撼。并不太宽阔的老街两旁,密密麻麻地摆着咖啡桌和小椅子,陌生人几乎是背靠着背坐在那里和朋友闲聊。这两年,随着星巴克大举进入长沙,长沙也逐渐形成了一种咖啡氛围。现在的长沙有不少街头咖啡馆,它总有理由让你去店里的椅子上坐下。  很多独立咖啡馆店主全情投入,全心经营,这个店和客人有着情感上的依赖,除了金钱交易以外,还传递着一家店,一个老板的情绪,爱好和品位。喝什么不
期刊
青春是什么?  青春是《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里不朽的纪念。女主角郑微站在舞台上高歌《鸿雁》,台下的学生们扭动着身躯,挥舞着臂膀,庆祝的彩带飘满整个会场,让我们明白有些青春是挥之不去的,它从未走远。  青春是《中国合伙人》里昂贵的梦。三个年轻人揣怀着青春的梦想在现实道路上走得坎坷和艰难,站在美国街头,看着自己的公司在美国上市,他们微笑着,这个梦他们实现了。  青春是《小时代》里善意的圈套。在这个不
期刊
作家史铁生,大半生与苦难相伴,直面生死,但他却把病痛视作别开生面的游历,与死神称兄道弟,追逐信仰,热烈地恋爱,以写作思考生命的价值。也因为这一切,他感激生命,宽待境遇,感到幸运和满足。“看见苦难的永恒,实在是神的垂怜——唯此才能真正断除迷执,相信爱才是人类唯一的救助。”史铁生说。  似乎21岁史铁生双腿瘫痪那年,命运就把“天地不仁”的命题摆在了他的面前,令他比任何人都要勤勉地去探寻生命的奥义,并以
期刊
1897年夏秋之际,湖南人谭嗣同以候补知府的身份寓居南京,并且时常往来上海与南京之间,和众多维新人士相互砥砺,寻求维新变法之途。经历了一段漫长的求学生涯之后,他的思想已经渐渐趋于成熟,《仁学》一书,由是瓜熟蒂落,这部五万余字的奇书,内容庞杂多端,汪洋恣肆,成为了晚清维新之际最具影响力的理论著作之一。谭嗣同为何要撰写这样一部以“仁”为主题的著作,“仁学”发展到近代,又有着怎样特别的内涵呢?记者先后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