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学活动中也得到广泛的应用。而微课程就是以多媒体设备为硬件支撑,利用视频、图片、文档等多种相互交叉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将其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能够有效的改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关键词】微课语文课堂激发兴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恰当地把微课嵌入教学环节,用直观、形象、可视化的手段,简化教师语言描叙,可让学生自我感知和思考,获得体验和领悟,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理解与多样化的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審美情趣。
一、取材鲜活,风格活泼
微课,根据教学设计,可以采用丰富而鲜明的色彩,活泼多变的形象,富有情感的音视频,恰切典型的文献资料或图片等。比如:文字、乐音、乐曲、绘画、电影、书法、雕塑、建筑、摄影、服饰、器物等,都可当作微课素材,只要与微课的主旨适配,就可借以辅助实施相关教学目标。
诸如,在构图上可以利用黄金分割法、均衡法、对比法;在布局上可把不同形状几何图形搭配在一起,使画面具有层次感、节奏感;在色彩上,既要保证不干扰视听效果,又要明快清爽,富有美感;在音画质感上,可以用来造势渲染,也可以借纤毫毕现来表达细腻的“内核”,等等。通过不同的组合、融合,呈现风格各异、耳目一新的微课,使学生在新奇的感觉中,专注参与学习过程,强化教学效果。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很难高度集中。如何创设有效的语文情境,抓住学生的心,使之快速融入课堂,主动探求新知呢?笔者认为,微课教学就是一种高效的方法。以教学《苹果里的五角星》为例。这篇文章讲述邻居家小男孩“传”给“我”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将苹果拦腰切下,苹果核部分即刻呈现一个“五角星”图案,这使“我”从中受到启迪——“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从成年人的角度看,课文主旨不难理解,但从孩子的角度分析,要他们准确理解“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这一主旨实属不易。为此,笔者打破常规教法,从微课《苹果的生态生长特性》引入展开教学,在学生了解苹果的生态环境、生长特性、内部结构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紧密结合课文探求新知。比如怎么理解‘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这句话中‘魅力’一词的含义?”“怎么理解‘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呢?”“一般人为什么不拦腰切苹果,你知道为什么吗?”等等。有了微课作铺垫,加上问题设计有针对性,课堂气氛很快就调动起来,学生积极参与发言:——“魅力”一词在词典上注释说“极有吸引人的力量”。我认为在文中就是指拦腰切苹果发现的“五角星”非常美,而许多人又没有发现,所以才觉得“吸引人”。
从学生的课堂讨论来看,学生不仅较好地理解了“魅力”一词的含义,而且进一步体会到“创造力”与思维习惯的关系。
三、活化素材,活跃思维
同样的素材,当把它与生活实际及课堂实践融合在一起时,离学生的心理距离越近或者靠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的素材就会成为微课的首选。然后通过精心裁剪,制成一段充满趣味的微视频。
在教学一些难写易错、易混淆的字的时候,可以通过笔顺流程演示,还可以用拆卸和组装字的构成部件的方法,帮助学生清晰识记,准确记忆。例如:“衣字旁”和“示字旁”进行比较,“哀”“衰”进行比较,“卸”“御”“缺”比较异同,“傻”字拆分部件认清字形,“嚼”字拆分部件认清字形,“载”“栽”“戴”“裁”比较异同,“瘦”“貌”“释”放大并强调易错点,“登”和“祭”易混,“延”和“廷”易混,且“延”字的竖折易写成两笔,“弯”“变”易混,“派”“旅”易于相互干扰出错,“梁、梁、染、涩”四个字既有共同点又具差异性,也容易引起学生的混淆……都可通过微课,直观教学,强化记忆。这些做法,既能激活学生对形似字、易混字的关注和谨慎对待,利于准确记忆,又能启发学生换偏旁组新字,快速增加识字量,提高识字效率。
再如,朗读指导时读出重音强调某个词语,突出某种含义。就拿“我没说你投了别人的东西”来说,重读每个词语,都会引发不同的含义,让学生亲身体验,领悟感情朗读的重要性。
还有,在讲述《猴王出世》时,教师可以截取《西游记》视频帮助学生感受石猴出世时惊天动地的景象。在学习《杨氏之子》时,若套用“杨氏之子”的说法,让学生结合自身表达为“某氏之女”“某氏之物”;再用动画模拟的形式模仿“此是君家果”“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的对话,聚焦语言精妙,营造出互动有活力的课堂氛围。
在感受课文遣词恰当时,往往在“动词”上做文章。可以按原文填空或替换原来的“动词”,借以体会“动词”在形象表达和感染力方面的作用和魅力。
在想象培养中,可以制作思维导图,或体现先后顺序,用“首先、其次、然后、最后”等词语,再补充具体的内容。或者用上“早晨、中午、晚上” 等词语,或者用上“前面与后面、高处与低处、远处与近处、外面与里面、这里与四周”等,引导学生逐次想象填充具体内容,还可以先展示故事的结局,再追溯故事的过程,或者顺次讲述故事,最后呈现结果,等等。都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对事件相关性的驾驭能力。
所以说,微课呈现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和视野,更多的是思维方式、情感渗透、价值引领、文化传承和辅助实现语文课堂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谢晓燕.巧用微课让语文课堂“活”起来[J].甘肃教育,2019年17期
[2]陈仕军.微课教学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年11期
(作者单位: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北街小学)
【关键词】微课语文课堂激发兴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恰当地把微课嵌入教学环节,用直观、形象、可视化的手段,简化教师语言描叙,可让学生自我感知和思考,获得体验和领悟,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理解与多样化的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審美情趣。
一、取材鲜活,风格活泼
微课,根据教学设计,可以采用丰富而鲜明的色彩,活泼多变的形象,富有情感的音视频,恰切典型的文献资料或图片等。比如:文字、乐音、乐曲、绘画、电影、书法、雕塑、建筑、摄影、服饰、器物等,都可当作微课素材,只要与微课的主旨适配,就可借以辅助实施相关教学目标。
诸如,在构图上可以利用黄金分割法、均衡法、对比法;在布局上可把不同形状几何图形搭配在一起,使画面具有层次感、节奏感;在色彩上,既要保证不干扰视听效果,又要明快清爽,富有美感;在音画质感上,可以用来造势渲染,也可以借纤毫毕现来表达细腻的“内核”,等等。通过不同的组合、融合,呈现风格各异、耳目一新的微课,使学生在新奇的感觉中,专注参与学习过程,强化教学效果。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很难高度集中。如何创设有效的语文情境,抓住学生的心,使之快速融入课堂,主动探求新知呢?笔者认为,微课教学就是一种高效的方法。以教学《苹果里的五角星》为例。这篇文章讲述邻居家小男孩“传”给“我”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将苹果拦腰切下,苹果核部分即刻呈现一个“五角星”图案,这使“我”从中受到启迪——“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从成年人的角度看,课文主旨不难理解,但从孩子的角度分析,要他们准确理解“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这一主旨实属不易。为此,笔者打破常规教法,从微课《苹果的生态生长特性》引入展开教学,在学生了解苹果的生态环境、生长特性、内部结构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紧密结合课文探求新知。比如怎么理解‘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这句话中‘魅力’一词的含义?”“怎么理解‘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呢?”“一般人为什么不拦腰切苹果,你知道为什么吗?”等等。有了微课作铺垫,加上问题设计有针对性,课堂气氛很快就调动起来,学生积极参与发言:——“魅力”一词在词典上注释说“极有吸引人的力量”。我认为在文中就是指拦腰切苹果发现的“五角星”非常美,而许多人又没有发现,所以才觉得“吸引人”。
从学生的课堂讨论来看,学生不仅较好地理解了“魅力”一词的含义,而且进一步体会到“创造力”与思维习惯的关系。
三、活化素材,活跃思维
同样的素材,当把它与生活实际及课堂实践融合在一起时,离学生的心理距离越近或者靠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的素材就会成为微课的首选。然后通过精心裁剪,制成一段充满趣味的微视频。
在教学一些难写易错、易混淆的字的时候,可以通过笔顺流程演示,还可以用拆卸和组装字的构成部件的方法,帮助学生清晰识记,准确记忆。例如:“衣字旁”和“示字旁”进行比较,“哀”“衰”进行比较,“卸”“御”“缺”比较异同,“傻”字拆分部件认清字形,“嚼”字拆分部件认清字形,“载”“栽”“戴”“裁”比较异同,“瘦”“貌”“释”放大并强调易错点,“登”和“祭”易混,“延”和“廷”易混,且“延”字的竖折易写成两笔,“弯”“变”易混,“派”“旅”易于相互干扰出错,“梁、梁、染、涩”四个字既有共同点又具差异性,也容易引起学生的混淆……都可通过微课,直观教学,强化记忆。这些做法,既能激活学生对形似字、易混字的关注和谨慎对待,利于准确记忆,又能启发学生换偏旁组新字,快速增加识字量,提高识字效率。
再如,朗读指导时读出重音强调某个词语,突出某种含义。就拿“我没说你投了别人的东西”来说,重读每个词语,都会引发不同的含义,让学生亲身体验,领悟感情朗读的重要性。
还有,在讲述《猴王出世》时,教师可以截取《西游记》视频帮助学生感受石猴出世时惊天动地的景象。在学习《杨氏之子》时,若套用“杨氏之子”的说法,让学生结合自身表达为“某氏之女”“某氏之物”;再用动画模拟的形式模仿“此是君家果”“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的对话,聚焦语言精妙,营造出互动有活力的课堂氛围。
在感受课文遣词恰当时,往往在“动词”上做文章。可以按原文填空或替换原来的“动词”,借以体会“动词”在形象表达和感染力方面的作用和魅力。
在想象培养中,可以制作思维导图,或体现先后顺序,用“首先、其次、然后、最后”等词语,再补充具体的内容。或者用上“早晨、中午、晚上” 等词语,或者用上“前面与后面、高处与低处、远处与近处、外面与里面、这里与四周”等,引导学生逐次想象填充具体内容,还可以先展示故事的结局,再追溯故事的过程,或者顺次讲述故事,最后呈现结果,等等。都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对事件相关性的驾驭能力。
所以说,微课呈现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和视野,更多的是思维方式、情感渗透、价值引领、文化传承和辅助实现语文课堂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谢晓燕.巧用微课让语文课堂“活”起来[J].甘肃教育,2019年17期
[2]陈仕军.微课教学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年11期
(作者单位: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北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