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中,改变了一条法律

来源 :中国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plebanana02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初夏,我们花一年时间,自己设计和动手盖的一栋新房子,终于完工了。
  长长呼出一口气,我心情轻松地去县政府,请他们来检查。美国乡村建筑规范很宽,但还是有规矩,比如,栏杆间距不能太大,免得小孩钻了掉下去;卧室的窗子不能太小,以免火警时无法逃生。检查之后,登记注册,就可以搬进去了。
  管建筑的办公室,官员不在。进来的是个年轻女子,30来岁,感觉很舒服,也很自由派。对“派”的判断本事,来自我当小贩阅人无数的历练。我们像朋友一样聊着,她给我介绍我搬家前的程序,突然冒出一句:你应该知道吧?搬进新房30天,你的老房子就必须拆掉。我的感觉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怎么可能?!
  这是本县的一条法律。本县法律规定,凡是区域规划为农区,一个地主拥有的一块地产上,只能有一户人家。因此,凡是在原来居住的同一块土地上盖了新住宅,老住宅必须在30天内拆除。假如老住宅是工厂预制的拖车屋,就可以保留。
  为什么呢?政府有它的道理,道理就是农区。它不容许农田被开发商买去造许多房子,变成居住小区、侵蚀农田牧场。所以,政府规定每块地的下限规模,不准任意分割成小块,一个地主必须拥有一大块地,上面只能有一户人家,即便是自己家分出去的独立小家庭也不行。这样,农田就保留下来,农区的格局就没有变化。拖车屋是活动的,随时可以卖掉、拖走,就像是一辆车。即使不卖,它相对寿命也短。渐渐地就坏了,淘汰了。不像房子可以不断维修、几百年留下去,我们的老房子就已经超过100年。政府认为,空房可能出租,那就是一地两户了。我说,我保证不出租不行吗?官员回应说,政府不可能一家家去检查。所以干脆立法,盖新屋就拆旧房。
  好端端的房子要拆掉,乍听我怎么也不肯相信,可一圈绕下来,我发现这不是玩笑,这真是一板一眼、必须执行的法律。
  那是一栋乡下人的百年老屋,很小,没有客房。在它建造的1902年,这里乡村对住宅还没有建筑规范,所以它的地板架高不够,潮湿。简易厕所是前一个主人加的,简陋厨房是我们后盖的,墙体没有隔热层,冬冷夏热,一直没装空调,老屋不值钱。可是,我们自己刷的外墙,自己换的屋面,满是刚来美国的记忆,住了整整11年。就为念个旧,我也不肯拆。可是,法律铁面无私,好像没有通融余地。我看到自己在往下沉,却伸出双手摸逃生绳索:“我的老屋死定了吗?就没有办法保留?”女官员很同情,为我找出路,唯一可能的方案是:交500美元,申请让县里召开一个土地切割听证会。前提是切割后的两块土地,各自面积都超过农区最小土地的下限,把两栋房子分别留在两边。论面积,我们的土地恰巧符合切割条件。这只是保留老屋的“可能”,听证会后要投票,结果难预测。她看了一下工作日志,查了可以举行听证会的日期,给了我作最后决定的限期。
  回家商量着,我们很沮丧。要不就申请切割算了,似乎眼前只有这条路。可是,切割以后,根据法律,切出来的第二块土地,就不算自住而算投资,税收要增加。再说,还不是钱的问题,假如表决结果是否决,还是要拆。
  给逼到墙角,我突然决定试试,绝地反击,哪怕它是法律。
  凭什么?建新房就要拆旧房,这太不合理。“法律”这个词很唬人。法律只是一群立法人定出的规矩,不一定就是“对”的。法律不是立法机构通过了就算数的,它要能够经受保障个人权利的宪法的检验。就算宪法,也不是立法人随心所欲的产物,它的后面,还必须要有“自然法”,维护人的自然权利。所以,代表多数的立法人不能立法欺压少数人,也不能没有道理就立法拆我的房子。一个人,有宪法保护的公民权利、天然权利。
  我再约了一次面谈。我说,一地一户政策,和拆我的老房子并没有逻辑联系。我这块地上还是一户人家,只是多了一栋空房,并没有违反维护农区的立法原意。我是个画画的,难道这个国家就不容许艺术家在自己土地上有一个独立工作室吗?“假如政府一定要我们拆,”我横横心说:“我们法庭上见。”
  不久,结果就出来了。县政府咨询了律师,得到的回答是:假如上法庭,政府一定输。所以,我们可以保留老房子,他们必须修改这条法律。
  10年过去了,老房子还在。虽然不住,我们还是又修了几次,刷红了柱子,刷白了墙。立法会错的,执法会错的。一个法治社会,就是在政府错了的时候,微小个人背后,有独立的司法做你的支撑。
  作家,著有《西班牙旅行笔记》等,现居美国。
其他文献
慈善对宗教是一个发展的契机  Q_您提到宗教慈善的“中国式困境”,主要表现为在于宗教性慈善组织主体身份的认同问题和慈善管理上的玻璃口袋问题,为什么说困境是“中国式”的?  A_一般说来,慈善组织是指以自愿性为基础,专门从事捐赠救助的非营利性非政府组织。慈善活动的性质决定了慈善活动的社会性属性。其中宗教慈善公益组织与其他慈善组织一样是要解决社会问题,因此也具有鲜明的社会性特征。但是在从事慈善公益活动
期刊
长久以来,中国的农业生产模式一直是化学农业。这种模式一直严重依赖于化肥、农药等人工化学合成品。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大量的化肥农药被施用,并在农产品中残留,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研究表明,即使是少量的农药残留也可能导致癌症或其他疾病的发生。而农用化学品的使用不仅带来了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也对环境带来极大破坏,危害生物多样性、造成水体及土壤污染。  上世纪90年代,超市以一种现代商流体系的面貌出现,用先进
期刊
没有任何一块“黄金”能像烟草这样诱人了。从它在地里生根发芽的那天起,它就成了一棵花枝招展的摇钱树,散发出狂热的诱惑——没错,除了吸食烟草的消费者,不论是谁,政府、烟草制造商、零售商、渠道商,烟农——只要染指它,就能满足人们对金钱的各种渴望。  四月,大地春回,万物复苏。这是一年中最适合移种烤烟的季节。大片大片的烟田里,一辆辆大型拖拉机带着旋耕起垄施肥机“隆隆”驶过,一条条笔直、均匀的烟垄随即呈现在
期刊
好几次都绝望了  Q_2010年茶园小学开学的时候,你说“有好几次都绝望了”,为什么?  A_绝望是消耗,并不是说因为钱不够而绝望,当然钱一直是不够的。我们原来预算28万不到,现在大概30万,现在实际花了大概不到50万。  Q_28万和30万有区别吗?  A_对我们来说有区别,如果只花28万,剩下那两万就可以拿来补贴支教老师的费用和孩子们的免费午餐。  Q_还有什么事情让你绝望?  A_比如说,学
期刊
当“老板基督徒”设法把一个职业群体与信仰群体整合起来的时候,一个职业共同体也建设起来,通过使用职业共同体的途径重建社会规范、社会信任乃至社会信仰。  2008年,“5·12”地震一个月后,温州20多位基督徒企业家每人出资10万元,一起成立了浙江省华福慈善基金会。华福慈善基金会成为中国基督教企业家中第一个私募基金。这个基金会的背景是“温州企业家团契”,原来的目的,是为了让本地信仰基督教的企业家们“共
期刊
《汉声》杂志创办人,民间艺术保护者及推动者。现任《汉声》杂志社总策划及艺术指导、财团法人、汉声文教基金会董事长、汉声数码股份有限公司总策划及艺术指导  生态:我们没有问什么是无害的  Q_今天谈到传统文化,谈到过去的生活,现在很多人在怀念过去没有污染的生活,开始追求有机的食物。  A_现在我们常常讲生态,因为不断出现食品有毒的信息。其实谈这种事情,还是要认识本质。比如提到蔬菜,一般说蔬菜里有农药、
期刊
在中国,只有隶属于CDC(国家疾控中心)国家控烟办公室的8名全职工作人员,是中国真正的控烟人员。他们是劝阻中国3.5亿名烟民控烟的主要力量,但是与每年中国死于烟草引起的疾病的人数而言,他们的存在犹如一个笑话。  烟雾缭绕的中国,吞云吐雾的国民感受不到慢性毒药给予的痛苦。相反,烟雾给国家、烟草制造商带来的是巨大财富。  2012年,这是中国宣称控烟的第九年。  2003年11月,中国以“世界上最大的
期刊
在美国,我常常有机会接触到针对青年人开展的环保活动。我的校友Sarah Stewart在奥内达加郡资源回收中心(简称OCRRA)负责跟雪城地区的学校联系,为学校的环保教育提供帮助。Sarah接触了很多小朋友、中学生,她总是为他们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所惊奇。小朋友们的热情让整个学校的回收项目都活跃了起来。  OCRRA一直为雪城的各个学校提供从知识到物资的支持。我的几个校友已经成为OCRRA的垃圾分类
期刊
有意思的是,世俗非营利组织与宗教组织、宗教性非营利组织的关系疏远,它们之间的联系往往少于彼此的内部联系,很少有横跨宗教与世俗的联通模式。黄海波认为,目前还缺少一种整合的动力,“学者们一直在建构涵盖三种组织差异的统一的整合框架。”  现年28岁的上海人周丰是在北京读的大学,2008年川震发生后,他家人在震区援建,他就去了绵竹汉旺镇吉祥寺的帐篷学校做志愿教师。  “一天中午遇到了两个穿着白裤子蓝上衣的
期刊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扎根于本土生长起来的东林慈善功德会之于江西省九江市,正如慈济之于台湾——但是,东林慈善功德会更为低调、静默。  4月10日,九江市淅淅沥沥地下着小雨。前一天夜里刚从江苏长途驱车赶回来的镜义法师一大早便起来,在东林慈善功德会的斋堂里用完斋饭,44岁的镜义法师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一袭僧衣的他不仅是九江市庐山东林寺的一名出家人,同时也是东林净土文化基金会副秘书长、东林慈善功德会会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