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渗透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oudy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因而语文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语文知识,培养其语文能力,而且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道德教育,以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较之其他各科更有着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材中每篇精选的课文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最佳蓝本,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如何做到文道的最佳结合,做为一名普通的中学语文教师,在这里向大家汇报一下自己的几点薄见。
  一、在创设情景中渗透德育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语文教学中创设感染情景,触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获得真切的情感震动,启动学生的情感闸门,才能使学生自觉地按照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不定期约束自己,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如上《黄河颂》时,可以让学生边听音乐边读课文,读完后再看黄河奔腾千里,九曲连环的录像。创设这样的情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震动,从而感受到母亲河的气势磅礴,伟大坚强。.
  二、在激情朗读中渗透德育
  诵读课文,是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每一篇课文所蕴藏的深刻思想和丰富情感。如《土地的誓言》“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只有通过掷地有声的朗读,才能让学生深切的体会到作者对土地的深沉热爱和为她战斗至死的决心,才能被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所感染,从而激发出自身的民族自尊心。
  三、在语言分析中渗透德育
  语言文字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文章则是作者思想的载体,我们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应该选准角度,认真钻研课文,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并寻找与语言文字的最佳联结点,对揭示文章思想内容的重点词语、某些限制性成分或是一些警策性的句子进行点拨推敲,因文悟道。在教学《信客》这篇自读课文时,我通过听读、朗读、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反复斟酌课文词句,感受到信客的伟大:信客终年跋涉,非常劳苦;信客收入微薄,生活贫穷;但是信客却任劳任怨、诚信无私。从而培养他们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宽容待人的精神。我们在讲解《岳阳楼记》时,不仅要让学生领略作者对洞庭景色的出色描写,同时也要让他们铭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名句,理解范仲淹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怀。
  四、在理解人物中渗透德育
  “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终于感情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为我们进行思想品质教育提供了优秀的素材。《老王》、《台阶》等课文再现了人类永恒的主题——爱。爱作为人类一种美好的感情不是嘴上说说的美好言辞,它应该更加具体地落实到日常生活的互帮互助中来,去关爱你身边的每一个人。我们应通过课堂语文教学让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共鸣,使他们在对优秀人物的敬慕中产生美好的情操,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关心周围的每一个人。
  五、在作文训练中渗透德育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极其显赫,它综合考察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德育水平。设计一个好的作文题目,能启发学生的灵感,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并能对学生进行直观的思想教育。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与做人处事是相通的,从育人的角度而言,作文求真;更能唤起学生对生活与社会的责任和良知,作文教学就应该以此为契机引导培养学生崇高的人格、正直的精神,坦荡的胸怀和纯洁的情操。因此,在命题、指导、批改讲评的全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和思想实际,说真话,抒真情,把作文和做人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世界何时铸剑为犁”“献给母亲的歌”等等,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最佳蓝本。根据学生的思想情况,我让学生进行了“爱的系列”的写作:《宽容》——《坚强》——《善良》——《诚信》以及各种爱:母爱、父爱、同学的爱、老师的爱等等。既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更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进行了自我教育。
  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素质培养,并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但是要传输给学生某种情感或精神,唯有自己要投入,以情激情,才能得到学生的共鸣,真正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心灵的熏陶,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素质培养的尝试才能日臻完善!
其他文献
文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一些优秀的文学精品。中学语文课为了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在教材中入选了大量的古诗词(课内讲读29首,课外阅读背诵60首)。极大地丰富了语文课的文化内涵,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发展学生的个性、形成学生健全的人格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掌握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概况  仔细研究入选教材的这部分古诗词,不难看出它们描绘
期刊
新课程改革语文教材中,课文题材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对象,展现了许许多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优美而深远的意境,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美,感悟美,从而创造美。  一、让学生发现美  画家罗丹说:“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教学中,首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美。有人曾这样打比方:如果把墨香飘溢的语文教材比喻为一座风景优美的大山的话,教师应该是一名
期刊
古典名著就像一坛芬芳的酒,愈陈愈醇,它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底蕴和精湛卓绝的艺术特色而一代一代传承,经久不衰,经典里隐含着民族的文化密码,涵盖社会的方方面面,几乎成了中国人成长的教科书。阅读名著如同与圣贤论道,被先人指导。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特别希望学生能喜欢阅读迷恋经典。那么,如何提升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呢?  一、给予阅读方法的指导,让阅读成为习惯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现在对习惯于阅读武侠
期刊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主学习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促使全体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真正看作是学习的主人,通过启发、设疑等方式激发全体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另外,学生和老师的主体和主导地位要分清。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出来的,自己能解决的绝不能包办,要由学生自己跳起来“摘果子”,充分发挥
期刊
魏书生曾说过:“心中有梦,脚下才有路。博采各家之长,补己之短,在教法的百花园中,只有到处采集有用的花粉,才能回来酿造自己课堂教学的蜜。”  领异标新二月花  传统教学模式往往是 “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这样的课堂我感到很压抑。所以我一直在寻找富有激情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  怎样才能做到呢?我一直在摸索、尝试,再摸索、再尝试。渐渐地,我的课堂发生了嬗变,学生变得活跃了
期刊
一、注重良好学习环境的构建,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创造性的发挥,要培养学生创造力,其中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则尤为重要。 创造教育并不是教育中另外附加的东西,它是每一堂课、每一位教师追求的目标。它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不特殊、不孤立,那么这个环境的建设与教师有着密切的联系。要让学生自己学会思考,去提出问题。“学贵有疑”,如果一切人云亦云、循规蹈矩,虽不会出错,但绝不会有所创造。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
期刊
众多教师在讲授一篇课文面临尾声时,都能够针对本课的内容,安排拓展延伸,或通过对比阅读、或通过联系现实、或通过读说听写、使新旧知识紧密联系,课内课外有机结合,人文思想得以光大,学生的综合能力锻炼,语文素质养成提高。但是,我发现在语文课堂上不和谐的拓展延伸时有发生,因此,笔者认为,科学高效地安排拓展延伸这一环节,需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1、拓展延伸要贴近文本  叶圣陶先生曾经把教材定论为“例子”,人
期刊
当前,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课堂教学改革就其总体而言,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但是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领会不到位以及实施者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的原因,课堂教学改革也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现象。可以说,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而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与核心,让学生愿意学、主动学、会学并获得发展,是我们追求的核心目标。作为语文教师,
期刊
我国文化传统和汉语的特性使语文有着它特殊的人文内涵,严格意义上讲,语文本身就是一门“人学”。这种以人自身的体验与感受所构筑的学科,必然不可避免地充斥着人类无尽的情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将教学的重心转移到情感教学上来,尽可能地挖掘作品中蕴藏的情感,使语文课堂成为孩子们的乐园。  一、创设意境导情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意境,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
期刊
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可能成为名师。”  什么是教学反思?郑桂华老师说:“教学反思是教学实施者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为对象,对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过程的实施以及教学效果的自我评价,通过反思,教师可以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改进教学,提升教学水平及自身素质,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可是,值得反思的内容那么多,我们可以反思什么,又该如何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