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无月思容若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oo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都的中秋,晚上没有月亮。晚风似乎有点冰冷,想起曾经在洞庭之滨的武陵度过的四个中秋:月色溶溶,碧空如洗,凉风飒然而至,确有一股莫名的快意。但是此时的心中,却有些许淡淡的思念。
  中秋,想起容若别样的才情、别样的心事。
  容若的好友顾梁汾曾说:“容若词有一种凄婉处,令人不忍卒读,人言愁,我始欲愁。”纳兰容若曾借用“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之意,取名自己的词集。凄婉,不忍卒读,冷暖自知,交织着容若的人生际遇,写出了词人心事几曾知的无奈与伤感。
  中秋,追寻容若的诗意,咀嚼他的才情。
  中秋异乡,月到中秋分外明,难免有点孤寂的滋味。此时的心绪无可名状,随手翻阅了案头的《饮水词》,想静下心来品读容若的才情,却被浮躁的意念搅乱了心绪。容若词夹带着浓浓的富贵气息,凡夫俗子可能咀嚼不了它的真味,疲于奔命的功利主义者也不会去细读他的真情。
  富贵也好,贫贱也罢,阻挡不了读者对容若词的向往与追寻。“冰合大江流,茫茫一片愁”,这剪不断、理还乱的千古情愁,似乎只有纳兰容若才能写得出来。脚履平地,面对着苍茫夜色,在凄风苦雨中,才能体会出他的真意。“我是人间惆怅客”,这么直白的吐露,又一次让读者感受到了容若的情愁。作为相国才子,容若一生富贵安逸,为何有如此多的莫名惆怅?或许他是李后主的化身,容若揣怀风月词心,书写自然真情,像漫山荼蘼开到人事花谢,写出心中的赤诚,如别有根芽的“人间词话”,这或许就是他的感人之处!王静安先生曾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初入中原,未染汉人习气,故能真切如此。”容若词兼有富贵与才情,又有其过人之处,这正是他的才情不能摹写复制、不可言说的独特之处。
  中秋,为赋新词强说愁,想起了纳兰容若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林下荒台道韫家,生怜玉骨委尘沙。愁向风前无处说,数归鸦,半世浮萍随水逝。一宵冷雨葬梅花,魂是柳绵吹欲碎,绕天涯。”纳兰容若似乎在写一个人的平生轨迹,可能又是在总结自己的生平业绩。其实,纳兰容若的真实用意是写自己的亡妻卢氏,容若把对亡妻的悼亡相思与自己的人生际遇相结合,生发出一种凄婉。自己宦海沉浮,却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
  中秋,想到了容若太多太多的故事,却不能忘怀他的“人生若只如初见”。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靑宵半,泪雨霖霖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纳兰容若用妃子见弃于君王来形容好友之间的真情挚谊,这是一种感动,是一种对朋友的坦诚、真率与直白。
  中秋,别样的人生,别样的际遇,纳兰容若却有别样的才情。
其他文献
高中议论文的教学可分为两大块:“形式”和“内容”,“形式”即议论文的结构——“架子”,“内容”即议论文的“议论”。不少从事高中议论文教学的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很多学生不知道议论文该怎么去写,即使写出来了,也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对于高中生而言,无论“架子”还是“议论”,都必须先求规范,后求丰富。下面就从如何“搭架子”方面,谈一点心得。  一、纵向递进结构  即提出一个中心论点,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期刊
一、指导思想及教学目的  长期以来,课文教学与作文教学严重脱节,好像讲课是为讲课而讲,而忽视了课文的示范作用。并且,当下的高考卷子除了默写填空紧扣课本外,其他部分似乎与课文无关,课文的处境便有些微妙了。受这种考试功利思想的影响,一些学生甚至认为“只做模拟试题不学课文就能考高分”。这种现象,致使学生在课余的作文练习中,只是向各类“作文宝典”问计,却忘记了比任何“作文宝典”“优秀作文选”都要经典的课文
期刊
读书讲究专心致志,心无旁骛,气定神闲,从容镇定。而观今日之学子,读书犹如走马观花,一目十行,有头无尾。或只掠取精彩情节为快而忽书之要义,或只看文字表面而轻文字品味,更有甚者,眼梢盯书,心驰远矣,毫无功效,实为浮光掠影,浮躁之至。长此以往,如何能取书中的精髓,提升自己的思想?  因此,教师要重视课堂读书,带领学生品味文本,个别读、齐读、朗读、默读、范读等,以多样形式刺激学生麻木的神经。  除此之外,
期刊
感受是由外界客观事物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感受往往以观察为前提,要善于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生活中的一个自然的景象,一件细微的小事,一个小小的微笑,一丝淡淡的心绪,都能引发人的某种感受,成为写作的契机和切入点。“用心”就是敏感,善于捕捉各种感受。首先,要用心观察周围的社会生活,善于在人们熟视无睹的大量重复出现的现象中发现共同规律,加倍注意违反常规出现的新奇现象。其次,要注意培养自己丰富的情
期刊
传统语文的文言文教学中,一读、二译、三背、四练的教学模式过于死板、单调,必然会导致教师注重文言知识的传播,而忽略了文言文中蕴涵的中国传统文学的美。所以,改变现行文言文教学的观念,是挖掘文言文古典美的第一步。现行文言文教学夸大了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差异,低估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天赋和潜力,低估了学生的语言生成能力。在“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的同时,文言文中的“典雅气质”已被折磨的支离破碎,消失殆尽。对学生而
期刊
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在三个班做了一次调查:完整看过《水浒传》的请举手?结果人数最多的一个班是四位。教学《边城》时,在某班又进行了一次调查:把课文看过三遍以上的请举手?结果全班只有一位,大部分学生表示只看了一遍,而且还是略读。类似的这种调查,已连续搞了好几届,整体结果呈现一种持续下降的趋势。这让语文老师深受打击,语文课没有了阅读,还叫什么语文?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此种现象?  一、学生时间紧
期刊
运用多媒体教学,在直观化、形象化方面的优势,是传统教学手段所难以相比的。它所营造的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构成的综合氛围,使学生“如临其境”,倍感亲切,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不少教师喜欢借助多媒体进行阅读或作文教学。  音像手段运用于语文课堂,如果控制不当也会成为干扰因素,影响课堂教学。例如,教学有关名山大川、花木鸟兽的课文,或是写作这方面的作文,教师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制作、放映相
期刊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五千年的文明史熔铸了如星河般璀璨的优秀诗篇。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瑰宝的古典诗词,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徜徉其中,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还能增加文化积淀,提高文学素养,让学生得到一种情感、民族性格的熏陶,是人格健全的重要内容。因此,如何读诗,如何提高鉴赏能力,是整个中学,尤其是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呢?关键是教会学生如何找准切入点。  一
期刊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又是一年高三,经历过高三的人都说高三如同“炼狱”。的确,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原因,高三的语文教学内容大多以习题为主,这就使语文教学简单化,学生学习方式单调化。语文课堂变得沉闷、枯燥,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苦。这与语文教学的本质渐行渐远,语文课本身应是最具备情感因素的课堂。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达到能够夯实学生知识点的效果?如何将索然无味的语文习题课呈现精彩?
期刊
在高二,古诗文是主要的学习内容,所以如何学好古诗文,特别是古诗词的阅读鉴赏,成为学生学习的重点,而这方面也正是多数学生特别是农村中学学生学习的难点。新课标“阅读与鉴赏”中曾这样要求:“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因此,对古诗词的阅读,也应该这样,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面对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该怎样做才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