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文化出版业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yong66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个月台湾最大的新闻,就是公部门一声令下的万物飞涨。石油涨、电费涨、学费涨、米饭涨……如果什么都涨,纸张焉能不涨?书本焉能不涨?如果什么都涨,只有薪水不涨,那些生活中的“非关生存必需品”当然第一个被从购买清单狠狠砍掉,最明显的就是高档精品除外的百货公司服饰业绩下滑,而对大部分人来说,书更是非关生存必需品,这种事不用多思考一秒钟。当然也有极少数值得尊敬的人认为书比柴米油盐重要,精神犹胜物质。
  文化出版业形势严峻,遂有星云大师投书报纸疾呼“抢救文化出版业!”
  这位大师是和几位书店业者接触之后而发此言。书店利润之低,除非复合式经营,否则连最起码的收支平衡都有困难,所以实体书店一家一家走入历史,出版业一步一步走向唯“这书能不能卖?”是问。“物质和精神粮食是同等重要的,政府是不是也能够像发展农业政策,抢救农业一样,也来抢救文化出产业呢?”大师代替文化出版业者登高一呼。
  大师还推论,现代人心灵空虚,正是缺乏阅读文字书籍的结果,如此更加突显阅读的重要,以及书店消失的心酸。
  但是大师的投书便犹如石沉大海。就算龙应台做了“文建会”主委,文化出版界现下依旧无人可靠,只有靠自己的力量突围,“小杂志的逆袭”是一典范。
  “小杂志的逆袭”
  4月起到10月,詹伟雄发行的《Soul》运动生活志、《Gigs》摇滚生活志、文学杂志《短篇小说》,黄威融担任总编的《小日子》,自转星球黄俊隆担任总编的《练习》,加上定居马其顿11年的资深新闻记者张桂越创办的《巴尔干周刊》,至少有六本风格化的分众小杂志陆续登场,诚品书店以“小杂志的逆袭——你不可不知的杂志新趋势”为题办了两场座谈,3月底中国时报开卷版则以两个版面报导此一前所未有的现象。
  暗淡的景气,最坏的时机,最胆大而心细的出手,“小杂志”何以敢于逆向突袭,闯出另一条路?杂志主编又是如何思考的呢?
  《商业周刊》、《财讯》、《亲子天下》、《壹周刊》是定义中的主流杂志、大众杂志,相对于此,运动/生活美学作家詹伟雄认为,“小杂志”除了组织规模小(大约三人)、发行量少(三千到一万册),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关心面从“大我”转向“小我”,这一点与以《旅行就是一种shopping》一书奠定个人风格的黄威融英雄所见略同。“立志做大事”不再让人热血沸腾,这是一个实现自己,回到小我的时代,如果传统财经新闻杂志处理的是“如何让自己成为更成功的人”之类的大我的抽象议题,詹伟雄说,八卦或生活杂志则提供个人有感觉的东西。而相较于八卦与生活杂志,“小杂志”更把“个人”视为深刻的存在个体,到哪里找到这些散落四方的个体呢?答案是脸书(Facebook)。应该说,脸书的串连与传播正是“小杂志”赖以生存的土壤。
  《Soul》每期以一位运动员的崛起成长为封面故事,重视的不是运动的胜负而是背后的心灵思想;《Gigs》报导岛内外摇滚乐团、音乐人创作故事、摇滚乐解析;《短篇小说》为双月刊,每期只刊登十篇小说,“提供给有备而来的文学读者”。其实只要是詹伟雄的读者都看得出来,詹伟雄会发行这三种类型的杂志完全不是兴之所至,而是某种对自身“生命叙事”的回应以及延伸。
  《小日子》的出资者是悠游卡公司董事长刘奕成,他曾经的人生目标是开出版社,后来成为金融精英。“为理想花钱”的时刻终于到了,一本定位为“生活的文艺复兴”但不知能够持续多久的杂志诞生,创刊号的封面故事叫《我们喜欢吃早餐》,找到厨师、编辑、日本杂货店老板、作家等等人物谈他们到哪里吃早餐,怎样吃早餐。一个小到不能再小的题目,够新鲜,在博客来书店,上市没几天就销售一空。
  “做到没有钱为止”是《小日子》的最高原则。
  “人生是一段反复练习的旅程”是黄俊隆为《练习》下的批注。《练习》和《小日子》不同父不同母却颇像精神上的双胞胎,首期专题“一个人”,第二期为“在一起”,邀集各领域名人针对题目进行集题创作,为平凡的日常生活状态注入新意,与其说是杂志,不如说是一本供给小文青收藏的企划书。未来的杂志会越来越强调特殊读者品味,市场虽然不大,但透过成本控管仍有获利空间,黄俊隆相信。
  繁花一样的书
  还是回到书,一种永远比杂志更纯粹,也更个人的阅读——书。
  2004年起台湾文学馆委托台湾文学基金会逐步建立310位台湾现当代作家评论数据,继去年的十五位作家之后,如今已完成第二阶段。4月1日举行成果发表,第二阶段十二位完成研究资料汇编的作家为张我军、潘人木、周梦蝶、柏杨、陈千武、姚一苇、林亨泰、聂华苓、朱西宁、杨唤、郑清文、李乔。台文馆还正在进行“台湾文学史长编”、“台湾古典作家精选集”两大文学工程。
  有一种书,必须在漫长时间中完成,并彰显其意义,譬如闻天祥的《过影》。这本台湾电影评论分析总共进行了二十年,未来也没有理由不继续。从1992到2011,每一年,闻天祥以一片都不漏(反正本土电影总量不多)的“絮絮叨叨”撰写电影年度评论。北艺大戏剧系教授黄建业以“一位影评人的电影家计簿”概而论之,因为有了这本家计簿,台湾电影二十年来的困顿轨迹才如此历历分明,不被遗忘,2011年“台湾电影复兴”故事也才有了成立的背景。没有在不景气时期依然坚持下去的人,没有一部接一部被忽略,或直接阵亡的好电影,今之“新锐”若没有经历过从前辈手中的琢磨岁月,台湾电影不会走到2011年的开花结果,这是闻天祥透过《过影》要说的。2011结束于金马影展执行委员会发起的《10+10》,一部以“台湾特有”为主题,由十位资深导演与十位新锐导演各拍一部五分钟短片的集合式电影,“你不见得要满意每一部作品,却不能否认这二十部短片没有歌功颂德、粉饰太平,无论是幽默以对、温情以待或是诚恳批判,所体现的多元、热情与理想性,正是台湾电影放眼华语影坛最可贵的特质”。闻天详认为,这正是台湾电影为什么没有从恶劣环境中消失的力量。
  4月,春暖花开,旅行的欲念蠢蠢欲动,旅行书遍地开花,但这一波的旅行书开得有点不一样了。   泽木耕太郎《旅行的力量》是这一波旅行书的主角。1986年泽木26岁,背起包包决定去自助旅行,从东南亚到丝路再进入欧洲,他把经历写成《深夜特急》三部曲,成为日本年轻人“自助旅行的圣经”,从日本到台湾,受到启发而离家远行者前仆后继。台湾2007年引进三部曲,之后又重新包装出版,《旅行的力量》则是三部曲的最终回,老于时间的作者开始回忆旅行,思考旅行,以及追问旅行的意义,“如果问我在旅行的学校学会了什么?或许是体认到自己的无力感吧——现在我很清楚自己有多么无力,知道自己能做的其实微乎其微,但我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无力而感叹,或是因为无力而放弃,而是认清自己的无力,仍继续跟某种庞然巨物格斗。”
  新旅行书写,“一个人”加“第三世界”已经成为必要条件。七年级作家张瑞夫《生活在他处》写他一个人105天的南亚六国旅行,启蒙书就是《深夜特急》。叶孝忠的《慢行。不丹》强调“慢”,以及“仔细”,仔仔细细缓缓慢慢把一个国家走到透彻。李昱宏是老练的旅行者,既摄亦写,新书《经典缅甸》有助于理解热烘烘的新闻人物翁山苏姬(昂山素季),她的背景。新锐散文家吴柳蓓《没有门牌号码的国家》则写寮国。
  旅行是一种逃亡,但《逃》不是一本浪漫的旅行书,而是台湾逃跑外劳的故事。外劳离开故乡到台湾,为的不是旅行也不是寻找自我,那是新兴或富裕国家人民的特权。外劳既然为挣钱而来又为何逃跑?本书收录“四方报”(台湾第一个新移民、移工专属媒体发声平台)登载的26封越南籍“逃跑外劳”投书,他们的故事,揭露了一个我们想象之外的台湾,也逼使作家朱天心说:“……我们的‘文明’、‘人权’是有对象限定的,只供在这国家有缴税,有投票权的人……”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能够出版这样一本书,何尝不是许多有缴税、有投票权的人的努力,是一种缓慢却看得到的进步?
  《师身》是六年级王聪威小说新作。王聪威现任联合文学总编辑,2008年他交出以高雄哈玛星家乡为题材的长篇家族书写《滨线女儿》后,与童伟格、甘耀明同被贴上“新乡土”标签,《师身》却一个大转弯,转向熟女老师爱上少年学生这样的通俗题材。
  就读于清大台文所的七年级小说家朱宥勋则继去年的处女作《误递》之后,先与黄崇凯(《比冥王星更远的地方》)共同主编《台湾七年级小说金典》,宣告台湾七年级小说家新势力,再推出企图恢宏的首部长篇后设小说《垩观》。七个不同背景的故事由一座神秘的“垩观”所串连,每一个故事都是“故事中的故事”,带来某种“彻底的毁灭,每分每秒都在酝酿”的惊觉,每一个故事都置入一种专业。
  从朴实的书写到现代主义各种繁复的文学形式,朱宥勋以不断上升的战斗力指数闯入文坛星光大道。
其他文献
新春糊士托·菜园艺术快乐抗争   编者:谢至德 谢傲霜  出版社:Kubrick  出版日期:2012 年2月    事情该由 2008 年开始谈起。香港政府宣布兴建广深港高速铁路香港段,工程涉及一条本来平静如水的菜园村的清拆,村民组成关注组,争取不迁不拆,市民纷纷支持,并触发2010 年万人包围立法会的轰动事件。  关注组举行导赏团,希望外界更加了解土地和家园的可贵;至于艺术家和作家,实地驻守
期刊
在阅读载体中,纸质图书是尚未受到商业广告大规模侵袭的圣地,然而这块处女地也终于要被开垦了。由中国出版协会推动,京华傲博策划,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我的儿子马友友》一书,以一则“如果人生,是一段爱的旅行,母亲的爱,则是这旅程的第一站”宣传语配某品牌logo的形式拉开了中国书业的广告时代。其他媒体,如报纸、杂志,相继应成本居高不下而投入商业广告的怀抱,实现了全新的利润模式。报刊本身不再是盈利关键,而其
期刊
批评与临床   作者:吉尔·德勒兹 译者:刘云虹 曹丹红  出版社:南京大学  出版日期:2012年1月    本书收录的文章,都围绕“写作”的问题展开。正如普鲁斯特(Proust)所言,作家在语言中创造了一种新的语言,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类似一门外语的语言。他将语言拽出惯常的路径,令新的语法或句法力量得以诞生,并且令它开始发狂。同时,写作的问题同“看”或“听”的问题密不可分。因此,德勒兹认为写
期刊
最近几年的台湾出版界,十分热衷于出版“饮食”相关的出版品,除了历史悠久的食谱书出版变得更加蓬勃旺盛外,过去一向乏人问津的饮食文学、美食搜查、饮食议题(如食品安全、食品卫生、饮食与环保等等)类的出版品也是越出越多,想来真是不可思议,不过短短几年时间,饮食出版已经成为支撑台湾出版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类型。  食谱出版:从傅培梅到部落格  食谱出版,算是台湾饮食出版最为历史悠久的一支。傅培梅早在1969年
期刊
杨佳娴这次以“玛德莲”为新作命名并不意外。像普鲁斯特借助玛德莲开启记忆之门,杨佳娴常在写作中回顾来时路,勾勒岁月形塑出来的灵魂轮廓。但不是忆童年,她不太爱写故乡高雄,一如朱天心对童年所在的苗栗铜锣无法下笔;也不是悼念青春,因为人还在青春芳华。哀伤意象往往来自消逝的诸多情感,人事地物,不再回来的生活场景与生命风景。  这么说容易被误解,以为《玛德莲》是复制之前x年级的怀旧书写模式,喔,不是的,一如诗
期刊
2010年4月,来自法国的儿童绘本《走进生命花园》出版,作为启发绘本的新丁,它是普通的,因为系列里每一本几乎都值得品味;又十分特别,文与图的巧妙共振,让我们看到其中隐藏的希望与力量,让人印象深刻,也成为我每次说书都会推荐的一本。常常感慨,我与它,有着特殊的缘分……  今年年初,《星期三书店》摆在我的桌上,看上去似曾相识的画风,原来是奥利维耶·塔莱克的作品,也就是《走进生命花园》的画者,顿感亲切。慢
期刊
全年20个新品,总发货码洋超过5000万,平均单品码洋250万,平均单品销量8万册,提前一个季度完成年度业绩——这是80后出版人“一草”所带领的优阅图书编辑部(隶属中南博集天卷文化传媒)去年交出的漂亮成绩单。  由青春小说作家变身出版人  “一草”是笔名,现在这个名字比本名黄杨建更被业界及青春文学读者所熟知。在网络文学刚刚兴起的年代,网络成了很多年轻人施展自己写作才华的舞台,一草也投身青春文学的创
期刊
有一位作家曾经讲过这样一件事:有一回跟黄春明以及其他朋友聚会、聊天,说起自己现在正在写的剧本内容,黄春明马上讲了几个关于恒春、琼麻以及那个年代的细节趣事,都不怕被偷用。  好友尉天骢描述第一次跟黄春明见面的情形时说:那是《文学季刊》创办前一个多月,大家到姚一苇家中聚会。七等生说他有个朋友可以写作、很有潜力。黄春明见了面也不大说话,头低低的。后来大家聊开了,问黄春明,你在哪里读书?这一问不打紧,黄春
期刊
大田出版有限公司创立于1997年,“大田”为美好田地之意,英文Titan则取自希腊神话,意为“有知识的巨人”,寓意明确、深远。  大田成立初期的书籍主题多由大田总编辑、公司的创办者之一庄培园亲手选定。彼时,大田的出版书系按内容分为三大块:“智慧田”,以小说、散文的纯文学创作、文化评论为主;“美丽田”,着重生活美学、品味、励志的大众书写;“许诺田”则以温馨感人、浪漫的短篇故事为主要出版方向。进入21
期刊
崇高与美之源起   作者:Edmund Burke 译者:林盛彬   出版社:典藏艺术家庭  出版日期:2012年1月    在西方的美学发展上,18世纪是个无法让人忽视的世纪。人们开始从柏拉图之“绝对之美”以来所形成的先验理念传统,回到人自身的感觉与美感经验的感性探索。1757年出版的《崇高与美之源起》即强调了人的“感觉”在审美判断中的重要性。作者在“论品味”时提到:“我所说的品味(tas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