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小最近的地方 读《玛德莲》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tandma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佳娴这次以“玛德莲”为新作命名并不意外。像普鲁斯特借助玛德莲开启记忆之门,杨佳娴常在写作中回顾来时路,勾勒岁月形塑出来的灵魂轮廓。但不是忆童年,她不太爱写故乡高雄,一如朱天心对童年所在的苗栗铜锣无法下笔;也不是悼念青春,因为人还在青春芳华。哀伤意象往往来自消逝的诸多情感,人事地物,不再回来的生活场景与生命风景。
  这么说容易被误解,以为《玛德莲》是复制之前x年级的怀旧书写模式,喔,不是的,一如诗集《你的声音充满时间》这书名,杨佳娴本人的书写也充满时间。早慧的她,好像跳级的资优生,还稚嫩却仿佛压缩了青春期,拜文史研究者身份之赐,阅读触须很早就出入于台湾与大陆早期文学作品。在《海风野火花》散文集里,交往对象的文史背景与较长的年纪,让她在书信体散文中,似有意还无意,不时追溯来不及参与的前行世代,又不忘回返自身所处的花样年华,在对话与交心中映照世代的异同倒影。再加上中文系出身,用字遣词、引文据典,充满古典之美,复杂之以明显的网络世代特质,因而构成强烈而独特的写作风格,既庄严肃穆又戏谑轻盈,既复古又新潮。杨佳娴把这矛盾的性格统一得非常协调,无缝接轨,切换自在。在新一代作家被批评缺乏明确风格的现代,如杨佳娴者是少见的。
  当杨佳娴关闭了博客,网络书写集中在当红的脸书(facebook)界面,同样呈现与众不同的风貌。不寥寥数语,不直接转贴,而是以诗笔法发展出类似散文诗的书写,如百分百高浓度果汁,稠密可口。收在《玛德莲》里的,除了书信体的“莎茀”,以及延续散文传统的“丝路”,笔记体凡148则,占绝大部分。笔记题材不出抒怀、阅读,诗人本色于此尽情显现,意象譬喻驱遣如不费力,灵巧妙思,信手拈来,所瞥皆意象,所感都灵光。
  杨佳娴以华丽文字,为这些仿若喷泉自涌的灵光定格,部分篇章看起来不过是把眼前所见描述出来,好像素描速写,没有太多诠释,连续多则读下来却也情感自现。但出现最多的是,用华丽文字摹写悲伤感怀,以眼前场景印证记忆中的情景。然而此代无战事,既无国破家亡之恸,也无身世凋零之伤,有所感辄因情缘聚散,物我分合的感触,部分则来自阅读的经验参照,不时物伤其类,以致说出“华美声色都将衰亡”的荒人絮语。
  这些抒情文字,大量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或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王夫之《姜斋诗话》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当心情低荡,眼前所见,无不草木含悲;心情亢奋,所见皆如远山含笑,这是人之常情。《玛德莲》多则似在演练情景互相牵引的创作技法,于是,果熟蒂落,本平常事,然她眼中,芒果掉下来,却是“疲软的网球,含恨剪开的心脏”。这个芒果特写镜头是以台南某日式宿舍区域为背景,时正大雨,她看到的瓦片“排队或者塌陷”,墙头“完整与破碎”,焦距定在衰颓事物,由此自叹“是啊我知道黄金事物难久留”。
  又如写到暮色山景,昏黄中山势渐隐渐逝,本为自然界寻常小事,她感应到的山,“只剩下苍紫色轮廓,像谁的肩膀,在那时常负重的地方,一块微微凹下”。接着觉得沉重,烟云、日光月光,甚至“旅人们由衷的美赞也是沉重的”,末了以“有些事物洞穿,磨蚀了我们,使那缺口成为我们自身”的抑郁为结。
  最怵目的是落花。“盛夏的台大校园,尸体很多”,尸体者,落花也。而疾雨打落的九重葛,则像是“委弃的红心”。──昔者黛玉葬花,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今日佳娴伤花,留下几辑散文诗风格的文字。触感敏锐的她,字眼多关伤逝,于景物,则荒废,塌陷,破碎,朽烂,消逝,沉重,枯干,阴影,死物;于情绪,则磨蚀,缺口,伤害,劫灰……不禁令人想起朱天文短篇《世纪末的华丽》笔下的米亚,不过二十五岁,神情比肉身先衰。朱天文和杨佳娴都难躲开张爱玲苍凉调子的辐射。
  或许与杨佳娴自承喜欢读中年风味的文字有关。她大量阅读,不断侵入中年作家的文字密境,心境随着老了一些,其心思辄随眷恋对象而穿梭于上下两代,从旧作到新品,自剖,倾诉,时时闪动着心情流动与阅读书写交错摩擦出来的光亮。
  如此说来似乎杨佳娴是个悲春伤秋的作者,可又不然。年轻就是本钱,有本钱就会调皮,网络世代的用语,爱铺的“梗”,杨佳娴熟稔而运作自如──“近日命运卑微,心如脱页之书,如无玩具之乖乖。”“远远的一只龙猫,不,是柯庆明教授。”小朋友爱吃的乖乖和所附玩具赠品,宫崎骏卡通的胖胖龙猫,杨佳娴用得理直气壮,理所当然,不甩长待书房的资深评论家看不看得懂。
  抒情诗人杨佳娴从“最小最近的地方”望向远处,尽力延伸叙述线条,拓展想象空间,以召唤时光精灵为《玛德莲》定调,既活在当下,亦眷顾每一分昔我往矣,这是一本迷人的散文集。
其他文献
人类自摆脱旧石器时代茹毛饮血的饮食习惯,开始以火熟食,便也意味着饮食文化的演变过程的开始。从生食、熟食到自然烹饪、科学烹饪,绵延五十多万年的饮食文化积淀,让中国成为一个“烹饪王国”,且逐渐形成了以热食、熟食为主,以素食为主、肉食为辅,讲究五味调和,强调“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膳食平衡等特征,以及丰富的地域饮食文化和养生文化、饮食礼仪,对亚洲乃至世界的饮食文化影响深远。  而这番
期刊
1923年,美国一位以饲养家禽为生计的家庭主妇史迪尔,因为客户的临时要求将原本50只鸡的订单扩大到500只,为了使这些小鸡能捱过寒冬,她尝试将它们放置在室内,并且在饲料里加入营养剂。顺利交出订单后的史迪尔,继续改进这种饲养方法,如何有效地喂养牲畜,让它们在短时间内快速生长?而我们或许不知道,八九十年后的现代,鸡的饲育时间相比50年前减少了一半,体重却长了一倍,因而鸡的内脏和骨骼的成长来不及承受体重
期刊
饮食类图书的出版似乎从来没有受到“大红大紫”的礼遇,若以其在市场的码洋来看,相比其他类型的图书,市场份额并不大。但这一类图书,一直受到读者的青睐,无论是在大陆,或者台湾、香港,始终保持着长销的态势。  以近几年的图书市场来看,饮食类书籍主要集中在几块内容:  一是食谱类,包括家常菜谱、食物养生、药膳食疗、健康美容等内容,这一类图书因为注重实用性,贴近百姓生活,加上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逐年提高,需求
期刊
吃天价刀鱼是一种耻辱  桃花初绽的清明时节,吃刀鱼是一种季节性消费,后来成了符号性消费,如今可能就是炫耀性消费。今年如约而至的刀鱼季,不仅刀鱼更加难得,偶然得之的刀鱼也频频卖出高价,据说在市场上已经卖每克180元。刀鱼像黄金那样论克卖,说明这一物种的珍稀与濒危,还有吃客对刀鱼的惶恐或尊崇心理。  那么谁在吃天价刀鱼呢?是否值得花上万元吃一条薄薄的刀鱼?消费对象不同,答案肯定不同。工薪阶层肯定认为不
期刊
大陆一年喝掉数百万瓶拉菲,但拉菲年产仅数十万瓶,“空瓶卖到三千元,冒牌拉菲遍地跑”,顾客饮后狂泻,因是酒精调色、调味,含致癌的苋菜红。“黑心食物”这称呼,就定性了食品安全纯属道德问题。  且慢鞑伐,回顾1750年,法国人也以酿醋为名,大量合法进口变质劣酒,用一氧化铅润色,冒充好酒,是诈欺加上谋杀。1870年代,红酒因假酒猖獗而滞销,逼得酒厂反复压榨葡萄增产,最后只榨出水分,便用剧毒的砷。  谈黑心
期刊
在涉足图书出版界之前,方雨辰是浙江某律师事务所驻上海办事处的负责人。从小酷爱读书的她,一直视图书出版为职业理想。虽然身为律师,方雨辰的朋友更多的是出版界、文化界的人士,这让她有机会涉足出版界。“当时可以说是机缘巧合,也可能是冥冥之中注定有这个实现理想的机会,于是我就顺应了内心的愿望,开始以策划人的身份进入了出版领域。”  凭借自己的文化积累以及对时下阅读流行趋势的敏锐嗅觉,方雨辰先后策划了数部颇具
期刊
新春糊士托·菜园艺术快乐抗争   编者:谢至德 谢傲霜  出版社:Kubrick  出版日期:2012 年2月    事情该由 2008 年开始谈起。香港政府宣布兴建广深港高速铁路香港段,工程涉及一条本来平静如水的菜园村的清拆,村民组成关注组,争取不迁不拆,市民纷纷支持,并触发2010 年万人包围立法会的轰动事件。  关注组举行导赏团,希望外界更加了解土地和家园的可贵;至于艺术家和作家,实地驻守
期刊
在阅读载体中,纸质图书是尚未受到商业广告大规模侵袭的圣地,然而这块处女地也终于要被开垦了。由中国出版协会推动,京华傲博策划,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我的儿子马友友》一书,以一则“如果人生,是一段爱的旅行,母亲的爱,则是这旅程的第一站”宣传语配某品牌logo的形式拉开了中国书业的广告时代。其他媒体,如报纸、杂志,相继应成本居高不下而投入商业广告的怀抱,实现了全新的利润模式。报刊本身不再是盈利关键,而其
期刊
批评与临床   作者:吉尔·德勒兹 译者:刘云虹 曹丹红  出版社:南京大学  出版日期:2012年1月    本书收录的文章,都围绕“写作”的问题展开。正如普鲁斯特(Proust)所言,作家在语言中创造了一种新的语言,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类似一门外语的语言。他将语言拽出惯常的路径,令新的语法或句法力量得以诞生,并且令它开始发狂。同时,写作的问题同“看”或“听”的问题密不可分。因此,德勒兹认为写
期刊
最近几年的台湾出版界,十分热衷于出版“饮食”相关的出版品,除了历史悠久的食谱书出版变得更加蓬勃旺盛外,过去一向乏人问津的饮食文学、美食搜查、饮食议题(如食品安全、食品卫生、饮食与环保等等)类的出版品也是越出越多,想来真是不可思议,不过短短几年时间,饮食出版已经成为支撑台湾出版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类型。  食谱出版:从傅培梅到部落格  食谱出版,算是台湾饮食出版最为历史悠久的一支。傅培梅早在1969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