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不完”的出版事业 访台湾大田出版有限公司总编辑庄培园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q51575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田出版有限公司创立于1997年,“大田”为美好田地之意,英文Titan则取自希腊神话,意为“有知识的巨人”,寓意明确、深远。
  大田成立初期的书籍主题多由大田总编辑、公司的创办者之一庄培园亲手选定。彼时,大田的出版书系按内容分为三大块:“智慧田”,以小说、散文的纯文学创作、文化评论为主;“美丽田”,着重生活美学、品味、励志的大众书写;“许诺田”则以温馨感人、浪漫的短篇故事为主要出版方向。进入21世纪,大田创立“大田文学世界”、“大田视觉系”、“大田礼物书”等品牌,让书系的开发更集中、专业。之后为丰富读者的阅读口味,以及增加出版品的活泼性、深度性和趣味性,继而引进日本、法国、德国等世界图文作品,同时出版台湾畅销电视剧、电影剧本小说及写真书。例如,于2005年成立“大田日语系”,出版在日本最受瞩目和期待的新兴作家作品。近年,又新创“Creative”、“Road”、“讨论区”三个书系,以成长学习、创意、励志为方向,配合引进欧美畅销话题作家作品,提供给读者更新的观念。
  与庄培园交谈,很容易被她乐观、积极的心态所感染。这样的心态,也注定让大田的书籍偏励志、成长、生活品质的导向,这几乎是庄培园选书(除小说以外)的唯一标准。“我希望是偏向正面思考的,可能比较偏年轻化,因为很希望年轻人一开始就有正面思考的导向。这与我的价值观有很大关系,我看重某些价值观是不是真的对人有正面影响。”她同时强调,小说不会遵照这个要求,是属于个人创作的范畴,总编辑和读者看重的都是作者的特质以及文字、故事的影响力。励志书告诉读者一个道理,但小说往往更让人看到一种人生,这也是多数出版社即使对小说出版不太乐观但还是不愿放弃的原因。
  与大田一起成长的她,做起出版来不像是在工作或经营事业,更像是在过一种喜爱的生活。她常说:“我很早就知道自己要做出版,从小最想要交的就是作家朋友,或者跟艺文相关的朋友。那是生活,不是因为有了这个工作才产生了兴趣,而是有了这个兴趣后才有了这个工作,它是原始的东西,就像是我生命中的基地一样。”
  
  以朋友之心经营作者
  庄培园坦言,大田十五年一路走来,之所以能在大风大浪中保持波澜不惊,与它所秉持的“把作者当朋友”的观点不无关系。庄培园在其他出版公司就职时结识了很多作者,渐渐都成了私交甚好的朋友。大田在成立之初能走得顺风顺水,正是托这些作家朋友所赐。
  “把作者当朋友,首先是不分利益地去协助他们,为他们解决巨细事务,也让他们保持创作的热情。”因台湾原创书市场有限,很多作者因此停止创作而转做其他,大田便留出充裕的时间让作者边做其他工作边写书。对于相对稳定的作者,则是另一种经营方式。例如钟文音《暗室微光》一书出版后,曾有人找她做同名摄影展,大田主导策划了展览。庄培园将此行为定义为“与作者保持良好互动”。她认为编辑应该关心作者的动向,这种关心是没有很强的利益关系的。又如图文作者恩佐在台湾举办的数次展览,均由大田出面洽谈展览事宜、布展和宣传。庄培园说,作者是有必要保持某种活力的,即使他不是新人,已经出了好几本为人熟知的书,但每位作者的特质都还是需要被直接或间接地进行包装。事实上,这种针对个人特质的推广,不光让作者在新的场域上有新的面貌,让后续的作品具有更大的产出可能,也为书的行销带来积极作用。
  不论是新作者还是稳定作者,大田都是用“照顾朋友”的态度去对待,这是大田特有的了解作者作品以及与之互动的方式。当这种密切的互动方式足以让作者对出版社建立充分的信任感,出版社便可以参与到作者的创作当中。“当你看到作者的创造力足够稳定的时候,就可以对他提出特别的要求,例如希望他一年至少可以出一本书。我们现在倾向于向作者提企划案,让他去书写。这个企划案可能就是我们在与他相处的时候发现的,或者是针对他的近况发现的,再由他的个人特质出发,根据市场看他可以做什么样的书写。”庄培园笑着说,“这是很典型的双赢模式,没有强迫感,各自也能挣到钱。”
  “出版充满了个人的魅力,这个‘个人’里面又包含好几个‘个人’,从编辑到整个公司给人留下的印象不等。出版社真正挑战的是书和作者的魅力。文案、标题、包装等辨识度,这些都不能强过作者本身的辨识度。品牌是保证这个作者作品出来后的大概样子,但作者本身才是品牌的核心。”
  风云变幻行销之路
  大众读物的策划和行销在对接环节上,通常会先选定读者范围,以此策划选题,再凭借既定内容进行对应行销动作。书种多属大众类别的大田则反其道而行之,根据庄培园介绍,她不是先设定对象而出书,而是针对书的内容来讨论读者,“我不会针对某一个范围的人去策划书,但我会在知道这本书的大部分读者是哪一些人之后,在行销上用功。”
  对从事出版近二十年的庄培园而言,出版环节上变化最大的是行销方式。她说:“从我初做出版一直到现在,行销已经变得面目全非,让你有全部重新学一遍的想法。”行销的基本经验是:别人用过的不能再用,即使用了也不一定有效果。虽然行销的“基本款”不离文宣赠品、异业合作、媒体通道三大块,但每一块的分支形式则千变万化,每个时期的市场形势又时常风云突变,所以行销这一命喉式环节看似简单,实则变幻莫测,让人难以掌控。
  大田行销战略上成功的例子不少,让庄总编印象深刻的是2009年引进“墨水世界三部曲”的情形。这一套奇幻小说虽然在国外引起了很大关注,台湾读者却知之甚少。2008年底书即将出版之时,由第一部《墨水心》改编的电影在全球上映,庄培园抓住这个机会,与电影公司合做试读本,由电影公司提供照片,出版社提供小说节选,放置在书店和电影院。时值圣诞节,迷你版的试读本封面分红色和绿色,设计精致且富有质感,又符合当时节日的气氛,试读本在电影下线之前被拿光,只得再版,前后共印了4万本。这是大田第一次遇到试读本再版的情况,也是一次异业合作与文宣赠品相结合的行销战略。同样的,大田在两年前出版《成功者的笔记本都记些什么》,这是一本从日本引进的自我管理类书籍。这次大田用的是赠品策略——随书赠送一个由公司专门设计的笔记本,让读者在看完书之后可以立马着手实践自我管理。此方法无疑受到读者喜爱,书也比预期卖得火爆。   对于这些不同的行销方法,庄培园坦言:“它们在恰当的时期会带来很好的效果,但是一个方法不能一直用,还得去想很多其他方法。所以行销是不可能有定论的,你下次还送笔记本,读者可能不会买了。最后还是要回到书本身,只有根据书的特质去做对的行销才行之有效,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力气和金钱。”
  台湾式的自由市场,导致的结果是完全的自由竞争,出版社的资深选书编辑都有很强烈的个人品味,使得书本种类越来越丰富。庄培园深知,对每一种特质突出的书,都需要一种与之相符的行销方案。毫无疑问,这是未来经营的重点之一。她同时也知道,其他出版人同样明白这个事实,所以但凡在竞争中取胜,必然都是一条艰辛路。出版的精神,不光光是市场的竞争,更是一种挖掘的竞争,渠道和读者一样都会认品牌,他们同样需要信任感。
  谈及这些年对出版的感触,庄总编深深喟叹道:“学不完!”这一句“学不完”,不光道出台湾出版人的顽强进取的精神,也道出他们海纳百川的包容之心。“出版是我的基地,这个基地是可以越盖越高的,所以我必须为自己的想象力、乐趣、热情加添很多不一样的窗口,这些窗口会让我得到更多快乐。”
  而且,“科技在改变人的使用习惯,媒体也在变化,国际化的东西越来越明显,它带出了很多必须去学习的部分,例如语言、文化;我们还要面对自我成长的困难,要跟年轻人学东西。所以当你越来越大的时候,你反而要越变越小,就是说你要回到当学生的初衷去看周遭,而不是觉得自己很专业。‘专业’应是别人跟你说的,而不该是自己标榜。我在做出版的时候,很深的感觉就是,我越来越像学生。我跟作家在一起的时候,是在学习他们的阅读能力和由丰富阅历而培养出来的优秀品质;我学习媒体改变带来的一系列效应,以及我们本身对书的感受力是否有更多想象,因为书必须回归到最基础的阶段,就是书在市面上就是一个商品,这不是一个文艺少女单纯喜欢的东西了,我必须把它卖出去,要替它想象读者应该如何接受它、喜欢它……我也要学习怎样使作者进步并让他看到自己的进步,他不知道的事要告诉他,因为他一个人在创作,总会有寻求答案的时候,这时候编辑要出现,并且带着解决问题的答案。这个答案也是我学不完的东西。”
  今年3月,庄培园陪同作者到大陆宣传,谈到此行的感受时她特别强调:“大陆的年轻人中优秀的非常多,他们万中选一地被过滤,对自我的要求非常高,抱负也让人很佩服。他们身上很多是值得我学习的。”庄培园领导下的大田的可贵之处在于,它看得到别人的变化,它也不忘作为一个学习者努力改变自己。这也许不光是出版人应该坚持的精神,也是一切进步事业应该铭记的真理吧。
其他文献
大陆一年喝掉数百万瓶拉菲,但拉菲年产仅数十万瓶,“空瓶卖到三千元,冒牌拉菲遍地跑”,顾客饮后狂泻,因是酒精调色、调味,含致癌的苋菜红。“黑心食物”这称呼,就定性了食品安全纯属道德问题。  且慢鞑伐,回顾1750年,法国人也以酿醋为名,大量合法进口变质劣酒,用一氧化铅润色,冒充好酒,是诈欺加上谋杀。1870年代,红酒因假酒猖獗而滞销,逼得酒厂反复压榨葡萄增产,最后只榨出水分,便用剧毒的砷。  谈黑心
期刊
在涉足图书出版界之前,方雨辰是浙江某律师事务所驻上海办事处的负责人。从小酷爱读书的她,一直视图书出版为职业理想。虽然身为律师,方雨辰的朋友更多的是出版界、文化界的人士,这让她有机会涉足出版界。“当时可以说是机缘巧合,也可能是冥冥之中注定有这个实现理想的机会,于是我就顺应了内心的愿望,开始以策划人的身份进入了出版领域。”  凭借自己的文化积累以及对时下阅读流行趋势的敏锐嗅觉,方雨辰先后策划了数部颇具
期刊
新春糊士托·菜园艺术快乐抗争   编者:谢至德 谢傲霜  出版社:Kubrick  出版日期:2012 年2月    事情该由 2008 年开始谈起。香港政府宣布兴建广深港高速铁路香港段,工程涉及一条本来平静如水的菜园村的清拆,村民组成关注组,争取不迁不拆,市民纷纷支持,并触发2010 年万人包围立法会的轰动事件。  关注组举行导赏团,希望外界更加了解土地和家园的可贵;至于艺术家和作家,实地驻守
期刊
在阅读载体中,纸质图书是尚未受到商业广告大规模侵袭的圣地,然而这块处女地也终于要被开垦了。由中国出版协会推动,京华傲博策划,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我的儿子马友友》一书,以一则“如果人生,是一段爱的旅行,母亲的爱,则是这旅程的第一站”宣传语配某品牌logo的形式拉开了中国书业的广告时代。其他媒体,如报纸、杂志,相继应成本居高不下而投入商业广告的怀抱,实现了全新的利润模式。报刊本身不再是盈利关键,而其
期刊
批评与临床   作者:吉尔·德勒兹 译者:刘云虹 曹丹红  出版社:南京大学  出版日期:2012年1月    本书收录的文章,都围绕“写作”的问题展开。正如普鲁斯特(Proust)所言,作家在语言中创造了一种新的语言,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类似一门外语的语言。他将语言拽出惯常的路径,令新的语法或句法力量得以诞生,并且令它开始发狂。同时,写作的问题同“看”或“听”的问题密不可分。因此,德勒兹认为写
期刊
最近几年的台湾出版界,十分热衷于出版“饮食”相关的出版品,除了历史悠久的食谱书出版变得更加蓬勃旺盛外,过去一向乏人问津的饮食文学、美食搜查、饮食议题(如食品安全、食品卫生、饮食与环保等等)类的出版品也是越出越多,想来真是不可思议,不过短短几年时间,饮食出版已经成为支撑台湾出版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类型。  食谱出版:从傅培梅到部落格  食谱出版,算是台湾饮食出版最为历史悠久的一支。傅培梅早在1969年
期刊
杨佳娴这次以“玛德莲”为新作命名并不意外。像普鲁斯特借助玛德莲开启记忆之门,杨佳娴常在写作中回顾来时路,勾勒岁月形塑出来的灵魂轮廓。但不是忆童年,她不太爱写故乡高雄,一如朱天心对童年所在的苗栗铜锣无法下笔;也不是悼念青春,因为人还在青春芳华。哀伤意象往往来自消逝的诸多情感,人事地物,不再回来的生活场景与生命风景。  这么说容易被误解,以为《玛德莲》是复制之前x年级的怀旧书写模式,喔,不是的,一如诗
期刊
2010年4月,来自法国的儿童绘本《走进生命花园》出版,作为启发绘本的新丁,它是普通的,因为系列里每一本几乎都值得品味;又十分特别,文与图的巧妙共振,让我们看到其中隐藏的希望与力量,让人印象深刻,也成为我每次说书都会推荐的一本。常常感慨,我与它,有着特殊的缘分……  今年年初,《星期三书店》摆在我的桌上,看上去似曾相识的画风,原来是奥利维耶·塔莱克的作品,也就是《走进生命花园》的画者,顿感亲切。慢
期刊
全年20个新品,总发货码洋超过5000万,平均单品码洋250万,平均单品销量8万册,提前一个季度完成年度业绩——这是80后出版人“一草”所带领的优阅图书编辑部(隶属中南博集天卷文化传媒)去年交出的漂亮成绩单。  由青春小说作家变身出版人  “一草”是笔名,现在这个名字比本名黄杨建更被业界及青春文学读者所熟知。在网络文学刚刚兴起的年代,网络成了很多年轻人施展自己写作才华的舞台,一草也投身青春文学的创
期刊
有一位作家曾经讲过这样一件事:有一回跟黄春明以及其他朋友聚会、聊天,说起自己现在正在写的剧本内容,黄春明马上讲了几个关于恒春、琼麻以及那个年代的细节趣事,都不怕被偷用。  好友尉天骢描述第一次跟黄春明见面的情形时说:那是《文学季刊》创办前一个多月,大家到姚一苇家中聚会。七等生说他有个朋友可以写作、很有潜力。黄春明见了面也不大说话,头低低的。后来大家聊开了,问黄春明,你在哪里读书?这一问不打紧,黄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