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几处注释之辨析

来源 :现代教师与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nanqu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备课中,我发现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对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几处注释有失慎重,很值得商榷。现列举如下。
  1.“若望仆不相师”之“若”作何解释
  原文:“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是也。请略陈固陋。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若望仆不相师”句,教材释为“如果您责备我不听您的劝告。”显然,“若”释为“如果”,表示假设关系。
  作为新课程标准的粤教版高中教材,释“若”为“如果”,这本来也无可厚非的。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与之相配套的,编者也完全是相同一套人马的《教师参考用书》,其译文中又将“若”译为“好像”了。作为教科书,如此作为,是有失慎重的。
  此处的“若”,到底是“好像”还是“若果”呢?
  参考其他教材可知,此处的“若”的确有多种解释。
  其一:释“若”为“好像”,此句译为“好像是抱怨我没有照你说的那样去做”。
   整段文字译为:像牛马一样替人奔走的仆役太史公司马迁再拜。奉告少卿足下:前不久蒙受屈辱写信给我,教导我谨慎地与人交往,并要着力利用自己的条件向皇帝举荐人才,这情意是十分诚恳的。您好像是在责备我没有采纳您的意见行事,而把它当作一般世俗庸人之言,其实我是不敢这样做的。请允许我大略地陈述一下我的鄙陋之见。久未复信,希望您不要责怪。
  持这种观点的有: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85年3月第二版),朱東润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7月第一版),朱振家主编《古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4月第一版)。阴法鲁主编《古文观止译注》(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第一版)亦作“好像”。
  王力等编撰,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在解释“若”字时,也只有“好像,如”义项,却没有“如果”义项。
  其二:释“若”为“如果”,此句译为“如果是抱怨我没有遵从您的指教”。
  整段文字译为:少卿足下:以前,承蒙您给我写信,教导我要顺应时世来处理事情,把推举贤人、引进才士当作责任。来信的辞意和语气诚恳而真挚,如果您抱怨我不听从您的指教,却随着一般人的意见而改变主张,我是不敢这样做的呀!
  持这种观点的有:刘盼遂、郭预衡主编《中国历代散文选》(北京出版社1980年1月第一版),《古文观止》译文(岳麓书社1987年1月第二版),《高中语文 必修五》(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
  其三:释“若”为“但是”,此句译为“但是你抱怨我没有遵从你的意见去推荐贤才”。
  整段文字译为:少卿足下:前不久承蒙您给我写信,教导我要谨慎地接人待物,以推举贤能、引荐人才为己任,情意、态度十分恳切诚挚,但抱怨我没有遵从您的意见去推荐贤才,而去附和俗人的见解。其实,我并非敢这样做。
  第四种:释“若”为“你”, 此句译为“你抱怨我没有遵从你的意见去推荐贤才”。
  这种译法似乎也不很顺畅。
  经综合分析,笔者比较认可第一种释义,即将“若”释为“好像”。因为它较符合原文意思,即是因为任安来信,其辞意和语气诚恳而真挚,司马迁从中推测出来的,是有任安文字作铺垫的基础上的推测,而不是随意性的假设。再则,从上下文的语义来看,释为“好像”也较为通畅,读起来不会别扭,其它几种译法似乎有些牵强。
  可见,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遇到这种文字有多种释义的现象,如果不加以甄别,就盲从一家之言,往往难以自圆其说。
  2.“意气勤勤恳恳”释义该如何表述才完善
  原文:“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是也。请略陈固陋。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意气勤勤恳恳”,教材释义为“情意诚挚恳切。”这样释义,就忽视了“气”之义了。其实,这里的“意气”是辞意和语气之意,因此,此句可以这样翻译:辞意和语气诚恳而真挚。
  3.“丘失明,厥有《国语》”之“厥”那种释义更准确
  原文:“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其中“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一句中的厥(jué),由于教材没有加注,其义如何理解,令人困惑。
  经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厥”有多种解释,取何种义,可谓莫衷一是。
  其一,释为“句首语气词。”如《古代汉语》,王力主编,中华书局出版;《古代汉语》,朱振家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4月第一版)
  其二,释为“连词,因而,于是。”如《高中新课标文言文全解》,张杭主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第2版。
  其三,释为“副词,乃,就。”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出版。
  而作为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却干脆不加注(详见新课标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P140,2004年第一版,2011年7月第14次印刷)
  “厥”,取哪一种义更为正确呢?先让我们分析一下。
  首先,“厥”字作“句首语气词”解,似乎缺少典籍依据。再则,由“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可知,“厥”可与前句之“乃”构成对称义,是有一定意义的,作“句首语气词”解似乎不妥。
  其次,“厥” 作“连词,因而,于是”解,不合语法规律。
  可见,“厥”作“副词,乃,就”解较为准确。因为动词前一般为副词,“厥”放在动词“有”之前,作副词较合理。
  作为语文教科书,我认为“厥”字很有必要加注,因为学生对其义不好理解。
  4.“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的注释令人费解
  原文:“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一句,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将“左丘失明”注释为“左丘眼睛失明。其事未详。”
  笔者认为,这种注释很值得商榷,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其一,注释的词义不当,令人费解。将“左丘失明”注释为“左丘眼睛失明。”等于没有解释,因为“失明”二字不需解释,其意自明。或者解释为“眼睛失去视力。”或者“眼睛坏了。”且失明,自然是眼睛失明,不会是耳朵,也不是嘴巴的失明,注释为“眼睛失明”,实在没有必要,“眼睛”二字纯属多余。我们可以说“你吃饭了吗?”,完全没有必要说成“你嘴巴吃饭了吗?”作为教科书都可以这样累赘啰嗦地表述,我们就很难要求学生说话作文用语简洁。
  其二,注释的内容不详,令人误解。“左丘失明”之“左丘”没有注明为“左丘明”,令人误解为“左丘”就是“左丘”。或者将之释为“称左丘为左丘等于后世称司马迁为马迁,诸葛亮为诸葛。”(上海古籍出版社,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篇第二册)。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我认为,司马迁在此这样表述,很可能是为句式整齐的需要,因为前后几句均为四字句。“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其三,注释的位置不当,避繁就简。“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一句,没有必要注释“左丘失明”,而应该注释“厥有《国语》”句。可以注释为“厥,副词,乃,就。”因为“厥”字的含义较为特殊,也较为陌生,不仅学生因为见得少而不好理解,就是老师也不一定拿得准,故而解释很有必要。
  此外,也可以把“《国语》”注释为: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
  通过以上分析,“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可以这样注释:“左丘,即左丘明。厥,副词,乃,就。《国语》,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相传为左丘明所作。”
  这样的注释,用语简洁而其意明朗,不会令人费解了。
  5.关于“乃有不得已也”中“乃”之释义
   原文:“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亲戚,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不得已也。”教材将“乃有不得已也”译为“因为他们有不得不如此的缘故”。
  我认为,教材这样的注解可能是没有直接解释“乃”的含义,也或许是将之译为“因为”了。总之,这样的注解就很容易被学生误解为:“乃”作“因为”解。其实“乃”并非解释为“因为”,而是作判断词,解释为“是,那是”。因此,教材这样注释更好:“那是因为他们有不得不如此的缘故”,或者译为“那是由不得已的形势造成的。”
  6.关于“故述往事,思来者”之“思来者”如何解释
  原文:“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思来者”句有多种译法,哪一种更符合原意呢?
  其一,偏重于人,即强调的是将来理解他的人。如,粤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五注释为:“期望将来有理解他们的人。”这是对原文的直译,与前一句“述往事”译为“记述过去的事迹”句式一致。“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整句的意思是:“这些人都是心中有忧郁苦闷,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记述过去的史实,期望将来有理解他们的人。”
  其二,偏重于事,即强调的是将来有人理解自己的心意。译为:“希望将来的人了解他们的志向(抱负,思想)。”或者“想让后世之人看到并了解自己的心愿。”
  “思”为动词的使动用法,即“使……认识、了解”,“来者”为“未来的人”或“后世的人”。
  这种译法似乎更为普遍,如颜师古注:“令将来之人见己志也。”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注释“思来者”:“意思是想让将来的人知己之志。”吴楚材、吴调侯选《古文观止》注:“思来者以作戒也。”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关心未来的人,以书遗之,使见己志行。”
  其三,译为:“想使将来的人作为鉴戒。”
  上述三种译法,哪一种更加符合作者的原意呢?
  通过分析可知,作者之所以列举的孔子、屈原等人,是为了证明一个实事,也就是司马迁的一个最大的心愿:人有磨难并不可怕,只要有理想和信念,就可以忍辱负重,坚忍不拔,以至实现自己的夙愿,完成自己的大业。而并非证明将来有理解自己的人。
  此外,有人将原文“此人皆意有所郁结”句译为“这些都是人们感情有压抑郁结不解之处。”笔者认为欠妥。“此人”应该是前文所列举出来的孔子、屈原、孙子等人,即这些人,且作句之的主语。这样理解才与后面的“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记述过去的史实”语意连贯。如果将“此人”译为“这些都是人们……”,“这些”作主语,就不能与后文“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记述过去的史实”这一陈述内容相连贯了,成了明显的病句。
  7.关于“思垂空文以自见”句的解释
   原文:“及如左丘明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思垂空文以自见”句,教材注解为:“意思是想到活下来从事著作来表现自己的思想。现,通'见'。”
  这样的注解由于太笼统,很令人费解。尤其是何谓“空文”,把握不住。不如这样注解更好:“想让文章流传后世以表现自己的志向(表露自己的本心)。垂:流传,使动用法。空文:即指文章著作。当时还不能以文章建立功业,故称空文。”
  8.关于“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一句的两处困惑
  原文:“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此句有两个问题引发出争议,令人困惑,难以定夺。
  一是“仆诚已著此书”句中的“诚”怎样理解。由于教材没有注释,而其配套用书的注解又很不一致,令人莫衷一是。
  如有释为“如果”的,有释为“副词,确实,的确,真的”的。
  “诚”,《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及《现代汉语词典》都有三种义项:真心,不虚伪;确实,的确;如果。
  “仆诚已著此书”之“诚”该取那种义项呢?
  首先,我们还是要从上下文整体意义入手来考虑。
  司马迁之所以不够忍辱负重,其目的是为了完成《史记》,其愿望是十分强烈的。而不是一般的假设,而是一种渴求,故将“诚”译为“确实,真的,的确”较好,这样更加符合司马迁当时的心情:之所以能夠在"肠一日而九廻"的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下来,是为了完成《史记》,作者意志坚定,非要现实夙愿,几乎没有什么假设的了。
  二是此句的意思存在两种相左的译文。
  其一是表已然状态,如译为“我现在真正的写完了这部书,打算把它藏进名山,传给可传的人,再让它流传进都市之中,那么,我便抵偿了以前所受的侮辱,即便是让我千次万次地被杀戮,又有什么后悔的呢!”
  其二是表将来状态,如译为“我确实想(如果)写完了这部书……”
  这两种译文哪一种更接近实事呢?
   综合多种史料分析,《报任安书》应该写于征和二年。《汉书》的作者班固和《昭明文选》的编者肖统等,都主张司马迁作《报任安书》是在任安从益州刺史任上因罪下狱之后。隋、唐、宋、元各代学者均未对比说提出异议。而当时的《史记》尚未成书。
   由此可知,《报任安书》是在《史记》没有完成的情况下写的。即是说,此句的原意应该表示将来状态,译为:“我确实想写完这部书,把它藏进名山,传给可传的人,再让它流传到都市之中(社会上)……”
  9.原文“通邑大都”如何翻译更好
  原文:“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其一,教材注释“通邑”为“四通八达的大城市。”显然,此处之“通”,作名词,四通八达。
  其二,“通邑”释为“流传与大小城市之间。”通,作动词,流传。
  如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142页)注:“通,流布。通邑大都,意谓能使己书流传于邑与大都。”《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282页)“通”条目③注:“畅通,没有阻碍。司马迁《报任安书》:'通邑大都。'(邑:城镇。都:大都市。)”吴楚材、吴调侯选《古文观止》注:“广之邑都。”
  以上都将“通”作动词解,理解为“畅通、流传”,“邑”与“大都”并列,意为“大小城市”。这种释义,我们可以找到依据,如苏洵《六国论》“小则获邑,大则得城”。“邑”有“小城市、小城镇”之义。再如《荀子•富国》“田畴秽,都邑露”。(邑,小城市;都,大城市)。“邑”常与“都”相对。
  故而“通邑”如何翻译好,很值得商讨。
  依据原文句子的结构特点,此种注释十分令人费解。因为原文“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其中“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三句均为四字句,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一气呵成。分析其句式特点,“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均为动词短语,其中的“藏”“传”是动词,据此“通邑大都”也应该是动词性短语,“通”作动词用。但依据教材的注释“通邑大都”却是并列结构的名词性短语,“通邑”与“大都”同义,均为“大的城市”,就缺少了支配它的动词。联系上下文似乎也补不出一个相应的动作性词语,这就造成了前后句式的断裂和理解上的含混。可见,为使这种解释使整个句子的结构前后一致,还是将“通邑”释为“ 流传与大小城市之间”更好。
  其实,还有另外一种理解。如王力先生将“传之其人”与“通邑大都”合为一句,并在“通邑大都”前补上介词“于”,使之成为介词短语置于“传之其人”之后。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注:“即传之其人于通邑大都。通邑,大邑。”从文意上看,这种解释也是恰当的。教材的注释与王力先生的注释是一致的,只是教材的注释没有作相关的详细说明,太笼统,因而极易造成阅读者理解上的困惑。
  值得注意的是,教材的注解为“四通八达的大城市。”显然,此处之“通”,作名词,“四通八达”。然而,其配套教学参考书的译文为“流通到四通八达的大城市”,很是令人疑惑,“通”是动词“流通”还是作名词“四通八达”?
  作为教材,笔者认为还是少一些模棱两可的释义为好。
  为此,“通邑大都”这样注解:“流通到大小城市(社会上)。通,流传;邑,大都,均为城市。”
其他文献
[摘要]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的结课环节同课堂导入同样重要,不容忽视。好的课堂结尾犹如画龙点睛,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总结重点、理清脉络、加深记忆。课堂教学的结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能引导学生进入“课虽终而趣不尽,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意境。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愉快结课;方法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仅有精彩的课堂导入是不够的,课堂的结尾环节同样重要,不容忽视。好的结尾犹如画龙点睛,可以
期刊
大家都知道,化学知识有很多都是需要記忆的,化学是理科中的文科,但是要记忆这些知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确实是困难的事情,那么怎样才能够轻松的记忆化学知识,并能保持长久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记忆的原理和方法吧。   1.理解是记忆的基础  首先要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找出关键词,找出内在联系及规律,然后记忆关键词和这些带有规律性的知识。大家在学习记忆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化学
期刊
[摘要]利用讲学稿将预习提前,预设目标要与动态生成目标相契合,明确而具体。语文讲学稿的“课前预习”设计要注意知识结构的梳理,语文讲学稿的“课堂学习”“课后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语文讲学稿的设计形式要富于变化。  [关键词] 讲学稿;语文教学;形式变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也层出不穷,如“学案”、“导学案”等。如果追本溯源的话,大概都可以追溯到东庐中学的讲学稿。 讲学稿是集教案、
期刊
近年来,大力发展、不断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成为全社会关心的问题。教育部十六号文件指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方向,要以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同时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在大力强调高职教育要培养实用型、技术型人才的今天,作为公共基础课的语文教学受到了较大冲击,部分高职院校确实存在语文教学不受重视,教师观念滞后、教法陈旧,学生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变化,发展畜牧业是适应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从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来看,畜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然而我国畜牧业发展的时间还不够长,各个地区的发展水平差距比较大,这就要求我国的畜牧业须看清目前的发展形势,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畜牧业发展规章制度。同时,也需要我们看清畜牧业的发展形势。  【关键词】发展现状 发展趋势 大好前景 存在问题  
期刊
【摘要】作者根据多年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实践经验,提出了在该领域内实用、有效的三项指导原则:从简、规范、注重细节,以达到工程实践追求高效、规范、简约的目的,对工程技术的其它领域具有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 网络应用技术 工程技术 实践原则 技术规范    工程技术的原则区别于理论研究原则,不是一定要高精尖;同时也区别于市场原则,不是新奇贵。工程技术应用永
期刊
【摘要】药剂学是中药制剂、药物制剂以及药品营销等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生就业后从事本行业的工作质量。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培养他们创新思维的能力将会对学生能否进行药物生产和调配等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关键词】中职教育 药剂学 教学体会    药剂学是一门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的综合性技术科学,它的理论性、综合性、专业性和
期刊
【摘要】棘轮效应,就是当人获得了一件宝贵的东西,就会去追求另一件同等尊贵的东西与之匹配。由于棘轮效应使得学生生活越来越奢侈,为了摆脱棘轮效应的影响,养成艰苦朴素的美德,就需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  【关键词】棘轮效应 人类欲望无限性 月光族     商朝的末代王殷纣王曾经获得了一双象牙筷子,纣王非常欢喜,就将它用来吃饭。殷纣王的叔父箕子见到之后十分忧心,便去劝谏殷纣王将那双象牙筷子收
期刊
备学生是备好一节课的前提,更是上还一节课的基础。是每一位教师必须研究的课题。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并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教师在研究教材的同时,还要分析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合理采用适合学情特点的教学方法,设计适应学生个性、能力发展的教学内容,以及对学困生应采取的补救措施等。教师通过备学生,加强备课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而优化教学过程,发展学生潜
期刊
【摘要】随着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使职业教育能够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步伐,改革传统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已是必然。随着我国机械产业的迅速发展,这就需要培养一批符合机械制造、模具与设计、数控加工等工程技术人才及一大批中高级技工和熟练工人。面对市场需求和挑战,职业学校应加快发展,担当起培养中高级技工和熟练工人的职责,为机械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基础。  【关键词】机械专业 教学改革 职业素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