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析诗歌中的情感

来源 :语数外学习·高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dewei66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言志”。诗人的感情是丰富的。也是复杂的。正因其丰富,所以令读者荡气回肠;正因其复杂,我们才有必要归类研究。
  
  一、月是故乡明——思乡怀人
  
  古人是安土重迁的,即使迫不得已远走他乡,最终也要落叶归根。由此形成了一种“乡土情结”,故乡、思乡、家园、家等也就成了诗人们精神的寄托之所。故乡,诗人精神的归宿。
  (2009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寄远
  杜 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这两句写正值客心孤寂之时,忽见红袖凭楼的情景时,一下子联想到家人也在盼望自己归来,于是思家之情更加浓重。(或红袖的悠闲和客心的孤回形成鲜明的对照。越发衬托出旅思的凄凉,进一步触发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解析】思乡的具体内容无外乎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和闺中怀人。拿到一首诗,通过题目和内容我们大体能够了解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题目是《寄远》,诗句中又有“客心”二字,可见其是抒发思家之情的。
  前两句分写舟行所见水容天色。“漫悠悠”,见水面的平缓、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空寂。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容与,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寂。“水面漫悠悠”,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时的景象。过了一会,风变紧了,云彩因为风的吹送变得稀薄而轻盈,天空显得高远,空气中也散发着秋天的凉意。“欲变秋”的“欲”字,正表现出天气变化的动态。从景物描写可以感到,此刻旅人的心境也由原来的相对平静变得有些骚屑不宁,由原来的一丝淡淡的孤寂进而感到有些清冷了。这些描写,都为第三句的“客心孤回”作了准备。
  在客心孤迥之时。意绪本来有些索寞无聊,流目江上,忽然望见岸边的江楼上有红袖女子正在凭栏遥望。精神为之一爽,羁旅的孤寂在一时间似乎冲淡了不少,对旅人有所触动而引起种种的联想。
  
  二、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忧国伤时
  
  中国古代的文人,多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因此,诗文中多表现出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愤恨,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等感情。
  (2009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
  岳 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答案】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解析】这首词创作时代比大家耳熟能详的《满江红·怒发冲冠》一词略早,写于岳飞出兵收复襄阳六州驻节鄂州时。
  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想当年”三字点题。“花遮柳护”四句极其简练地道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荣。“珠翠绕”“笙歌作”,极力写作了歌舞升平的壮观景象。写北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与上段歌舞升平的景象强烈对比。“铁蹄满效畿,风尘恶”二句,花柳楼阁、珠歌翠舞一扫而空,惊心动魄。
  过片处是两组自成问答的短句。“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战士浴血奋战,却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交迫,无辜被戮,却死无葬身之地。作者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这远非“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新亭悲泣,而言下正有王导“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之猛志。最后三旬,作者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眼前他虽然登黄鹤楼,作“汉阳游”,但心情是无法宁静的。或许他会暗诵“昔人已乘黄鹤去”的名篇而无限感慨。不过。待到得胜归来,“再续汉阳游”时,一切都会改变,那种快乐,唯恐只有骑鹤的神仙才可体会呢!词的末句“骑黄鹤”三字兼顾现实,深扣题面。表示今日“靖康耻,犹未雪”,未能尽游兴,“待重头收拾旧山河”后,定再驾乘黄鹤归来,重续今日之游以尽兴。乐观必胜的精神与信念洋溢字里行间。
  
  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寄情于山水
  
  社会的安定、经济的繁荣给一些诗人提供了悠闲生活的物质条件。使山水田园诗盛行。另外,统治阶级提倡佛老,也造成一种特殊的政治生活局面:面对那些求仕困难的文人。由隐而仕往往是一条“终南捷径”:对那些有高官厚禄的文人,由仕而隐,既不影响生计,甚至可以边仕边隐,名利双收。此外,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发展,也促成隐逸思想的流行。
  (2008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山居即事
  王 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案】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解析】王维大约四十多岁以后就开始过着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最初隐居终南别业,后来在蓝田辋川得到宋之问的别墅,生活更为悠闲,“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并吃斋奉佛,“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
  王维善于描写自然景物,或以素描见长,或以刻画见工。既然是“山居”,那么必定是“寂寞”的。只有一个人静静地面对落日:“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紧接着写竹子的苍翠和红莲的可爱;薄暮时分,渡头升起炊烟,这时出现了繁忙热闹的气氛,采菱角的人们纷纷归来。
  诗中所描绘的山林中薄暮的景色,以及游离于现实之外的悠闲情调,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
  
  四、松柏有本性——托物言志
  
  文人是清高的,奉行“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处事原则。他们效仿古人,追求一种精神上的高贵;他们羡慕同时代的高人,以能与之交往而自豪。
  (2009年高考全国卷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
  姜 夔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7):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案】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赞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一:这种说法不确切。此诗描绘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的赞赏。“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解析】此诗不仅描绘了一幅精雅、清幽的石湖图卷,而且传达出画笔难于表现的情韵。可以想像姜夔当年是坐船造访石湖的,“桥西一曲水通村”,自然是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色,同时也自远渐近,显现出范氏别墅的方位。湖上烟波浩渺,湖岸林荫繁茂,凭什么来认得“水通村”呢?“岸阁浮萍绿有痕”,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边滞留着绿色的痕迹。便是村中平静的池塘时飘流出的浮萍。这正像武陵渔人发现水上漂流的桃花而寻到桃花源一样。“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个多么深邃的所在。
  “家在石湖人不到”,这自然是说范成大别墅的远绝烦嚣,实亦是对范品格的称颂。范成大以廊庙之才,归隐江湖之上。他在朝时。希望能为恢复中原而竭智尽忠。但不得孝宗的信任,御史便挟私憾攻击,于是他落职退隐江湖。他视富贵如浮云,惟恐缁尘再染素衣,所以“家在石湖人不到”。这“人”应该是指那些趋炎附势的人。能做到“人不到”。足见操守清介,志在遂初。因而他能在退隐中怡然自乐,沈醉于自然美景中。“藕花多处别天门”,专开门户在荷花繁盛的地方。是何等的雅人深致!三四两句,写景实即写人,写人的品格、胸襟、情趣。
其他文献
要学好语文,首要是打好字词基础。高考字音字形题考查的就是语文基础。2009高考字音字形的考查要求承袭以前:①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②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形。“常用”两个字的限制,缩小了字音字形的考查范围,降低了难度,暗示考生和老师们在高中冲刺复习阶段,不要关注那些生冷的字词,不要在意那些繁难字,而要把目光集中到常用字词上。但是许多考生复习时还是感觉困难重重,或无从抓起。  其实课本正是坚
期刊
文章的语言,如同一件外衣,无论优美生动,还是简约深远,抑或风趣幽默,都可在不同程度上给文章增添美感,凸现你的个性,那么,如何给文章打造一件绚丽的外衣呢?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妙用词语,让你的语言动起来。    词语生动增文采。在不同的语言情境中精心选用一些形容词、动词、数量词或成语,可以增强文章的形象性表现力,形成一种整齐和谐美,达到字字珠玑、珠围翠绕之效。例如:    1 “黄昏
期刊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观念。所谓“天”并非指神灵主宰,而是“自然”的代表。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在道家来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天人合一,强调将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和谐境界。儒家很早就认识到了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把天、地、人三者放在一个大系统中作整体的把握,强调人类应该尊重自然,合理、
期刊
一、(15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加点的字读音各不相同的一组是  A 点(缀) (辍)学 (啜)泣 拾(掇)拾(掇)  B 针(灸) 内(疚) 灵(柩) (咎)由自取  C 船(舷) 炫(耀) 琴(弦) (玄)妙绝伦  D (竣)工 挑(唆) (逡)巡 怙恶不(悛)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惬意 装潢 万里平筹 各行其是  B 安详 彩排 真知灼见 改弦更张  C 扫
期刊
“喜新厌旧”是人们的普遍心理,考场作文要粘住阅卷老师的目光,选材新、立意新、结构新固然重要,但语言的鲜味也必不可少,一篇文采飞扬的文章,必然会受到青睐,得到高分。那么,怎样写才能使文章有鲜味呢?  一、移用行语。即打破行业界限,把有着行业色彩的术语巧妙移植到特定语境中,使语言妙趣横生。如:  【例1】阳光照进树林,满园都是平平仄仄的乌语。(诗词术语)  【例2】老师一串串脚印板书在弯弯的小路上。(
期刊
说明文思路严谨,用语规范。简短的句子往往蕴含丰富的信息。浮光掠影地阅读根本不能深入文本,把握核心。考场说明文短小精悍,怎样切入其中,在最短时间理清关系,把握结构呢?下面以一篇文章为例,展示具体剖析的过程。    声音语  陈望道    声音语是由声音和意义两个因素结合构成的,自然离开了声音便不能存在,缺了意义也不能成立。但声音和意义的关系,却不像“态势语”那样的直接。如说骑马拴马,在“态势语”是将
期刊
高考语文总分150分,全国各省市试题包括作文在内的主观性试题,都最少占到三分之二的分数。不少考生语文成绩不理想,大多与主观性试题得分不够好有直接关系。而语文主观性试题之所以答得不好,是因为考生答题时,粗枝大叶,看不准试题,所答非所问,答案不知所云,或者答案粗糙,缺乏细腻感。要答好语文主观性题目,结合应考经验和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要谨记答题的=三个步骤。下面我们结合以2009年全国卷I为例来具体说明一
期刊
一、(15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A (恫)吓/悲(恸) 河(畔)/羁(绊) 人才(济济)/同舟共(济)  B 铜(臭)/星(宿) (诅)咒/(阻)击 螳臂(当)车/势不可(当)  C 编(辑)/舟(楫) 手(绢)/(圈)养 装(模)作样/(模)棱两可  D (沏)茶/堆(砌) (镌)刻/(隽)永 甘之如(饴)/(贻)笑大方    2 下列各组词
期刊
画家写生、摄影家摄影,总要选择一个最适当的立脚点,从最佳角度表现对象。写作与绘画、摄影一样,也要选择一个好的角度。叙述角度。也称视角,就是记叙者站在什么位置来看记叙对象,可分为三种: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第二人称视角与第一、三人称叙述的明显差异,就在于它的强烈的感情倾向。用第二人称视角行文,便于抒怀酝酿深情,增强情感的真实性,更易打动读者……  在运用第二人称写作时,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期刊
今年全国18套高考语文试卷中,有15套试卷考查了熟语。考查了六种常见错误类型:望文生义、误用褒贬、用错对象、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    一、望文生义    熟语具有意义的整体性,词义往往不是构成它的单个语素的简单叠加,因此不能仅从字面上去理解词义,也不能曲解其中的关键语素。  【例1】2009年5月9日,我国著名相声演员李文华老人溘然长逝,这让他的老搭档姜昆深感失之交臂,沉浸在极度的悲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