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中的探究题解法点拨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xud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文学类文本题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及答题规律进行梳理归纳,以利提高学生答题的速度和准确性。
  关键词:文本;探究题解;点拨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48 -01
  
  文学类文本中探究题的命题方式为课程改革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它方式灵活多样,又能考察学生的思辩能力,面对这种新题型,老师有必要为学生对这类题目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及答题规律进行梳理归纳,以便提高学生的答题的速度和准确性。
  一、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以及内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紧扣文本,尊重文本。
  探究性阅读讲求个性化认识,但认识不能超出文本这一基础,而是要立足于文本的探究。其次,探究还应建立在对事理的尊重,对规律的肯定的前提下。文本往往是客观事实的浓缩,它表现了对客观规律的认知。第三,作者的意图和艺术表现的实效应当得到尊重。
  2.选择合适的审视角度。
  同一部书,不同读者所获得的认识和启发不同,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审视角度不同。这就需要我们学会根据文本本身的内容多方位的联系,选择与文本关联较紧密的方面作为考察视点。我们确定审视角度的一个比较好的办法,就是换位思考,分别以不同的身份对文本进行审视,这样就比较容易实现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进行发掘。
  3.对文本进行多层面切割。
  一般说来,对一个文本我们可以对它作字面上的解读,这是浅层面的。可以联系文本产生的时代,对文本进行解读考查,看它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相对来说这就深了一层。这还不够,我们还可以联系个人生活经历和体验,对文本进行考查,看它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这就可以获得一些具有个性化的理解。除此而外,我们还可以把文本里呈现出来的人或事虚升到精神层面,化实为虚,这样就可能获得具有普遍适用的一般性意义。这样,我们就可以实现“从不同的层面发掘文本意蕴”的目的。
  4.有意识探讨内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民族心理,是千百年的文化传统的心理结晶或积淀,是整个文化圈的最深层的内容。优秀的作家往往以本民族文化作为自己的支撑点,把创作思想和文化价值取向深入地指向文化传统所蕴含的美德,通过对生活的挖掘和人生意义的揭示,展现了民族的人情美和人性美,也传达着一个民族在同社会命运、个人命运搏斗中的力量和坚强。阅读时我们就必须有意识地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使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得以进一步深入。
  如2006年重庆卷第19题:
  文章中说:“这是当今社会中村落的悲哀,而对于村落以外的人,是什么也谈不上的,或幸或悲。”这蕴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你怎样看待村落的命运?
  这是一道涉及民族文化的题目,文章内涵不深,对于理解没有太大的障碍,但是对于“融入”考生的“看法”这个问题,因其涉及表达,有一定的难度。作者的情感态度归纳出来后,考生的观点就不能与之无关。这个关联决定答题方向。要答出深度,不能仅仅在“同情”、“遗憾”、“迷惑”、“无奈”等观点上打转,有必要联系当前社会实际提出切实有效的措施,这也是探索个性化解读题的指向。
  二、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要求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进行分析。解题时要依据原文思路,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熟悉作者的情感态度,这就要求我们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性和抒情性语句,把握住这些,就能很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小说为例,因为人物形象的把握,作者对作品中人物倾注的情感的褒贬,是理解好人物形象和主题的基础。所以要搞清作者写了一个什么事,通过这个事体现了作品中人物的什么性格,表现了什么主题。
  三、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语文教学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任务,而这关键在于平时教师的引导。教师平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问难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不会发问,不敢质疑,这样的人往往因此而停滞不前,质疑则意味着进取与超越。因此,在阅读教学上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发问。
  2.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想象是创新的基础,是创造的源泉。想象是智力富有创新力的一个重要条件,它是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出新形象的过程。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 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没有创造。
  除了以上几点之外,我们在指导学生具体答题时,还应特别强调规范答题,用语简明。无论是描述性文字还是议论性文字,都要求精练而畅达。可能题目会提出一定的字数限制,即使没有,考试时间的约束也不允许考生信马由缰,长篇大论。所以,答题时三言两语必须点到要害。
  平时,我们要在指导学生对文本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多角度阅读、多层次阅读、比较阅读、有创意的阅读,发挥联想和想象,拓展思维空间,尽管会与作者的创作原意有些许不符,但只要符合文本或生活的客观实际,勇于批判继承,很好地推陈出新,也就成了一种“创新”。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在分析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教材特点,阐述了新课标下语法教学的重要性和特点,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使学生通过体验、感知、实践、参与和交流等方式来学习语言。  关键词:语法教学;重要性;特点;思考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18 -01    一、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的重要性  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规定,英语
范仲淹二岁而孤[1],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2]夜昏怠[3],辄[4]以水沃[5]面;食不给,啖[6]粥而读。既仕[7],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8]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9]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10]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11]。”   注释   [1]孤: 幼年失去父亲,现孤儿指失去双亲,无
摘 要:“活动单导学”是一种以学生“活动”为主要组织形式的新型课堂模式,不仅适用于文化课课堂教学,同样适用于体育课教学。本文主要阐释了“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体育课堂实施的目标与措施。  关键词:活动单导学;体育课堂;目标;措施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64 -01     “活动单导学模式”就是以“活动”为中心展开的一种教学方式。教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我们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应重视情感教育在教学活动的作用,注意有意识去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让情感教育成为教学的催化剂。利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素质教育;数学教学;情感教育  中国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54 -01     善于运用情感教育于数学教学之中,不仅是对数学
摘 要:本文结合现阶段师范英语的教学现状,指出分层次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语言知识和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实施英语分层次动态教学模式,因智分层,因材施教,有区别地制出教学目标、教学要求,设计教学内容,控制教学进度,促进每个学生在最合适自己的英语学习环境求得最佳的发展。  关键词:分层教学;因材施教;英语教学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
摘 要:化学新课导入常用的方法有:实验导入法;温故知新法;故事导入法;趣味导入法;激趣导入法;情景导入法等等。  关键词:化学导入艺术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37 -01   一、“实验”导入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导入法当为新课导入的最佳方案。如在化学起始课中教师先做几个有趣的化学实验:从而激发他们兴趣,调动起他
摘 要:  新课改形势下,教师应该注意关注学生这一教学主体,关注课堂教学,备好备足教材和学生,通过优化课堂教学,优化评价方式等途径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只有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新课改;优化;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09 -02     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英语教师一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部分主观性强,灵活性大,令不少考生望而生畏。据有关资料统计,历年考生在这类试题上得分均不理想。文学类文本阅读难的原因还在于其内容蕴含的文化品位高和文化含量大。考生背景知识与其有相当距离,常常研读不深不透,因而得分低。本文试图通过对江苏省2004-2009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的对比分析,为师生备考提供建议。    一、江苏省历年语文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的特征      通
摘 要:激发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入“源头活水”才能在语文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激发情感;思维;主体性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45 -01   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感,注重问题设计,激活学生思维,引入“源头活水”,向生活领域拓展,引导学生自学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走进课堂。  面对新教材,新课改,新教
摘 要:个性化备课概念的提出更多的是对集体备课弊端的一种拨乱反正。然而审视课改形势下的个性化备课,无论是下载教案式的“备课”,还是“收集”式的备课,都不是真正的个性化备课。个性化备课应从原始阅读开始。原始阅读,即教师不借助任何的资料阅读文本,理解文本。但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排斥资料的查找,与课堂的生成、生态课堂也并不矛盾。  关键词:个性化备课;集体备课;原始阅读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