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尖高手都是利他主义者

来源 :读者·原创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hdgc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0%的人都是索取思维


  “价值交换”是一个我在大一时就听过的词。
  那时网上常常有励志鸡汤说,不要把太多精力放在人际关系上,因为人际关系的本质是价值交换,所以应该把更多精力放在自我提升上。
  这句话我听进去了,也一直在践行。但是我最近才发现,如果只把它当作一句鸡汤来用,那么我们对这个思维模式的理解实在是太过于肤浅了。
  之所以会有这个感悟,源于我陆陆续续收到了很多读者的留言。有的留言看了非常想给他解答疑惑,而有的留言看了心里就很不舒服。于是我开始思考,这个现象背后的本质是什么?
  于是,我把那些让我不舒服的留言全部重新看了一遍,发现了一个共同的特征:他们心中只有自己。
  那些留言中这样的话语比比皆是:“对我有大的帮助”“对我很重要”“我读不进去,能不能为我做个视频”……
  这些留言的背后,都有一个大大的“我”字。他们的逻辑都是“这件事对我很重要,这件事对我帮助很大,所以你务必要帮我”。
  可是对你来说很重要的事,跟我有什么关系呢?
  从基因上来说,我们每个人都倾向于利己,都希望向他人索取更多价值。那么,他人为什么愿意给你提供价值呢?
  可惜这个道理,太自我的人是很难懂得的,因为他们的世界里从来没有别人,只有自己。
  我自己就做过这样的蠢事。
  我加入过很多优秀社群,但是很少主动发言,只有需要帮助的时候才在群里说几句。后来明白了“价值交换”这个思维模式之后,我惊出一身冷汗—原来我一直在向别人索取价值。
  如果人人都像我一样只会索取价值,那么谁来提供价值呢?没有人会愿意单方面提供价值,除非你也同样提供价值给别人。
  现在我只要有空,就会在群里踊跃发言,帮了很多人;有的群友为了表达感激,也给我提供了很多有用的帮助。

为什么要主动提供价值


  有一本书叫《自私的基因》,它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我们只是基因的载体,即使我们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利他行为,但最后的本质都是为了利己,都是为了基因的不朽。”
  在你向别人索取价值的时候,别人也想着怎么从你身上索取价值。所以,我们必须要给别人提供价值,别人才可能给我们提供价值—这就是价值交换。
  你可能会想,万一我给这个人提供了价值,这个人不给我提供价值怎么办呢?
  這就涉及一个心理学理论,叫作“互惠心理”。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大部分人在心理上都有一种不愿意亏欠别人的感情倾向。我们一旦受惠于人,就会有一种亏欠对方的压力。如果能够及时回报对方的恩惠,则会从这种心理重压下得到释放。这种心理可能源自原始人类在狩猎时代的合作互信。
  如果有人帮助了你,而你不帮助他,下次你遇到危险,他也不会再帮你。于是,没有互惠心理的原始人类就慢慢灭绝了,只有那些拥有互惠心理、互相帮助的原始人类才能在漫长的进化中活下来。
  这是一场关乎生存的博弈,放在今天仍然适用。
  前两天看到著名商业咨询顾问刘润先生的一篇文章,写得非常好,写出了商业的底层逻辑。
  刘润说:“判断一个项目有没有机会成功,首先要看这个项目有没有创造‘价值空间’。”
  什么是价值空间?
  打个比方,假设你发现了一个商业模式,能够赚15亿。你能够抽出5亿分给消费者,再抽出5亿分给你的合作伙伴,最后还剩5亿留给自己,这就是有价值空间的好项目。
  如果你有这样的好项目,每个人都会希望你成功。
  但如果你无法给消费者和合作伙伴提供任何价值,相反还把人家当傻子,想从人家那儿榨取价值,这样的商业模式注定不会长久。
  只要你能够给别人提供巨大的价值,每个人都会盼望你成功。

如何做好价值互换


  首先,要时时留心,养成价值互换的思维。价值互换这个法则几乎无处不在,慢慢养成价值互换的思维,你的路才会越走越顺。
  其次,光有价值交换的思维还不够,你还要做一个主动给予的人。
  举一个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例子。有一次,我在微信公众号的文章里写到希望有机会和大家一起学穿衣搭配,文章下面大多数留言都是问我如何学习搭配,只有一条留言异常醒目—他分享给我关于男生如何穿衣搭配的14节视频课程。对,他在主动给我提供价值。
  如果你是一个普通人,不能给别人提供太多有用的帮助怎么办?
  第一,加入优秀社群,多输出,多服务。
  比如在一个学习社群里,每次老师讲完课都有一位小伙伴主动把语音合成在一起,甚至还有小伙伴主动把语音转成文档发给大家。
  这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做法:优秀的圈子本就难得,在这里建立你的人脉,是最划算的提升人脉的方式。
  第二,提供财富价值。比如给作者的文章打赏,比如去报某个优秀博主的课程。
  很多人会说,这种行为就不纯粹了,难道人与人之间就不能不谈钱吗?
  可以呀,你能提供其他价值也可以,问题是你能给对方提供对等的价值吗?不要觉得这很俗,财富价值是最实在的价值,没有人会拒绝。
  如果你既无法输出价值,又不想支付金钱,还有一个技巧非常管用。
  有很多牛人到了一定层次已经不缺钱了,这时有一件事他们非常在意,就是自我实现。如果你能给牛人提供这个价值,他也会欣然帮助你。
  要怎么做呢?千万不要摆出一副“你就应该帮助我”的架势。谦卑一点儿,夸奖一下对方,然后表达自己的疑惑,仿佛一只迷途的羔羊需要被牛人的光芒照亮一般谦逊。
  这种求教的姿态其实人人都很受用。在我的文章留言里,很多读者就是这样做的。他们首先肯定了这篇文章的价值,然后告诉我这篇文章对他有哪些启发,最后提出自己的一些困惑,含蓄地索取价值。
  我就会自我膨胀,毫无保留地分享我所知道的一切。
  最后用刘润的一句话作为结尾:“顶尖高手都是利他主义者,他们总是想方设法地给,而不是想方设法地拿。”
其他文献
柿子树是种古老的果木,梁文帝说,柿子“悬霜照采,凌冬挺润,甘清玉露,味重金液”。他的儿子武帝“疾久口苦,索蜜不得,再曰:‘荷荷。’遂崩”。他若是有个柿子吃,必慰病怀,死前可能不会“荷荷”叹息了。  柿树都要嫁接。有一种叫软枣的树,总是成为它的母身,虽然一体,不过界限分明。软枣的学名叫“君迁子”,自己也结果,跟枣没关系,就是柿子的小样儿,涩得无法下口,等到秋冬成了果干,才有甜味。  “桃栗三年柿八年
期刊
狸狸:去年冬天,是我成为老师的第一个冬天。那天午休结束后,走在去学校的路上,发现好多老师都在看我,还有老师急匆匆地说:“杨老师,你快点去,你们班的学生到处找你呢!”我第一个想到的是有学生打架,于是我不自觉地加快了脚步,焦急地朝办公室走去。刚走到楼梯口,我发现学生们整整齐齐排成一排,带头的学生笑嘻嘻地说:“杨老师,生日快乐!我们不知道你的生日具体是什么时候,但听你说过生日是在冬天。今天天气很好,我们
期刊
一  现在一提起旅行,好像到访过的国家数量与偏僻程度,自然形成了一条“鄙视链”:欧美游的瞧不上东南亚游的,喝南极冰块浸威士忌的瞧不上在米其林餐厅里“咔咔咔”拍菜的。  但是旅行者们都认为:旅行使他们成为更美好的人。  他们集体挥毫泼墨,写下了诸如《再穷也要去旅行》《不顾一切去旅行》《死在路上也不错》《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等极具煽动性的文章,来告诉还在原地的人们:饭吃不上不要紧,旅行是人生
期刊
期刊
时下流行很多“当代年轻人的选择”:玩无人机,体验VR设备,cosplay,跳伞,潜水,拼高达,到世界各地旅游……  看起来很美好,比我年轻的时候美好多了。  不知道你留意到没有,所有的这些选择,都是消费。也就是说,这些是只要你有钱、有时间,花点精力,就能够“享受”的事物。这当然是好事,至少说明社会富足了许多,大家的生活都在变好。但如果把这些当成全部,那就未必是好事了。  什么是消费主义?就是让你去
期刊
每个人就像一棵树,扎根在一个环境中,用根须汲取营养,用叶片迎接阳光,影响着环境,也被環境影响。  当一棵树被连根拔起,移至他乡,扯痛的不只是断掉的根须,文化、语言、饮食习惯、天气……都有可能“水土不服”。  跟随落户美国的女儿远赴他乡的父母,斩断与周围的一切联系,唯一的乐趣就在于喂饱女儿一家三口;从东北到北京、再扎根成都的女孩,告别北方的干燥开阔,重新适应西南盆地的阴冷潮湿。  此间与故乡,回忆和
期刊
去年这个时候,我刚刚从北京搬到成都。两人一狗,各种生活用品,一股脑儿塞进租来的小轿车。开了3天,汽车驶进一个散发着麻椒味道的老小区,我们等不及把东西搬上楼,就先去楼下的“苍蝇馆子”要了一盘小炒肉和一盘炒青菜,吃得满嘴流油。  我的老家在东北的一座小城,与首都的纬度相差并不大。北漂6年,老家天黑时,北京的夜幕也正在落下;老家入冬了,北京也开始降温;老家人吃锅包肉、酸菜粉条、地三鲜,北京也随处可见好吃
期刊
谁也没想到,一粒粒小小的来自非洲的神秘果实,竟然会一路漂洋过海,风靡西方,不仅成为人们居家旅行必备之良品,更是飘香千余年,与社会发展“齐头并进”,并由此衍生出丰盛的文化。  咖啡,缘何拥有如此巨大的魔力?  如果把咖啡放在世界版图上来看,答案似乎变得明朗起来。一种食物如果想在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必须要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可塑性,就像比萨里的配料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随心添减,寿司里的食材可以依据时令大胆创新
期刊
一  广袤的湿地公园里有一座拱形桥,栏杆漆成了红色。  今天是我爸的生日,他已走了两年多了,想他的时候,我就会到桥上走走,找些回忆。爸活着的时候,常在这座桥上看着这片园子。桥下的水直通海里,浩渺大水,一望无垠,与天相连。  那时,我爸刚过75岁,瘦瘦的,身体尚好,没有大病。有一天傍晚,他突然给我打电话,用孱弱的声音对我说他得心脏病了。晴天霹雳,我急忙打车回家。我爸说,他心跳慢,每分钟只有三四十次,
期刊
设想一下,现在是星期一早上9点55分,每周员工例会将在5分钟后开始。你对这次会议的召开是已经胸有成竹,还是感到惶恐,甚至想临时取消会议?如果你的答案是后两者之一,那么是时候调整你的心态了。  汤姆·福勒是美国众多公司的会议顾问,以下是他讲述的如何使一个会议获得成功的秘诀。  1.规划会议  在会议前一天,把议程发送到每个与会人员的手里。每个人都应该明白这次会议的目的是什么,他们应该做什么准备。“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