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杯内有乾坤

来源 :读者·原创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谁也没想到,一粒粒小小的来自非洲的神秘果实,竟然会一路漂洋过海,风靡西方,不仅成为人们居家旅行必备之良品,更是飘香千余年,与社会发展“齐头并进”,并由此衍生出丰盛的文化。
  咖啡,缘何拥有如此巨大的魔力?
  如果把咖啡放在世界版图上来看,答案似乎变得明朗起来。一种食物如果想在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必须要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可塑性,就像比萨里的配料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随心添减,寿司里的食材可以依据时令大胆创新,咖啡的风味和做法也可以因时因地不断探索。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不管好奇心有多大,咖啡杯都能容得下。


“火烤咖啡”


  在乌克兰西部城市利沃夫,有这样一间远近闻名的“咖啡工厂”。说是咖啡工厂 ,其实是一间兼具烘焙、制作和销售功能的咖啡专营店。不算太大的店里,供应着30多种咖啡。还没走进店内,就有一股焦香浓郁的气味在空气中弥散,如同缠人的小仙子般向来往的行人伸出纤柔的手臂,仿佛热情地邀请大家留步,入内品尝一番。
  进了店里,才知别有洞天。工作人员会给每人发一顶矿工戴的那种安全帽,指引大家朝一条黑漆漆的甬道走去。甬道不长,直通地下,只是头顶的空间被骤然压缩,这才知晓安全帽的用途。越往下走,灯光越昏暗,只有咖啡的香气氤氲环绕,在前方引路。如果你觉得这是一座“咖啡矿”,那可真是想错了—咖啡是植物的果实,只长在树上。本来只是想喝杯咖啡提提神,怎么是一副要地心探险的架势?
  事实上,这里是世界上唯一一家以矿场为主题的地下咖啡馆。在这里,最有名的是一款“火烤咖啡”。
  在漆黑一片的地下甬道里,眼睛尚未习惯周遭的黑暗,咖啡师忽然走了过来,把一个盛着咖啡的不锈钢杯子“砰”的一声摆在你面前,然后从口袋里抓出一大把白砂糖,哗啦一下全都撒进杯中。就在你不明就里的时候,他忽然举起手中的喷枪,反反复复地炙烤着咖啡液的表面。杯子里的糖迅速燃烧起来,你的脸被火光照得亮堂堂的,不锈钢杯子被火光照得亮堂堂的,融化的白砂糖颗粒也被火光照得亮堂堂的,而制造这一切的咖啡师一直站在黑暗里,整个场景色彩浓郁得如同一幅伦勃朗的油畫。整个过程行云流水,迅速得让你甚至来不及给相机定焦,只能在心里拼命地按下快门。
  除了火烤咖啡之外,这里还提供其他名目繁多的咖啡,比如“早安”“夜晚”“下雨时节”,甚至还有一款咖啡叫“恋人”。用来盛装“恋人”的是一个很大的杯子,恋人们需要轮流喝。一个讨巧的创意,仿佛使了个无关痛痒的小心计,却在不经意间提升了恋人间的亲密度,想想也是够浪漫的了。

在咖啡上作画


  爱尔兰是威士忌酒的故乡。这里的人们把威士忌酒大胆地融入热咖啡之中,于是有了令心情放松、使眉头舒展、让脚步放缓的爱尔兰咖啡。不过爱尔兰人的创意并未止步于此,在都柏林,就有这样一家咖啡馆,咖啡师们将咖啡上漂浮的奶泡当成画布,用糖浆、巧克力粉和彩色糖珠大胆作画。
  名为Beanhive的这家咖啡店里,只容纳得下4张紧凑排列的桌子,窄窄的楼梯通往地下室,那里是仓库和厨房。尽管把空间利用到了极致,店内仍是人满为患,更多的人心甘情愿地坐在室外的长椅上耐心排队,期待着做一回芳香浓郁的梦。
  小小的咖啡店,承载着咖啡师们大大的梦想。
  爱尔兰的国花“三叶草”、牧场里的奶牛、俏皮的皮卡丘、“你好,都柏林”、一棵开花的树……凡是你想得到的图案和文字,都能在小小的咖啡杯中呈现。而那些你想不到的花样,咖啡师也能替你想到。如果客人没有预先指定图案,咖啡师们便会根据时间、心情和天气随机创作。明明点的是一杯平淡无奇的摩卡,却能让你在咖啡还没上桌之前,心中充满一种拆盲盒般的期待。把咖啡喝成艺术,是爱尔兰人所能想到的最日常也是最诚恳的浪漫。

这里的咖啡要慢慢喝


  土耳其的咖啡一律都是现煮的。精致的铜炉安置在摊平的细沙上,不见明火,全倚仗热度通过细沙一点一点攀升蔓延。“给我一杯咖啡的时间”,本来很平常的一句话,却因为土耳其咖啡自身的特质,在悠然与从容间,平添了一份浓郁的东方气息。其实想来,能有心情看咖啡粉末在水中浅浅地沸腾,也是一份内在的富足与雍容吧。
  土耳其咖啡是不滤渣的,所以心急喝不成,大口也饮不得,要待它静静地沉浮,分出层次分明的两层,才可啜饮。这个特点似乎很符合今日土耳其的精神气质,让坐在街边喝土耳其咖啡的人,自然而然地生出一种看尽世事沉浮、繁华更迭的沧桑感。
  用来煮土耳其咖啡的伊芙利克壶很小巧,煮出来的咖啡多半偏浓,所以咖啡总是搭配着一杯清水共同上桌。咖啡甘、醇、浓郁,清水淡、薄、纯净,彼此相得益彰,哪怕只是偶一浅尝,也能在记忆深处久久铭刻。
  对咖啡的热爱深深根植在欧洲人的日常记忆里。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后方供给不足,咖啡一杯难求,士兵们便开始尝试以大豆、青豆、大麦、决明子和蜂蜜为原料,制造代咖啡饮品。然而代咖啡饮品始终不是真正的咖啡,这份记忆,这段过往,终究还是苦涩的。
  如今,那些把减肥的心愿寄托在黑咖啡上的人们,把阿芙佳朵咖啡当甜品来吃的人们,以及早已把喝咖啡当作日常生活一部分的人们,很难想象面前这一粒粒毫不起眼的咖啡豆背后,竟然还有大段大段的前世今生可以讲给后人。
  所幸,我们带着好奇走向这个广博的世界,世界则以它的丰盛和多彩,还给我们一个紧紧的拥抱。
其他文献
如果你渐渐看到了世界的本来面目,那说明你长高了—很多事物你不再需要仰视,而是平视甚至俯视。  到了初中以后,慢慢会有一些学生意识到:老师可能不喜欢自己。  一位初中生的来信中这样写道:“我的科学成绩在班级中一直处于前列,但一次测试,我考砸了,只得了84分。最后一道填空题,全班只有两个同学算对了,我就是其中之一,但我忘了写单位,被扣了分。老师讲解试卷的时候,在全班同学面前很大声地说:‘某某,你是怎么
期刊
莎莎约我在北京东四地铁站旁的一家咖啡馆里见面。  莎莎是我表妹的同学,大学学中文,本科毕业3年,来北京1年,目前在一家电商网站做文案工作。  我知道,莎莎不会平白无故约我。果然,当我们入座,聊起彼此的近况,莎莎很快将谈话带入正题。她问我:“特特姐,听说你现在全职在家写作,怎么样,还好吗?”  我还没来得及回答,莎莎紧接着说:“我想把工作辞了,学你做自由职业者,全心全意写小说。你觉得我能行吗?”  
期刊
我来自西安,爸爸是名公务员,妈妈是名军医,他们都是温柔和蔼的人。填报高考志愿时,我妈说别走远了,我就填了西安本地的学校。  大学里我最要好的同学叫小涵,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临毕业时,小涵说:“房璐,和我一起去北京吧,你这辈子都没离开过西安,也该出去看看了。”我犹豫了,我舍不得小涵,也舍不得爸妈。小涵说:“等你混好了可以把他们接到北京去住,混不好大不了你再回西安呗。”  我回去找爸妈商量,我妈当然不
期刊
柿子树是种古老的果木,梁文帝说,柿子“悬霜照采,凌冬挺润,甘清玉露,味重金液”。他的儿子武帝“疾久口苦,索蜜不得,再曰:‘荷荷。’遂崩”。他若是有个柿子吃,必慰病怀,死前可能不会“荷荷”叹息了。  柿树都要嫁接。有一种叫软枣的树,总是成为它的母身,虽然一体,不过界限分明。软枣的学名叫“君迁子”,自己也结果,跟枣没关系,就是柿子的小样儿,涩得无法下口,等到秋冬成了果干,才有甜味。  “桃栗三年柿八年
期刊
狸狸:去年冬天,是我成为老师的第一个冬天。那天午休结束后,走在去学校的路上,发现好多老师都在看我,还有老师急匆匆地说:“杨老师,你快点去,你们班的学生到处找你呢!”我第一个想到的是有学生打架,于是我不自觉地加快了脚步,焦急地朝办公室走去。刚走到楼梯口,我发现学生们整整齐齐排成一排,带头的学生笑嘻嘻地说:“杨老师,生日快乐!我们不知道你的生日具体是什么时候,但听你说过生日是在冬天。今天天气很好,我们
期刊
一  现在一提起旅行,好像到访过的国家数量与偏僻程度,自然形成了一条“鄙视链”:欧美游的瞧不上东南亚游的,喝南极冰块浸威士忌的瞧不上在米其林餐厅里“咔咔咔”拍菜的。  但是旅行者们都认为:旅行使他们成为更美好的人。  他们集体挥毫泼墨,写下了诸如《再穷也要去旅行》《不顾一切去旅行》《死在路上也不错》《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等极具煽动性的文章,来告诉还在原地的人们:饭吃不上不要紧,旅行是人生
期刊
期刊
时下流行很多“当代年轻人的选择”:玩无人机,体验VR设备,cosplay,跳伞,潜水,拼高达,到世界各地旅游……  看起来很美好,比我年轻的时候美好多了。  不知道你留意到没有,所有的这些选择,都是消费。也就是说,这些是只要你有钱、有时间,花点精力,就能够“享受”的事物。这当然是好事,至少说明社会富足了许多,大家的生活都在变好。但如果把这些当成全部,那就未必是好事了。  什么是消费主义?就是让你去
期刊
每个人就像一棵树,扎根在一个环境中,用根须汲取营养,用叶片迎接阳光,影响着环境,也被環境影响。  当一棵树被连根拔起,移至他乡,扯痛的不只是断掉的根须,文化、语言、饮食习惯、天气……都有可能“水土不服”。  跟随落户美国的女儿远赴他乡的父母,斩断与周围的一切联系,唯一的乐趣就在于喂饱女儿一家三口;从东北到北京、再扎根成都的女孩,告别北方的干燥开阔,重新适应西南盆地的阴冷潮湿。  此间与故乡,回忆和
期刊
去年这个时候,我刚刚从北京搬到成都。两人一狗,各种生活用品,一股脑儿塞进租来的小轿车。开了3天,汽车驶进一个散发着麻椒味道的老小区,我们等不及把东西搬上楼,就先去楼下的“苍蝇馆子”要了一盘小炒肉和一盘炒青菜,吃得满嘴流油。  我的老家在东北的一座小城,与首都的纬度相差并不大。北漂6年,老家天黑时,北京的夜幕也正在落下;老家入冬了,北京也开始降温;老家人吃锅包肉、酸菜粉条、地三鲜,北京也随处可见好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