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旅融合的辽宁文创产品与IP形象分析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9575584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辽宁文旅融合的持续推进,文创产品的开发有了新的机会,提出新的设计理念,共同打造新的城市旅游形象。本文主要论述了基于文旅融合的辽宁文创产品与IP形象分析,发扬地方特色文化精神,了解文旅消费市场,找准市场需求,促进全域旅游化发展。
  【关键词】文旅融合;文创产品;IP形象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7-0075-0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经费项目《文旅融合背景下辽宁文化IP塑造与产品创新研究》(JDW2020006)。
  文化是旅游的重要载体,文旅融合有利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出文化自信,达到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双赢的目的,旅游业已经逐步由小众转向大众,市场进入积极阶段,具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因此要抓紧文创产品的研发,符合公众的物质文化需求,塑造良好的地区形象。
  一、基于文旅融合的辽宁文创产品设计定位
  (一)消费者购买心态
  新时期,文创产品设计人员需对市场环境有足够的了解,一般情况下,游客购买产品是基于一种特殊心理。比如一时冲动购买产品,意味着消费者更加注重创意,被产品的亮点所吸引,不考虑其实用价值。有这种消费心理的人群普遍年龄较小,好奇心强,大部分是青少年或学生,但这种消费形式附加值偏低,但销售数量较大。理智型消费的游客通常对产品的使用价值、收藏价值等进行权衡,在达到心理预期的情况下才会入手,这种消费心理多为中年人,购买价值较高,更加重视产品的文化内涵,游客通常更为注重实用性消费,优先考虑使用价值再考虑文化性。此种人群年龄更高,拥有即买即用的特点,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要首要考虑产品的耐用性[1]。
  (二)消费者文化层次
  在设计阶段要注重各种文化与产品的融合,文化涉及因素很多,包括山水、建筑、花草等,在设计过程中,需找准作品所面向的消费群体的知识架构,让产品外在表现同文化内涵相匹配,迎合消费者心理。
  (三)受众年龄结构
  设计师要对辽宁的文化素材展开收集,不同的文化素材受众有所差异。经过市场调查后发现,70后群体喜爱拥有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的产品,而稍微年轻的群体喜欢具有带有特色文化气息的饰品当作收藏对象,从购买数量分析,年轻群体的购买数量更高。所以,设计人员要根据各种人群的特点进行定位。
  二、基于文旅融合的辽宁文创产品设计思路
  (一)明确产品类型
  文创产品分为常规文化产品、观赏性产品与活动类产品几种,常规文创产品包括包、衣服、伞等,这类产品一般会在景区进行直接售卖,对于这种产品,设计人员要对颜色深入考究,尽可能使用鲜艳的颜色进行设计,同样具有实用性,可以运用富有文化内涵的图案,更易受到群众的欢迎。观赏类产品通常被放在旅游会馆或展厅,展览时会有灯光照明,销售环境更加高档,最好使用优质材料进行制作,在灯光下更能显示出商品的色泽。活动类型产品起到吸引人们的注意的目的,使其积极参与到活动当中,或者赠送给游客。在开发过程中,要尽可能把辽宁特有文化元素和实用性相结合,满足游客需求。
  (二)挖掘文旅元素
  在设计过程中,不可将原本文化元素生硬照搬,要尽量加入设计人员对产品外在形态的理解,选取辽宁特色文化元素,经过深度加工,和产品形态相结合,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在产品与文化融合阶段,要根据产品定位引入设计构思,若产品是面向青少年的,要把单一传统文化和区域文化元素引入到设计之中,从而获得良好效果。还要尽量体现现代元素,迎合游客心理[2]。
  三、基于文旅融合的IP形象传播要素
  (一)传播主体
  传播主体包含文旅部门、景点管理者、景区周围居民和游客,这些主体都是游客传播旅游形象的要点,在传播阶段,政府部门具有主导作用,包括设计方案、制定旅游形象传播与宣传战略,加强旅游信息与政策服务,开展具有文化特色的旅游活动。在旅游信息与政策方面,旅游部门对景点的评价更具权威性和真实性,从社会参与层面来看,当地居民既是形象的建设者也是传播者,其生活习惯与文化习俗都是旅游形象的组成部分。新时期,游客能够把旅游体验通过各种形式传播出去,此过程对旅游形象的塑造有重要意义。
  (二)传播内容
  旅游形象传播阶段,要提炼具有特色和代表性的文化要素,利用各类媒介进行传播,转变成有意义的信息内容。符号包括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两类,语言符号有宣传手册、导游解说等多种形式,非语言符号涵盖景区建筑、服饰、餐饮等。游客在旅游阶段的所见所闻都在塑造旅游形象,丰富了游客体验。
  (三)傳播媒介
  传播媒介即信息内容传播的物质载体,是主体和受众间的纽带。旅游形象传播可分成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两类,人际传播会影响潜在游客对旅游地的期望,做出出行的决定。新时期,大众传播主要以新媒体为主导,信息传输不会受到时间与空间的约束,不同的媒介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拥有各自的目标受众与特点。
  (四)传播受众
  传播受众通常为现实与潜在游客,对旅游地的形象有着较高的认知与期望。具有众多性、分散性等特点,在获取与传播信息过程中的心理有着一定的相似性。比如,在传播阶段,首次效应、晕轮效应会对受众行为造成影响。与此同时,受众的消费情况、个人经历等方面均会造成影响。
  (五)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即旅游信息传达给受众之后,在认知、情感与行为三个方面造成了怎样的影响。传播效果即对旅游形象认知的结果,旅游信息经过媒介传播后,是否给潜在游客留下很好的印象,并最终变成现实游客,形象传播成效与景区利益息息相关,受众对景区的印象与感知会受到多方面要素的影响[3]。   四、基于文旅融合的IP形象传播路径
  (一)健全管理机制
  相关部门要注重文化与旅游间的关系,对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有利于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促进文旅一体化发展,树立优质旅游形象,需要开拓协同发展路径,加强文化空间与资源的完整性,达成协同互助,拥有鲜明的发展趋势。
  (二)深挖文化内涵
  当地旅游发展与形象传播需要依靠文化的力量。相关部门要把握机会,创新文化内涵,把特有的文化资源应用在开发与设计之中,让旅游活動拥有灵魂,优化游客的亲身体验,使之真切地感受到不同文化间的特色,促进辽宁特有文化的传承,打造良好旅游形象。文旅融合并非单纯地把文化资源变成产业化,也不是简单地添加毫无特色的文化元素,而属于一种发展新思路,整个过程可分成旅游前、旅游中与旅游后三个部分。
  (三)整合媒体资源
  在传播旅游形象过程中新媒体发挥了重要作用,创新了传播形式,短视频可以很好地吸引游客的注意力,提高了影响力,公众可通过多种途径更好地了解辽宁的风土人情,并积极宣传,让人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游客能够更好地加入到旅游形象的建构与传播中。整合媒体资源即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融合,使旅游信息得以迅速传播,树立丰富的旅游形象,符合实际,进行正面宣传,相关部门要重视宏观调控,扶植全媒体进入旅游市场,拓宽媒体渠道,达到预期效果。
  (四)提高形象认知
  新时期传统的大众旅游模式给人一种缺乏个性、体验感差的形象,目前人们多追求一种深度旅游,已获得较好的愉悦体验。将文化当作媒介,使游客从最低层次的愉悦体验上升到意义体验,游客更愿意在景区获取更高层次的意义体验,提高对景区形象的认识。
  (五)加强舆情管理
  要出台文旅融合政策,加强主客互动,强化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沟通,有助于客体对景区的认识,要关注旅游形象的传播成效,特别是游客的反馈,否则容易出现影响旅游形象的舆情危机。游客会通过文字、视频的形式表达自己对旅游体验的不满,舆情危机有突发性、扩散性等多种特点,在这种情况下,有关部门要更好地了解新媒体传播的规律,加强舆情监管,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需对旅游舆情危机事件妥善处理,避免使舆情危机事态扩大,营造优质的旅游形象传播环境。
  五、结论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文创市场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也伴有激烈的竞争,若想使辽宁的旅游业在同质化的行业中抢占先机,可制作出集影响力、传播力、吸引力于一身的文创产品,需挑选优质的文化符号和产品载体。打造良好形象,提高旅游内容丰富度,拓展获利渠道。
  参考文献:
  [1]王莎.武汉“设计之都”文化背景下高校文创产品设计的应用研究[J].造纸装备及材料,2021,50(02):19-20.
  [2]张世炜,张正轶.榫卯结构在现代文创产品中的传承与再设计[J].西部皮革,2021,43(07):99-100.
  [3]万尧嘉.基于服务设计意识下的数字文创产品创作研究[J].设计,2021,34(07):8-10.
  作者简介:
  胡俊,女,汉族,辽宁大连人,大连交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学位,设计艺术学专业,研究方向:产品设计。
其他文献
【摘要】东北少数民族赫哲族是典型的渔猎民族,由于生产方式、地理位置等因素,在其民族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天人合一的生态观,这种生态观影响并渗透到生产、生活,凸显简约主义的风格。研究赫哲族生态观视角下的简约主义,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简朴的优秀传统,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生态观;简约主义;赫哲族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
期刊
【摘要】 科教纪录片以有效传播科学知识为宗旨,注重科学性和真实性的表述,其语言应在保持一定专业性的基础上,不失浅显易懂、通俗有趣的特征。如何兼具科普性和通俗性成为科教纪录片翻译的一大难题。本文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对科教纪录片的翻译策略进行归类,并以PBS NOVA的纪录片《超级火山之谜》为例进行分析,以期对该领域的翻译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科教纪录片;多模态话语;翻译策略  【中图分
期刊
【摘要】从劳动说角度来看,许多中国神话的叙述和主题都围绕着古代先民们勤劳智慧的劳动生产和劳动创造。巴蜀地区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建立在区域地理位置之上的巴蜀神话具有独树一帜的地域色彩,同时也与巴蜀地区的劳动生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主要探究了巴蜀神话中的劳动内容及其价值意义,进而思考到中华民族古代神话对塑造当代社会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巴蜀神话;劳动内容;价值意义;原型批
期刊
【摘要】中外创世神话中的洪水神话有着较大差异,西方奉行“神定胜天”以维护一神论,中国则更推崇“人定胜天”,并通过叙述神话将此种精神代代相承,有着独到的文化意义。南方洪水神话在多方面大同小异,既有早期婚制演变的痕迹,又维护了民族文化认同感。隋唐之后大运河“漕运”兴盛,沟通南北交通,促进南北文化交流,而接受了“人定胜天”运河精神的统一民族精神更是为文化交流提供了可能性,增添运河精神的文化底蕴,大运河作
期刊
【摘要】总体性思想连接《历史与阶级意识》全部内容,是其核心与实质,也是认识卢卡奇思想的关键,总体性思想对于人的作用和地位的强调,以及对于人的深切关怀在今天仍然有积极的意义。本文从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的提出、总体性思想的基本内容以及对其总体性思想的评价出发,浅谈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  【关键词】卢卡奇;总体性;无产阶级  【中图分类号】B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096-
期刊
【摘要】可以考证的人类几千年历史进程中,无数哲学问题诞生于历史长河中,如果把这些问题看作一朵朵浪花,人的本质这个问题无疑是极早出现,并不断翻腾的一朵。马克思在青年时期就在许多著作中对人的本质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论述。马尔库塞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的劳动本质的基础上,将人的本质定义为爱欲。当代对人的本质问题的研究充满了现实需要,通过分析马克思与马尔库塞在人的本质的探索中存在的相同与不同之处,以
期刊
【摘要】词牌名和正文之间的文字统称为“题序”。宋词题序的大量创作始于张先,至苏轼才将个人情感注入其中,使题序具有诗人之词的特色。辛弃疾进而写入一生的个人行藏,强化词题序的抒情效果。姜夔继承抒情化传统,不仅赋予题序以独立的审美价值,还加入词论之谈。周密沿着这条路继续开拓,融叙述、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极大地削弱题序的附庸地位。题序从而生出注解功用以外的功能价值,包括奠定情感基调、史料价值、交际功能
期刊
【摘要】日本是《楚辞》海外研究中最为重要的中坚力量之一,中日《楚辞》研究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探讨日本《楚辞》研究的现状和发展对国内学界之研究大有镜鉴价值。日本现当代《楚辞》研究呈现出:首创索引类工具书;忠实于文本,注重注释、补充;注重新视角、新方法的采用;重视考古文献和实证调研等四大特征。日本楚辞学研究已然成为海外楚辞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支撑,为楚辞学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同时为以《楚辞》媒介的中国传统
期刊
【摘要】“士”作为一个独特的阶级在历史上有着重要作用,从《论语》中不难看出要成为士需要具有多种品德,但在子贡问士这一段中,孔子认为“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即能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虽然是“小人”,却也可以看作是最次一等的士,换言之,“言必信,行必果”是成为士的最基本要求。本文将从“士”与“信”两个角度来探讨,为何“言必信,行必果”是成为“士”的基本要求。  【关键字】《
期刊
【摘要】瓜州县目前探明的汉唐古城共65处,是我国汉唐土遗址保存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保存状况最好的地区之一。随着学界对土遗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瓜州县所存的古代城址因规模大、数量多、现状好、沿革序列完整等特点,在我国土遗址研究中占有很大比重,是研究汉唐古城建筑、军事防御、政治管理、土遗址修复等方面的珍贵实物。其中,锁阳城更是在2014年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的联合申遗中作为其中重要的一个遗产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