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别羚羊车

来源 :自然之友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ling_x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束了本月最后一次活动,坐在公交车上,随着车身的摆动,一刹那间,我有些恍惚。从今天开始,我将结束羚羊车项目负责人的工作,去负责另一项新的工作。想到这些我心里竟有些冲动,眼角竟有些湿润。这些徽征告诉我,我对刚刚结束的工作有些不舍。我从来没对自己的工作有过这样的感觉。想来这种感觉就是不舍,对羚羊车项目难以割舍的感觉。一瞬间,我竟觉得像要远别亲人一样,心里会一阵又一阵地痛。
  回想我最初刚到自然之友的时光,那时我的主要工作就是为绿色希望行动项目编写志愿者手册。那时我不清楚会员与志愿者对自然之友来说有什么不同,也不知道纷乱的办公室中众多的小物件背后有什么故事,更不知道自然之友的工作人员靠什么养活自己。后来我慢慢成为这里的一名成员,负责羚羊车项目,试着了解它,尝试加入我的想法小小地去改变它。到了今天,我居然会有这种要失去它的感觉?!难不成我错误地把这个项目当作自己的孩子,似乎要被谁硬生生地夺走,似乎要面临断臂之苦,越想越让我难过。哎,我是不是过早衰老了,也絮叨起来了。
  看来我着实需要调整自己,让自己“职业”一些,不要给接下来负责这个项目的同事太多“道德压力”。新的负责人说“羚羊车”还需要我,这让我很欣慰。呃,准确地说让我很开心,我感觉自己被需要,我很有用。
  办公室的伙伴说:“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得失、得失,有得必有失!你会对新工作再次培养出这种感情……这就是个循环……”他的话让我有所感悟。冷静下来,我重新思考了自己为什么会对羚羊车项目有一份冲动和感动。
  首先,我的确喜欢这份工作。我曾经在事业单位工作过六年。我一直喜欢自己的工作,但我从未如此喜欢过自己的工作。虽然我未能像前任几位项目负责人那样优秀,也没有外界期待的那般完美,但我自认为曾经用心去爱并运作了这个项目。在我运作的这两年里,项目有了发展,并印上了我的个人特点,有了我所期待的一点点进步。
  其次,这个项目和我们的组织让我进一步学会了“期待”。从操作这个项目开始,我体验到了“想”就可以“做”。我可以把自己对项目的点滴期望变成现实,并很快实现。作为70后,我已经习惯了“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我想以后我也依然会这样做。但这种“高于一切”也容易让我失去期盼,而习惯于“无欲,无求”,习惯于默认自己的渺小和无力改变什么。是自然之友让我体验到梦想和现实的差距并不遥远;让我体验了在不违法、不影响组织利益的前提下,我可以大胆去实践、去改变。说一句听起来虚情假意,但却是我真心的话:我非常感谢自然之友给了我这种珍贵的人生体验。没有在非政府组织的经历,我可能一辈子都无法在日常的工作中感受到“个人的力量也很大”。
  再有,变化和困难让我成长。如果不是辞职来到自然之友,我可能早已麻木于自己的无知,早已沉醉于自己以前的辉煌(虽然在别人眼中可能不算什么,但我自己还是很自豪)正是在运作这个项目的过程之中,不断面临的新变化与一个个我认为一时解答不了的问题,让我发现了自己的潜能。原来我还年轻,原来我不是年纪轻轻的就“读书就头疼,看报都嫌烦”,原来我也很棒,原来我也是很有办法的人。我很珍惜这种从“职业枯竭”状态中走出来的感觉。
  如果不是部门领导和组织让我调换到新的岗位,转为操作其他项目,我也还会沉湎于眼前的工作状态,不能跳出来思考这两年自己的成败,不能脱出原来固有的想法。从这个意义上,我挺感谢这次改变的机会,让我有机会从“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角度回望这个项目,让我知道还有什么是我没有做到的。
  最后,我很高兴自己又学到了另一种工作方式。与新的项目负责人交接工作的过程中,我发现她非常擅长运用外力解决问题,而这又是我所不擅长的。这种用另一种方式操作项目的状态着实让我“开眼”,让我豁然开朗。我非常钦佩新的项目负责人。我又一次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我承认,和羚羊车一起工作的这两年是我职业生涯中难忘的两年。
其他文献
编者按:  继上期我们向会员朋友征集对低碳经济的意见之后,这期《通讯》又就生活垃圾减量向大家征集好点子。城市垃圾问题的解决必须基于源头减量,而源头减量的一把钥匙在于垃圾如何更合理地分类收纳、投放、运输和处理。大家提供了不少好主意,可以供各位参考。    文衡凤(自然之友会员,现在在北京地球村工作):  跟大家分享一些垃圾减量和分类回收的方法。我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些垃圾减量的方法有,带上布袋子,这样
期刊
五千年前,中国有原始森林476万平方公里,清朝初年剩下291.3万平方公里,而今未受侵扰的原始森林仅存5.5万平方公里,只相当于古代的1.15%。原始森林消逝后,中国森林以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为主体,分别有9300万公顷和5300万公顷。天然次生林70%以上为中幼龄林,人工林的77.4%为中幼龄林,每公顷蓄积28.4平方公里,不及原始林的1/10,且其中2/3为针叶纯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能力差,病
期刊
中国有669座建制城市,1.7万座城镇,约6亿城镇人口,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有100多个,预计今后二十年,仍有3亿农民将移居城市。  我国城市空气中悬浮颗粒及SO2浓度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标准的2至4倍。全球20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国占16席。在全国监测的343个城市中有3/4的居民呼吸不到新鲜空气。世界银行一份“中国环境污染损失”的报告指出,中国严重的城市空气污染及室内空气污染每年导致65~70
期刊
乞得种树术,得以疗国贫。   ——胡先    为什么要种树?  “为什么要种树?”这听起来简直是一个“小儿科”的问题,谁不知道种树好,该种树。我们的老祖宗几千年以前就在种树了。今天人们可以说出诸如绿化祖国、改善环境、美化生活、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为人类提供生物资源等许多“种树”的好处。但细想想,其实人们通常说的都是树木和森林本身的价值。要知道,地球上的树原本不是人种出来的,相反,要是没有人类的出现
期刊
总航程14 000公里,中转香港、南非约翰内斯堡两站,跨越印度洋……地理上的莫桑比克与我们如此遥远。到达之前,非洲对于我们而言是一片陌生的土地,它只停留在书本及脑海的想象中。2009年6月,我们辗转抵达,在一家当地环境NGO——莫桑比克环境正义组织——JA!的帮助下通过有限的时间去感知这个原本陌生的国度,我们看到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共性问题及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为改变环境而坚持不懈的努力。当我们重新回到中
期刊
目前,整个中国北方出现大旱,旱情非常严重,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中央提前拨付867亿元抗旱。在干旱的威胁之下,粮食面临绝收,农民面临贫困,国家面临水危机。国家防总办公室统计,截至2009年2月5日,全国作物受旱面积1.55亿亩,有429万人、207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饮水困难。其中冬麦主产区受旱面积1.43亿亩,重旱4635万亩,干枯116万亩。  据国家气候中心称,这次干旱是因全球大气环流异常受拉
期刊
导语:  植树是既要动员公众参与,更要考虑其对生态影响的科学性及有效性的一项活动。十几年来,自然之友组织了数十次植树活动,数千人参与其中,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之友既收获了经验,也吸取了不少教训。本文尝试梳理自然之友植树活动的历史,让大家看到一个民间环保组织在发动会员参与植树的过程中,有过哪些感动,有过哪些反思。    前期的零星尝试  1994年,自然之友成立之后不久所做的第一件生态养护的事是招募志
期刊
又是一年春来时,作为一个年近八十的老人,秉数十载的绿色大地梦想,历半个多世纪的观绿、访绿、探绿、护绿之旅,积绿增绿减、绿浓绿淡的山林现状与过程喜忧在心。值此植树节来临、全国民众绿化祖国之际,谈一点我对植树与生态养护的看法与建议。    激发持恒的植树热情    自我青年时代,就有植树节的概念。3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因中山先生生前十分重视林业建设,我们国家早在民国时期就把孙中山逝世的日子
期刊
正方  hai_ying_ma:  2008年参加过自然之友组织的植树活动,组织得很好,谢谢!希望能够在同一片地区继续植树,一来可以看到往年植树的成果,二来能够形成一定规模。另外,最好能给参加植树的朋友讲讲所植的是什么树,为什么植这种树,对改善当地环境或者人民生活有什么具体的意义。这样可以让参加的朋友对植树活动有更深刻的认识,也有助调动大家参与植树的积极性。    傅长新:  植树很重要,护树养树
期刊
黑鹳(Ciconia nigra)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体态优美的大型涉禽,体长1m左右,头、颈、脚都很长。头、颈、胸和身体背面都呈黑色,颈具辉亮的绿色光泽,背和肩皆泛紫色与青铜色光泽,上胸有紫色和绿色光泽。下胸、腹、两胁和尾下等均白色,嘴和脚红色。  黑鹳分布十分广,国外从西班牙、葡萄牙到瑞典南部,德国北部、东欧、中亚等一直到西伯利亚、蒙古、朝鲜半岛和日本等整个欧亚大陆以及印度,泰国和非洲。在国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