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普兴奋剂

来源 :中外生活广场surface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w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5年,一件名为F-111的油画作品首次在纽约展出。当时,有评论质疑它能否历经岁月洗礼而成为经典作品。47年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Modern Art)正在重新展出这件作品,给了当年的评论家掷地有声的回答。不仅作品本身鲜亮如初,它带给观众的新鲜感也不减当年。
  做着梦都能画出威士忌瓶子
  F-111的作者詹姆斯·罗森奎斯特(James Rosenquist)1933年出生于美国北达科他州大福克斯市,之后多年随父母迁移,直到在明尼阿波利斯定居。他的母亲是一位业余画家。受她影响,罗森奎斯特逐渐对绘画发生了兴趣。在多年迁徙过程中,生活环境不断变化,但画画这一爱好延续了下来,并成为他应对变化的“法器”。作为独子,父母在外工作时,他只能独自留在旅馆或家中。感到孤独时,画笔是他最好的朋友。
  初中时,罗森奎斯特的绘画天赋就崭露头角——他先是获得了在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学院(Minneapolis School of Art)进行短期学习的奖学金,而后又考入明尼苏达大学(University of Minnesota)主修油画。学习之余,他通过绘制广告牌来赚取零花钱。这是他和广告牌美术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1955年,时年21岁的罗森奎斯特怀揣350美元,只身一人前往纽约发展。虽然纽约著名的独立艺术学校艺术学生联盟(Arts Students League)为他提供了一学年的奖学金,但他在纽约的日子仍然过得紧巴巴。怎么办呢?他又重操旧业,揽上了绘制广告牌的活计。他在回忆录中写道:“布鲁克林每家糖果店上方的广告牌都是我画的。……我做着梦都能画出辛雷威士忌瓶子来。”
  回忆起在纽约打拼的日子,罗森奎斯特并不觉得有多苦。他告诉《纽约时报》:“那时我们手头拮据,却生活得像国王一样。”和很多住在格林威治村附近的艺术家、诗人一样,他也是雪松酒馆(Cedar Tavern)的常客。每周五,雪松酒馆都举办艺术活动,由当时在地下艺术圈子里出名的艺术家主讲,入场券只需50美分。在这个艺术创意不断碰撞、迸发的环境中,罗森奎斯特也积极思索着自己究竟想要创作何种作品。没想到,1960年的一桩悲剧成了他艺术生涯正式开始的契机——两位和他一起绘制广告牌的同事不慎从脚手架上跌落,不治身亡。这仿佛给他敲响了一记警钟:是时候结束商业美术工作了。他搬到市中心,开始尝试确立自己的风格。
  我给了波普艺术一针兴奋剂
  上世纪60年代正是抽象表现主义盛行的时期。罗森奎斯特并不想追随潮流,而是希望创造出一种新的绘画形式。既然是从绘制广告牌开始发家的,为何不试着把这种商业美术提升到精致艺术的高度呢?很快,罗森奎斯特将广告牌上巨型的罐头、酒瓶移植到了画布上,开始以此为基础创作巨幅油画。
  罗森奎斯特在巨幅油画中实验了一项理论:当我们观察事物时,即使我们的目光仅仅停留在物体的一点上,我们对该物体的感知也会受到整个视野的影响。这种影响潜移默化、不易察觉,却对我们的思维有很深的触动。
  作为罗森奎斯特的代表作,创作于1964-1965年的F-111是他第一件承载这一理论的作品。这件作品长达26米,包括23幅画面。除F-111轰炸机外,画面还包括一个正在做头发的小女孩、原子弹蘑菇云、意大利面等等。此次展览还原了该作品1965年在卡斯特里画廊(Castelli Gallery)首展时的布置:环绕四面墙体。当观众站在展厅中欣赏作品时,会感受到整幅作品带来的冲击。
  F-111是60年代最先进的轰炸机。当时美国正处于越战时期,政府将F-111轰炸机的研发列入了一项耗资达7500万美元的军事提案中。作为越战反对者,罗森奎斯特认为这来源于税收的7500万美元取之于民,却用于荒谬的战争。他希望这件作品像轰炸机飞过高射炮一样,在商品社会中探索越战、消费主义、媒体和广告之间的碰撞,同时表达自己对社会的不满、对越战的抗议。
  从F-111开始,罗森奎斯特的风格走向成熟。由于他与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罗伊·里奇特斯坦(Roy Lichtenstein)是同时代艺术家,且作品内容都是具象,评论家往往将罗森奎斯特也归入“波普艺术家”的行列。他并不喜欢这一标签,正相反,他认为自己是“反波普艺术家”,是“给了波普艺术一针兴奋剂的那个人”。他称自己的创作目的“不像安迪,我从没着迷于图标、商标、或是影星;不像罗伊,对于讽刺流行媒体我没有兴趣。我只想创作神秘的图画。”美国著名博物馆馆长沃尔特·霍普斯(Walter Hopps)评价罗森奎斯特“是一位重要且优秀的想象家。他就像是一位视觉诗人。有时候他的画作像史诗一般;有时候它们的内容或尺寸十分庞大,但它们仍是诗歌。他的油画不像小说那般具有叙事性;它们丰富而复杂,但你在短时间内就能阅读完毕。”
  从幼年时的居无定所,到青年时独闯纽约,生活中的巨变似乎总是亦步亦趋地跟随着罗森奎斯特。1971年,他的儿子和第一任妻子遭遇车祸并身受重伤。2009年4月,一场森林大火席卷了佛罗里达州赫尔南多县。当时罗森奎斯特已在那里居住了30年。他的房屋、工作室、仓库以及珍藏的艺术作品全部付之一炬。面对这些不幸,罗森奎斯特并没有太过于悲痛,而是泰然处之。小时候那件以不变应万变的“法器”依旧发挥着用处。在回忆录中他写道:“当事情变得特别、令人沮丧、或是奇怪时,我想那就是拿起画笔的好时机了。”
其他文献
策划·文_小雪  调度_刘金、小飞  摄影_LEIZI  摄影助理_陆夕  化妆_月辉(东田造型)  鸣谢_加州水郡高尔夫会所  服饰合作_PIOMBO、PIERRE CLARENCE、CANALI、DELSEL
期刊
刚满18岁的他,拿奖无数,是乐坛上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他有着李云迪的优雅、郎朗的率真。看似文静秀气,高大帅气的男孩,却很活泼、很健谈,当然也是个时尚的大男孩,散发着青年人特有的朝气和阳光,另人难以置信的是,他从小到大一直都是爸爸给理发。  拍摄当天的天气和雨晴的名字有着某些相似,一早到拍摄现场的时候天上就开始淅淅沥沥地下起了小雨,虽然这场小雨并没有因为雨晴的到来而“雨过天晴”,但我们的心情却是灿烂
期刊
五月,火红的月份。当我们轻轻地翻开日历,看到那一连串的节日,  你会明白我们为什么把五月称为“红五月”,  国际劳动节、中国青年节、国际护士节......  无一不承载着人类那不懈的奋斗与梦想,  就像本期我们为您端上的这一盘盘川菜里火红的朝天椒,  把我们带到那升腾的岁月,去品味,去回味。    川菜素来享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声誉,据史书记载,它起源于古代的巴国和蜀国。历代典籍和各个朝代的
期刊
“范儿”这个词,有着“劲头”、“派头”、“风格”之意。其意相近于“气质”、“有情调”。黄磊就是个挺有范儿的人。他的身份有很多,教师、导演、演员、歌手。他在荧屏上活跃了很多年,是很多现在的美少女和那些曾经的美少女们的梦中情人。他很帅。他是乐观、豁达的人,笑起来很爽朗,没架子。他站在那里,给人的感觉是,你只能用“偶像”二字来形容他,还是绝对的偶像。他的做派,给人浑然天成之感,很真实,不掩饰、不做作。和
期刊
法裔设计师尼可拉斯·莫伊格内(Nicolas Le Moigne)在近些年广受关注,究其原因,他自称仅是因为“节省了废旧材料的降解成本”。  莫伊格内至今还记得自己最初的作品:用一次性塑料瓶与塑料握柄组合成的水壶。当时那件作品虽几乎毫无技巧可言,却已暗示了他后来的发展方向。当与家人搬到瑞士时,莫伊格内对这个民族的“一丝不苟”精神只是有所耳闻。直到学生时代参观了一间生产强固型水泥砖瓦的工厂后,他才真
期刊
在最近落幕的“迪拜设计日(Dubai Design Days)”上,一批出自当地设计师的作品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其中为我们呈现作品的当地设计师多数出自黎巴嫩。他们将贝鲁特选为自己的发展基地,一面朝向西方,一面从传统工艺中寻求答案。  在阿拉伯国家中,黎巴嫩是最“西化”的,欧美文化对其影响最深。近代以来,黎巴嫩成为阿拉伯文明复兴的摇篮之一。由于濒临地中海,人口又以基督教徒居多,因而更能吸收来自欧洲的思
期刊
如果说摄影是时间的艺术,它将精彩的一瞬间永远保留下来,那么居住在纽约的丹麦艺术家Peter Funch的作品却将无数个瞬间巧妙地融合在了一个画面中。  Peter Funch是我在第四届曼海姆·路得维希·海德堡摄影节上认识的,当时他的参展作品是“通天塔传说(Babel Tales)”,一开始我对他的创作方法颇为好奇,在摄影节期间举行的艺术家访谈中,我才了解到了他作品的深层次含义以及令人叫绝的创作手
期刊
在服装设计里,常有残缺、诡异、反常的设计:Marques Almeida的“反潮流丹宁”、Nhu Duong的假编织、Copperwheat被砸碎的朋克等,将传统意义上的“美丽”重新定义,从而将美更加风格化——谁都有权定义美。  Marques Almeida:丹宁里的年轻密码  丹宁牛仔可以玩儿出什么花样儿?这普通的斜纹布除了贴身的牛仔裤、肥大的牛仔衣、重水洗和化学染料等等之外,Marques
期刊
世界时腕表的发明打破了时区的界限,不管你是《80天环游地球》中的弗雷亚斯·福格还是终日遨游天际的商务金领,把握准确时间不再是困难的事,每一只彰显瑞士工艺的世界时腕表为“精准化”时间需求提供可靠的各地时间保障。让人叹为观止的是,不曾谙晓孔孟之道的瑞士制表师,却在疆界分明的世界时腕表中演绎了另辟蹊径的无为而治与世界大同。  Patrimony Traditionnelle世界时间腕表  VACHERO
期刊
顾德新作品展《重要的不是肉》正在尤伦斯展出。顾德新并没有出席发布会,自从宣布退出艺术界之后,这些事,“跟我已经没有关系了”。  2009年5月2日,顾德新宣布:离开艺术界,不再创作作品,不再参加任何展览。这件事情的意义仅仅在于,他不再以一个艺术家的身份活在这个世界上,而只是一个“人”。当一个人脱离了任何一种身份,只是以一个“人”的原生状态活着的时候,才叫回归。  “回归”后的顾德新不用手机,不应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