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活“活泉”“浇灌”地理课堂

来源 :家长·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224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初中地理课程理念发生了变革,要求地理弘扬科学和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做到知行合一。而为了符合新课程理念,地理课堂需要改革。由于地理与生活密不可分,小到衣食住行、大到经济政治都与地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地理教学改革也应该从“生活”入手,突出地理课堂的生活性,让学生走出课本、走入生活,实现从传统封闭课堂向现代开放课堂的转变,使学生具备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以及人地协调观,从而完成地理课堂的变革。在地理课堂中,教师应该如何利用“生活”进行教学呢?接下来,我将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
  一、构建生活情境,培养地理学习兴趣
  初中地理课堂上,教师应该利用生活环境创建学习情境,营造“生活化”的學习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知地理对生活的实际意义,发展地理学科意识和地理思维。这样,学生就能利用地理知识和地理思维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实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此外,生活情境可以将抽象、晦涩的地理知识以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增加地理的魅力和价值,从而提升学生对地理的认同感和兴趣指数。所以,在生活化的地理课堂中,教师应该构建生活情境,以增加地理课堂活力。例如, “世界气候的主要类型”一课中,在学习亚热带地区的气候类型时,我构建了生活情境,让学生具体、形象地理解亚热带地区气候类型的主要特点和主要分布地区。具体情境如下:
  在一所国际学校里,几名学生聊得热火朝天。他们在讨论自己生活城市的气候和穿衣风格。A同学来自日本,他说他们国家的夏季温度特别高,而且多雨,所以穿得比较清爽,冬天因为气温低,所以穿得特别厚;B同学来自罗马,他们那里是地中海气候,夏天的时候特别炎热,冬天温度正合适,但是雨水多。
  在观看完这段情景对话之后,引导学生从对话中找出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做一个对比表格。然后,对照表格学习亚热带地区的气候类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通过生动的生活情境,学生深刻记忆了亚热带地区气候类型的主要特点和主要分布地区,提高了学习效率。可见,构建生活情境可以优化地理课堂。
  二、分析生活案例,促使学生自主探究
  地理学的综合性和区域性很强,所以学生必须贴近生活学习地理,否则,地理课就像无本之木、无水之源,学生可能获得了地理知识,但是知识无法转化成能力,无法解决实际问题。那么,如何让地理课堂向现实靠拢呢?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生活案例”,引导学生用案例自主探究地理知识,分析、回答地理问题,以此发展地理综合思维,提高地理实践力。
  例如,在教学“中国的水资源”时,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究,习得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的对策,提高地理实践能力,我结合生活案例进行了教学,具体如下:首先,提供生活案例,即“南水北调”工程,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学习“南水北调”。之后,提出问题,如:为什么要实施“南水北调”?为什么“南水”要“北调”?然后,将学生分成几个讨论小组,结合案例资料和教材内容自主讨论、积极探究。在讨论、探究中,一方面,学生意识到我国水资源分配不均匀,水资源严重短缺;另一方面,学生从“南水北调”工程中学习了解决水资源不均的策略和方法。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案例,进行地理知识补充。在整个过程中,经历了一系列的地理思维活动,学生形成了人地协调观,发展了综合素养和地理实践能力。可见,分析生活案例可以迸发地理课堂活力。
  三、解读生活经验,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生活充满了智慧和哲理,任何人都不应该小觑生活的力量,地理课堂上,教师也不应该忽视生活经验。由于人们生活在地理环境当中,教师利用生活经验教学可以破解地理重难点知识,将地理知识根植到现实生活当中,实现地理与现实的融合,由此提升学生地理问题解决能力。例如,在教学“天气与气候”时,面对“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这一知识点,我采用了解读生活经验的方式进行教学,具体过程如下:首先,给出生活情境,即,北京地区在冬天频繁出现雾霾,然后,分成几个小组,引导学生从经验出发,探究原因。在讨论中,学生充分运用生活经验,从工业污染、汽车尾气、焚烧秸秆等多方面解读了“雾霾产生原因”,之后,再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探讨雾霾对人体的危害以及治理方法,最后,让学生从“雾霾”这一事件中总结出“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以及“保证空气质量的方法”。在整个过程中,结合生活经验,学生不仅学习了地理知识,而且提升了地理问题解决能力。可见,解读生活经验可以提升地理教学质量。
  四、进行生活实验,深刻理解地理知识
  由于许多地理知识是地理现象的抽象概括,地理经验少、认知水平低的初中生无法深刻理解一些地理知识。在传统教学中,学生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囫囵吞枣,导致知识不能向能力转化。而为了实现地理课堂的变革,现如今,教师可以进行生活实验,用实验的方式模拟、还原地理现象,引导学生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从而深刻理解地理知识,提高地理学习能力,发展地理素养。例如,在教学“海陆变迁”时,为了让学生弄清楚海陆变迁的原因,解决知识难点,我组织了生活实验,具体过程如下:首先,准备实验材料,如玻璃水槽、玻璃棒、沙土、水,然后进行实验。在水槽中装6cm厚的沙土和10cm的水,水代表海洋,露出水面的沙土代表陆地。此时,将玻璃棒垂直插入水槽,并不断向玻璃棒附近倒沙土,让学生观察:玻璃棒附近的海陆情况如何变化?如何让插玻璃棒的位置由陆地变成海洋?实验完成之后,让学生思考并总结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有哪些。在整个过程中,通过演示实验,学生经历了海陆变迁的过程,总结出了海陆变迁的原因,深刻理解了海陆变迁。可见,进行生活实验可以提高地理教学有效性。
  综上所述,初中地理课堂上,“生活”是不可或缺的要素。教师应该充分结合“生活”组织地理教学活动,让地理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生活环境中学习地理。这样,学生就能通过感知生活的方式感知地理知识,发展地理综合素养。
  (责编 杨 菲)
其他文献
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是依据新课程标准切实对学生有意识地进行训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具备主动学习以及稳定的学习心理,为学生今后数学学习奠定优良的学习基础。因此,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可积极促进学生今后发展以及提升数学学习质量,提升学生知识学习、问题解决以及智力发展的水平,在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开展学生数学习惯培养工作,无论是对数学学科教学还是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都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  新课程不断
期刊
丁亥岁暮,岭南画派纪念馆举办了“天地丹青”黄志坚作品展,我们有幸重读了黄志坚先生的花鸟画艺术。记得第一次看黄先生的花鸟巨作《龙虬》是1984年在南京举办的第六次全国美
英语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但不是唯一依据。教师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对英语教材进行整合,灵活运用教材、合理使用教材,探索教材使用新方法,发挥英语教材应有的作用。  一、符合新课程标准,注重因材施教  目前初中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仍然是课堂的主体,根据教材照本宣科地进行“满堂灌”“一刀切”式的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是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们关注的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
期刊
图式理论指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背景知识、概念能力和过程策略的相互作用。我认为,在高中英语阅读过程中,课外阅读的积累对于课堂和应试文本的理解起着非常大的作用,课外阅读过程中获得的语言图式、内容图式、结构图式和策略图式的结合可以应用到课内阅读中,能使读者对不同的文本感到更加得心应手。所以,课外阅读材料的选择极为重要,要符合多样性、丰富性、适应性。所以,我就报刊选读和非连续性文本的选择进行了讨论,分
期刊
考试是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的手段,也是评价教师教学水平、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通过对试卷质量进行分析,总结反馈信息,寻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固始县胡族铺青年农民陈大鹏,原在南方经商多年,为了回报家乡,2001年7月回镇上投资20万元创建了莲籽加工厂,招收特困户农民工160人.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学生对于教师的教学模式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传统课堂中,学生仅仅作为知识接收者,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更新速度较快、教学内容较特殊的课程,更加需要教师改变传统课堂中的教学模式,以适应教学内容和学生的需求。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将课堂教学方式的种类多样化,并根据教学内容,在课堂中应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从而更好地集中学生在课堂中的注意力,巩固学生
期刊
在小学英语教学当中,教师要寻求新的教学方法,高效开展小学英语教学工作,提高小学英语课的教学质量,让学生高效学习。我主要针对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提高英语教学质量进行探究和分析,通过对当前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探讨,立足于课程改革的目标,创新教学方法,构建高效的英语教学课堂,凸显出英语教学质量。  小学英语作为基础教学体系中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是培养学生英语意识、英语素养以及英语综合能力的重要途
期刊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高中政治课堂也面临着“破旧立新”的挑战。而为了建立适应新课程的教学环境,我以“导学案”为对象,以“政治核心素养”为指导,对高中政治导学案的设计以及应用进行了创新性研究。  受应试教育思想的限制,高中政治教学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教学方法不当。为了追求高分数,教师“揠苗助长”,盲目采用“机械输入”“死记硬背”的方式教学,导致学生缺乏政治思考力和学习自主性;其次,
期刊
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是最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之一,致残致死率极高,且花费巨大。糖尿病患者下肢截肢多是由足溃疡导致的,外周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