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当前上海城市功能转型的进展:形势比预期要好
今年以来,在全球经济复苏疲软和全国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上海经济仍然保持运行平稳态势,好于预期,总体表现为四个良好。
1、经济增长情况良好
一是经济增速加快,高于全国水平。上半年,全市GDP同比增长7.7%,不仅高于去年上半年(7.2%),而且高于去年全年(7.5%)。与全国相比,高0.1个百分点。
二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加快形成。工业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2.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8%,工业增加值的速度领先于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率持续提高,表明工业运行质量继续处于较高水平。服务业发展势头持续向好,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6%,是工业增加值的整2倍。服务业占GDP比重进一步提高,达61.7%,高于去年全年1.7个百分点。
三是投资加快,利用外资继续看好。上半年,上海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1%,比去年同期提高7.6个百分点。外商直接投资到位资金同比增长12.5%,领先于周边大多数省市。
四是财政收入平稳增长,相对全国较为稳定。上半年,上海地方财政收入增长8.7%,增速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而全国财政收入增长7.5%,增速同比下滑4.7个百分点。
这些良好态势表明,2013年上半年上海经济在平稳增长同时,创新转型得到进一步深化,取得了新的成果。
2、国有经济发展良好
今年上半年,上海市国资系统实现营业收入9031.3亿元,同比增长15.6%;利润总额447.77亿元,同口径基本持平;归属母公司净利润242.77亿元,同比增长9.1%。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目标。如绿地集团上半年实现业务经营收入1425亿元,同比增长26%。其中,房地产业务预销售金额和预销售面积均位居行业第二名。同时,绿地集团不断向国内、海外拓展市场。国内已在东、中、西部全面铺开;海外先后进驻韩国济州、澳大利亚悉尼、德国法兰克福、西班牙马德里、巴塞罗那、美国洛杉矶、泰国曼谷和芭提雅,绿地集团在海外已形成了四大洲六国八城的布局。
3、民营经济发展良好
今年上半年,在全市经济总体平稳增长背景下,上海民营经济运行总体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上半年上海新设企业中有95.1%为民营企业,较去年同期增长4%;新设民营企业注册资本合计1099.89亿元,占全市新设企业注册资本总额的60.4%;实现进出口总额同比增8%,增速快于国有和外资企业,在全市进出口贸易中占比重达17.1%,较去年同期提高1.8%。
同时,民营企业也正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如经过三年多的创新转型探索之后,今年上半年苏宁启用“苏宁云商”的新名称,从传统零售行业全面向“云商”发展模式转型,其零售事业发展进入了转型提速的深化阶段。苏宁云商于6月份实施“线上线下同价”举措,开启了苏宁O2O(Online To Offline)融合发展新道路。上半年,“苏宁云商”实现营业总收入555.33亿元,同比增长17.68%。
4、开发区形势良好
开发区是上海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2013年上半年,全市开发区上缴税金占全市上缴税金总量的35.8%。上海综合保税区上半年上缴税金最高,达713.2亿元。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上半年上缴税金为300.3亿元,同比增长8.6%,在全市开发区中排名第二。
同时,全市开发区也正加快转型步伐。张江高科技园区去年发布了“张江创新十条”,围绕股权激励、人才特区、财税支持、科技金融、管理创新五个方面推出了十方面的先行先试措施,为园区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上半年,张江高科技园区上缴税金88.8亿元,同比增长3.5%。漕河泾开发区也加快“转型发展”、激活“大招商”、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上半年,漕河泾上缴税金56.9亿元,同比增长达28.7%。
二、当前上海城市功能转型面临的问题:困难比预期要难
在上海经济增长平稳,总体形式良好的同时,也要看到,经济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积累性矛盾,也不断出现一些新问题。
1、经济增长缺少新动力
一是缺少新的投资项目。工业投资下降,上半年,工业投资同比下降2.1%,比去年同期回落6.6个百分点。而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21%,这说明上半年上海经济增长对房市的依赖较大。
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慢。今年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总产值出现负增长(-3.8%)。在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有四个产业出现负增长:新能源(-22.7%)、高端装备(-8.8%)、新一代信息技术(-4.1%)、新材料(-1.3%)。
三是消费回落并加快分流。上半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1%,比去年同期回落0.3个百分点。由于居民收入增速放缓,短期也难以支撑消费快速回升。加上电子商务发展迅猛,网络销售对传统销售的分流作用进一步加大。
四是出口不振。自今年3月份起,全市出口总额一直处于负增长。上半年,上海出口总额负增长4.3%,比去年同期回落7个百分点。其中既有国际市场需求下降的影响,也有上海大量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产业向内地转移的因素。
2、发展环境竞争更激烈
从区域发展情况看,上海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不是“不进则退”,而是“慢则退”。从上海周边看,今年上半年,浙江GDP增长8.3%,江苏GDP增长9.6%,分别比上海高0.6和1.9个百分点。从直辖市比较看,北京GDP增长与上海持平,天津上半年GDP增长12.5%,重庆上半年GDP增长12.4%,分别比上海高4.8和4.7个百分点。另外,中西部很多省份仍保持着10%以上的高增长。总体来说,东部区域一开始“转型促发展”、中西部区域则“大干快上”。未来,区域竞争将愈发激烈,上海的“危机感”也将愈强。 3、城市管理面临新挑战
截至2012年底,上海常住人口达2347.46万,其中,外来人口超过900万。过去10年,上海人口平均增速达10%以上。有专家研究认为,按此增长速度,到2020年,上海的常住人口将可能突破3000万。上海巨大的存量人口和可能出现的迅猛增长,将会给上海城市带来巨大管理压力,公共服务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随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的实施,将可能吸引更多的外地人口来沪,以获取更好的就业、医疗、教育等机会,形成“福利驱动型”的人口流入。据市教委统计,2010年本市有47万来沪学龄儿童在上海接受义务教育,占中小学在校生比例已高达37%左右。上海西部近郊某镇28万人口,其中,本地人口6万人,中心城区导入人口6万人,外来人口16万人。根据测算,中心城区每导入1人,镇政府每年需要支出5000元,外来人口每人每年需要支付2000元。大量的外流人口给镇政府的城市管理带来很大的压力。
另外,上海是全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老龄化问题也将是上海城市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2011年,上海60岁以上的老年户籍人口接近350万,占户籍人口比重达24%,而全国平均老年化率仅13%,上海老龄化程度远超全国。未来,上海户籍人口老龄化将继续增加,到2020年可能超过500万,占户籍人口比重将达36%。这对于上海的社会保障、养老服务和经济发展都是巨大挑战。从养老情况看,自“十一五”以来,上海大力推进“9073”养老服务格局建设,目前基本实现了3%的机构养老和7%左右的社区居家养老目标,但尚有90%左右的老人仍依赖传统的家庭养老。如何保障老人的服务需求是一个重大课题。8月份,国务院会议确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产业,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覆盖城乡的多样化养老服务体系,把服务亿万老年人的“夕阳红”事业打造成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使之成为调结构、惠民生、促升级的重要力量。
4、城市资源环境约束大
2009年,上海建设用地已达2830平方公里,占城市陆域面积的比重为42.1%。计划至2020年全市建设用地总规模为3226平方公里,占城市陆域面积的比重将达到48%。与此相比,国外大都市建设用地占城市陆域面积的比重一般都保持在20%—30%的水平上,比如2005年大伦敦、东京、大巴黎和香港分别为23.7%、29.4%、22.7%和23.4%,即使同为发展中国家大都市的孟买在2011年也只有31%。从人均建设用地水平看,上海目前为122平方米,远高于发达国家城市人均82.4平方米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均83.3平方米的水平,也高于国际大都市的水平,如香港为37平方米/人、东京为84平方米/人、纽约为105平方米/人,反映出粗放利用的明显特征。
另外,上海建设用地总体产出效率偏低。2010年上海建设用地的产出效率为0.89亿美元/km2,与纽约、伦敦、东京等国际大都市有明显差距,大约是纽约和香港的1/9,东京的1/16,大伦敦的1/2。到目前,上海建设用地总量已趋于极限规模。今后的年均土地供应量将大幅收窄,指标“硬约束”非常明显,上海的“向规模谋产值”亟需向“向效率谋发展”全面转变。
三、上海城市功能发展前景:2020年前瞻
1、国际贸易中心加快步伐
2012年12月21日,上海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上海市推进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条例》,并于2013年1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首次提出要在上海“探索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自由贸易园区”。今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将重点积极探索政府经贸和投资管理模式创新,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扩大服务业开放。推动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投资贸易便利、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以“开放红利”激发“改革红利”,将带动金融、税收、贸易、政府管理等一系列政策的变革,使之成为推进改革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试验田”,为全国性的改革破局带来巨大的示范效应。
与国内现有的保税区体制相比,自由贸易试验区拥有更多的贸易便利化条件,被视为保税区的“升级版”,将实现离岸贸易与在岸贸易、物流功能与结算功能、内贸与外贸的统筹协调发展,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最大结合体,为上海参与更大范围的国际竞争打开一扇大门。随着自由贸易试验区顺利推进、对外辐射,浦东新区也有可能变为“新香港”,自由贸易区的溢出效应将不断扩大。
2、国际金融中心加快完善
到2020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将基本建成。从目前看,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工作顺利推进。从我国层面看,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利率市场化等金融改革也在逐步推进,这些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新的动力;从国际层面看,环境也较为有利,特别是全球金融的重心正呈现出向亚太转移的趋势。上海要抓住新机遇,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高中国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影响力,缩小与纽约、伦敦金融中心的差距。从目前的国际金融中心主要任务看,必须要以拓展金融市场广度和深度为重点,加快提升金融创新能力,加快完善金融市场体系。要进一步扩大金融市场规模,努力提高金融国际化程度,不断优化金融发展环境。
3、国际航运中心加快推进
目前,上海航运中心总体格局已经形成,上海港年货物吞吐量已多年世界第一,公路、港口、内河航道、铁路、航空等硬件设施基本建成,航运服务集聚区布局也在不断优化。但也存在薄弱点,主要是航运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体制、机制问题日益突出。与国外相比,航运相关法律、鉴证、评估、代理、咨询、经纪、船舶管理等服务,差距较大。如伦敦、新加坡、香港等港口城市在海事服务、船舶登记服务、综合物流服务、船员税收政策等方面,比国内拥有更为优惠的产业政策,并依靠传统优势,推动了其航运服务业在全球扩张,这将对上海形成较大的竞争压力。因此,下一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必须加快完善航运服务体系,提高航运软实力,提高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同时,也要注重与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协调结合,大力发展航运金融服务业,借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利好,突破体制机制约束,政策上争取“先行先试”,加快推进航运中心的建设。
4、城市空间布局展现新亮点
一是要进一步优化中心城区,破除“单核强中心”的城市特征。中心城区要加快完善沿“延安路——世纪大道”形成东西发展主轴,特别是要加快推进虹桥商务区、国家旅游度假区(迪斯尼项目)建设,成为东西轴的亮点区域;同时也要加快打造沿“黄浦江”形成南北发展主轴,向北发展以知识、科技引领的创意产业;向南发展文化博览、设计创意、会展、国际企业总部、行政、旅游和生态等。特别是世博会及周边地区是南北发展轴的核心区域,其城市功能重塑和提升将逐渐成为引领上海中心城区功能提升和空间扩张的新战略空间。
二是要加快建设郊区新城,使之成为上海真正的功能节点,即具有独立城市形态并具有相当集聚和辐射能力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这类新城对中心城区有较强的反磁力作用,是承接中心城区的人口导入与功能分担的重要载体,同时更是未来上海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三是要挖掘新市镇发展潜力。目前,上海共有108个建制镇,建成区面积达97803公顷。从未来看,市镇将成为上海功能布局优化的重要节点,新市镇可能继新城发展之后,上海未来发展的一块重要阵地。从具体发展思路看,由于市镇数量多、多样化,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因此,不能搞“一刀切”,要按照市镇的发展规律,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走“特色化”的发展道路。
四是要加快老区域的转型发展,成为新亮点。上海中心城区、近郊区还有许多老工业区,其中很多发展已陷入困境,如桃浦工业区、吴泾化工区等,都亟需转型,焕发新的生机。韩正书记也要求桃浦加快转型,要成为上海市转型发展的示范区、西北中心城区的新地标、产城融合发展的新亮点。如果这些老区域转型得当,也将是上海城市的新亮点。
(作者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经济师、副处长,本文为今年9月2日宝山区工商联企业家“三信”教育实践活动培训班上的报告内容)
今年以来,在全球经济复苏疲软和全国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上海经济仍然保持运行平稳态势,好于预期,总体表现为四个良好。
1、经济增长情况良好
一是经济增速加快,高于全国水平。上半年,全市GDP同比增长7.7%,不仅高于去年上半年(7.2%),而且高于去年全年(7.5%)。与全国相比,高0.1个百分点。
二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加快形成。工业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2.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8%,工业增加值的速度领先于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率持续提高,表明工业运行质量继续处于较高水平。服务业发展势头持续向好,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6%,是工业增加值的整2倍。服务业占GDP比重进一步提高,达61.7%,高于去年全年1.7个百分点。
三是投资加快,利用外资继续看好。上半年,上海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1%,比去年同期提高7.6个百分点。外商直接投资到位资金同比增长12.5%,领先于周边大多数省市。
四是财政收入平稳增长,相对全国较为稳定。上半年,上海地方财政收入增长8.7%,增速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而全国财政收入增长7.5%,增速同比下滑4.7个百分点。
这些良好态势表明,2013年上半年上海经济在平稳增长同时,创新转型得到进一步深化,取得了新的成果。
2、国有经济发展良好
今年上半年,上海市国资系统实现营业收入9031.3亿元,同比增长15.6%;利润总额447.77亿元,同口径基本持平;归属母公司净利润242.77亿元,同比增长9.1%。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目标。如绿地集团上半年实现业务经营收入1425亿元,同比增长26%。其中,房地产业务预销售金额和预销售面积均位居行业第二名。同时,绿地集团不断向国内、海外拓展市场。国内已在东、中、西部全面铺开;海外先后进驻韩国济州、澳大利亚悉尼、德国法兰克福、西班牙马德里、巴塞罗那、美国洛杉矶、泰国曼谷和芭提雅,绿地集团在海外已形成了四大洲六国八城的布局。
3、民营经济发展良好
今年上半年,在全市经济总体平稳增长背景下,上海民营经济运行总体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上半年上海新设企业中有95.1%为民营企业,较去年同期增长4%;新设民营企业注册资本合计1099.89亿元,占全市新设企业注册资本总额的60.4%;实现进出口总额同比增8%,增速快于国有和外资企业,在全市进出口贸易中占比重达17.1%,较去年同期提高1.8%。
同时,民营企业也正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如经过三年多的创新转型探索之后,今年上半年苏宁启用“苏宁云商”的新名称,从传统零售行业全面向“云商”发展模式转型,其零售事业发展进入了转型提速的深化阶段。苏宁云商于6月份实施“线上线下同价”举措,开启了苏宁O2O(Online To Offline)融合发展新道路。上半年,“苏宁云商”实现营业总收入555.33亿元,同比增长17.68%。
4、开发区形势良好
开发区是上海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2013年上半年,全市开发区上缴税金占全市上缴税金总量的35.8%。上海综合保税区上半年上缴税金最高,达713.2亿元。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上半年上缴税金为300.3亿元,同比增长8.6%,在全市开发区中排名第二。
同时,全市开发区也正加快转型步伐。张江高科技园区去年发布了“张江创新十条”,围绕股权激励、人才特区、财税支持、科技金融、管理创新五个方面推出了十方面的先行先试措施,为园区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上半年,张江高科技园区上缴税金88.8亿元,同比增长3.5%。漕河泾开发区也加快“转型发展”、激活“大招商”、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上半年,漕河泾上缴税金56.9亿元,同比增长达28.7%。
二、当前上海城市功能转型面临的问题:困难比预期要难
在上海经济增长平稳,总体形式良好的同时,也要看到,经济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积累性矛盾,也不断出现一些新问题。
1、经济增长缺少新动力
一是缺少新的投资项目。工业投资下降,上半年,工业投资同比下降2.1%,比去年同期回落6.6个百分点。而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21%,这说明上半年上海经济增长对房市的依赖较大。
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慢。今年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总产值出现负增长(-3.8%)。在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有四个产业出现负增长:新能源(-22.7%)、高端装备(-8.8%)、新一代信息技术(-4.1%)、新材料(-1.3%)。
三是消费回落并加快分流。上半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1%,比去年同期回落0.3个百分点。由于居民收入增速放缓,短期也难以支撑消费快速回升。加上电子商务发展迅猛,网络销售对传统销售的分流作用进一步加大。
四是出口不振。自今年3月份起,全市出口总额一直处于负增长。上半年,上海出口总额负增长4.3%,比去年同期回落7个百分点。其中既有国际市场需求下降的影响,也有上海大量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产业向内地转移的因素。
2、发展环境竞争更激烈
从区域发展情况看,上海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不是“不进则退”,而是“慢则退”。从上海周边看,今年上半年,浙江GDP增长8.3%,江苏GDP增长9.6%,分别比上海高0.6和1.9个百分点。从直辖市比较看,北京GDP增长与上海持平,天津上半年GDP增长12.5%,重庆上半年GDP增长12.4%,分别比上海高4.8和4.7个百分点。另外,中西部很多省份仍保持着10%以上的高增长。总体来说,东部区域一开始“转型促发展”、中西部区域则“大干快上”。未来,区域竞争将愈发激烈,上海的“危机感”也将愈强。 3、城市管理面临新挑战
截至2012年底,上海常住人口达2347.46万,其中,外来人口超过900万。过去10年,上海人口平均增速达10%以上。有专家研究认为,按此增长速度,到2020年,上海的常住人口将可能突破3000万。上海巨大的存量人口和可能出现的迅猛增长,将会给上海城市带来巨大管理压力,公共服务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随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的实施,将可能吸引更多的外地人口来沪,以获取更好的就业、医疗、教育等机会,形成“福利驱动型”的人口流入。据市教委统计,2010年本市有47万来沪学龄儿童在上海接受义务教育,占中小学在校生比例已高达37%左右。上海西部近郊某镇28万人口,其中,本地人口6万人,中心城区导入人口6万人,外来人口16万人。根据测算,中心城区每导入1人,镇政府每年需要支出5000元,外来人口每人每年需要支付2000元。大量的外流人口给镇政府的城市管理带来很大的压力。
另外,上海是全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老龄化问题也将是上海城市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2011年,上海60岁以上的老年户籍人口接近350万,占户籍人口比重达24%,而全国平均老年化率仅13%,上海老龄化程度远超全国。未来,上海户籍人口老龄化将继续增加,到2020年可能超过500万,占户籍人口比重将达36%。这对于上海的社会保障、养老服务和经济发展都是巨大挑战。从养老情况看,自“十一五”以来,上海大力推进“9073”养老服务格局建设,目前基本实现了3%的机构养老和7%左右的社区居家养老目标,但尚有90%左右的老人仍依赖传统的家庭养老。如何保障老人的服务需求是一个重大课题。8月份,国务院会议确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产业,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覆盖城乡的多样化养老服务体系,把服务亿万老年人的“夕阳红”事业打造成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使之成为调结构、惠民生、促升级的重要力量。
4、城市资源环境约束大
2009年,上海建设用地已达2830平方公里,占城市陆域面积的比重为42.1%。计划至2020年全市建设用地总规模为3226平方公里,占城市陆域面积的比重将达到48%。与此相比,国外大都市建设用地占城市陆域面积的比重一般都保持在20%—30%的水平上,比如2005年大伦敦、东京、大巴黎和香港分别为23.7%、29.4%、22.7%和23.4%,即使同为发展中国家大都市的孟买在2011年也只有31%。从人均建设用地水平看,上海目前为122平方米,远高于发达国家城市人均82.4平方米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均83.3平方米的水平,也高于国际大都市的水平,如香港为37平方米/人、东京为84平方米/人、纽约为105平方米/人,反映出粗放利用的明显特征。
另外,上海建设用地总体产出效率偏低。2010年上海建设用地的产出效率为0.89亿美元/km2,与纽约、伦敦、东京等国际大都市有明显差距,大约是纽约和香港的1/9,东京的1/16,大伦敦的1/2。到目前,上海建设用地总量已趋于极限规模。今后的年均土地供应量将大幅收窄,指标“硬约束”非常明显,上海的“向规模谋产值”亟需向“向效率谋发展”全面转变。
三、上海城市功能发展前景:2020年前瞻
1、国际贸易中心加快步伐
2012年12月21日,上海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上海市推进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条例》,并于2013年1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首次提出要在上海“探索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自由贸易园区”。今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将重点积极探索政府经贸和投资管理模式创新,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扩大服务业开放。推动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投资贸易便利、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以“开放红利”激发“改革红利”,将带动金融、税收、贸易、政府管理等一系列政策的变革,使之成为推进改革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试验田”,为全国性的改革破局带来巨大的示范效应。
与国内现有的保税区体制相比,自由贸易试验区拥有更多的贸易便利化条件,被视为保税区的“升级版”,将实现离岸贸易与在岸贸易、物流功能与结算功能、内贸与外贸的统筹协调发展,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最大结合体,为上海参与更大范围的国际竞争打开一扇大门。随着自由贸易试验区顺利推进、对外辐射,浦东新区也有可能变为“新香港”,自由贸易区的溢出效应将不断扩大。
2、国际金融中心加快完善
到2020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将基本建成。从目前看,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工作顺利推进。从我国层面看,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利率市场化等金融改革也在逐步推进,这些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新的动力;从国际层面看,环境也较为有利,特别是全球金融的重心正呈现出向亚太转移的趋势。上海要抓住新机遇,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高中国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影响力,缩小与纽约、伦敦金融中心的差距。从目前的国际金融中心主要任务看,必须要以拓展金融市场广度和深度为重点,加快提升金融创新能力,加快完善金融市场体系。要进一步扩大金融市场规模,努力提高金融国际化程度,不断优化金融发展环境。
3、国际航运中心加快推进
目前,上海航运中心总体格局已经形成,上海港年货物吞吐量已多年世界第一,公路、港口、内河航道、铁路、航空等硬件设施基本建成,航运服务集聚区布局也在不断优化。但也存在薄弱点,主要是航运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体制、机制问题日益突出。与国外相比,航运相关法律、鉴证、评估、代理、咨询、经纪、船舶管理等服务,差距较大。如伦敦、新加坡、香港等港口城市在海事服务、船舶登记服务、综合物流服务、船员税收政策等方面,比国内拥有更为优惠的产业政策,并依靠传统优势,推动了其航运服务业在全球扩张,这将对上海形成较大的竞争压力。因此,下一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必须加快完善航运服务体系,提高航运软实力,提高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同时,也要注重与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协调结合,大力发展航运金融服务业,借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利好,突破体制机制约束,政策上争取“先行先试”,加快推进航运中心的建设。
4、城市空间布局展现新亮点
一是要进一步优化中心城区,破除“单核强中心”的城市特征。中心城区要加快完善沿“延安路——世纪大道”形成东西发展主轴,特别是要加快推进虹桥商务区、国家旅游度假区(迪斯尼项目)建设,成为东西轴的亮点区域;同时也要加快打造沿“黄浦江”形成南北发展主轴,向北发展以知识、科技引领的创意产业;向南发展文化博览、设计创意、会展、国际企业总部、行政、旅游和生态等。特别是世博会及周边地区是南北发展轴的核心区域,其城市功能重塑和提升将逐渐成为引领上海中心城区功能提升和空间扩张的新战略空间。
二是要加快建设郊区新城,使之成为上海真正的功能节点,即具有独立城市形态并具有相当集聚和辐射能力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这类新城对中心城区有较强的反磁力作用,是承接中心城区的人口导入与功能分担的重要载体,同时更是未来上海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三是要挖掘新市镇发展潜力。目前,上海共有108个建制镇,建成区面积达97803公顷。从未来看,市镇将成为上海功能布局优化的重要节点,新市镇可能继新城发展之后,上海未来发展的一块重要阵地。从具体发展思路看,由于市镇数量多、多样化,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因此,不能搞“一刀切”,要按照市镇的发展规律,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走“特色化”的发展道路。
四是要加快老区域的转型发展,成为新亮点。上海中心城区、近郊区还有许多老工业区,其中很多发展已陷入困境,如桃浦工业区、吴泾化工区等,都亟需转型,焕发新的生机。韩正书记也要求桃浦加快转型,要成为上海市转型发展的示范区、西北中心城区的新地标、产城融合发展的新亮点。如果这些老区域转型得当,也将是上海城市的新亮点。
(作者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经济师、副处长,本文为今年9月2日宝山区工商联企业家“三信”教育实践活动培训班上的报告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