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大师诺奖得主纳什车祸去世

来源 :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m123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25年饱受妄想型精神分裂症的折磨
  据美国媒体报道。博弈论的奠基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奥斯卡最佳影片《美丽心灵》的原型约翰·福布斯·纳什和他的妻子艾丽西亚于当地时间23日16点30分。在美国新泽西州因遭遇车祸双双遇难。
  纳什是一位有着传奇人生的数学天才。1958年。他因在数学领域的杰出成就。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当代天才数学家中最杰出人物。他曾在长达二十五年的时间里,饱受妄想型精神分裂症的折磨。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才奇迹般地走出了这一可怕疾病的阴影。1994年。他和另外两名博弈论学家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故事在2001年被拍成电影《美丽心灵》。该片在第74届奥斯卡电影金像奖评比中,获得了8项提名。并最终获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4项大奖。
  孤独的少年
  纳什,1928年6月13日出生于西弗吉尼亚州的工业城市布卢菲尔德。他的父亲是一位电子工程师。受过良好的教育,总能解答他提出的各种问题。他的母亲则是一位拉丁语教师。也是纳什最亲密的人。喜欢读书和教学。
  像所有的天才儿童一样。他小时候性格孤僻。宁愿钻在书堆里,也不愿出去和同龄的孩子玩耍。他的妹妹玛莎在回忆小时候的事情时曾说:“当我和我的朋友外出的时候,总要担起带上哥哥的任务。不过我觉得这并不能让我那古怪的哥哥变得容易相处些。”
  老师们也不喜欢他。因为他不仅对集体活动一点都不感兴趣。更常表现出对权威的不尊重。比如有时候,老师算一道题要写满一黑板,而他只要简单的几步就能解出答案。
  尽管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越来越丰富。他睿智的谈吐也受到了一些人的佩服。但由于他总认为自己比别人都高明。且对不如他的人根本不屑一顾而饱尝众人的白眼。
  沉湎于数学的青年时代
  中学毕业后。纳什进入了在匹兹堡的卡耐基理工学院。一位教授曾以“高斯第二”来形容他的数学才能。但他的同学都认为他是个社交能力极端不发达的人——孤僻、怪异。可是却没有人敢于和他发生正面冲突。大家不但害怕他的坏脾气。也害怕他的强壮和他超乎常人的智力。
  1947年3月,纳什遭遇了他一生中首次重大失败,他参加了一个专为大学生举办的数学比赛。赛前。他倍心满满地认为这是让自己的名字在数学界出现的一个绝好的机会。但是他却连前5名都没有进入。这对于一个将来的数学家来说。无疑是一个彻底的失败。
  1948年。纳什从卡耐基理工学院数学系毕业后,得到了去哈佛、普林斯顿、芝加哥和密歇根深造的机会。他原倾向于哈佛。但哈佛大学能提供给他的奖学金是各所大学中最少的。最后,凭着推荐信中一句“这个学生是个天才”,尚不满20岁的他来到了普林斯顿大学攻读数学博士。普林斯顿的环境非常适合纳什。因为这里聚集了众多著名的科学大师。如罗伯特·奥本海默、爱因斯坦、冯·诺伊曼、诺曼·斯蒂恩罗德……
  当时。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的主任是俄国移民莱夫谢茨。他在一次事故中失去了双手和前臂。他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而当时人们对纳什的评价是:“天空都不足以容纳他的独立性。”在这所学校中。学生唯一必须出席的课程是每天下午三点钟的下午茶。在那里。教授和学生们讨论数学,说着与数学有关的笑话和各种最新的数学研究成果。并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评价每个学生的能力。要获得这所学校的学位并不容易:或是成功。或是被淘汰。
  正在这样一个鼓励思考和异想天开被认为是天才的象征的环境中,纳什的精神开始了自由的舞蹈。他对所有的学科都感兴趣,并利用下午茶的时间充分展示自己:谁都无法忽视他的存在。他甚至曾经造访过爱因斯坦,向他讲述了自己对于重力的看法。在一个小时的讨论之后,爱因斯坦对纳什说:“年轻人,你应该来学一点物理。”
  然而,纳什没有遵从爱因斯坦的建议,他认为只有学习数学才能令他重新发现自己。他的事业从研究博弈论开始
  世事如棋,生活中每个人都是一名棋手,一名优秀的棋手在下每一步棋之前,都会全盘考虑,力争在相互牵制的情况下,下出致胜的一步。博弈论就是以棋手们下出的每一步棋中的理性化、逻辑化成分为研究对象并将其系统化的一门科学。
  纳什的第一项科学研究就是博弈论数学,这在现代经济学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1950年,他发表了博士论文“非合作博弈”,对混合利益的竞争者之间的博弈进行了数学分析,他所提出的著名的“纳什均衡”概念在非合作博弈理论中起着核心作用。他的论文一经发表,立即引起了轰动。他的这一理论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竞争和市场的看法,不仅奠定了博弈论的数学基础,而且为博弈论广泛应用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军事科学等领域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标志着博弈论新时代的开始,也确立了他博弈论大师的地位。
  博弈论大师患上了妄想型精神分裂症
  1950年,纳什进入了兰德研究所工作,这是美国中央情报局下属的一个研究机构,当时他们试图将博奔论用于冷战时期的军事和外交策略。
  1952年,24岁的纳什开始在麻省理工学院教书,他是教师中最年轻的一个,甚至比许多研究生都年轻,而且他刻苦钻研的劲头是教师中少有的。一位同事曾讽刺他说:“你那么聪明,为什么解决不了变数问题?”他听后深受刺激,前后花费了6年时间,才攻克这个难题,还解决了相关的一些方程。因此,他被《财富》周刊评为当代天才数学家中最杰出人物。
  1954年,纳什失去了在兰德的工作,因为警察在一次公开搜捕同性恋的行动中,发现并逮捕了他。但纳什并不只是一个同性恋,而是一个双性恋。其时,他还与一个名叫埃莉诺的女子保持着情人关系。可是他并不太看得起这位姑娘,他经常骂她白痴,让她感到自己低人一等。埃莉诺怀孕后,本以为他会跟她结婚,可是她的希望却落空了。当他们的儿子施蒂尔出生后,纳什虽然对这个孩子也有过一阵着迷,但仍拒绝让他姓自己的姓。埃莉诺别无他法,只得离开。   然而对于女人来讲,纳什的魅力是不可抵挡的。在与埃莉诺的关系结束后,他又开始与一位名叫艾丽西亚·拉尔德的女学生约会。最终,他们于1957年结了婚。
  1958年秋天,就在纳什即将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终生教职的时候,他突然得了妄想型精神分裂症,出现了各种奇怪的行为,比如他拿着一份《纽约时报》进入办公室,称里面蕴含着另一个星球的数字信息,只有他能破解。他给联合国写信,跑到华盛顿给每个国家的大使馆投递信件,要求各国使馆支持他成立世界政府。在家里,他不断地威胁艾丽西亚。最终,他的家人决定将他送到医院治疗,并选择了尽量避免伤害大脑的疗法。
  几年后,艾丽西亚终因无法忍受在纳什阴影下的生活,与他离了婚,但她并没有从此放弃纳什。依靠做电脑程序员的微薄收入和亲友们的帮助,艾丽西亚继续精心照料纳什和他们唯一的儿子。她坚持纳什应该留在普林斯顿,一个行为古怪的人在别的地方会被当作疯子,但是在普林斯顿的环境中,也许人们仍然会认为他是个天才。他的妻子、朋友和同事们都没有抛弃他,而是不遗余力地帮助他,挽救他。
  回到普林斯顿后,纳什在艾丽西亚和几位数学家朋友的照顾下,过着悠闲而安稳的生活。大学的学生和学者会在校园里看到一位消瘦而沉默的男人在徘徊,穿着拖鞋,偶尔在黑板上写下一个数学论题。他们把纳什称为“幽灵”,但都知道这个幽灵是个数学天才,只是突然发疯了。
  麻省理工学院的同事也给当时美国著名的精神病学专家打电话,说是“为了国家利益,必须竭尽所能将纳什恢复为富有创造精神的人”,越来越多的人支持纳什,他们设立了资助治疗的基金,并在美国数学会发起了一个募捐活动。基金的设立人写道:“如果在帮助纳什返回数学领域有什么事情可以做,哪怕在很小的范围内,不仅对他,对数学学科都很有益处。”
  纳什的病情忽而好转,忽而复发,反反复复。艾丽西亚尝试了各种方法,纳什在深爱着他的妻子,哦,不,准确地说应该是前妻,坚强地与病魔做着斗争。虽然在医院、医药和孤独中生活,虽然博弈论越来越有影响力,但是他本人依旧默默无闻。终于等来了荣获诺奖的一天
  在艾丽西亚和朋友们的关爱下,纳什渐渐苏醒。80年代末的一天早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戴森教授一如既往地和纳什道早安,纳什回答说:“我在电视上又看到你女儿了。”戴森的女儿是计算机方面经常被提及的权威人士,戴森听到纳什的回应非常震惊,因为之前,他从未听到纳什说过话,他觉得纳什在慢慢苏醒,并且越来越清醒。
  这位被精神分裂症困扰了近30年的天才曾被很多学术奖项和机构排斥在门外,他的诺贝尔奖来之不易。1989年的秋天,学者韦布尔因受诺贝尔经济学家委员会委托,来到普林斯顿大学和纳什第一次会面。纳什满头银发,面容虚弱,他站在那里,显得很不自在,一边抽烟,一边低头看着地下。显然,为了这次会面,他特意穿戴整齐,白色网球鞋,配的却是长袖礼服衬衣和长裤。当韦布尔逐渐走近他时,他看上去紧张得要命。韦布尔微笑着伸出手,纳什没敢看他的眼睛,迅速地握了一下,又把手抽回插入口袋。在走到教工俱乐部门口时,纳什没有把握地问了一句:“我可以进去吗?我不是大学老师。”韦布尔内心波澜起伏,一个伟大的学者并不认为自己有资格在教师俱乐部吃饭,他觉得应该纠正这一不公正的现象,因此,他从一个旁观的报信者,转变了为热情的支持者。
  对于纳什是否应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有支持的和反对的两派意见,而且争论得非常激烈。经济学奖委员会中的斯塔尔就强烈而坚决地反对将诺贝尔奖颁给纳什。那年初秋,他打电话给瑞典最具影响力的数学家、1962年菲尔兹奖得主赫尔曼德。赫尔曼德并不认为纳什在博奔论方面的工作有什么重大意义。在他看来,颁奖给这样一个人显得有些“荒诞无稽、相当危险”。斯塔尔还咨询了他认识的几位精神病医生,他们告诉他,“这是一种非常悲惨的疾病,它会平静下来,不过完全康复却是另外一回事。”斯塔尔知道,人们对纳什怀有很大的同情。他一个接一个地提出新问题,比如“他有病……你不能选择这么一个人”,“颁奖典礼怎么办。他会来吗?他能应付得过来吗?那可是一个大场面”。他还提到纳什在读完研究生后,就对博弈论丧失了兴趣。在那几个月时间里,斯塔尔和其他一些人无疑越来越觉得“一个错误的选择可能会损害这个奖的声誉,纳什当然不是一个有力的得奖者”。而委员会主席林德贝克却一个接一个地驳倒斯塔尔的反对意见,他认为,斯塔尔的反对意见,比如纳什是一个数学家,在40年前就对博弈论失去了兴趣,患有精神疾病,这都是与主题无关的东西。他同样担心纳什可能会在颁奖典礼上做出什么奇怪的举动,但是他相信这种情况应该可以解决。总之,拒绝向一个从学术角度上看最应该得奖的人颁奖,是毫无理由的。与此同时,他也注意到自己的感情已牵涉在里面。大多数诺贝尔奖得主在得奖之前就已经非常出名了,诺贝尔奖只不过是他们获得的“其中一项”至高无上的荣誉。但是纳什的情况有些不同。“他从来没有得到过任何表彰,生活在真正悲惨的境地中,我们应该尽力将他带到公众面前,在某种程度上使他再次受到关注。”
  1994年10月,在瑞典科学院的投票中,纳什和另外两名候选人以微弱优势胜出,共同分享了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而数学界的许多人则惊叹道:“原来纳什还活着!”
  纳什是他们最后一个通知的人。电话铃响的时候,通知人雅各布森满怀期望地等待着,他在科学院的大多数同事都不知道,他有一个弟弟,和纳什一样早在20世纪50年代还是一个年轻人时,就被诊断患有精神分裂症,从此被囚禁在专门的医疗机构。对于雅各布森来说,这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激动时刻,是他在科学院工作20年以来“最美妙的时刻”。他后来这样描述,“他出人意料的平静,”
  获奖后,纳什继续他的研究工作。在诺贝尔奖得主自传中,他写道:“从目前统计情况看,没有年逾66岁的数学家或科学家能通过持续的工作,在他(她)以前成就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但是,我仍然继续努力尝试。由于出现了长达25年部分不真实的思维,相当于提供了某种假期,我的情况可能并不符合常规。因此,我希望通过目前的研究成果或以后出现的任何新想法,取得一些有价值的成果。”
  总而言之,纳什的洞察力和发现力为他赢得了广泛的赏识和尊敬。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了传奇色彩,也发人深省。
其他文献
邵洵美是鲁迅笔下的“富家翁女婿”,与徐志摩并称为“诗坛双璧”,人称“文坛孟尝君”,最令人吃惊的是,他与徐志摩形象极其相似,经常被人认错。他的青壮年时代令人妒羡,有钱有才,洵美沙龙,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而他的晚景又令人唏嘘,蒙冤入狱,容颜大改,经济困顿,东挪西借,62岁就撒手人寰了……  多功能壶  邵洵美,原名邵云龙,1906生于上海,祖籍浙江余姚。祖父邵友濂是同治年间的举人,官至一品,曾以头
期刊
5月24日起,38集抗战大戏《致命行动》登陆北京影视频道首农剧场。该剧由御嘉影视、北京柳絮飞扬文化传媒、深圳市万科影视文化、北京演盛国际文化联合出品。著名导演陶玲玲、王大帅倾力执导,剧中会集张桐、王奎荣、王志飞、崔波、李羲儿等老中青三代实力演员,合力为观众带来一部情节紧张、情感激荡的抗战大戏。  电视剧《致命行动》紧紧围绕一批隐藏的军火做文章,共产党、国民党、日军三方势力牵扯其间,“夺宝”戏码贯穿
期刊
●多疑  一个男人抱着个可爱的男孩坐在马路边向行人乞讨。冲着那可爱的孩子,我向男人的破碗里投进了一元钱。可是走不多远,我又后悔,谁能证明那男人抱着的不是拐来的孩子呢?很想回去拿回那一元钱,却又不好意思。下次不再上当就是了。  走到马路拐角,一个老太太拦住了我。说他的儿媳妇把她赶出了家门,让她衣食无着。我摸出一元钱塞进她手里。可是刚走几步,又后悔了。老太太既然衣食无着,却为什么身体还那么肥硕,脸色还
期刊
1991年春,我迎来了自己人生中的一次重要机遇。两位在新闻单位任职的笔友分别向我伸出橄榄枝,希望我能在其单位扩编招聘之际,到那里去一起工作。这一天真的来了吗?能够从事专职新闻工作,当一名编辑记者,是我多年的愿望和梦想。而十几年的笔耕与拼搏,也正是朝着这一目标做着努力。  人们常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参加工作后,我先后干过车间工人、统计员、会计员,曾因业余时间给报社投稿,招致“好高骛远”、“不
期刊
那位战士从另外一个窗口对着施放毒气的敌人连发几枪,弹无虚发,干掉了几名鬼子。剩下的鬼子见状惊慌失措丢下毒气罐落荒而逃。  孙新民,山东省肥城市人,1917年生,1933年在家乡参加共产党领导的“读书会”,193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爆发后,参加泰西人民抗日武装起义,曾任八路军鲁西支队2营教导员,115师教导4旅11团3营教导员,微山湖抗日游击大队政委等职,亲历了血战陈新庄、建立微山湖抗日游击
期刊
目前,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崔可夫之孙尼古拉·崔可夫少将接受记者采访。13万人最后只剩  239人  在伏尔加格勒马马耶夫高冈上,守卫在“英雄母亲”前的正是崔可夫元帅的雕像。他左手握枪,右手拿着手榴弹,时刻准备守护“祖国母亲”。70多年前,崔可夫元帅正是在这里,指挥苏军保卫斯大林格勒。尼古拉·崔可夫告诉记者,斯大林格勒战役分为保卫、大反攻及歼灭战三个阶段。保卫战的主帅正是崔可夫将军。  1942年1
期刊
他叫李志坚,是山东曹县安仁集人,一九三七年五月,他加入了抗日爱国将领冯玉祥的29军,军长是宋哲元,身经百战,先后参加过卢沟桥保卫战、台儿庄战役、武汉阻击战、河南信阳保卫战。  在李志坚的记忆里,烽火岁月令他难忘,他回忆说:“北平卢沟桥事变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当时我部在桥东镇守,我是连里的机枪射手。那天接到上级命令后,战友们群情激愤,誓与阵地共存亡!我们29军守卫着北平的西大门,敌我双方的火力都很猛
期刊
北京卫视即将播出的《剧场》近日举行看片会。该剧以话剧女演员郁珠的情感经历为主线,讲述了舞台上下—群中青年男女的矛盾冲突与情感纠葛,展现着名利场背后的冷暖人生。该剧也是著名作家严歌苓又一女性力作,作品再度延续了严歌苓一贯的风格,既有对女性情感状态的细腻描绘,又饱含对人性的思考与批判。这一次,严歌苓将剧场作为了^性搏杀的战场,在台上台下、戏里外的明战暗斗中,展现人性绞杀与情感哲思。  会后,编剧严歌苓
期刊
一天下午,在街上遇到退休已快一年的老局长。老局长说话依然声若洪钟。我礼节性地从口袋里掏出香烟,抽出一支递给老局长,没想到他却推开了我的手,笑呵呵地说道:“戒了!戒了!”  我非常惊讶,老局长怎么会戒烟呢?要知道他可是有名的“大烟枪”,每天至少要吸两包烟。以前同他见面,老远就能闻到他身上散发出来的烟味。现如今,身上果然一点烟味没有。  记得有一回,老局长摔断了腿,手术刚完没一会儿,他就犯了烟瘾,病房
期刊
女杰唐群英(1871-1937),是第一位同盟会女会员。唐群英一生为伸张女权而奋斗,是民国时争取男女平权的女英雄,其最著名的事迹可能要算打宋教仁耳光了。  1912年(民国元年)8月25日,下午两点,同盟会联合诸党,改称国民党,在北京湖广会馆开成立大会。这本应是一个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却被唐群英搅了局。  此前,唐群英组建中华民国女子参政同盟会,极力主张在宪法写入男女平权条款,谓《临时约法》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