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配「組織合適度」和「工作合適度」怎樣找到「好工作中的好人才」?

来源 :台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xihuan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業主為何難找好人才?我認為,主因是「組織合適度」不匹配所致。
  一個人能否產出良好績效的關鍵因素,稱之為「工作動機」(Motivation Fit),如果沒有動力,就不容易有較好的產出,更不可能有優異的工作表現。Motivation動力的來源由兩個方面所組成,其一為工作合適度(Job Fit),其二為組織合適度(Organization Fit)。就工作合適度而言,可以依照個人特質、性格、能力來判定是否適合某個工作,以我自己為例,我本喜歡與人接觸,如果從事的是相對封閉、單一枯燥的工作,可能很快就離職了。
  工作合適度、組織合適度同等重要
  每個人都有相對適合的工作,可能是行銷、業務、財務、行政或是設計;然而,光有「工作合適度」並不足以帶來激勵,促進工作產能與表現,「組織合適度」同樣重要,這往往是許多人找工作的時候,容易忽略的重點。例如一位從事業務工作的人,可能在可口可樂做業務有非常傑出的表現,但是卻不見得適合在百事可樂工作。因為從一家成千上萬人的大公司,到只有幾十個人的小公司,每一家公司都有獨特的「企業文化」,這與老闆的性格、教育背景、過往經歷密切相關,進而營造出不同的工作氛圍與工作環境。而每個部門在不同主管的帶領下, 也會有屬於自己的子文化……
  有位長期從事設計工作的朋友,最近正在求職,。對她而言需求不是薪資、職位,而是要求公司辦公環境必須有設計感、乾淨整潔、規模不能太大,事實證明,每個符合這標準的工作,她都待了很長時間。而那些不符合這些條件的、抱著姑且一試心態勉強就職的公司,她往往一兩個月就遞出辭呈。
  兩原則判斷合適度
  究竟如何去判斷是否符合工作合適度與組織合適度?兩個簡單的原則,可以提供基本的判斷與考量。
  首先,喜好度與合適度:工作內容是否符合個人喜好度或合適度?到底喜不喜歡這份工作的內容?是首先必須要考量的因素。
  其次,工作環境:喜歡什麼樣的工作氛圍、組織文化或是工作環境,可以從下列四個問題中獲得答案:
  1.你最喜歡什麼樣的老闆?領導風格為何?老闆未必指公司的大老闆,而是每天工作密切的部門主管,或是直屬上司。
  2.你最不喜歡的老闆風格是怎麼樣的?例如,性格急如風或是慢郎中等等。
  3.你喜歡什麼樣的企業文化、工作環境、工作氛圍?例如,是階級分明、嚴格遵守規章流程制度的大公司,還是家庭式、員工之間彼此熟悉的小公司;是位於市中心的高樓大廈,還是在創意園區的Studio。
  4.你不喜歡的什麼樣的企業文化、工作環境、工作氛圍?例如,不能忍受辦公室沒有咖啡機,不喜歡階級過於分明等。
  當你面試應聘者的綜合能力同時,對方同時也在考量領導風格以及工作環境。如果「組織合適度」不符合求職者的需求,那麼就算提供高薪、高職位挖角,求職者也未必能久留。
  整個大環境的考量
  除了考慮求職者的需求問題,也需要綜合考慮整個大環境的狀況。分為以下幾個層面。
  1.人才供給。以英語口譯為例,專業門檻很高,而這個專業的畢業生人數也少,供給小於需求,相對比較好找工作。
  2.企業需求。例如,市場需求量最大的工作是業務,隨時都有業務人員的需求,但是基層的銷售人員需求量最大,銷售總監的需求相對比較少。
  綜合以上,供給大,相對薪資結構就低;如果市場需求大,但是供給少,待遇就會水漲船高。因此企業主也需要對市場狀況有所了解,開出相應的薪資,才能找到合適的人才。舉例說明:找服務員,月薪2萬人民幣,應徵者必定從街頭排到巷尾;月薪5千,找一位設計總監,怎麼找都找不到人。
  企業主如果可以綜合考量自身的領導風格、企業文化、工作環境,除了看中求職者的能力之外,也需要將上述因素一併考量,如此一來,才能找到真正合拍的員工。
  求職者找好工作
  在企業主找人才的同時,求職者找的是好工作、好老闆、好公司。前陣子一項調查結果發現,超過85%的人都有離職的想法。簡單的說,只要有好機會出現,這些人都會義無反顧地離職;其中,有將近70%的人,會自己主動找工作機會。由此換算下來,每兩個人之中就有一位有辭職的想法。再仔細去分析這個數字背後的意義,除了想換工作的人很多,想換產業的人也占了一定的比例。
  舉例來說,一位原本從事業務工作的人,因為覺得這一行很辛苦,而想轉行政工作;原本從事行政工作的人,因為覺得自己不適合朝九晚五的辦公室生活,而想要轉行到行銷或是銷售領域。「換工作,也換產業」的背後,顯示出大多數人對自己的認識不清,導致工作一段時間之後,發現了不適合或是不適應的現象。
  好人才與好工作是相對存在的,也是相輔相成的;企業主要清楚自己的企業文化、工作環境,進而找到組織合適度和工作合適度都匹配的人;求職者要想清楚自己對工作的認知和需求,才能夠維持一個長久工作關係,讓自己成為好工作中的好人才。
其他文献
最近在台灣無論走到哪裡,無論與藍綠人士接觸,幾乎都是「三句話」離不開「馬鍘王事件」。自9月初發生「馬鍘王事件」以來,「馬王鬥」就成為台灣各界關注的焦點。大家談論這個話題時,幾乎都認為:馬英九不懂得「搞政治」,一手好牌,卻沒有打好;今次「鍘王」馬英九是「傷敵八百,自傷一千」。  馬英九懂不懂「搞政治」,是「旁觀者」的角度問題,因為馬英九「搞的政治」的確與傳統的國民黨不一樣。如果馬英九與傳統的國民黨沒
期刊
喧騰一時的阿里巴巴集團在香港上市案,終因彼此無法「門當戶對」而「有緣無份」,阿里最後(10月10日)只能放棄在港上市計畫。用阿里巴巴集團CEO陸兆禧的話說:「今天的香港市場,對新興企業的治理結構創新,還需要時間研究和消化。我們決定不選擇在香港上市。」而實際情況,則是因為阿里集團「不願遵守香港現行上市規則」而被迫另行選擇。  有人認為,香港聯交所不願意屈就阿里的「上市條件」,等於失去一個IPO交易大
期刊
中國經濟目前現狀是內憂和外患、國進民退,已經到了承擔不起改革失敗的地步,要想收拾當前的經濟「殘局」,重啟改革是唯一的出路。  解析:  目前,大陸經濟的前路很明確,就是繼續深化、完成各項體制改革,這是從政府到民眾達成的一致共識。所以複雜之處不在於選擇道路,而是我們與那些明確阻礙中國發展的國家、那些對改革陽奉陰違的國內既得利益集團進行的纏鬥。  但在目前,大陸已經錯過了2008年時最好的改革窗口期,
期刊
近期在採訪中遇到一位做金屬包裝的企業老闆,在聊天中發現他對員工管理很有一套。  1995年,來大陸投資不久的他遇到創業以來的一次最大的危機,趕上大陸經濟的宏觀調控。當時還不知宏觀調控為何物的他,突然面臨客戶資金鏈斷裂,訂單取消;7個月的時間,生產幾乎陷入停滯。  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企業可能會選擇減員降低成本。但是他沒有辭退一名員工,反而把員工組織起來上午搞廠區環境的美化和綠化,並開始粉刷車間和廠區
期刊
天下沒有免費的醫療,而你卻有權免費享受,那麼,是哪個倒楣蛋活該為你買單呢?他的人權哪去了?所以你這不是人權,而是如假包換的特權,是對他人權利的生生侵犯。  解析:  有特權的人可以看病不花錢,可以逃單,當然是很不公平的事,怎麼唾棄都不過分。他可以不花錢,別人就不得不多花錢,替他買單,他的特權收益是建立在掠奪他人的基礎上,是不正當的可恥收益。知道看病不花錢是一種特權,解決的辦法當然就是要減少這種特權
期刊
在上一期的專欄中,我們提到了大陸許多企業對自己的「國產設計」缺乏信心和不信任,往往導致企業本身「枉費錢財」;同時,令國產設計師產生了「懷才不遇」的挫折感,以至形成一種兩敗俱傷的尷尬處境。  針對這一問題,提出「企業協助成就『中國設計』未來」的建議與構想,希望能協助大陸的企業和設計業兩方,來把握住中國大陸目前經濟發展的大好時機,打出「中國設計」的品牌,在國際設計界扮演出舉足輕重的角色!  俗話說「知
期刊
最近品牌集合店在零售行業中悄然興起,並創造了不俗的成績。i.t用「買手制+集合店」的模式創造十幾億人民幣的價值,連卡佛5家店創造全年7億美元的銷售額……業內觀點認為,在中國大陸,尤其是當下零售終端競爭日益加劇,百貨由於品牌重複率高、承租能力差、聚集人流能力下降正逐漸失去大眾的關注,品牌集合店這種業態在此時備受關注和青睞,無疑為零售業升級轉型提供了一個明確的方向。  大陸品牌集合店尚不成熟  所謂品
期刊
一向以穩健著稱的可口可樂如今也開始「玩起了賣萌」,瓶裝可口可樂換了新包裝,瓶身標籤印上了諸如「高富帥」、「白富美」、「喵星人」等90後新新人類熟悉的網路流行語。可口可樂公司對外稱,這種新包裝被稱為「快樂昵稱瓶」,是可口可樂的新裝。  近年來,大陸的飲料市場競爭如火如荼,果汁飲料、茶飲料、乳酸飲料大戰此消彼漲,而碳酸飲料市場則相對沉默。可口可樂新裝「賣萌」,無疑是想在諸多功能飲料的圍剿下還以顏色。同
期刊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史慶章作為台商大軍中的一員,登陸廣東;2001年,乘著西部大開發的東風,進軍廣西。在做了10年的五金、塑膠生意後,他開始投資農業。沒想到這一頭紮下去,就再也出不來了。史章慶開始以為「做農業可以慢慢來,壓力不會太大,但真正做起來,他才知道農業比任何行業壓力都大」。從2008年至今,史慶章的台灣農場已投入差不多9000萬元(人民幣,下同)。「至於總投資,那是個無底洞」,史慶章說。因為
期刊
從2012年1月到2013年 7月這1 9個月間,中國大陸製造業P M I(Purchasing Managers Index,採購經理指數 50為枯榮分水線。當PMI大於50時,說明經濟在發展;當PMI小於50時,說明經濟在衰退)除了2012年2、3兩個月分別是53.1和53.3以外,其他月份基本在榮枯線50左右徘徊。而同時期的中國大陸非製造業PMI,除了2012年1、2兩月低於53以外,其他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