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会计信息的稳健性

来源 :当代经济管理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zheng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企业会计环境中风险因素的不断增加,会计界愈来愈关注会计信息的稳健性。对稳健性概念的理解可以从内涵和外延两侧层次上进行。稳健性体现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全过程,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中体现了稳健性的內在要求。当然,企业在运用稳健性过程中也存在诸如与其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发生矛盾时如何作出取舍、如何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水平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考虑财务报告目标、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并对滥用稳健性进行有效监管。
  关键词:稳健性;谨慎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一、稳健性的涵义及其内容
  
  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稳健性(亦称“谨慎性”)是指“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事实上,稳健性的概念可以从内涵和外延两个层次上理解。
  首先,稳健性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和意识——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包括会计活动)时,面对种种不确定性因素,要采取稳妥小心的态度。因为如果高估收益和资产,企业就可能提前按未实现收益计缴税收和派出利润,这必将削弱企业的财务实力,侵蚀企业资本,严重的甚至会导致企业破产倒闭。这种认识使会计人员有了悲观主义倾向,表现在会计处理上,他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持保守态度,从而形成了在账簿上低估资产和收益的喜好。可见,悲观的心理倾向是会计人员面对不确定环境的自然选择,也构成了稳健性原则的内涵。
  其次,稳健性是一系列外在的会计处理方式,这是稳健性的外延。一般地,人们给稳健性原则所下的定义都属于这类描述性定义。不过,从稳健性概念的最初产生到发展至今,人们对其外延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过去盛行的稳健性原则,也称极端稳健性,它要求在金额上尽可能多计可能发生的负债和费用而尽可能少计或不计可能发生的资产和收入;在时间上尽可能早地确认负债和费用而尽可能迟地确认资产和收入。这种观点是稳健性概念形成早期的普遍做法,后因其随意性较大而逐渐被淘汰。
  第二种观点是目前广为接受的传统稳健观,也称低度稳健性,它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既不无视可能的损失,也不计提过多的准备,同时,不预计可能取得的资产和收入。
  第三种观点是适度稳健性,认为不确定性事项发生的可能性才是决定其取舍的标准。即:对于那些尚未发生但对企业已产生影响的经济事项和情况,不论其结果是利得还是损失,只要其发生的可能性较大且金额能够合理地加以估计,就应当予以反映。适度稳健与股份公司和发达的金融市场相适应,企业融资渠道的多样化导致企业信息使用者及其决策的多元化,这就要求会计信息能够全面反映社会环境对企业现在和未来的经营状况的影响。适度稳健性正好与这一会计目标相一致,并且对或有损失和或有收益一视同仁,主要根据不确定性发生的可能性而非其引起的后果来决定反映与否,因此能充分揭示信息。但是,为了保全企业资本,适度稳健对或有利得反映采取较严格的标准,即,适度稳健要求会计处理持稳健态度的同时,还要考虑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二、稳健性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
  
  目前,稳健性已成为国际性的会计惯例。我国在1993年实施的“两则”、“两制”中首次引入了稳健性原则,在1997年以来颁布的具体会计准则和《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中进一步加强了该原则的运用。这标志着我国会计界对稳健性的认可,也是我国会计准则在与国际会计惯例协调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
  近年来,会计中的不确定性问题愈显突出,诸如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商誉的计量、或有事项的计量等会计问题给会计界带来严峻的挑战。特别是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风暴,引发了会计界如何从财务与会计角度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思考。由于稳健性具有防范风险的固有功能,因此重新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了使企业提供更加客观、真实的会计信息,以利于各方面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决策,维护经济秩序和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发展,财政部于2006年2月颁布和实施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中更是充分体现了会计信息的稳健性要求。
  稳健性体现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全过程。从会计确认来说,要求确认标准建立在稳妥合理的基础上;从会计计量来说,要求不得高估资产和利润的数额;从财务报表来说,要求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尽可能全面的会计信息,特别是应报告有关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损失。由于会计确认与计量直接与报告相关,因此,以下主要从会计确认和计量两个方面对稳健性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加以总结。
  
  (一)稳健性在会计确认方面的应用
  1 关于资产的定义。在新准则中,资产被定义为“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根据这一定义,企业那些预期不能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流人的项目,如陈旧毁损的实物资产、已经收回无望的债权等不良资产都不能再作为资产来核算和列报,这提高了资产确认的稳健性。
  2 关于金融工具的确认。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因操纵衍生金融工具而导致严重亏损的事例举不胜举,如1995年日本的住友商社事件、1995年英国的巴林银行事件等。巴林银行的倒闭,给全世界敲响了警钟,客观地说,会计因未能及时披露衍生金融交易背后潜在的巨大风险,负有一定的责任。正是出于防范不确定性风险和规避重大潜在损失的需要,新会计准则从金融工具定义人手,将金融工具纳入表内核算,并要求在附注中进行充分披露。这既是财务信息质量相关性的客观要求,也是稳健性运用的必然结果。通过定期(资产负债表日甚至每天营业结束时)反映金融工具的损益变动,进行全程监控从而有效杜绝因金融衍生交易失败而引起的企业经营恶化甚至破产,稳健性的运用能够改变金融工具长期游离于财务报表之外的尴尬局面,使得金融风险的控制有了依托,为企业利用金融工具进行套期保值或是投机获利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火墙”。
  3 关于资产减值的确认。新会计准则规定,长期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之所以如此规定,一个重要原因是出于稳健性的考虑,防范粉饰财务报表等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因为资产减值迹象认定无法客观量化和标准化,减值损失计提的时间、数量无法有效控制等,为企业留下了利润操纵空间。但是,减值损失计提后不允许转回的规定使得企业不得不三思而后行,以往盛行的“亏损企业巨额计提、扭亏企业冲回计提、盈利企业加速计提”的法则不再适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实貌。
  4 关于商誉的确认。会计准则规定,自创商誉不能确认,只有在发生企业合并的情况下,企业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才可以确认 为商誉(外购商誉)。之所以对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区别对待,也是为了避免企业对自创商誉虚夸价值,虚增企业资产而作出的稳健性要求。
  5 关于预计负债的确认。在《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中,新增了“亏损合同”和“重组义务”两项预计负债。当待执行合同变为亏损合同,满足预计负债的确认条件的应当确认为预计负债;企业承担了重组义务的,满足预计负债确认条件的,也应当确认预计负债。这些新增内容无疑也是稳健性的具体体现。
  
  (二)稳健性在会计计量方面的应用
  1 公允价值的引入。会计计量包括两个方面,即计量属性和计量金额。在新会计准则中,计量属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重新引入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等准则中均要求以公允价值对相关要素进行确认和计量。在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应用有助于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增加会计信息的国际可比性,不过,在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过程中,考虑到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够成熟,新企业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使用较为谨慎。例如,国际会计准则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必须以公允价值计量,除非企业能证明该项交易不能以公允价值计量,而我国则强调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公允价值的运用需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该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二是换人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能够可靠,计量成为公允价值运用的必要前提,也界定了其使用范围,这是稳健性的必然要求。至于何为“可靠”,怎样去测度和评价,针对不同的交易有不同的判别标准。比如,对于金融工具的计量,公允价值的确定分为三个层次,即活跃市场、相似市场和技术性估值。之所以规定这样的层次和顺序,是因为如果对会计处理方法选择的自由度不加以限制,将很可能使会计核算过程变得随意,这既是对可比性原则的违背,也会扩大企业利润操纵和盈余管理的空间,从而对稳健性造成不良影响。
  2 会计估计的选择。稳健性在会计计量方面的另一重要体现在于新会计准则在对有关会计要素计量金额的确定方面给予了企业更大的自主选择权,如坏账准备、累计折旧的计提方法及计提比例均由企业自主合理确定。这与过去规定单一的比例、界限等做法相比,有助于企业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会计估计,避免虚夸资产价值,从而防止“账盈实亏”等“潜亏”现象的出现。
  
  三、稳健性运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会计信息强调稳健性,主要缘于其对资本保全的重要作用。因为稳健性可以防止股东(所有者)产生过于乐观情绪,规避虚增利润而导致的利润分配侵蚀资本的风险。不过,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稳健性在具有化解不确定性的优点的同时,也具有随意性和概念抽象性的缺点。在这种情况下,稳健性极易受到曲解和滥用,从而成为管理当局操纵利润和粉饰财务状况的工具。如上市公司蓄意扩大成本费用的计提范围、少报收入,则会产生少交或延迟交纳所得税的结果,使国家税收受到损失。同时,经粉饰的财务信息不能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正确决策。
  总体上看,稳健性原则在运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从会计理论层面上看,如何避免和化解与其他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内在冲突;二是从会计实务层面上看,如何避免对稳健性的滥用。
  
  (一)稳健性与其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冲突
  可靠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最基本的一项质量要求,它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而稳健性要求在会计实务中确认可能发生但尚未发生的损失与费用,这明显与可靠性相矛盾。同时,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中可变现净值的确定、或有损失的确定等都带有很大程度上的不确定性,包含着一定的主观判断因素,直接威胁着会计信息的真实反映。此外,稳健性在维护出资者和企业利益方面的倾向性十分明显,它以种种方式促使企业采取“谨慎”的态度达到既定目标,最终可能会失去“不偏不倚”的立场。
  可比性是另一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它要求企业在不同时期的财务报告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并且不得随意变更。但是稳健性允许企业根据自身具体情况的变化改变会计核算的口径和方法,因而会与可比性发生冲突。例如,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对存货进行计价时,不同企业的存货、同一企业不同品种的存货,有的用成本计价,有的用可变现净值计价;同一品类不同时期的存货,随着可变现净值波动,其计价基础不断改变。这些显然对可比性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使企业本身前后各期之间以及不同企业之间提供的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
  
  (二)稳健性的判断和应用
  稳健性在实务操作中带有极大的主观臆断性,受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职业判断能力的影响。例如,成本与可变现净值中的“可变现净值”如何计量,新《企业会计准则》中表述为“在日常活动中,存活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这三个估计中的任何一个脱离实际较大,可变现净值就难以计算正确。又如,接受捐赠的资产在无取得发票账单和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情况下,应当按该接受捐赠的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入账价值。这里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怎样计算确定,未来现金流量计算多少,折现率选用多大,都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高低。由于稳健性具有主观臆断和不可验证性,致使该原则容易被滥用,从而极大地破坏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从而为企业管理层调节年度损益、均衡股利分配甚至逃避税款大开方便之门。
  
  四、完善会计稳健性的建议和对策
  
  (一)与其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发生冲突时的缓解对策
  经济活动中不确定性的存在决定了稳健性存在的客观必然性,而稳健性自身的局限性和矛盾性又使其与其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间的冲突不能从根本上避免,但却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级解其冲突。
  首先,合理确定各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使用顺序。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可靠性和相关性应居于首要位置,稳健性必须在维护可靠性和相关性的基础上加以贯彻和运用。除此之外,与其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使用顺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具体合理地确定。
  其次,对冲突情况予以充分披露。由于每个企业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在不同时间、不同经营环境下有所不同,稳健性的应用时间、范围和程序也应有所不同,与其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冲突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当然也有所区别。因此,有必要在信息披露中充分说明稳健性的应用时间、范围和程序,披露与其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冲突以及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程度及其变动情况。充分的信息披露能有效地提高信息可比性,从而使信息使用者能够准确地把握企业的财务状况,防止冲突进一步恶化而误导信息使用者。
  总之,谨慎性原则应服务于财务会计目标,以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为指导思想,并在附注中予以充分披露。
  
  (二)加强会计队伍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应用稳健性需要会计人员较多地运用职业判断,如果会计人员业务水平不高,职业道德意识不强,那么他们将很难把握稳健性概念的内涵和实质,难免受到自身主观随意性的影响,使会计信息反映有失客观、公允。另外,在稳健性的应用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一个“度”的问题。极端的稳健会导致“秘密准备”和“隐匿资产”,不够稳健又会导致虚增资产和夸大所有者权益。过度稳健或不够稳健都会降低其优点而扩大其缺点,从而使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得不到准确地反映,损害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利益。应用稳健性原则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它的应用程度,可行的方案是寻找一个应用稳健性的平衡点,以便使会计稳健性的优点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而将其自身的缺陷约束在最小的范围内。如何把握这个平衡点,有赖于会计人员准确的职业判断,因此,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是确保稳健性适度应用的关键。目前我国会计队伍庞大,但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和业务水平偏低的现象比较突出,不少会计人员还停留在简单的记账、算账和编制财务报表上,难以运用专业知识对确定和不确定的会计事项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判断和预测。因此,稳健性原则的适度应用,需要不断加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意识,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
  
  (三)加强审计监督,强化约束机制
  稳健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较强的倾向性和主观随意性,因此,为了避免企业以运用稳健性为借口,随意变更会计核算方法,高估损失、低估收入、虚列成本费用、歪曲真实的经营成果,把稳健性原则当作成本、利润的调节器,就必须加强审计监督,防止滥用和曲解稳健性。同时,应对滥用稳健性的行为进行有效规范和处罚,增大企业的违规成本,抑制企业滥用稳健性来进行盈余管理。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中职学校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办学条件的改善,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中职学校财务管理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本文结合部分中职学校工作实际的调查,指出了当前中职学校财务管理中普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对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中职学校;财务管理;问题;主要措施    近年来,随着中职学校转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体制改革逐步深入,中职学校的财务管理也随之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作为中职学校管理的重
期刊
党的十六大以来,转制企业党建工作的进展与成效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在转制企业建立党组织、开展党的活动。已经不仅仅是党组织扩大覆盖面的需要,更是转制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壮大的内在要求。对转制企业中党组织的职能定位、活动方式及发挥作用的途径作深入思考,有助于进一步发挥转制企业党组织的作用。    一、转制后企业党建工作面临的新情况    1、少数党员的先进作用降低。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人
期刊
摘 要:在经济迅速发展年代,现有企业财务报告已经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本文就如何建立科学完善、充分披露财务信息的会计报告做了充分分析和说明。  关键词:财务报告;会计环境;信息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有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因滞后于环境的变化而显示出了它的缺陷与不足。建立科学完善、充分披露财务信息的会计报告具有重要意义。    一、现行财务会计报告披露详信息的局限性    会计的发展与
期刊
摘 要:影响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的因素有很多,从外部因素看,主要有法律和政策因素、产业因素、区域因素等几个方面:从内部因素看,主要是企业资源、企业家素质素质和能力、财务能力、市场营销能力、战略与战略管理、创新能力、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管理几个方面。认清了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对于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与长远意义。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企业成长;企业成长动力;影
期刊
摘 要:ERP项目是个高风险、高投入的复杂工程,其项目的成本支出往往处于失控状态,形成“成本黑洞”,很容易导致项目失败。本文针对企业ERP实施中对成本估算提出的需求,结合项目成本管理研究成果对ERP实施成本进行分析,确定了ERP实施成本的构成项目,在此基础上,分析每个成本项目的构成及其成本动因,分别建立了环境设施成本、硬件成本、软件成本、人力资源成本的估算方法,旨在缩小预算成本和实际成本的差距,
期刊
摘 要: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是理论界研究的热门话题。本文以净资产收益率和托宾的Q这两个公司绩效指标为因变量,以股权集中度和股权性质指标为自变量,选取浙江75家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公司股权结构和公司绩效关系。  关键词: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公司治理;公司绩效    一、文献综述    国外最早研究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之间关系的是Berle和Means(1932),他们认为股权越分散,公司绩效越难
期刊
摘 要:次级抵押贷款的兴起促使了美国房地产市场的繁荣,而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推动了美国经济长期高速的增长。但是对风险的漠视,致使次贷由推动美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演变成拖累美国经济发展的桎梏,并对世界经济产生巨大冲击。本文从多个方面分析与论述了关国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并简要阐述了其传导机制,旨在为预防和应对相应危机的政策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次贷危机;原因;传导机制    一、概述    20
期刊
摘 要:我国股市一直不能真正发挥国民经济晴雨表的功能,笔者认为,需要确立一个防止股市参与各方行为短期化,明确融资者和投资者权利义务的股金保值原则。  关键词:股金;股金保值原则;股金价值保护期    我国股市暴涨暴跌的顽症在昨今两年又得到了更大规模的重新演绎,十数万亿的财富在短期内产生,又忽而消失,股市受到了巨大冲击。我国国民经济仍在稳步发展中,应为国民经济晴雨表的股市却仍然发挥不出这一市场经济
期刊
摘 要:企业在自我积累,不断更新的过程中不断成长。一些企业在临近的地方集结成群,从而获得企业竞争力优势,形成区域产业集群并不断发展。近年来,科技型中小企业正沿着这条路线,扩大规模,不断扩张。本文将对这些企业的集群化成长模式进行研究。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模式    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正在迅猛发展,独立的企业已经不能满足其成长的需要,必须采用集群化的成长模式才能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期刊
摘 要:本文以时间为序。将我国建国以来产业结构调整划分为三阶段,并对每一阶段投资运行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在产业调整变化中投资运行的最大特征为投资流向和政府政策导向紧密相联,投资流向陷阱表现不突出。固定资产存量调整僵化,产业结构难调整。  关键字:产业结构;投资运行;产业政策    一、我国产业结构的历史演变    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伴随着经济总量扩张和水平提高而必然面临的经济过程,是经济发展不可逾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