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学习的阅读教学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LXSJXXLXS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维的《山居秋暝》,入选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与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李颀的《送魏万之京》、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高适的《燕歌行》和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一起构成“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专题。盛唐时期诗歌创作达到巅峰,王维为其中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诗歌清新淡雅,禅境空灵,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描绘的是秋天傍晚雨后的山村风景。诗人选取四个最富有特征的片段,不加藻饰,意境空明澄澈,抒发了与此相协、安于自然的情怀。
  学生在小学和初中曾分别学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和《使至塞上》,对王维及其作品有初步了解。经过高中一年半的学习,已经积累了更多诗歌欣赏的方法,并有了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目标】
  1. 通过揣摩语言,领会诗歌意境,体悟作者情感。
  2. 列举相关作品,尝试架构主题分析,体味王维山水诗的艺术特色。
  3. 从“声律风骨兼备”的角度观照,学会拓展延伸到其他作家作品分析。
  【教学流程】
  学习活动一:初感
  齐读,评价。推选一名学生读,评价指导。再读。
  学习活动二:共鸣
  学习小组分别讨论交流,从小组各成员的阅读“初感”中选择确定一个关键词,整理完善在“共鸣”一栏中。小组派代表板书关键词,并向大家具体说明选择的原因。
  过程中注意根据学生的陈述相机而动,长善救失。
  学习活动三:精读
  思考问题:
  1. 诗歌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如何理解“空山”之“空”?
  2. 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它与前三联的内容是如何联系的?
  自由讨论,分别回答,启发学生互相补充纠正。
  (补充背景:王维,字摩诘。经科举,一生为官,但仕途坎坷。后无意仕进,礼佛参禅,先后在终南山和蓝田辋川别墅过着亦官亦隐的悠游生活,“弹琴赋诗,啸咏终日”。)
  通过进一步诵读,明确诗歌写出了初秋雨后、山间夜色中的安宁静美,在空明澄澈的自然图景中,点染出了与之协调的人物形象。“空山”的“空”字,不是指空寂荒凉,而是表现雨后秋山有如世外桃源一般的深幽静谧。这与王维喜爱自然幽静宁谧的审美观有关,也与他礼佛参禅、追求山林隐居有关。
  尾联直接表达了诗作的主旨。“王孙自可留”,意思是自己大可以待在山中,赏心娱目悠闲岁月了。这里王维化用典故,取其反意,进一步表明了诗人对秋天山野的深厚感情,从而表示了归隐的决心。前三联写景状物,描绘了山水之美和其中生命状态的自在。风景就是心事(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一联是心中情自然生发,由衷赞叹,并借诗言志,表达内心的志愿。
  学习活动四:体悟
  1.诗中景情
  指导诵读,读出其中情味。
  (补充叶嘉莹语:我国古代诗歌中有一种兴发感动的生命,这生命是生生不已的,像长江、黄河一样不停息地传下来,一直感动我们千百年以后的人……学习古典诗词,不仅是要学习一种学问,重要的是要使青年人的心灵复活起來,让他们以生动活泼的心灵,来欣赏、体会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些伟大、美好的意义。)
  2. 其诗风骨
  共同回忆《鹿柴》,介绍《鸟鸣涧》,体味王维山水诗的艺术特色。
  (补充评论:摩诘以淳古澹泊之音,写山林闲适之趣,真一片水墨不着色画。——《震泽长语》
  摩诘五言,意趣幽玄,妙在文字之外。摩诘胸中滓秽净尽,而境与趣合,故其诗妙至此耳。 ——《诗源辩体》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轼
  太白五言绝句,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不谓声律之中,有此妙诠。 ——胡应麟)
  3. 初试声律
  对应诗句诵读,体会诗歌的句式、用韵、对仗、平仄……
  (补充平仄基本式:平起仄收式、平起平收式、仄起仄收式、仄起平收式)
  学习活动五:延展
  盛唐诗坛,呼喊“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放俊逸”的李白,唯愿“致君尧舜上,但使风俗淳”的“沉郁顿挫”的杜甫……
  学习活动六:作业
  课外阅读,整理评价王维及其山水诗。
  参考书目:①《王维年谱》,张清华?学林出版社。②《叶嘉莹说初盛唐诗》,叶嘉莹?中华书局。
  【课堂聚焦】
  (聚焦一)
  (第二组交流,共八组)
  生:我们组选择赏析的是第二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明月”在《记承天寺夜游》里也有写到,“积水空明”,是一种澄澈的意境,“清泉石上流”则是说泉水是灵动的,充满活力。
  师:你同样用了第一组的词“灵动”,但是说法有不同,第二联并不都是静景,后半句是动态的。
  生:是的,所以是灵动而澄澈。
  师:好的,其他组有补充吗?
  (聚焦二)
  师:大家读出来的词,“空灵”出现了两次,另外还有六个词,这总共七个词有同学已经在书上记录好了。刚才大家在读诗的时候,注意抓住了其中的意象,我们再一起尝试复述一下。
  生:空山、新雨、明月、松、清泉、石、竹、浣女、莲、渔舟。
  师:大家看到的这些意象,既有自然景象,也有人。而且刚才交流时各组还注意了一些手法,说得最多的是动静结合。第二联,前静后动。第三联,都是动景。有眼睛看到的,有耳朵听到的,所以除动静之外,大家还关注到了其他。
  生:感官。
  师:对。好的诗歌让人身临其境,刚才这名同学,就说感觉到诗人正坐在那里,目之所见,耳之所闻。他说“空山新雨后”,空气清新。   生:还有嗅觉、触觉。
  师:好。大家感受到了这样美好的意境,在这样的意境中有作者的感情。这是我带来和大家讨论的问题,第一个问题,这首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怎么理解“空山”的“空”?刚才我们明明已经复述了那么多意象了啊。另外,我们刚才赏析重点在前三联,但也有同学注意到最后一联了。这一联作者是直接抒怀的,第二个问题就是作者表达了什么感情?跟前三联有什么关系呢?
  (聚焦三)
  师:这里的山水很美。
  生:人也很美。
  师:确实,人很美,很自在。所以,刚才这名同学所说的——
  生:一切景语皆情语。
  师:是啊,所有的风景就是作者的心事,在这里,眼前景自然引发心中情的抒写。我也准备了这个简介,刚才几名同学交流的关键点我预先做了标注:“维”“摩诘”。给大家的学案反面一页印了家谱,这是从《王维年谱》的开头节选的,大家从这里看出了什么信息没有?
  生:世代为官。
  师:世代为官,是名门望族。还有吗?
  生:长子。
  师:好!从这样的出生与所处、家族的期许和个人的抱负中我们可以猜想,他是一个受到政治伤害的人,“无意仕进,礼佛参禅”。刚有同学问到山是哪座山,这儿有。
  生:终南山。
  师:终南山,辋川别墅,过亦官亦隐的生活。人在世俗生活中受了苦痛,到山水中完成了另外的自己。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余秋雨写过一篇文章,题目非常好。
  生:苏东坡突围。
  师:他突的是什么围?
  生:精神。
  师:对,王维也是一样。
  生:不再纠缠于世俗,他是用澄澈的心,看见了空灵的景。
  【教学思考】
  成功之处
  基于学生学习的诗歌阅读教学,首先是在教学设计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基础和学习期待,从已学的内容入手,帮助学生“温故知新”,在进行交流时学生也就自然以相似篇目佐证,如品读“明月松间照”时以《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月的澄澈意境引起大家共鸣。(聚焦一)设计还有意识地突出诗歌的文体特征,从“声律风骨兼备”的角度观照,扣住文本来体味《山居秋暝》中的意境与情感,适当延伸王维的其他作品,介绍声律知识,尝试架构主题分析,进而帮助学生初步感知王维步入中年之后的精神世界,以及其山水诗的艺术特色。通过共同寻找、认识教学资源,根据互补、适用、和谐的原则选择运用,有效扩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空间,在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向广度和深度延展。
  学习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在课堂中的习得与发展,师生互动,通过讨论问答评价,建立起良好对话的学习共同体。步骤上首先鼓励学生自在表述,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后充分展示,把不同的学生对这首诗歌的阅读初感作为课堂教学的起点,同时启发了学生间的交流碰撞。在八个小组的展示过程中,即时筛选共同点,如“灵动”“澄澈”“空灵”等关键词,同时注意了具体陈述中的不同,如对诗中动景静景的把握(聚焦一),对诗歌意象的认定等(聚焦二),以此来激发生成,逐步深入文本。精读部分以两个主问题为抓手,通过讨论交流,不断补充修改,在此基础上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复述诗歌意象,整体感知初秋新雨后山间夜色中的静美空明,以及人与之浑然一体的美好境况。同时自然关注到诗歌融情于景、动静结合、多感官描述等艺术特色,表现出雨后秋山的深幽静谧。根据高中语文教学要求和学生认知水平特点,还设计了“比较延伸”的环节,引入王维年谱信息,加以揣摩分析,将作品置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中,知人论世,进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以学生相对熟悉的苏轼的精神突围为例,帮助学生体味作者心境,认识到诗歌意境既是与王维逐步形成的喜爱自然的审美观有关,也与他后来礼佛参禅、追求山林隐居有关,由此对诗中的景情关系有更深入的体会。(聚焦三)
  对学生阅读学习结果的评估一方面是在课堂上通过学案设计中的“初感”“共鸣”等对话栏做了即时的采集与积累,通过课堂交流课下批阅,可以把握学生思维过程的变化;另外要求学生在课后从体味艺术特色的角度入手,阅读同为盛唐的李白和杜甫的作品,并根据推荐的阅读书目,整理王维及其山水诗。通过读后的交流检测,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在诗歌阅读部分的学习障碍和学习兴趣所在。(聚焦三)
  改进策略
  首先是更充分的基于学情的准备。目前的课堂教学内容里相当一部分是由教師自我预设并制作了课件,由此在过程中引导的意识偏强,使得其中有部分小问题的开放度、思辨性还不够,造成学生难有充分的生成空间。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先以预习交流、作业反馈等方式更多地进行学生的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准备分析,并将学情分析结果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充分应用,确保每个环节都是在把握班级学生诗歌阅读中的困难、误区和兴趣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其二,进一步突破课堂教学的封闭性。对于这首诗歌的学习课堂上已经出现了开放生动的样貌,如主问题中对“空山”中“空”的理解出现了波澜,学习过程中还有学生拿出美术书,以书上日式庭院“枯山水”的理论来补充理解,激发了更多同学的思考讨论,但是整体性的交流探讨和学生对作品个性化的理解分析仍然不足。需要充分利用好课程资源优势,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同时更多强化整体阅读的意识,以诗心入诗情,用自然实用的方式帮助学生在过程中掌握一些文学批评语言,帮助他们学会从开阔的人文视角欣赏作品。
  其三,创设更为良好的课堂氛围。目前课堂教学评价以鼓励肯定为主,对于回答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需进一步加强。如学生的简单回答,尤其是“是”“不是”,那是因为问题本身的封闭性,因此需要补充设计问题进行追问,对文本深究细读,而不是到此为止,或是由老师根据预先准备的来补充阐释具体内容。生动的课堂一方面需要让交流在宽松、民主、愉快的氛围中进行,通过诵读体味,披文入情,淡化“标准答案”的意识,尊重学生在对话中的个性差异;另一方面,保证交流在有序的状态下进行,始终围绕着当前的话题展开,帮助学生在讨论、展示外,通过更多样生动的学习方法,如辩论、角色扮演、吟诵等方式,增加学生主人翁的意识,更好地欣赏理解作品。学生只有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生动地感悟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才能获得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其他文献
孟子有言:“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只有知其人,论其世,才能客观地把握文学作品的内涵。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准确把握文本思想情感,就要熟悉作者,要了解写作的背景。介绍作者往往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笔者最近听了多位青年教师的同题课,课题是南唐后主李煜写的一首词《相见欢》,他们在处理作者介绍的教学环节上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  一、明确指向,切中肯綮  我们认为,阅读教学中的
期刊
当前小学语文考试评价模式导致的教育现状是这样的:语文教师注重学生字、词、句的积累,并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让孩子背诵和默写。课堂上,教师可能大半节课都在不停地讲解课文,归纳知识点。殊不知,这样做,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慢慢减退,他们的语言和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  一、笔试做减法  针对目前的小学语文考试评价现状,我们必须改革单凭一张期末试卷来判定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的考试
期刊
《都市精灵》是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一篇随笔,文章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上展开联想,着力描述若干个大都市中人与动物精灵和谐相处的景象,主旨鲜明地提出了都市中人应当与鸟、鱼、兽等精灵和谐共处的观点。“人与环境”虽为人类所面临的难点问题,但以此为中心的文学作品,对于八年级学生已属屡见不鲜,这难以激起他们的阅读兴趣,更遑论进行严肃的思考了。那么,如何让学生更有兴致地主动走进文本,愿意亲近
期刊
新课改的应用不断推进,让教育进入到新的领域。教师需要在新课改的引导下相应地转变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促进教育迈入到正轨,让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研究和探索,不断地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力争让语文教学获得新的提升。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加需要对自身进行调节,让自己成为课程改革的领路人,实现五个方面的转变,提升教学质量,落实素质教育。  一、渗透情感,促进身心发展
期刊
【文本】  《秋天的风》刘益善  (选自《小学语文新补充读本》)  《我们去听秋的声音》毕国瑛  (选自《小学语文新补充读本》)  《山茶花》郭沫若  (选自《小学语文新补充读本》)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走进秋的怀抱,感受秋天的声色美。  2.赏读诗文,在语言情境中进一步学习观察,丰富积累,想象表达,深化对秋的体验和感悟。  3.激发对秋的喜爱之情,学做一个热爱生活
期刊
当下的大教育观和大语文观要求教师从课堂中走出来,要具备语文课程意识。课程意识除关注教学目标本身的合理性之外,还需更多地关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是否有教育意义,也就是教学的价值问题,即关注教学中的人、关注教学究竟是为了什么的问题。  一、基于语用的读写结合教学能有效体现课程价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
期刊
近日,我执教了学校主题阅读校本教材——《现代美文阅读》五(下)中的主题单元“异域风情”,这一单元共有四篇散文。短短的40分钟是有限的,要在一节课上呈现一个单元的主题教学该如何展开?于是,在备课时,我首先在思索这样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我该“教什么”。  “教什么”——大胆取舍,让教学内容精简  思考一:这一单元的四篇散文的教学是否都要在课堂上呈现?  “异域风情”这一单元共有四篇散文:《与象共舞》《
期刊
泰格特的小小说《窗》,塑造出了两个迥异的形象——“近窗者”与“远窗者”,通过塑造他们道德品质上的崇高与卑劣、精神面貌上的光彩照人与污秽不堪,形成令人惊诧的强烈反差,体现了惩恶扬善的主题。“远窗者”是“恶”的代表,然而真的如此吗?“远窗者”到底是谁?  一、他是一个普通人  原文中有这样几段文字。  1.“噢,两人经常谈天,一谈就是几个小时,他们谈起各自的家庭妻小,各自的工作,各自在战争中做过些什么
期刊
要上好习作讲评课,取得实效,教师应该从多个角度引导,组织学生展开多种层次的读,采用“导”“读”结合的方式,让学生领悟写法、学会修改,促进习作能力不断提高。下面,我就以《一次体验活动——穿针引线》这篇习作的讲评课为例,来谈一谈我的做法。  一、目标导向,研读习作  教学目标具有导学、导教、导测评的功能。所以在目标导向教学中,目标的设置与适当陈述是极为重要的,是教学科学化的第一步。学生的作文就是作文讲
期刊
2.选画面,写“村居”  选择其中一个喜爱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把它写具体、写形象、写生动。  (1)学生写话。  (2)交流写话。  3.赏“村居”,谈感受  在你们的眼里,这是一个怎样的村居呢?  设计意图:从为画面取名,再到写画面,旨在让学生展开想象,分别用提炼画面标题、一句话、一段话来描绘村居画面,表达自己对田园生活的感悟和赞美。  三、吟唱,感受词的魅力  1. 吟诵  茅檐、小溪、青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