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通过监测与调查得知近3年来医院感染病例的情况,为制定预防及控制院感的措施提供了有利的参考依据。方法:本文利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12-2014年院感病例资料进行描述性的分析。结果:监测的病例35763例,其中发生了院感的例数为371例(379例次),院感率为1.03%。院感高发的科室有ICU、消化肿瘤科、儿科、神经内科、心内科及内分泌科;呼吸道、泌尿道、胃肠道为院感中最为常见的发病部位;在371例院感病例中,共分离出病原微生物152株,居前5位的病原菌分别是大肠埃希菌(9.87%)、白色念珠菌(9.87%)、铜绿假单胞菌(8.55%)、真菌(7.24%)和肺炎克雷白菌(7.24%)。结论:通过对2012-2014年院感病例的监测与调查得知院感率、感染部位、感染科室及感染的病原微生物等,进而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来控制院感的发生。
关键词:院感;病例监测;结果分析
为了保障患者的医疗安全及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关键的问题之一是院感管理。为了减少院感的发生及预防与控制需采取院感病例的监测与调查,详细的了解住院患者院感的特点与流行的特征,提供全面可靠的院感状况给医院的管理部门[1]。本文对在2012-2014年入院患者院感状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具体的结果如下报道。
1 监测对象与方法
1.1 监测对象
监测对象为2012-2014年入院的35763例患者。
1.2 方法
对35763例监测对象利用回顾性的调查方法,进行感染病例的监测。以卫生部2001 年发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为感染病例的诊断标准。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5. 0 进行统计与分析。计数资料用χ2 检验。P<0. 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的意义。
2 结果
2.1 院感率
监测2012-2014年入院的患者为35763例,其中发生了院感的为371例,院感率为1.03%。位于前五位院感的高发科别分别是ICU(5.49%)、消化肿瘤科(2.72%)、儿科(2.02%)、神经内科(1.17%)、内分泌科(1.15%)。位于院感发病率前五位的科室显示发生院感的易发人群主要是重症患者、肿瘤晚期、高龄基础疾病多、抵抗力差及儿科疾病,其中ICU、消化肿瘤科、儿科和神经内科的发病人群居多,如表1所示。
表1 2011-2014院感科室及发病率(%)
2.2 感染部位与构成比
最常见的感染部位是呼吸道(46.44%),包括上呼吸道(7.39%)和下呼吸道(39.05%);其次是泌尿道(15.3%)和胃肠道(15.04%)院感部位以呼吸道为多见,尤以下呼吸道为主(39.05%),与以下呼吸道为常见院感部位的其他医院感染部位的分布不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如表2所示。
表2 医院感染部位分布及构成比
2.3 院感病例中常见的病原菌
在371例院感病例中,分离出的病原体一共是152株,位列前五位的分别是大肠埃希菌(9.87%)、白色念珠菌(9.87%)、铜绿假单胞菌(8.55%)和真菌(7.24%)、肺炎克雷白菌(7.24%)。如表3所示。
表3 医院感染病原菌及构成比
2.4 院感病例送检标本来源
院感患者的送检标本率最高的为痰,为24.34%。其次是便(21.71%)和血液(21.05)。如表4所示。
表4 院感病例标本来源及构成比
3 讨论
3.1 院感发病率、死亡率及科室的分布
在本次的监测与调查中发现,院感率为1.03%,院感发病率符合衛生部的要求。院感发病率比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在2003年的“非典”疫情前,医师们对于报卡的意识并不是很高,一般都是以回顾性分析为主进行的病例监测与调查,因而得出了监测的结果显著低于现实的可能发病率(P<0.05);另一个原因是由于各医院的监测条件不同,所以医院之间也会存在一些规模上的差异。由于各医院具有不同的规模,所以患者病情的严重也是程度不同的[2]。
监测2012-2014年入院的患者为35763例,其中发生了院感的为371例,院感率为1.03%。位于前五位院感的高发科别分别是ICU(5.49%)、消化肿瘤科(2.72%)、儿科(2.02%)、神经内1科(1.17%)、内分泌科(1.15%)。ICU的医院感染死亡率最高,为39.58%。院染发病率和死亡率ICU均为最高,其原因与ICU住院患者的疾病程度较为严重,且住院时间长,接触的侵袭性操作比较多与长期大量的使用抗菌药物易导致耐药菌株感染等因素有关。儿科院感的发病率也是很高的,主要是因为新生儿、儿童的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与感染抵抗力差有关。因此,应加强重点科室、重点人群的监控,充分发挥院感监测人员的作用,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3.2 院感部位的分布与构成比
最常见的院感部位是呼吸道(46.44%),包括上呼吸道(7.39%)和下呼吸道(39.05%);其次是泌尿道(15.3%)和胃肠道(15.04%)院感部位以呼吸道为多见,尤以下呼吸道为主(39.05%)。由于医院人员密度大、环境空气中会存在着大量的病原体,加之感染高发科室病人高龄、长期反复住院、肿瘤晚期、住院时间长,儿童等特点,在病人免疫力低下时易导致呼吸道的感染。此外由于吸痰、新生儿科、气管插管、ICU呼吸机的使用、气管切开等操作会导致机体菌群失调与菌群移位,进而导致了下呼吸道的感染。因此,需要加强病室通风及环境空气的消毒以控制呼吸道感染发生,根据院感部位的分布不同[3],以低成本高效率为原则出发,给予适合控制院感的相应措施。
3.3 院感病原体
目前,最为常见的传播病原体的方式是通过手的传播,具体的解决对策是适当的制定医院的卫生制度,给医院的全体人员进行专门卫生培训并配备消毒设施。我院在371例院感病例中,共分离出病原微生物152株,标本来自痰、血液、尿液、便等。本文的监测与调查结果表明,院感病原体的分布是符合目前的国内外研究的相关报道。
本文的监测与调查结果表明:位于前五位的病原体分别是大肠埃希菌(9.87%)、白色念珠菌(9.87%)、铜绿假单胞菌(8.55%)和真菌(7.24%)、肺炎克雷白菌(7.24%)。比较其他的相关数据报道的发现结果是基本相同的[4]。2012-2014年院感的主要位列前的病原体分别是大肠埃希菌、白色念珠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白菌等,与其他医院院感监测与调查的数据是一致的。在这些病原体中,大肠杆菌产超广谱 β-内酰胺酶的检出率是最多的,其次是具有多重耐药性的铜绿假单胞菌。由此得知,在院感中耐药菌株所占的比例很大。所以,为了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加强病例标本送检,合理给予患者使用抗菌药物。
参考文献:
[1] 陈丽霞,罗斌华,沈燕如等. 2006年我院医院感染监测资料统计分析[J].实用临床医学,2007,8(7) : 119-121.
[2] 赵霞. 2003-2006 年住院患者医院感染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 9) : 1088-1090.
[3] 史文昕,史文晶,李静峰等. 2409例医院感染调查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7) : 753-754.
[4] 叶卫东,张金喜.二级医院连续6年医院感染病例监测资料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5):916-918.
关键词:院感;病例监测;结果分析
为了保障患者的医疗安全及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关键的问题之一是院感管理。为了减少院感的发生及预防与控制需采取院感病例的监测与调查,详细的了解住院患者院感的特点与流行的特征,提供全面可靠的院感状况给医院的管理部门[1]。本文对在2012-2014年入院患者院感状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具体的结果如下报道。
1 监测对象与方法
1.1 监测对象
监测对象为2012-2014年入院的35763例患者。
1.2 方法
对35763例监测对象利用回顾性的调查方法,进行感染病例的监测。以卫生部2001 年发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为感染病例的诊断标准。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5. 0 进行统计与分析。计数资料用χ2 检验。P<0. 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的意义。
2 结果
2.1 院感率
监测2012-2014年入院的患者为35763例,其中发生了院感的为371例,院感率为1.03%。位于前五位院感的高发科别分别是ICU(5.49%)、消化肿瘤科(2.72%)、儿科(2.02%)、神经内科(1.17%)、内分泌科(1.15%)。位于院感发病率前五位的科室显示发生院感的易发人群主要是重症患者、肿瘤晚期、高龄基础疾病多、抵抗力差及儿科疾病,其中ICU、消化肿瘤科、儿科和神经内科的发病人群居多,如表1所示。
表1 2011-2014院感科室及发病率(%)
2.2 感染部位与构成比
最常见的感染部位是呼吸道(46.44%),包括上呼吸道(7.39%)和下呼吸道(39.05%);其次是泌尿道(15.3%)和胃肠道(15.04%)院感部位以呼吸道为多见,尤以下呼吸道为主(39.05%),与以下呼吸道为常见院感部位的其他医院感染部位的分布不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如表2所示。
表2 医院感染部位分布及构成比
2.3 院感病例中常见的病原菌
在371例院感病例中,分离出的病原体一共是152株,位列前五位的分别是大肠埃希菌(9.87%)、白色念珠菌(9.87%)、铜绿假单胞菌(8.55%)和真菌(7.24%)、肺炎克雷白菌(7.24%)。如表3所示。
表3 医院感染病原菌及构成比
2.4 院感病例送检标本来源
院感患者的送检标本率最高的为痰,为24.34%。其次是便(21.71%)和血液(21.05)。如表4所示。
表4 院感病例标本来源及构成比
3 讨论
3.1 院感发病率、死亡率及科室的分布
在本次的监测与调查中发现,院感率为1.03%,院感发病率符合衛生部的要求。院感发病率比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在2003年的“非典”疫情前,医师们对于报卡的意识并不是很高,一般都是以回顾性分析为主进行的病例监测与调查,因而得出了监测的结果显著低于现实的可能发病率(P<0.05);另一个原因是由于各医院的监测条件不同,所以医院之间也会存在一些规模上的差异。由于各医院具有不同的规模,所以患者病情的严重也是程度不同的[2]。
监测2012-2014年入院的患者为35763例,其中发生了院感的为371例,院感率为1.03%。位于前五位院感的高发科别分别是ICU(5.49%)、消化肿瘤科(2.72%)、儿科(2.02%)、神经内1科(1.17%)、内分泌科(1.15%)。ICU的医院感染死亡率最高,为39.58%。院染发病率和死亡率ICU均为最高,其原因与ICU住院患者的疾病程度较为严重,且住院时间长,接触的侵袭性操作比较多与长期大量的使用抗菌药物易导致耐药菌株感染等因素有关。儿科院感的发病率也是很高的,主要是因为新生儿、儿童的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与感染抵抗力差有关。因此,应加强重点科室、重点人群的监控,充分发挥院感监测人员的作用,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3.2 院感部位的分布与构成比
最常见的院感部位是呼吸道(46.44%),包括上呼吸道(7.39%)和下呼吸道(39.05%);其次是泌尿道(15.3%)和胃肠道(15.04%)院感部位以呼吸道为多见,尤以下呼吸道为主(39.05%)。由于医院人员密度大、环境空气中会存在着大量的病原体,加之感染高发科室病人高龄、长期反复住院、肿瘤晚期、住院时间长,儿童等特点,在病人免疫力低下时易导致呼吸道的感染。此外由于吸痰、新生儿科、气管插管、ICU呼吸机的使用、气管切开等操作会导致机体菌群失调与菌群移位,进而导致了下呼吸道的感染。因此,需要加强病室通风及环境空气的消毒以控制呼吸道感染发生,根据院感部位的分布不同[3],以低成本高效率为原则出发,给予适合控制院感的相应措施。
3.3 院感病原体
目前,最为常见的传播病原体的方式是通过手的传播,具体的解决对策是适当的制定医院的卫生制度,给医院的全体人员进行专门卫生培训并配备消毒设施。我院在371例院感病例中,共分离出病原微生物152株,标本来自痰、血液、尿液、便等。本文的监测与调查结果表明,院感病原体的分布是符合目前的国内外研究的相关报道。
本文的监测与调查结果表明:位于前五位的病原体分别是大肠埃希菌(9.87%)、白色念珠菌(9.87%)、铜绿假单胞菌(8.55%)和真菌(7.24%)、肺炎克雷白菌(7.24%)。比较其他的相关数据报道的发现结果是基本相同的[4]。2012-2014年院感的主要位列前的病原体分别是大肠埃希菌、白色念珠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白菌等,与其他医院院感监测与调查的数据是一致的。在这些病原体中,大肠杆菌产超广谱 β-内酰胺酶的检出率是最多的,其次是具有多重耐药性的铜绿假单胞菌。由此得知,在院感中耐药菌株所占的比例很大。所以,为了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加强病例标本送检,合理给予患者使用抗菌药物。
参考文献:
[1] 陈丽霞,罗斌华,沈燕如等. 2006年我院医院感染监测资料统计分析[J].实用临床医学,2007,8(7) : 119-121.
[2] 赵霞. 2003-2006 年住院患者医院感染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 9) : 1088-1090.
[3] 史文昕,史文晶,李静峰等. 2409例医院感染调查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7) : 753-754.
[4] 叶卫东,张金喜.二级医院连续6年医院感染病例监测资料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5):916-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