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教师既是知识的传递者,又是灵魂的塑造者,人文学科尤其如此。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将“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列为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可见思想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在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体会。
一、要培养和加强学生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灿烂辉煌,曾经先人一步,引领世界。中华文化的辉煌成就是当代青少年学生认识自己“从哪里来”的最好明证,对于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和增强民族自信心,从而更加热爱伟大祖国来说,这是最好的直观材料。比如:汉字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文字的之一,并且延续至今,汉字文化圈扩大到了东亚、东南亚、西亚的广大地区;中国人是最早仰望星空,观察和记录日食、月食的人,保有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资料;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造纸术和印刷术并推广使用的国家,这两大发明对于知识的传递和普及,甚至对于整个世界文明质的飞跃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京杭大运河、都江堰等宏伟的水利工程当时发挥了重大作用惊艳世界而且利延至今;更不用说蜿蜒万里横贯中国北方的万里长城,两千年来巍然屹立即使宇航员在太空也可看见,成为民族坚强不屈精神的象征;中国是最早进入大航海时代的国家,明朝时郑和航海,历经亚洲、非洲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其规模之大,历时之久,航程之远,为当时空前,比欧洲的远洋航海早半多个世纪。学习了这些历史知识,青少年学生对自己身为中华儿女自然会在内心涌起无比自豪的情感,并化作努力学习的强大动力,化作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继往开来、承传创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生动力。
二、要培养学生改革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意识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特别是近百年的历史证明了改革与发展才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根本推动力。无论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每一个新的王朝的建立,都必须革新制度才能获得更多发展的空间与时间。以隋唐时期为例。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反对魏晋士族奢靡之风,厉行节约,奖励耕织,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打破士族阶层对仕途的垄断,创立科举制度,不问出身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大大激发了有识之士有才之士为国效力的热情,促进了教育知识文化的普及和发展,逐步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极大地释放了社会生产力。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及时把工作重心放到发展经济上来,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国家的“三步走”计划,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中国社会实现了由封闭、贫穷、落后和缺乏生机到开放、富强、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历史巨变。主要体现有: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经济结构实现重大变革,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提高,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跨越式发展,供给能力实现从短缺匮乏到丰富充裕的巨大转变;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和谐社会建设成效显著,国民生产总值快速增长,全体国民创造出了巨大的社会财富,就业机会不断增多,就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增收渠道日益拓宽,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消费支出水平不断提高,由生存型消费逐步提升到发展型享受型消费,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向富裕迈进。所有这些成就表明,改革开放的路是正确的,我们这个国家,我们中华民族,将会在坚持改革开放的道路上最终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要培养学生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意识
中国先秦思想家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孟子·尽心下》)。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荀子·哀公》)。这些观点相对于以往把英雄豪杰奉为历史主宰的社会历史理论而言,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但在当时他们不可能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在他们的思想体系中,这些重民的思想也不占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第一次在人类历史上科学地解决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其观点主要体现为: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創造者。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在原始社会,有了群体的力量,才能战胜毒虫猛兽,才能更好地抵御风霜雪雨,群体和个体才更有生存下去的机会。在奴隶社会,由于一次又一次奴隶起义的冲击,统治者不得不做出符合最多数人利益的变革,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进入封建社会,每当王朝腐朽之时,农民起义便会风起云涌,摧毁束缚社会经济发展的桎梏。秦末的陈胜吴广起义,直击秦的暴政,从根本上动摇了秦王朝统治,对后面的封建统治者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育,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开明统治很大程度上是受农民起义的影响。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尚能认识到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但是到了唐朝末年,皇帝昏庸无能,政治腐败,民不聊生,最终暴发唐末农民大起义,直接导致曾经鼎盛一时的唐王朝灭亡。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总结以往革命斗争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认识到发动人民群众对于革命成败具有决定性的作用。1945年在党的七大上,“密切联系群众”和“理论联系实际”“批评和自我批评”一起被列为党的三大作风。无论是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时期,每一步重大胜利都离不开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工农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比如说解放战争中的淮海战役,解放军方面的支前民工达到了543万人,向前线运送弹药1460万斤、筹运粮食9.6亿斤。正是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淮海战役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正是基于人民创造历史的认识,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将“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群众路线”概括成为毛泽东思想“三个活的灵魂”。
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对人民创造历史的理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习近平主席在全国人大第十三届一次会议上说:“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人民创造历史,历史证明人民。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这些,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一、要培养和加强学生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灿烂辉煌,曾经先人一步,引领世界。中华文化的辉煌成就是当代青少年学生认识自己“从哪里来”的最好明证,对于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和增强民族自信心,从而更加热爱伟大祖国来说,这是最好的直观材料。比如:汉字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文字的之一,并且延续至今,汉字文化圈扩大到了东亚、东南亚、西亚的广大地区;中国人是最早仰望星空,观察和记录日食、月食的人,保有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资料;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造纸术和印刷术并推广使用的国家,这两大发明对于知识的传递和普及,甚至对于整个世界文明质的飞跃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京杭大运河、都江堰等宏伟的水利工程当时发挥了重大作用惊艳世界而且利延至今;更不用说蜿蜒万里横贯中国北方的万里长城,两千年来巍然屹立即使宇航员在太空也可看见,成为民族坚强不屈精神的象征;中国是最早进入大航海时代的国家,明朝时郑和航海,历经亚洲、非洲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其规模之大,历时之久,航程之远,为当时空前,比欧洲的远洋航海早半多个世纪。学习了这些历史知识,青少年学生对自己身为中华儿女自然会在内心涌起无比自豪的情感,并化作努力学习的强大动力,化作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继往开来、承传创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生动力。
二、要培养学生改革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意识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特别是近百年的历史证明了改革与发展才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根本推动力。无论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每一个新的王朝的建立,都必须革新制度才能获得更多发展的空间与时间。以隋唐时期为例。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反对魏晋士族奢靡之风,厉行节约,奖励耕织,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打破士族阶层对仕途的垄断,创立科举制度,不问出身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大大激发了有识之士有才之士为国效力的热情,促进了教育知识文化的普及和发展,逐步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极大地释放了社会生产力。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及时把工作重心放到发展经济上来,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国家的“三步走”计划,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中国社会实现了由封闭、贫穷、落后和缺乏生机到开放、富强、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历史巨变。主要体现有: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经济结构实现重大变革,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提高,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跨越式发展,供给能力实现从短缺匮乏到丰富充裕的巨大转变;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和谐社会建设成效显著,国民生产总值快速增长,全体国民创造出了巨大的社会财富,就业机会不断增多,就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增收渠道日益拓宽,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消费支出水平不断提高,由生存型消费逐步提升到发展型享受型消费,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向富裕迈进。所有这些成就表明,改革开放的路是正确的,我们这个国家,我们中华民族,将会在坚持改革开放的道路上最终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要培养学生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意识
中国先秦思想家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孟子·尽心下》)。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荀子·哀公》)。这些观点相对于以往把英雄豪杰奉为历史主宰的社会历史理论而言,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但在当时他们不可能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在他们的思想体系中,这些重民的思想也不占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第一次在人类历史上科学地解决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其观点主要体现为: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創造者。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在原始社会,有了群体的力量,才能战胜毒虫猛兽,才能更好地抵御风霜雪雨,群体和个体才更有生存下去的机会。在奴隶社会,由于一次又一次奴隶起义的冲击,统治者不得不做出符合最多数人利益的变革,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进入封建社会,每当王朝腐朽之时,农民起义便会风起云涌,摧毁束缚社会经济发展的桎梏。秦末的陈胜吴广起义,直击秦的暴政,从根本上动摇了秦王朝统治,对后面的封建统治者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育,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开明统治很大程度上是受农民起义的影响。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尚能认识到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但是到了唐朝末年,皇帝昏庸无能,政治腐败,民不聊生,最终暴发唐末农民大起义,直接导致曾经鼎盛一时的唐王朝灭亡。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总结以往革命斗争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认识到发动人民群众对于革命成败具有决定性的作用。1945年在党的七大上,“密切联系群众”和“理论联系实际”“批评和自我批评”一起被列为党的三大作风。无论是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时期,每一步重大胜利都离不开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工农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比如说解放战争中的淮海战役,解放军方面的支前民工达到了543万人,向前线运送弹药1460万斤、筹运粮食9.6亿斤。正是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淮海战役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正是基于人民创造历史的认识,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将“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群众路线”概括成为毛泽东思想“三个活的灵魂”。
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对人民创造历史的理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习近平主席在全国人大第十三届一次会议上说:“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人民创造历史,历史证明人民。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这些,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