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掌握专业理论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学会运用新技术解决新问题。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非常重要。本文主要对高职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以期对高职教师的队伍建设有所助力。
【关键词】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高职教师的主导作用
1 产业转型与人才的创新能力
1.1 产业转型需要开展创新。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转型已势在必行。原有的高能耗、重污染、低效益的产业将被淘汰,而运用新技术的各种节能环保型、高效产业将不断涌现。在这个重大转变过程中,各行各业都需要大量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
1.2 开展创新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实施产业转型升级,核心是推进科技创新,本质上是人才创新。面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高职院校需要培养数以千万计的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技能高素质的技术人才。要想把我国打造成“世界制造中心”,使“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真正有竞争力,就必须从源头抓起,更加重视和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出不仅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更要有自主更新知识,灵活恰当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创新能力的现代应用型人才。
2 对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定位
2.1 对创新和创新能力的认识。创新是开发一种新事物的过程,是运用知识或相关信息,创造和引进某种新事物的过程。创新从产生新思想到行动,包括更新、创造、改变,兼有量变和质变。要创新就必须具备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根据一定的需要和目的,运用一切己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产品的能力。创新能力是人格特征和精神状态以及综合素质的体现,根据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与发展规律,我们将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分解为三层结构,即创新的心智能力,创新的个性品质,创新的实践能力。
2.2 对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分析。通过对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的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在校的高职学生对创新意识和科技素养的认识比较充分,但是仍然存在以下几点现象。
2.2.1 具有创新意识,但不善于利用和创造条件。高职学生普遍具有创新动机、对创新有一定的认识,也希望在学习中产生新思想与新理论,希望把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但由于学校创造性学习的条件局限及学生自身不去创设和充分利用学校的条件,往往不能把学到的理论有效的转化为实践,这些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2.2.2 思维敏捷,但缺少创新性思维方式。高职学生随着知识和经验的不断积累,想象力逐渐丰富起来,思维能力,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思维也较敏捷,但由于学生知识面窄,学生的理论性知识掌握不深入,他们的思维方式往往是单一的和直线式的,致使他们思考问题缺乏灵活性和全面性,缺少独特的创新性思维。
2.2.3 有灵感有热情,但缺少创新技能,目标不明确。高职学生通过学习和教师引导,在理论学习和实践中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他们往往有创新热情,但由于缺乏对社会的全面了解,缺少创新技能,导致创新目标不够明确,虽然产生了灵感,但这些灵感是短暂的、缺少横向联系,灵感最终是昙花一现。
3 高职教育应当突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永恒动力,21世纪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然而,人的创新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种需要培养的能力。教育把培养有社会责任感、创造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摆到突出的位置。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它是以培养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办学宗旨的职业院校,要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求,培养有足够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创新能力和扎实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突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当前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职教育特色的重要体现,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要求是“敬业精神好,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上岗适应快”,所以高职院校与普通院校最明显的区别是更强调实用性和职业性,培养目标要面向市场第一线的需求,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强调实践教学,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便于在工作岗位上上手快、操作能力强。
高职学生一般是要直接走向社会、面向工厂企业生产第一线的职位岗位,只有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就业谋职的竞争力。高职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实际岗位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使学生接受最新知识和技能,同时也不断地创造新的知识,具有个体创造、创新、应变能力,这样才能实现高职学生的终身发展,才能适应21世纪的挑战和促进社会的发展。
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一个高职院校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在高等职业院校中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改进高职院校发展现状与前景的关键,是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和生产第一线需要的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基本要求。
4 高职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导作用
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学生创新意识的火花需要教师点燃,学生在创新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指路,教师的主导作用非常重要。创新教育需要创新型教师,高职教师不仅是双师型教师,还必须是创新型的教师。
创新型教师应具有丰富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实践活动是产生创新的源泉和动力。高职培养的创新能力要来自实践,要保证所培养的人才对生产一线的实际问题具有较强的观察、分析、判断、解决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注重实践活动,经常不定期地带领学生去企业参观和实习,了解企业生产的工艺流程、产业发展、岗位技能、用人标准等情况,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教师带领学生参与企业技术服务和技术改造,通过实际工作经验,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品质。
创新型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创新型教师要精心设计学习情景,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营造轻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强调学生的参与,不用固定的标准来要求、评价学生,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允许学生别出心裁和天马行空,对学生的“异想天开”、“标新立异”要多鼓励多探讨,引导他们想他人之未想、做他人之未做,培养独特的创新思维能力,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潜能得到充分体现。
【关键词】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高职教师的主导作用
1 产业转型与人才的创新能力
1.1 产业转型需要开展创新。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转型已势在必行。原有的高能耗、重污染、低效益的产业将被淘汰,而运用新技术的各种节能环保型、高效产业将不断涌现。在这个重大转变过程中,各行各业都需要大量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
1.2 开展创新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实施产业转型升级,核心是推进科技创新,本质上是人才创新。面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高职院校需要培养数以千万计的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技能高素质的技术人才。要想把我国打造成“世界制造中心”,使“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真正有竞争力,就必须从源头抓起,更加重视和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出不仅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更要有自主更新知识,灵活恰当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创新能力的现代应用型人才。
2 对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定位
2.1 对创新和创新能力的认识。创新是开发一种新事物的过程,是运用知识或相关信息,创造和引进某种新事物的过程。创新从产生新思想到行动,包括更新、创造、改变,兼有量变和质变。要创新就必须具备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根据一定的需要和目的,运用一切己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产品的能力。创新能力是人格特征和精神状态以及综合素质的体现,根据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与发展规律,我们将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分解为三层结构,即创新的心智能力,创新的个性品质,创新的实践能力。
2.2 对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分析。通过对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的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在校的高职学生对创新意识和科技素养的认识比较充分,但是仍然存在以下几点现象。
2.2.1 具有创新意识,但不善于利用和创造条件。高职学生普遍具有创新动机、对创新有一定的认识,也希望在学习中产生新思想与新理论,希望把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但由于学校创造性学习的条件局限及学生自身不去创设和充分利用学校的条件,往往不能把学到的理论有效的转化为实践,这些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2.2.2 思维敏捷,但缺少创新性思维方式。高职学生随着知识和经验的不断积累,想象力逐渐丰富起来,思维能力,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思维也较敏捷,但由于学生知识面窄,学生的理论性知识掌握不深入,他们的思维方式往往是单一的和直线式的,致使他们思考问题缺乏灵活性和全面性,缺少独特的创新性思维。
2.2.3 有灵感有热情,但缺少创新技能,目标不明确。高职学生通过学习和教师引导,在理论学习和实践中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他们往往有创新热情,但由于缺乏对社会的全面了解,缺少创新技能,导致创新目标不够明确,虽然产生了灵感,但这些灵感是短暂的、缺少横向联系,灵感最终是昙花一现。
3 高职教育应当突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永恒动力,21世纪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然而,人的创新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种需要培养的能力。教育把培养有社会责任感、创造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摆到突出的位置。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它是以培养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办学宗旨的职业院校,要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求,培养有足够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创新能力和扎实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突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当前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职教育特色的重要体现,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要求是“敬业精神好,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上岗适应快”,所以高职院校与普通院校最明显的区别是更强调实用性和职业性,培养目标要面向市场第一线的需求,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强调实践教学,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便于在工作岗位上上手快、操作能力强。
高职学生一般是要直接走向社会、面向工厂企业生产第一线的职位岗位,只有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就业谋职的竞争力。高职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实际岗位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使学生接受最新知识和技能,同时也不断地创造新的知识,具有个体创造、创新、应变能力,这样才能实现高职学生的终身发展,才能适应21世纪的挑战和促进社会的发展。
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一个高职院校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在高等职业院校中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改进高职院校发展现状与前景的关键,是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和生产第一线需要的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基本要求。
4 高职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导作用
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学生创新意识的火花需要教师点燃,学生在创新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指路,教师的主导作用非常重要。创新教育需要创新型教师,高职教师不仅是双师型教师,还必须是创新型的教师。
创新型教师应具有丰富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实践活动是产生创新的源泉和动力。高职培养的创新能力要来自实践,要保证所培养的人才对生产一线的实际问题具有较强的观察、分析、判断、解决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注重实践活动,经常不定期地带领学生去企业参观和实习,了解企业生产的工艺流程、产业发展、岗位技能、用人标准等情况,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教师带领学生参与企业技术服务和技术改造,通过实际工作经验,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品质。
创新型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创新型教师要精心设计学习情景,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营造轻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强调学生的参与,不用固定的标准来要求、评价学生,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允许学生别出心裁和天马行空,对学生的“异想天开”、“标新立异”要多鼓励多探讨,引导他们想他人之未想、做他人之未做,培养独特的创新思维能力,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潜能得到充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