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不为事而作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856432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研究《小狗包弟》主题内涵的多重性,即弱化的时代批判、浅层的良知忏悔、深层的人性赞美,研究中不仅有对《小狗包弟》的文本深入分析,也有对写作背景和作家生平经历及作品影响的分析,目的在于引导高中语文教师在对此文进行教学设计时,关注到此文主题内涵多重性对学生人格发展的意义
  【关键词】小狗包弟;忏悔;人性;主题内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小狗包弟》是高中语文必修一的一篇课文,是第一次将“文 革”题材的作品选入高中语文教材,其思想内涵充满了可以探究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作者的文体选择从小说向散文转变,可以看出,文章从传达社会现实开始转向传达一种人文情怀和人道精神。这位经历了十年浩劫的磨难的、具有丰富精神世界的世纪老人,极为明确的写作目的就是对“文化大革命”作出深刻反省。深入文本解读《小狗包弟》,不难发现,巴金先生的反省是出于个人角度的人性反思,对“文化大革命”的批判在自我解剖中被弱化和溶解,真诚的良知的背后,更能挖掘出的是创伤时代对人性的扭曲和心灵忏悔对人性的呼唤。区别于古代“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理论,《小狗包弟》这篇散文不仅是“为时”“为事”,更多的是“为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经初步健全的高中学生,更要深刻挖掘其思想内涵的多重性,给学生以立体的文章印象和价值取向。
  一、弱化的现实批判
  三四十年代的巴金,凭借他充满时代色彩的小说创作赢得了广大的读者,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新时期的世纪老人笔耕不辍,却多了些自我反思和文人心灵本真的追寻,少了些对特殊时代的直观批判。文革后,“伤痕文学”作品屡见不鲜,“伤痕”的本质就是巨大痛苦和磨难过后永远留在身上的无法抹去的印记,是疼痛过后的愈合。《小狗包弟》中对现实批判的弱化,显示了新时期的价值立场,同时也用委婉的方式揭开了历史的真相。文章中写的最多的是作者的心路历程,对“文革”现实的描写寥寥数笔,十年浩劫的时光已经过去,在第十一自然段中,作者只写到了满园的创伤:脚下的衰草、无缝的砖墙、高高的墙壁上多开的两扇窗、窗下倒出的垃圾、大化粪池等,表达委婉,却直达心底。十三年零五个月,人们的心里仍有余悸,从侧面来告诉我们那个特殊时代是多么不忍直视。学生在自读理解文章思想内涵时,容易把政治立场扩大化,需要教师教学时加以强调,引导其理解此文思想内涵中弱化现实批判的深刻和精妙所在。
  二、浅层的良知忏悔
  《随想录》被称为“21世纪的良知”,《小狗包弟》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名篇,巴金晚年用平和朴素的语言写下了一个文人心灵的忏悔。文中谈到两只狗,一是誓死忠诚的艺术家的狗,一是曾给作者带来无限欢乐的小狗包弟,这两只狗或是视死如归、纯洁无暇,抑或是给人带来无限的欢乐和温暖,在没有道德准绳约束,没有意识的条件下,狗的“美好品质”竟然超越了人类,而人类却为了保全自己把狗送上了解剖台,狗的忠诚与人的背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文章中写道“在我眼前出现的不是摇头摆尾、连连作揖的小狗,而是躺在解剖桌上给割开肚皮的包弟”,可见作家有一种无法排解的愧疚感和负罪感,才想要还清心灵的欠债,才想要深深地忏悔。然而忏悔并不能定义为文章的主题,作家所忏悔的当年之事并不是不可原谅,在那样的特殊时代下,任何人做出这样的选择都可以被理解。文中也提到了“一方面责备自己,另一方面又想保全自己,不要让一家人跟自己一起堕入地狱”,作者当时内心的痛苦和矛盾清晰可见,忏悔虽然发自肺腑,对当年之事的回忆虽然苦涩而又沉重,却也是被逼无奈、出于自保的艰难决定。因此,良知的忏悔也只是文章浅层的主题。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把本篇文章的主题定位为心灵的忏悔,有一定的局限性,应该在忏悔主题的基础上,把眼光放宽,解读忏悔背后更深层次的对人性的解剖。
  三、深层的人性赞美
  探究文章的感情基调,有悲痛和自责,然而反思更大于悲痛,理性更大于自责。从语言的质朴无华中可以看出作家的沉着冷静,从行文的娓娓道来可以看出作家理性的思辨和富有哲理的思考。文章提到忏悔和自责的原因是“痛别包弟”,“痛”和“别”的矛盾显而易见,这一矛盾也是来自于时代背景、作家处境、包弟命运三者之间关系的矛盾。作家处于“半靠边”状态:自身难保、家人难保,作者想留下包弟,因为这只可爱的小狗给人带来无限欢乐,作家也想包弟找一个好的归宿,却无能为力。包弟的命运是被送上解剖台,作家作为主人是一个没能保护包弟的“坏主人”,却也是迫于特殊时代的政治压力,足可见特殊时代对人性的泯灭,人性的“恶”的选择是无奈,“善”的光辉是奢侈;文章写到“解剖台上的包弟”和“解剖台上的我”如此相似,一个是肉体上的解剖,一个是心灵上的熬煎,很难界定哪一个更痛苦,能够确定的是“解剖台上的包弟”是人性“恶”的选择,“解剖台上的我”是人性“善”的反思;文章写到13年前的文革动荡时代的情况和写作时的情况,都是偏激大于理智,人性的扭曲、冷漠战胜了善良和美好,对“恶”的批判又何尝不是对心灵上的欠债的偿还,又何尝不是对人性“善”的赞美和呼唤。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挖掘作家这种直面心灵的忏悔背后对人性的呼唤和赞美,引导学生向善,才能充分发挥这篇散文的影响力 ,唤起社会公正和人类善良的本性。
  这篇散文具有多重性的主题内涵,有对“文革”的批判,有对包弟老友的怀念,有对当年之事的深深忏悔,满纸辛酸写满了特殊年代的特殊劫难,写满了人才之殇深处的人性之殇。它像是一篇呼号,呼唤着久久不能回归的真善美;它像是一篇呐喊,呐喊着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真诚忏悔;它却更像是一首赞歌,呼唤与呐喊汇聚而成的人性的赞歌 。
  (编辑:陈岑)
其他文献
【摘要】群文阅读,就是把一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加以阅读教学。将一组文章按一定要求放在一起,通过教师精选的文本分析探究;群文阅读还可以不同的议题为组,一起品读文本,将阅读和写作紧密联系起来,读中练,练中求发展,就能有效推动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发展;通过比手法、比语言、比表达,学生轻易就能发现文章的结构特点,文章采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我们可以抓住多篇文章之间的差异,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真
【摘要】一篇《滕王阁序》,为初唐天仙才子王勃赢得了生前身后名。这篇“诗人之赋”极尽藻饰之华美,诗意之优美,音韵之清灵为能事。自佳篇名世,不知感动过多少人。本文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话展开了分析。  【关键词】语文教学;诗句分析;语言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王勃生于初唐,天纵英才,恃才傲物,虽年轻而位居“四杰”之首,且为有唐一代诗歌王朝的形成擅开风气之功
【摘要】古诗词是“艺术中的艺术,文学中的文学”, 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本文从以读为主,自主感悟;质疑讨论,自主理解;想象理解,体悟诗情;自主探究,勤思创新几个方面出发,思考小学语文的古诗教学。  【关键词】创新;小学语文;古诗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不仅历史悠久,
【摘要】《山谷中的谜底》是六年级下册课文中一篇散文。作者用洗练的文笔,告诉人们在逆境和压力面前,当正面难以抗争时,要学会以退为进。  【关键词】设计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以读为本”,落实新课程精神,创设宽松、民主、探索、合作的氛围,强化自主学习;加强阅读,各抒己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味道。  “尊重个性”。通过个性阅读,引导学生在师生、生生、生本的平等对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交往的增多,对外汉语教学也有着较大的发展,如何提升汉语教学质量,增强国际文化交流合作成为当前的重要问题。在本文研究过程中,笔者将以跨文化意识教学方法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相关概念梳理、教学策略探索等研究方法,以期能够推动教学效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真正增强学生汉语的文化交流与沟通。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汉语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摘要】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我们语文教学中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永恒话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广大教师要契合小学生的特点,巧妙融入古诗教学,从而不断培养学生文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古诗;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古诗是民族文化的一个标识,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圆润的瑰宝。作为伟大民族中的一员,我们无不为之自豪。但凡一种文化能够充满活力,是因为传承。语文古诗教学便是古诗
【摘要】语文,是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在北京市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出台后,特别是增加语文分数权重,再次让语文成为社会各界焦点之一。这时候,语文的地位,教材的编写,课程的设置、教学和考查……纷纷成为教育者和关注教育的人讨论的热点。  【关键词】语文课程;课程设置;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拿来美国语文教材读读,反观国内的语文教材,无论是从整体而言,还是具体到习题、小作文的写作,
【摘要】沈从文的《边城》,探讨其作品主题的意蕴,分析人物形象的塑造,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字字真情、句句流露出作者对湘西人文世界的关怀与喜爱。水晶般透明纯粹的湘西人性美,琉璃般令人神往;热情真切的湘西民俗美,奔放热烈却又温婉含蓄;质朴简洁的语言文字,描绘着古朴传神的原始风情美,谱写着古朴和美中透着淡淡幽怨凄婉的田园牧歌。  【关键词】美育教学;《边城》;沈从文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
【摘要】品读《史记》,拂去历史的尘埃,走入历史的风雨。从太史公的字里行间,去理解他眼中的历史。随着他的笔触去感知人物,去品评世事。不以成败论英雄,不虚美,不隐恶。将每一个历史人物放入一个具体的的历史环境中去理解,去揣测他的心理,去体会他的言行。不孤立地去看待前人留给我们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而是把与之相应的,或相似,或相反的人物放入时空的维度中去评价。在文学创作方面,通过具体翔实的动作、语言、心理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也渐渐地发生着深刻变化。作为一线的小学语文老师,不应小觑单元练习。但是,根据笔者初步调查,对于语文教材中的练习一般师生常常有所忽略,研究不够,发挥其作用不多。特别是单元练习,各练习题不仅是对一个单元知识的规整,更带有举例的性质,是一个单元知识联系学生现实生活的延伸。如何讲究教学策略,挖掘单元练习价值就成为我们的一个教学改进的课题之一。基于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