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视中国古代的一夫一妻多妾制

来源 :东方藏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nyjhnyjn666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中国传统特有的文化形式,从原始社会的血亲杂交、血缘群婚、族外群婚,到氏族社会的对偶婚和最后的一夫一妻制,其中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婚姻形态在中国历史上存续时间最长,绵延数千年,直到新中国成立,此种制度才被废除,其影响深远,直道今天还影响着人们的日常观念,本文主要介绍一夫一妻多妾制的起源和形成原因。站在历史的角度去探视古代的一夫一妻多妾制。
  关键词:一夫一妻多妾;媵;妾
  一、一夫一妻多妾制的起源
  一夫一妻多妾制度并不是在人类产生之处就有,它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私有制出现,男人充当社会主力军等因素而逐步形成的婚姻制度。下面我详细阐述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形成过程。
  远古时代,气候恶劣,生产活动和生产方式落后,为了最基本的生存,人类便群居以抵御自然灾害及野生动物侵袭。出于生理需求和繁衍的需要,乱婚杂交成为常态,男女之间的关系十分混乱。《列子》汤问篇中对这一时期也有记载:“男女杂游,不媒不骋。”1
  后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进步促使人口大量增加,人类群体变得越来越大,为了适应新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水平,原始群体逐步分解成为一个个独立存在的小生产团体,人们在各自的团体中生产、生活、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所谓的“血缘家族”,后来才出现年龄起初的外婚制是氏族和氏族之间的联系,而非个体之间随意结合,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婚姻。随着科技进步和交通工具的发展,氏族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为对偶婚2的产生创造了可能性。对偶婚结束了“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状态,但介于母系氏族的阻碍,父子并不生活在一起,彼此之间仍很生疏,甚至“父子相见,如同路人”。在生产实践中,男性的优势逐步显现出来,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逐步确立起来且有大量的剩余产品。男性不愿意将自己辛勤创下的基业归于其所在的氏族,而他本人的子女因出生于其他氏族,并不能继承他的劳动成果,于是便有了将女子娶过来而非自己嫁过去的想法,最终,“从妇居”转变为“从夫居”。不仅如此,女性还被要求绝对的忠诚,确保所生子女为该男性的后代,而男性为了拥有更多优秀的后带来继承自己的财产,便名正言顺的拥有了“不忠诚”的理由,多妻制开始盛行。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婚姻关系,男尊女卑的观念也随之产生。也出现了年龄和性别的区分,当然随之产生的还有辈分和尊卑的意识。同辈人才能互为婚姻,形成了“血缘群婚集团”,从当时的社会条件看,这是人类婚姻进程的一大进步。
  随着时间的推移,血缘家族随着人口的增长繁衍又分裂成更多的小血缘家族,但血缘群婚始终是一个个内婚集团,经过了一个十分漫长的过渡时期才发展为外婚制。一个偶然的机会,两个外婚的人结合,使得其后代出生率和出生质量大大提高,人们才逐渐意识到血缘内婚会不利于后代成长和发展,为了人丁兴旺、繁衍不息、薪火相传。外婚开始盛行,内婚被限制或者是禁止。由此氏族代替了集团,氏族内部禁止通婚,内婚制演变为外婚制。
  多妻制时期,男人可以娶多个女子为妻,起初她们之间互相平等,毫无差异,但是随着阶级的产生,多妻衍生出等级出来,分为妻、媵。关于一夫一妻多妾制的起源不得不提到“媵”,“媵”是一夫多妻制的一种特殊形态。媵制起源很早,《尸子》中推测尧嫁二女于舜就是媵制,“妻之以皇,媵之以英”。据说当年的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舜,大女儿娥皇是舜的正妻,而二女儿女英则是媵。按照这种说法,在远古的尧舜时代,就有媵妾制了。3“媵”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媵之初意为送,为从行。”可见,媵最初是指陪嫁之人。据《仪礼·士昏礼》记载:“古者嫁女,必侄娣从,谓之媵。”“媵侍于户外呼则闻”,这表明媵多少新娘的妹妹或者侄女,要伺候新娘的饮食起居,居于从属地位。“媵”兴于商,周朝最为兴盛,秦朝以后虽然消亡,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陪嫁制度开始盛行,只是陪嫁由妹妹或者侄女转为奴婢。二、由于“媵”多是新娘的妹妹或者侄女,后世多称妾室为“姨太太”。
  有些说法认为“媵制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后,蓄妾制取而代之”,这其实是不够严谨的,只能说是媵后来演变为妾的一种方式。“因为当媵尚且存在时,妾就已经产生了,只是宗族制时期的妾并非婚姻意义上的子女,而是指奴隶主的女奴,其中也包含犯罪的女子。与男奴相比,女奴还多了另外一种功能,即随时奉献自己的肉体,供奴隶主使用。这种被奴隶主看上的女奴,便成为奴隶主的一种特殊性伴侣,她们比正式妻子地位低贱,却又不同于一般的女奴。”4由此可见,妾室奴隶制的产物。是由奴隶社会中奴隶主的女性私奴演变而来的。后来,妾的来源更为广泛,不再仅仅限定为女奴。《左传》记载春秋时期,还有贵族女性主动跑到心仪男子处,即所谓“奔”。泉丘人有女看中了鲁国 的孟僖子,“遂奔僖子,其僚从之”。僖子便将泉丘女和她带来的女人都收为妾。5
  秦统一后,中国的婚姻制度开始向一夫一妻制转变。首先,当时的人们通过观察自然界得出了世间万物都是相对而生的规律,比如说:日对月、天对地、阴对阳等。由此发展为“夫妻一体”论,夫妻二人各为家庭的一半,方才符合造物的规律。其次,秦朝吸取商周时期教训,只有确立嫡长子继承制,方能稳定宗族秩序,以防骨肉相残。就如《慎子 内篇》所言:“分己定,虽鄙不争。”《左传·桓公十八年》曰:“并后、匹嫡……乱之本也。”皆是这个道理。况且婚姻作为当时礼制社会的根基,必须确保尊卑有序。于是,便将正妻以外的女性配偶统称为妾,以维护妻子的正统地位,一夫一妻多妾制最终形成。
  二、一夫一妻多妾制形成的原因
  (一)儒家思想奠定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基调
  孔子论《诗》以“关雎”为始,言太上者民之父母,后夫人之行不侔乎天地,则无以奉神灵之统而理万物之宜。故《诗》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言能致其贞淑,不贰其操,情欲之感无介乎容仪,宴私之意不形乎动静,夫然后可以配至尊而为宗庙主。此纲纪之首,王教之端也。自上世已来,三代兴废,未有不由此者也。”儒家认为:伦理王道始于夫妻,礼乐教化始于家庭,所以儒家对家庭生活以及家庭的和谐稳定十分看重。他们将礼的观念应用于婚姻与家庭,强调婚姻的秩序与稳定。于是儒学大家反对过去那些杂乱无序的婚姻形式,重视婚礼仪式的规范作用,希望制止男女之间的淫乱行为,而竭力维护一夫一妻制。荀子说:“礼义不修,内外无别,男女淫乱,则父子相疑,上下乖离,寇难并至,夫是谓之人袄。”所以说儒家的婚姻伦理思想对我国的婚姻制度从原始落后的婚制向一夫一妻制轉变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私有制与家庭的出现是一夫一妻制形成的根基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发展,母系社会的衰落伴随着父权社会的日渐稳定以及男权的发展,女子多夫的现象逐渐消失,男子多妻现象却屡见不鲜。6社会中出现了一夫一妻制,然而,促使一夫一妻制代替对偶婚制的原因不是自然选择,而是社会动力即私有财产的出现。历史上一夫一妻制的出现,并不是个人性爱的结果,而是为了保存和继承私有财产产生的,是以私有制对原始公有制的胜利为基础的。确立这种婚姻形式,主要由于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里,男子掌握经济大权,女子处于从属地位,丈夫在家中也掌握了权柄,而妻子则被贬低,被奴役,变成丈夫淫欲的奴隶,变成生孩子的简单工具,丈夫凭借经济权力来支配新的家庭秩序。一夫一妻制在产生初期,实质上仅是对于女性的一种束缚,即只对妇女而不是对男人的“一夫一妻”,在很大程度上,它反映出在男权社会中男人统治、压迫女性的社会现象。恩格斯指出,一夫一妻制的产生是由于大量财富集中于一人手中,并且是男人之手,而且这种财富必须传给这一男子的子女,而不是传给其他任何人的子女,父亲的财产只能由出自父亲的子女继承,因此作为妻子必须严格保持贞操和对丈夫绝对服从。
  (三)生物科技进步是一夫一妻制的助推剂
  持生物学取向的人认为,一夫一妻制的长期存在是基于一定的生物规则,即对于人类生存的生育的需要、孩子的漫长的身体和心理的依赖性,以及性关系的安全保障的需要。这些规则相结合就产生了由一夫一妻组成的生物团体。 持经济学取向的人认为,在男性和女性不存在差异的情况下,一夫一妻制的家庭以新增成員获得的收益递减,譬如两个男性的独身家庭和一夫三妻的家庭获得的总产出将低于3个一夫一妻的家庭的总产出,因而一夫一妻制是最具有效率的婚姻形式,所以它获得了婚姻形式中的支配地位。 持社会生物学取向的人认为,一个女人一生只能产400个左右卵,最大的可能也只有20个卵成为孩子。怀孕、分娩、抚育的代价就更大了;相反,一个男人每次射精就能放出数亿个精子,他一旦给女方授了精,纯粹的生理义务也完成了。他的基因将和女方的获利相等,但投资却小得多。由此造成的两性冲突不仅是人类的一大特性,而且是大多数动物都存在的问题,而人类忠实地遵从这一生物学原理。这种差异造成最重要的直接后果就是女性在每个性细胞中都投入了更大的投资。两性的投资差额导致了两性行为模式上的差异。男女结合生个孩子,实质上就是这么一笔买卖:女性从一开始就以其巨大而营养丰富的卵子付出了比男于更多的投资额,雌性个体受到了剥削,在社会生物学家眼中,这种剥削行为主要源于进化上的基础——卵子比精子大,所以女性会尽量减少生殖投资,并期望得到更可靠的由男性提供的保障。
  (四)男权女权的不平等使得一夫一妻多妾制稳固
  中国从周代以来,在礼制和法律上开始承认一夫一妻制为婚姻的正型。在法制方面,秦汉以后都有禁止重婚的规定。然而,这所有的法制规定对于一夫一妻而言仅仅具有宗法意义上妻妾有别的作用,就性关系而言,其内容仍是一夫多妻的。即使是平民,在礼法上纳妾也是公开允许的。因此,在中国古代,两性关系的形式与阶级地位紧密相连,纳妾数量的多少取决于社会地位与经济实力,只有处于低层地位的人才从形式到内容上都过着严格意义上的一夫一妻生活。这种形式上一夫一妻而内容上一夫多妻的两性关系形式随着封建社会结构的再结构化过程而不断地再生产出来,法律明确的一夫一妻制流于形式。中国古代社会对一夫一妻婚姻形式上的维护和一夫多妻的实质,是当时封建社会结构作用的结果。一方面要维护封建礼法与家庭的和谐与稳定,另一方面又要满足男性对女性的占有欲,所以纳妾制作为对一夫一妻制的补充出现,妾作为一种财产和满足男性欲望的工具而出现。但我们必须看到,妾的社会地位是远远低于妻的,纳妾之财被称作“买妾之资”,妾被称作贱流,不得僭越。所以说,礼法上的和家庭意义上的一夫一妻并没有因纳妾而改变。
  参考文献:
  1景中译注:《列子》,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35页。
  2对偶婚,也称为对偶家庭,是指原始社会时期,不同氏族的成年男女双方,在或长或短的时间内由一男一女组成的配偶,以女子为中心的一种婚姻关系,具有不稳固的特点。
  3梅贻琦:《就职演说》,清华大学出版社1931年版,第341页。
  4王绍玺:《小妾史——妾制陋习的历史沿革》,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1—2页。
  5吕思勉:《先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76页。
  6熊十力:《新唯识论》,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7页。
其他文献
中国的写意花鸟各有千秋,我却独爱荷,不仅是因为荷花“出淤泥而不染”,作为一种清白、高洁的象征,更是因为荷花本身带给我的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微妙感觉,亭亭玉立,与世无争
摘要: 色彩是描述装饰效果的要素,在城市建设与規划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提升城市建设魅力,在城市化的建设过程中,人们对道路的功能也有了新的要求。在设计规划时,应兼顾各方面的色彩特征和要求,把握城市道路中视觉元素的色彩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重视城市色彩的规划,由于设计理念的不断创新,城市色彩规划方案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之中。  关键词: 城市色彩、城市规划、设计原则、色彩污染
现阶段,我国教育部门要求少数民族音乐资源的学前教育供给要与少数民族儿童音乐教育标准一致,并要适当调整儿童音乐和民俗文化的联系。对于此,本篇文章中笔者深入凉山彝族自
5日下午,四川凉山州冕宁县大桥镇一村民在野外放羊时偶遇一只大熊猫,担心村里的狗伤害到大熊猫,他将大熊猫往山林中驱赶,同时打电话让儿子立即向村、镇和县林业局报告。
摘要:鄂西土家族建筑艺术,以吊脚楼最具民族特色,它如一刻璀璨的明珠分布在鄂西山塬坪坝,在中国建筑史上独具异彩。西土家吊脚楼民族特色浓郁, 建筑风格独特。  本文从建筑装饰艺术特色出发, 意欲发掘更为深层的内涵, 为现代居室的装饰艺术增砖添瓦。  关键词: 鄂西土家族 吊脚楼 装饰  鄂西土家族地区是西南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的枢纽, 这里溶汇了中原文化、川滇文化, 吴越文化的若干特色, 是封存了大量历
一排排整齐的鸽笼,黑色、灰色、白色的鸽子争先恐后地啄着鸽粮,不时发出“咕咕”的叫声,一个身影在给鸽子投食。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建设,我国现代化教育水平不断提升,这也就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建设。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之下,师范类院校为了能够改善当前的音乐教育现状,提升学生的钢琴水平与钢琴素养,就积极进行了教育教学改革。本文主要从师范院校在音乐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相关措施进行研究,能够有效促进我国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继而有效促进我国音乐教育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师范院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意境”具有特殊含义,它从出现到成为中国山水画审美的首要地位,经历了数千年的时间。而画家不再是满足画面仅仅是传达知识信息,
跨界设计在我们的生活中早已不是陌生的事物,商业的驱使让跨界行为在21世纪变得格外蓬勃。本文以我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物件之一——鞋展开论述,详解当下鞋类跨界设计的源起
摘要:舞台美术是戏剧和其他舞台演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是根据剧本的内容和演出要求,在统一的艺术构思中运用多种造型艺术手段,创造出剧中环境和角色的外部形象,渲染舞台气氛。  舞台美术的艺术生命在于创新。对话剧舞美进行舞台美术创作,既要继承传统的审美观念,又要有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做到这一点。舞台美术要深入生活沃土,把握时代精神,更新艺术观念,强化自我意识。认识舞台美术的特性,直面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