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的另一条出路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zhi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幕是,接下稿约时我心里已经明白,编辑小姐期望香港的我推一本香港的书。然而在我避开一些看不完、写不来的东西以后,几乎只剩下这本台版的《绿领经济》可选了;我同时明白,大方的编辑小姐会让偏离潜规则的我顺利过关。
  
  内幕是,接下稿约时我心里已经明白,编辑小姐期望香港的我推一本香港的书。然而在我避开一些看不完、写不来的东西以后,几乎只剩下这本台版的《绿领经济》可选了;我同时明白,大方的编辑小姐会让偏离潜规则的我顺利过关。
  不过真正的事实是,我希望趁着上海世博会热烈举行之际,承接其美好主题,冲破地域的界限,介绍一本关于全地球人的书。
  看到这里,你心里可能也明白,这个人不就是想讲环境问题吗?善用时间资源,你翻到另一篇比较有新意的文章,并且把这一页放进回收站。是的,现在谁不懂说一点环保,谈一点绿色呢?讲了几十年,“环保”无疑已经成为当代人重要美德之一种,同时也是最空泛的装饰。听着地球生病的消息,我们在身上、家里、学校里、商场里布置出绿色气氛。我们或许立意良好,却没察觉到那常常不过是廉价的心安理得。我们还是无奈地看着情况恶化,我们其实只将环保视作抵偿活动,用来默许社会继续以污染浪费的方式运行。
  再来翻开这本书,第一章是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吹袭美国南部的灾后画面,作者藉着一群流离失所的灾民得不到适当援助,反而四处遭受“维持秩序”的人员驱赶的苦况,道出美国社会经济的极端不平等。政府强调个人自我照顾的能力,却忽视许多人没有选择地一开始就被置于劣势。由贫穷、种族衍生的人权问题,连同不断加剧的自然灾害反映的环境破坏,是作者所指出的美国目前面临的双重危机。你或者可以很快地断定,本书原版英文副题:“How One Solution Can Fix Our Two Biggest Problems”里的“Our”指涉谁人,Problem又是谁的Problem。的确,美国人口中的“我们”从来就不是包括其他国籍的“咱们”。你甚至不用看下去,我可以告诉你,与其说这是一本书(Book),不如说它通篇更像一份计划书(Proposal),对象是美国政府、美国企业、美国总统、美国人民。那么我所谓本书关乎全人类是因为看得太多好莱坞电影吗?诚如绿领工作者褚士莹先生在推荐序所言,有很多其他书籍和渠道可以让人全面了解世界各国的环境概况与展望,但这本理念与对策兼备的计划书精要流利地示范了下一波环境运动的走向。找出了全球共同的问题以后,在寻求解决方案时有必要把焦点放回个别国家以至在地社群,本书正是透过这种思维体现出其普世价值。
  作者阐述美国三波环境运动,第一波以1960年代通过的《荒原法》为标志,重点在于保育自然,杜绝了指定地区的人类活动,但讽刺地把世代以来深懂永续发展之道的美洲原住民一并排除在外;第二波是订立法规限制污染,其动力仍然依赖少数菁英的觉悟自省,初期的保障也只集中在某些地区和阶层,于是出现了后期的环境正义运动,关注白人以外族裔的权利。来到如今第三波,环境濒临不可逆转的破坏,需要寻求更大的动力,那必然是市场。作者提倡发展绿色企业获利,而增加绿领职位则让更多人有工作,这在经济不景气的美国,恰好是连中双雕的一箭。同时,要发挥社会大众的环保力量,纠正经济发展模式,并许诺物质金钱上的回报(加法),比起要个人想象一个宏大的图景而后做出有限的教条式行为(减法)有效得多。亦是在这样的愿景里,环保方能摆脱孤立的抗争运动形态,真正成为经济生活的一部分,不问财富、阶级、种族,由人人共创共享。
  近日《时代周刊》就墨西哥湾的漏油事件,从美国的能源政策的角度切入,作了专题报道。没错,美国作为先兴工业社会,又是一个面临经济困局的大国,已经到了不能不选择的地步。选择维持石油—军事模式,继续做必须苛索有限资源的霸主;还是利用科技和经验上的优势,当上带领永续发展的绿能先锋?要在今天的中国提出这种抉择问题,我希望不会令人觉得太早,或者我应该说是希望还不算太迟。我们没必要等到经济慢下来才另找出路,尤其当经济是没有问过代价的经济。有关未来,卷末作者流露出令人动容的乐观希望,他同时提醒我们要准备面对徒劳无功的最坏情况,但我们就是不能让自己有不行动的藉口,该改变就去改变。眼见这么多人为了生计,甘愿任由家园饱受污染摧残,忍受严重损害健康的恶劣工作环境,本着某种环保原则而把拙文看到尾的你,为人为己为地球,能否尽早告诉他们身边其实存在另一条路?
其他文献
人类正处在历史上变化最急遽的时代。从金融海啸发现原来世界经济已经是牵一发动全身;气候变迁、环境问题也不只是开发中国家或是已开发国家的问题,而是全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课题。在这样的时代下,不知未来何去何从、徨徨不安的心灵,确实需要一位大师的指引。  大前研一继2006年底成功预告了“M型社会”的出现,2010年,他提出更令人忧心的警告——“低IQ时代”的来临。  这不仅是他观察日本人、日本社会所发现的
期刊
讲到世界书局,不得不提沈知方。  沈知方(1883~1939),浙江绍兴人,17岁在余姚一家旧书店当学徒,被商务印书馆的夏瑞芳看中,聘为干事。所谓“干事”,只不过是个“跑街”角色。从最底层的“跑街”做起,积累经验之后,沈知方曾创办了几家小型的书局,但仍不满足,他一直在寻找机会大显身手。  辛亥革命前夕,善于洞察时势的沈知方早就预感到辛亥革命会成功,便暗地与陆费逵等人,合办了中华书局,并陆续推出了适
期刊
书香:您认为,在电子书时代,十万字的东西是没什么人有耐心读完的。可是kindle等手持阅读器其实还原了很多阅读体验,它并没有改变以往的阅读模式。您为什么觉得深度阅读成为不可能?  陈(颖青):我说的不容易读,指的是线上和线下的区别,如果机器是线上的,我觉得仍然是有困难的。像kindle那样的机器,它线上是直接连到amazon书店去下载书,读的时候虽然是线上,但因为它是专用的机器,你只能读书不能做别
期刊
“展万卷书,系两岸情。”当第五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的书香还在鹭岛萦绕,当两岸业者交流合作的热情还在升温,当盛会带来的商机还在持续拓延,就在这个秋意盎然的季节,就在这个收获的季节,9月台北,书香蕴涌,第六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的筹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进行着,其盛大开幕,更是让人期待。  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始于2005年,自2005年7月、2006年9月、2007年10月、2008年9月、2009年10月
期刊
初春的午后,走出捷运景美站出口,扑面而来一股生活的气息。我走在蜿蜒的老城区街道,两旁都是商铺,熙熙攘攘。在“车前路2号”前转入一个小过道,搭乘电梯来到七楼。  迎面是门口挂着的一幅对联。上联是:曼妙文采诗书乐;下联为:娟娟巧思翰墨香;横批:小雅美学在堂前。这是张曼娟曾经的学生,现为中学国文老师送来的礼物。  而这闹中取静之地,正是“张曼娟小学堂”所在。  午后的天光投进教室,我端坐在为学生特别订制
期刊
近年来,随着物质水平提升,社会竞争压力也加大,一般大众的生活都进入了一个生活节奏紧凑、饮食无法均衡、运动量不足的恶性循环,造成多数人多少都有身心灵的健康问题,谈不上生病,但就是不对劲,也就是所谓的亚健康。因应这样的现代文明现象,台湾自90年代起,各种健康养生指南书、食谱、经验分享的养生图书就一直是出版市场的长销书种。  台湾的健康养生书在初期多是单纯病理健康为主题的养生书,如各式疾病,糖尿病、高血
期刊
到过东莞的人,几乎无不提起永正;到过永正的人,却几乎无不惊叹于这个“文化海洋、求知天堂”。昔日被称为“文化沙漠”的东莞,何以诞生全国最大的民营书店,谁又是这个“文化沙漠”的垦荒者?  这里,我们将一起见证这位垦荒者的神话。故事,还得从广东永正图书有限公司(原东莞市永正购书中心有限公司,于2008年5月份更为现名,以下简称永正)刘森董事长说起……    从大学教师到清洁工,艰辛的工作历程,是对垦荒者
期刊
张曼娟老师是很难描摩的对象,尽管她是对我影响最深的作家、老师、朋友、工作伙伴,许多时候依然觉得她是不容易了解的。  她是最佳游伴,台湾曾经办过一次票选“最想一起旅行的名人”,曼娟老师就在榜上,虽然那时候她还没出版旅行文学《天一亮,就出发》,但她有一种令人心安又自在的特质,若能与她相伴到海角天涯,肯定是丰富喜悦的旅程。  她是美食雷达,不管是在熟悉或陌生的城市,曼娟老师总能寻觅到美味的饮食,当她享用
期刊
还原演化论:重读达尔文《物种起源》  作者:杨照  出版社:麦田  出版日期:2010年1月    《查令十字路84号》作者海莲·汉芙在她的这本小书中有一句名言:她绝不买一本没读过的书,因为那就和买衣服不试穿一样冒失。和这句话同样有趣,而且发人省思的是:每年一到春天,她就会大清仓,把一些她再也不会重读的书全部丢掉,她说,这就跟她会把再也不穿的衣服扔了同样道理。真正需要被保留下来的是那些值得重读的书
期刊
如何面对老年,是现代人生命中的重要课题之一。随着科技发达、医疗进步,人类的平均寿命提高,我们似乎都拥有可以预期的老后。在规划自己的老年生活之前,我们先在自己的长辈身上看见了衰老的到来是怎么一回事。人类的生命原型,从来就是孤独的。因为孤独的缘故,不管在哪一个年龄层,每个人难免渴求形式不一的亲近或陪伴。亲人之间的相互宽谅、体贴照料,是人生中最幸福的事情之一。然而,人生的可怕往往如同张爱玲所说,上半辈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