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商业?还是娱乐?

来源 :财富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07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赫斯特有点忙
  与高古轩散伙的新闻还言犹在耳,赫斯特最近又被“未来世代艺术奖”(Future Generation Art Prize)与村上隆、杰夫·昆斯一起聘请作为委员会成员和艺术导师,对年轻一代的艺术家进行培养扶植。但这已然成为了赫斯特少有的艺术类新闻。
  上月,赫斯特转战出版界,推出了一本儿童ABC识字图画书。“我感受到来自儿童的艺术力量。”他解释道。赫斯特表示儿童都具有一定的艺术天赋,激发或者鼓励他们对艺术的兴趣成为了他出版识字图画书的契机。在这本书中,赫斯特将字母A到Z和自己的作品结合,每个字母代表一件作品或作品中的一种元素。采用的作品囊括了赫斯特的一众新旧作品。譬如字母A代表解剖(Anatomy),图示是名为《赞歌》(Hymn)的铸铜人体解剖像。I代表昆虫(Insect),出现的则是赫斯特最新创作的昆虫系列的细部。L代表绵羊(Lamb)由其作品《脱离羊群》(浸泡在甲醛中的绵羊)呈现。另外,著名的鲨鱼和钻石骷髅也都在书中毫无意外地露了脸。
  如同以往,在媒体报道赫斯特的出书计划之后,出现了很多质疑的声音。大多数人认为这又是他的新的圈钱方式,因为一个3岁的幼儿根本无法理解解剖一词。所以比起儿童识字书,赫斯特的书更像一本放在小资咖啡馆的桌边读物。更有人提出赫斯特对儿童教育学一窍不通,这样的一本书很有可能培养出思想极端的人。
  赫斯特跨界进行商业创作早已不是新闻,而负面的评论从未使他停下名利双收的脚步。去年底,赫斯特为伦敦Tramshed餐厅的开张庆典定制了两件艺术作品。一件“自然史”(Natural History)系列的作品《公鸡和公牛》(Cock and Bull)被悬置在离餐厅地面4米高的空中,客人可以从餐厅的任何角度观赏到甲醛溶液中静止的动物标本。另一幅画作《牛肉和鸡肉》(Beef and Chicken)则是对装置作品的补充,描绘的是上世纪90年代的两个卡通人物。尽管作品被许多评论家认为是毫无诚意和毫无创意,但还是为赫斯特带来大量的新闻报道。有不少人甚至认为这间餐厅是赫斯特开的。
  早在1998年,赫斯特已尝试过艺术与餐饮的结合。他当时的艺术项目“药房”(Pharmacy)相比现在纯商业的定制,显得有趣许多——他联合伦敦几家著名餐厅俱乐部的创始人共同在诺丁山开设了一家名为“药房”的餐厅。这家餐厅的室内设计完全由赫斯特一手操办,并陈设了许多艺术家本人的作品作为装饰,其中包括作品《分子结构》(Molecular Structure,1997-1998)等。这家餐厅的外部结构和装修都与真的药房极为相似,也因此面临皇家药业协会对其误导民众的法律诉讼。后来,餐厅重组“药房”的英文拼写将其命名为Army Chap。在“药房”餐厅开张的期间,正好赫斯特的作品《药房》也在泰特美术馆展出。对于两者之间的区别,赫斯特表示:“艺术是死的,而生活是鲜活的,就好像人们吃晚餐、抱怨食物、洗碗……这是活生生的,但作品《药房》就是死的。”同年,“药房餐厅”还获得卡尔顿伦敦餐厅奖(Carlton London Restaurant Award)的最佳餐厅设计奖。在2004年餐厅结业之后,苏富比策划了一场大规模的拍卖,将餐厅所有的物件包括艺术作品、附属品、家具和餐具进行销售。
  危险的精神导师
  赫斯特的过人之处是总能发掘艺术的巨大商业价值。他在商业的道路上越走越顺,同时离艺术越来越远,而他的英国当代艺术的代表人物身份也遭遇诸多质疑。《卫报》专栏作者乔纳森·琼斯(Jonathan Jones)在文章中以一项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公布的数据为契机,对赫斯特和其成功的商业运作对英国青少年的影响进行批判和反思。
  在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公布的数据中,英国在基本的读写和算术能力上落后于许多其他的发达国家。在英国和爱尔兰,16-24岁的年轻人在全球读写能力考评中排名第19位,而在算术方面则排名第21位。对于这个出了莎士比亚和牛顿的国家来说,无疑是一种耻辱。
  赫斯特虽说不为这个结果负直接责任,但他和他发起的英国现代艺术革命已为这些年轻人塑造并定义了他们从幼时起的文化景观。与多金的足球运动员和电视真人秀节目一样,英国现代艺术向年轻人无情地传达了一个令人沮丧的消息:教育毫无价值。只有失败者才关心书本和算术。通过“腌制”鲨鱼赚到的钱远远超过努力学习。
  乔纳森·琼斯表示赫斯特曾经是一个富有智慧、想象力和独创性的艺术家。但这些都被他惊人的金融能力所掩盖并转化成为某些极其危险的特质。英国已经拥有世界一流的作家和科学家,而艺术却是英国的文化标志,赫斯特则是这个国家最富盛名的创造力达人。但他所发出的信息明确表示艺术就是从空无一物中赚取金钱。琼斯视赫斯特式的行事方式和处世准则为令年轻人看轻知识的病毒,若传播之后整个国家面对的将是一场反智慧的斗争。
  被观众扼杀的文化和艺术
  随着赫斯特这一类艺术家的成功,艺术的形态和受众对艺术的需求和理解都受到相应的影响。
  异装癖艺术家格里森·派瑞(Grayson Perry)最近正做客BBC广播公司的年度特别节目里斯讲座(Reith Lecture);格拉斯哥艺术家大卫·史瑞格里(David Shrigley)藉一件粗糙的机械人模特作品入围了英国透纳大奖;一只无厘头的蓝色小公鸡出现在特拉法加广场的第四基座上;白教堂画廊的莎拉·卢卡斯(Sarah Lucas)个展上充斥着直白的性。这就是如常运转的艺术世界,或者这就是媒体想让观众相信的艺术世界的真实面目。如果关于艺术最重要的是其新闻价值,那将如何把它在其他层面进行定义?
  艺术现在往往被作为一种休闲需求进行推广,成为了在周末下午去走走看看的时尚好选择。每月的第一个周四,所有东伦敦的画廊都延迟关门时间,掀起一场有食物、啤酒和音响系统的街头派对。活动反响甚大,甚至连在校学生都把那里当作是他们的夜游圣地。伦敦西区画廊的私人预展则吸引了年龄稍长的富裕人群。但他们聚集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免费的啤酒和社交。在这里,艺术已经沦为为社交聚会开设而找的借口。
  而艺术作品的营销也扩展到了其他渠道,如网络。藏家每年花上百万购买自己从没有真正看过一眼的艺术品,也许这是为了妥善安置他们的资产而找寻的一种安全投资。从一年花60亿英镑将西方艺术真空吸入沙漠博物馆的“巨擘”——卡塔尔公主谢耶卡·阿拉·马亚萨入选《艺术评论》(Art Review)杂志前100位有艺术影响力的人物就可以看出艺术已被渲染得和金钱无法脱钩。
  但事实上,艺术的确在几个世纪里都为权贵和富人服务。至少美蒂奇家族及他们的喜好为艺术家们提供了机会,他们的委托制作促使了许多伟大作品的诞生。现在,艺术家却被卡在夹缝中进退两难。市场的统治地位通过引诱艺术家进行对五光十色的艺术商品的制作,扼杀了他们的创造力。
  赫斯特无疑在这个问题上首当其冲。他的钻石骷髅是对这一现象的完美诠释。评论家莎拉·肯特(Sarah Kent)讽刺作品名《为上帝之爱》(For the Love of God)应更改为《为黄金之爱》(For the Love of Gold)。另外,还有在2011年弗里茨艺博会上展出的名为《最好的水上艺术》(Finest Art on Water)的一艘由克里斯坦·扬可夫斯基创作标价7亿英镑的豪华游艇。以及今年弗里茨艺博会由高古轩带来的昆斯创作的袜子里的小猫雕塑。这些甜美可人金光闪耀的作品完全可脱离艺术范畴而自成一派。
  对博物馆、美术馆和画廊来说,自从吸引大批观众成为了它们的职责之一以后,它们不知不觉地制造一种陷阱:鼓励艺术家以容易理解的作品笼络观众。得到的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虽然偶尔也能有艺术家据此创作出玩味十足又令人影响深刻的作品。
  伦敦的特拉法加广场临时陈列艺术品的第四基座(The Fourth Plinth)曾在英国著名雕塑艺术家安东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的主持下进行了为期100天24小时公众项目。通过审查的申请者可得到1小时在基座上的展示时间。这并不是为了展示人们自身的姿态或言语特殊性,或者是为了做一场“英国达人秀”。这个项目的概念反而竖起一面反射公众对名利欲望的镜子。如同现世的艺术家,大多数人不再执著什么是艺术,而是跟随市场趋势,观众需求制造这个浮华年代的专属艺术品。
其他文献
多年前,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我见过恬静纯朴的风景,却没有见到塔莎奶奶,一个按自己方式生活在乡间,并不断地将生活中的美好画出来的女人;如今,我在上海却认识了一位如塔莎奶奶一样从容、优雅地生活着的女画家,她叫董蕾。这位1952年毕业于苏州美院的颜文樑先生的女弟子,1987年退休后去日本留学,1991年在国立东京学艺大学“美术教育科”修完研究生课程,独创的彩丝画获日本新洋画会公募展大奖,2003年回到家
期刊
值不值得买毕加索  @长城艺术:万达缘何重金购买毕加索之画,为了宣传和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吗?  郭庆祥:万达搞收藏是万达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ChichaRita_:为什么选择毕加索的这幅作品,重金拍下是否有特殊含义?  郭庆祥:作者顶峰时期的精品,没有理由不收。  @藏仙张量冠:日本经泡破灭后,从两大拍行高价接手的富豪们何其悲惨!要么跳海跳楼,要么价格腰斩仍无人再接!有自杀者留有遗言:“这世界有
期刊
四年前,西方金融危机横扫全球也殃及中国的时候,798作为中国最大的当代艺术区由于西方许多资本逐渐的撤离,显得异常萧索。那时的798艺术区没有水墨画展览。一次聚会,遇到王秋人、老圃和郭艳,我们私下商量,是不是可以在798做个当代水墨展览?之后就找到栗宪庭老师,请他做展览的学术主持并写篇文章支持一下。随后大家又琢磨给这个展览取个什么名呢?最后一致觉得“自由的尺度”作为展览的标题有点意思,于是定下。就这
期刊
最近读了著名钢琴家约·霍夫曼的《论钢琴演奏》一书,其中收录了霍夫曼在1901年起为畅销杂志《妇女家庭》写的专栏,就是由霍夫曼来解答读者提出的具体问题。这位出生于波兰的柯蒂斯音乐学院的首任院长,在任期间组建了出色的教师队伍,使得这所音乐学院一下子很著名,同时他对肖邦、李斯特和舒曼的作品也作出了卓越的诠释。  当时美国人比较流行的观点是学钢琴要“留学欧洲”,霍夫曼对这种到国外学习音乐要比在国内好的观点
期刊
这个生活中自我又略带无厘头的小妮子颇有采访难度——她不爱带着媒体一起玩儿。之前某家媒体采访她之后写过的稿子“1984 年出生,纯种射手座,群星落射手,脑袋里的很多idea都在排队”、“她原本是租了工作室的,但因为生活不能自理,也吃不上饭,就被妈妈拎回了家”,被她po在微博上吐槽:“真给跪了,泥马以后再也不和媒体说实话了!”吐完之后,她还不忘补充上:“以后只接受邮件采访!不过写得倒是蛮搞笑的……”很
期刊
形散神散的策展  首先来说说展览策划。策展应该犹如一篇美文,要做到叙事分明、条理清晰、主题突出、过渡自然、有张有弛。对于一个有着几十年历史的奢侈品牌来说,可以说的东西当然很多。但当一堆精彩但驳杂的内容一股脑地扔到观众面前时,你顿时明白,展览并未经过仔细的梳理。  展览整整有十大板块,每个板块大致为如下内容:  “迪奥风格”回顾了迪奥的历史,1947年迪奥举办首场高级定制发布会,“新风貌”诞生;“粉
期刊
2013年,跟中国人有关的两大艺术事件引起了全球范围的轰动。10月5日,香港苏富比秋拍拍场上,曾梵志的一幅《最后的晚餐》以1.8亿元港币成交(含佣金),创出了中国当代艺术拍卖最高价,也成为全亚洲在世艺术家中的“第一身价”。一个月后的11月5日,在纽约佳士得拍场上,大连万达集团以2816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72亿元)竞得毕加索作品《两个小孩》,这是中国藏家在国际上第一次公开出手购买西方美术名作,而
期刊
大光明电影院,是邬达克作品;沐恩堂,是邬达克作品;国际饭店,还是邬达克作品;市三女中,即原来的中西女校,还是邬达克作品……  流连沪上,但凡是20世纪上半叶的经典建筑,几乎都与邬达克有关。这简直是一个奇迹。从来没有一个建筑师,能与一座城市的一个时代如此交融。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乐章,那么邬达克的作品,就是凝固在上海的华彩乐章。  这位出生在奥匈帝国斯洛伐克境内的建筑世家之子,在布达佩斯皇家理工学院建
期刊
一般意义上讲,“看”主要指一种视觉性行为,但“观看”却是一种文化。虽然说任何具有正常视力的人都可以“看”周遭的世界,然而,在不同的文化、宗教与社会语境中,“观看”却是被塑造的,是充斥着权力话语的。在绘画领域,“观看”并不局限于身体性范畴,而是会涉及视觉的政治与意识形态问题。  追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当代绘画的发展,不难发现,当代绘画的任务之一就是打破禁忌,解放观看。之所以说是“解放”,是因为特定的艺
期刊
法国南部尼斯是欧洲有钱人的度假胜地,首先那里有不错的先天条件:全年300天以上阳光充裕的日子,地中海风格的建筑色彩明快,牡蛎、生蚝、深海蟹以及各种叫不出名的海鲜挑逗着味蕾,唯一需要忍受的是海边粗糙的鹅卵石滩。  最早看上蔚蓝海岸的是英国富豪,因为英国没什么好天气,1830年英国侨民募资在尼斯海边修建了一条英国人散步道,几乎从机场蔓延到天使湾,长达5公里的道旁汇集了豪华饭店、赌场、夜总会、咖啡馆以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