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会用心来读你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c8xz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市中小学社会科学学习领域课程指导纲要实施意见》指出:“教师应充分了解和把握学生的生活体验、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思想状况和个性差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一言以蔽之,深入分析学情,激活学生的先前经验,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升教学实效的重要前提。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尤其需要用心来“读懂”学生。
  一、基于认知起点,确定教学生长点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斯贝尔曾经说过:“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研究学生的认知起点,对于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确定学生的认知起点,是“减负增效”的必然选择。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每节课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对于这些广泛的教学素材,教师必须进行取舍,取舍的依据之一便是学情。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教师要提升教学效率,就必须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了解他们知识上的空白点与认知误区,预计他们在学习中所面临的困难,确定教学重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
  如在讲授沪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创造一流的业绩》一课时,教师为了解学生所知的上海的一流业绩,请全班学生(共34人)以关键词的形式写下各自的认识,每人写两三个关键词。教师将学生的答案归类整理。通过汇总和分析,可以发现很多宝贵的信息:(1)四年级学生对上海辉煌业绩的认识,主要集中在一些新的建筑物上。(2)谈到上海的一流业绩,很多学生的第一反应便是世博会。(3)由于年龄等原因,学生们对改革开放之前上海创造的一些了成就缺乏了解。其实一流业绩可以从工业、商业、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多角度理解,而学生对一流业绩的理解与关注面比较窄。针对学生的认知起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补充了上海过去创造的一流业绩,如“第一艘万吨轮”“第一辆国产轿车”等,通过以点带面、交流拓展的方式,帮助学生体会上海人创造的一个个让人叹为观止的奇迹,感受上海人追求卓越、敢为人先的精神,感悟这座美丽城市的丰厚底蕴。
  二、立足能力特点,构建教学支撑点
  学习能力是指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个性特征。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实践力等具体能力。新版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将“能力”目标改为“能力与方法”目标,突出了对“过程与方法”的重视。品德与社会课程除了注重学生收集、整理和运用信息的学习能力外,更多关注的是参与个人生活与社会活动的基本能力。如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调整情绪和行为的方法,表达、倾听、与他人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观察、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主要是通过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习得,并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甚至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有相通之处。随着知识的积累、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能力也在不断提升。这意味着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能力水平适时加以关注,及时判断他们能力发展所处的阶段,捕捉到学生成长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为有效的教学活动提供支撑点。
  如某教师在教学四年级上册《能源从哪里来》一课时,采用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选择这样的教学策略,主要基于对学生探究能力的了解。根据几年的教学经验,该教师发现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能利用信息技术课上学到的技能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基本的探究方法。因此,在上课之前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自主结合成几个探究小组。有的探究上海电力的来源,发现上海的电力主要来源于外地;有的探究上海天然气的来源,发现天然气大多是通过西气东输管道送来的。通过小组探究活动和全班交流,学生认识到上海的能源基本依赖其他各省市的支援,体会到上海和各省市水土相连的情怀,从而树立了良好的国家意识和国家观念。
  三、把握情感倾向,寻找教学突破点
  有经验的教师会发现,在品德课程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最难落实,成为教学的难点和重点,需要特别关注。由于小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主,习惯于非好即坏的两极判断,容易形成爱憎分明的情感特点,他们的情绪、情感会随着朋友、家人和社会的影响而摇摆不定。因此,教师需要及时把握学生的情感动态,认清他们形成不良情感的原因,以此确定教学中需要突破的关键。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一方面需要教师贴近学生的生活,用学生熟悉的教学材料(故事、事例、话题、活动等)触动他们的真情实感,从而让师生产生情感共鸣;另一方面,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平等民主的氛围,提供学生自主讨论、交流的机会。以此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帮助他们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会用理性认识驾驭自由奔放的情感,控制消极情绪,从而培养合理、积极的情感。
  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一课前,通过对部分学生的访谈,教师了解到部分学生对日本有强烈的厌恶感。他们认为日本人霸占钓鱼岛,屡屡干出伤害中国人感情的事,我们应该以牙还牙。可见,由于受到社会舆论和家长话语的影响,学生对日本的认识比较片面、偏激,对日本的历史、社会状况却了解不多,他们处理中日关系的想法只是情感宣泄的结果。于是,教师把教学重点调整为“体悟‘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重要意义”。在课堂上,以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明白,战争对两国人民来说都是一场灾难,应以“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理性处理中日关系。课堂上学生发言积极,对日本有了更多的理性思考。
  四、发现兴趣焦点,激活教学兴奋点
  兴趣是推动学生探究新知的一股重要的内在力量,是品德与社会教学需要关注的学情之一。品德课程教学需要教师从学生的日常表达和行为中发现他们的兴趣点,找到拨动学生心弦的话题,激发他们主动参与课堂,积极体验活动,真诚表达与交流。还要设计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相符的活动,按照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有趣的活动找寻达成教学目标的最佳途径。   如在教三年级上册《购物讲文明》一课前,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购物活动,带领学生去学校附近的超市购买秋游物品。教师把学生购物的情况拍摄下来,在课堂上开展“啄木鸟活动”,让学生自我诊断:录像里有哪些行为值得大家学习,哪些行为不妥当。由于这是学生自己参与的购物活动,因此积极参与诊断,很快发现了一些文明的购物行为:如付款排队;购物后索要收银条;看保质期。他们也发现了一些不妥当的购物行为:如不要物品随处放;购物时大声喧哗;没有付款就喝饮料等。讨论中,学生兴趣盎然,明白了文明购物的要点,讲文明、知礼仪的意识在学生心中潜滋暗长。
  需要说明的是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兴趣有消极的一面,他们尚未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兴趣反复多变。尤其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还会形成不良的兴趣爱好,如喜欢暴力、沉溺于电子游戏等。教师不能为迎合学生的兴趣而放弃底线,甚至强化他们的不良兴趣。需要教师及时判断学生的兴趣,对他们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提供多样化的活动以供选择,让他们发展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兴趣。
  五、根据课堂反应,发现教学生成点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经验、知识、思考、情感参与课堂教学,他们的表现随时都有可能生成新的教学点。教师需要摒弃固守原有的教学设计而不顾及形势的变化的观念,在课堂教学中随机而变,敏锐地发现一些生成点。
  如在教学三年级《共同维护食品卫生安全》一课时,教师在课上出示了一些法律条文和有关部门检查食品的照片,帮助学生了解很多人都在为食品安全问题而努力。交流时,一位学生说:“我们学校的食堂工作人员也为我们的食品安全付出了努力,我在食堂门口看到了我校被评为‘食品安全优秀单位’的铜牌。”学生的发言启发了教师,学校食堂确实是学习食品安全问题的实践基地。教师抓住这个生成点,中断了预先的教学设计,带领学生前去食堂参观。学生通过实地参观,看到了食品摆放生熟分开、消毒措施严谨、相关部门的检查记录齐全。通过这个身边的例子,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很多部门都非常重视食品安全问题。这样的教学,比预设的效果好得多。
  “节外生枝”现象在课堂里并不少见,如何看待课堂教学的生成?首先,灵活处置“节外生枝”的内容。如果它与课堂教学内容无关,也无益于发展学生能力,教师可以婉转地告知学生课后再作交流讨论。如果“节外生枝”的内容是很好的一个生成点,对于学生的发展大有益处,那么教师就要把握住这个“枝”,顺藤摸瓜,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其次,正确看待预设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暂时未达成的教学目标可以在后面的教学中达成,不要过分强调一定要在本节课中实现。有经验的教师,也完全可以在生成的课堂中运用自己的智慧,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教学实践中,是否进行深入的学情分析,常常对一节课的成败起决定性作用。所以教师要通过观察、问卷、谈话等多种形式进行调研,深入地了解学生。只有用真心去读学生,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才会开创出一片新天地。
  (作者单位:上海市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 上海 200040)
  责任编辑 王清平
其他文献
题记:2011年11月我初读李唯的《国旗下课程》电子稿后,给李唯校长邮件,其中说:“我乐意好好学习您的书,写收获体会给《中小学德育》。”现在李唯校长的书出版了,该是我再次学习的时候了。    2011年9月初,我到深圳滨海小学参观学习,我为能到滨海感到很幸运。但当时我对此行的意义估计不足。当下,我读李唯校长的《国旗下课程》,自然有一种亲切感,这让我悟出要重新感受滨海之行的价值。  在书的“前言”里
对于小学低年段孩子而言,课间是释放活力的重要时段。但是孩子们年龄小,规则意识不强,如何安全、文明游戏,成为学校和家长共同关心的问题。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和权利,作为儿童主要的生活场域,学校自当为儿童释放天性,舒展成长創设良好的环境。由此,以“和美、灵动、智慧”为核心词,西湖师生、家长一起,用西湖文化创新课间游戏形式,构建幸福阳光校园,让课间成为了一道靓丽风景线。  一、家长总动员,征集游戏创意  西湖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保证。近年来,广州市科学城中学本着“培养人格健全的现代人”的办学理念,针对青少年身心特点,结合学校集初高中为一体的寄宿制办学形式,以“发展教育”为主导,尝试构建了“体验—感悟—发展”的自主德育模式,通过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自主、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空间,促进学生主体意识和自我品德的形成,保证学生主体精神和健全人格得到培养,使每个学生真正成为一
作者简介:  浙江省温州市建设小学校长,温州市名校长,温州市首批教育名家,浙江省第八届督学。出版《尊重教育新理念》《新理念作文》等专著。  教育的本质是引导孩子幸福生长  什么是教育的本质?中外教育家有许多语录。我更倾向于把教育的本质定位为:“教育是引导人的幸福生长”。要义之一是“生长”,人的发展有其自然规律,正如小树生长,我们可以给予阳光、水,帮助剪枝、捉虫,但外力不可能改变其内在生长规律;要义
当代中国,关于西方道德教育思想的研究渐成繁盛之势。某一道德教育思潮的专题研究者有之,系统归列、整理多个道德教育模式者有之;单篇论述者有之,著述详解者亦有之。这些研究,不仅丰富了我国的西方道德教育思想研究,而且对建构我们自身的、有中国特色的道德教育理论体系,也发挥了思想启示与方法借镜的积极作用,的确令人欣喜。然而,在风格各异的众多研究中,有一个带有前提性性质的问题,似并未引起人们的自觉观照,这就是:
作者简介:特级教师,执教高中思想政治课十年,其后,从事德育课程教学研究和编写德育教材,参与有关专家编写论著和德育教材十余部;发表论文四百余篇,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论文二十余篇。出版《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陈光全单元》《小学德育课程论》《教师发展之路》等专著。  中学德育教师的教学语言美  “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苏霍姆林斯基语)。2011版思想品德课
《红楼梦》是一部大书,从政治到经济,从家庭到社会,从伦理到教育,无所不包。从大教育的角度来研判,书中的教育摹写比比皆是。最为人称道的当属“香菱学诗”——黛玉的因材施教、循循善诱,香菱的兴趣盎然、勤学苦吟,成就了和谐教学的典范。  然而,《红楼梦》不是歌功颂德的“媚世之书”,而是针权砭势的“醒世之作”,其间数不清的曲笔,拂不去的迷雾,不光凸显了作品的“警示”价值,也展现了作者的“济世”情怀。剖析那些
北京:将制定并实施《中小学德育三年行动计划》  3月4日,北京市召开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座谈会。据悉,北京市将制定并实施《中小学德育三年行动计划》,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课堂。这项计划将以弘扬和培育北京精神为重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统筹今后三年北京中小学德育工作。在开设德育骨干课程和学科德育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中华传统文化》《志愿服务》《北京精神》三门地方课程。
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无论在内容结构还是在语言表达上,都更合理、更科学。尽管其在许多方面都做了调整,但却始终坚持着生活德育这一基本理念。“生活德育”是德育课程的灵魂和支点,其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道德存在于儿童生活中;其二,良好品德的培养必须在儿童的生活中进行;其三,德育课程特别要注重引领学生过更好、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生活。那么,2011版的课程标准究竟是如何
人之初,性本善。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切具有正面道德价值行为的总括,极具正能量;友善,也是党的十八大提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重要概括,是最紧密涉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具有弘扬社会正气的普世意义。近年来,学校大力构建“善文化”,进行“日行一善,月行一德”实践探索,从“善待生命、善待环境、善待他人、善待自己”四个维度,让善的精神价值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转化为“小、近、实”的行为习惯,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