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结合自身环境,有效呈现教材
本地文化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比较熟悉,在语文阅读课堂中渗透地域文化,进行有效的课堂阅读拓展延伸,具有独特的教育优势。通过对比阅读,也能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与其他地方的不同,在启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增强学生对家乡独特文化的自豪感和传承优秀文化的使命感。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课文《我们的民族小学》时,教材中虽然为学生提供了一副特点鲜明的插图,但却不能给同学们生动鲜明的真实感受,不太能激起学生阅读课文的欲望。在教学中我提醒同学们我们的学校也是一所民族小学,告诉同学们在门厅处有关于民族小学的介绍,有部分同学持怀疑态度,可能是他们很少去观察校园内的宣传栏,可看得出学生都听得很认真。有部分同学在课堂上提出要老师讲解民族小学称呼的由来,立即就有学生举手发言说:“我们镇上有回族聚集区,学校有回族的学生,这可能就是民族小学称呼的来源吧?”接着大家对回族感兴趣起来了,然后我以回族为例,将准备好的有关回族一些民风民俗的介绍和部分民族学校的资料以幻灯片形式放映出来与学生一起分享,大家饶有兴趣地阅读起来了。读的过程中,满脸的迫切与骄傲。有了这些铺垫环节,通过课文与本地文化的结合,大家对课文的学习充满了期待,课堂氛围非常活跃。课后,同学们就去校园的宣传栏,阅读关于民族小学的介绍,并发现了关于回族知识的简介栏,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求知过程中慢慢被激发着,对民族小学称呼的来源越深入探寻,就需要知道更多关于民族方面的知识,就会产生更多的疑问,要解决心中的疑问,那么就需要咨询老师、询问同学、查询资料、阅读更多的书籍。在心中的疑问得到解决的同时,学生们获得了更多的知识。通过课堂阅读的延伸拓展,孩子们明白了,阅读是一种需要,只要善于发现,身边随处可见阅读资料,从那以后,校园里有文字出现的角落都不会被学生们错过。
二、了解人文景观,拓宽阅读视野
我们所生活的古镇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颇具乡土气息的人文景观。千年古镇在为后人留下动人故事的同时也留下很多景观文化,而这些人文景观正是学生平时所熟悉的,但学生们没有深入了解,这些人文景观对学生而言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些人文景观通过老师的引导发展为学生们的阅读探索的对象,不失为一个激发阅读兴趣、提高独立阅读能力的良好途径。
在学习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北京亮起来》时,同学们通过阅读感受到了我国首都除了有浓郁的现代气息外,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此外,通过知识链接,大家了解到了更多关于北京的人文景观。课后,我让学生利用休息日去参观家乡这个千年古镇,看看大家对于古镇的兴趣点在哪里。玩,谁不感兴趣?于是,孩子们兴致勃勃,在家长或者同伴的陪同下开启了一段文化的旅程。孩子们基本上都光顾了蜀河古镇上最有文化价值的三座古建筑。在交流汇报课上,同学们分组介绍了自己所感兴趣的人文景观。第一组的同學介绍了南头江边悬崖而上的杨泗庙,并了解到了杨泗庙有“夜照万盏明灯,日受万人叩首”之称;第二组同学向大家介绍了镇街中段的黄州馆,这是当年湖北商人建的会馆;第三组同学介绍的是位于镇尾北半头山上的明代古迹清真寺。这三组同学的第一手资料都源于阅读景点的每处文字简介。第四组同学介绍的是蜀河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双彩车及汉调二黄,原来他们为了搜集资料,还去请教了年长的爷爷奶奶,并在网上搜索了一些相关资料汇集成册,有手抄的,也有打印的,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第五组同学向大家介绍了蜀河古镇的传统饮食“蜀河八大件”,全套为“八凉八热、八荤八素、八人同坐八仙桌。”此外,有些同学还搜集了一些家乡的民歌民谣及民间传说与故事。课余时间,我将孩子们的劳动成果整合成册,作为班级公共图书资源,并鼓励大家以后将自己课外阅读收获到了资源加入公共图书资源与其他同学进行资源共享。这的确是一段文化的旅程,在积累素材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探索阅读的兴趣。
三、体验民风民俗,挖掘阅读资源
在学习人教版二年级下册《难忘的泼水节》时,同学们通过课外延伸还基本地了解了一些其他少数民族的节日。我们班有回族的孩子,于是我将回族的传统节日作为课外延伸阅读的重点,正因为本班有回族的同学,所以大家兴趣非常浓厚。在师生交流中告诉同学我们国家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承和信仰,在与其他民族的同学交往过程中尊重对方的民族生活习惯和信仰。我将整理好的关于回族的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的课件资料放映出来与孩子们分享,孩子们阅读得非常认真,生怕错过了重要信息。在与少数民族同学日常交往过程就会注意自己的言行,尊重他人,潜移默化的培养自己的良好习惯。老百姓们只是保留了传统的仪式,却遗忘了节日的来由及其中蕴含的深邃的文化意义,刚好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延伸给孩子们补上这一课。
中国的民间文化,多从农村中诞生起源,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古老的习惯也只有在农村中才保存得最为原汁原味。抓住这些带有浓厚中国味道的民风民俗,引导孩子们去观察、挖掘、交流,确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富有特色的阅读资源。叶圣陶先生指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225页)阅读也是如此,生活是阅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必须充分利用本土资源,挖掘阅读资源,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农村小学因为自身地理位置的局限,文化发展的束缚,以及家庭环境的影响,孩子们在阅读环境方面与城市孩子相比有很大差距,我们在重视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更要注重教学的质量。我们必须从农村小学的实际出发,充分挖掘并利用丰富的古镇文化资源,让地域文化真正融入进阅读的课堂,作为教师应开发生动、活泼、有趣、愉快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态度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开辟出农村小学生阅读教学的一片新天地,同时增强了学生对家乡古镇特色文化的自豪之感和传承优秀文化的使命感。
本地文化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比较熟悉,在语文阅读课堂中渗透地域文化,进行有效的课堂阅读拓展延伸,具有独特的教育优势。通过对比阅读,也能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与其他地方的不同,在启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增强学生对家乡独特文化的自豪感和传承优秀文化的使命感。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课文《我们的民族小学》时,教材中虽然为学生提供了一副特点鲜明的插图,但却不能给同学们生动鲜明的真实感受,不太能激起学生阅读课文的欲望。在教学中我提醒同学们我们的学校也是一所民族小学,告诉同学们在门厅处有关于民族小学的介绍,有部分同学持怀疑态度,可能是他们很少去观察校园内的宣传栏,可看得出学生都听得很认真。有部分同学在课堂上提出要老师讲解民族小学称呼的由来,立即就有学生举手发言说:“我们镇上有回族聚集区,学校有回族的学生,这可能就是民族小学称呼的来源吧?”接着大家对回族感兴趣起来了,然后我以回族为例,将准备好的有关回族一些民风民俗的介绍和部分民族学校的资料以幻灯片形式放映出来与学生一起分享,大家饶有兴趣地阅读起来了。读的过程中,满脸的迫切与骄傲。有了这些铺垫环节,通过课文与本地文化的结合,大家对课文的学习充满了期待,课堂氛围非常活跃。课后,同学们就去校园的宣传栏,阅读关于民族小学的介绍,并发现了关于回族知识的简介栏,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求知过程中慢慢被激发着,对民族小学称呼的来源越深入探寻,就需要知道更多关于民族方面的知识,就会产生更多的疑问,要解决心中的疑问,那么就需要咨询老师、询问同学、查询资料、阅读更多的书籍。在心中的疑问得到解决的同时,学生们获得了更多的知识。通过课堂阅读的延伸拓展,孩子们明白了,阅读是一种需要,只要善于发现,身边随处可见阅读资料,从那以后,校园里有文字出现的角落都不会被学生们错过。
二、了解人文景观,拓宽阅读视野
我们所生活的古镇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颇具乡土气息的人文景观。千年古镇在为后人留下动人故事的同时也留下很多景观文化,而这些人文景观正是学生平时所熟悉的,但学生们没有深入了解,这些人文景观对学生而言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些人文景观通过老师的引导发展为学生们的阅读探索的对象,不失为一个激发阅读兴趣、提高独立阅读能力的良好途径。
在学习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北京亮起来》时,同学们通过阅读感受到了我国首都除了有浓郁的现代气息外,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此外,通过知识链接,大家了解到了更多关于北京的人文景观。课后,我让学生利用休息日去参观家乡这个千年古镇,看看大家对于古镇的兴趣点在哪里。玩,谁不感兴趣?于是,孩子们兴致勃勃,在家长或者同伴的陪同下开启了一段文化的旅程。孩子们基本上都光顾了蜀河古镇上最有文化价值的三座古建筑。在交流汇报课上,同学们分组介绍了自己所感兴趣的人文景观。第一组的同學介绍了南头江边悬崖而上的杨泗庙,并了解到了杨泗庙有“夜照万盏明灯,日受万人叩首”之称;第二组同学向大家介绍了镇街中段的黄州馆,这是当年湖北商人建的会馆;第三组同学介绍的是位于镇尾北半头山上的明代古迹清真寺。这三组同学的第一手资料都源于阅读景点的每处文字简介。第四组同学介绍的是蜀河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双彩车及汉调二黄,原来他们为了搜集资料,还去请教了年长的爷爷奶奶,并在网上搜索了一些相关资料汇集成册,有手抄的,也有打印的,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第五组同学向大家介绍了蜀河古镇的传统饮食“蜀河八大件”,全套为“八凉八热、八荤八素、八人同坐八仙桌。”此外,有些同学还搜集了一些家乡的民歌民谣及民间传说与故事。课余时间,我将孩子们的劳动成果整合成册,作为班级公共图书资源,并鼓励大家以后将自己课外阅读收获到了资源加入公共图书资源与其他同学进行资源共享。这的确是一段文化的旅程,在积累素材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探索阅读的兴趣。
三、体验民风民俗,挖掘阅读资源
在学习人教版二年级下册《难忘的泼水节》时,同学们通过课外延伸还基本地了解了一些其他少数民族的节日。我们班有回族的孩子,于是我将回族的传统节日作为课外延伸阅读的重点,正因为本班有回族的同学,所以大家兴趣非常浓厚。在师生交流中告诉同学我们国家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承和信仰,在与其他民族的同学交往过程中尊重对方的民族生活习惯和信仰。我将整理好的关于回族的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的课件资料放映出来与孩子们分享,孩子们阅读得非常认真,生怕错过了重要信息。在与少数民族同学日常交往过程就会注意自己的言行,尊重他人,潜移默化的培养自己的良好习惯。老百姓们只是保留了传统的仪式,却遗忘了节日的来由及其中蕴含的深邃的文化意义,刚好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延伸给孩子们补上这一课。
中国的民间文化,多从农村中诞生起源,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古老的习惯也只有在农村中才保存得最为原汁原味。抓住这些带有浓厚中国味道的民风民俗,引导孩子们去观察、挖掘、交流,确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富有特色的阅读资源。叶圣陶先生指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225页)阅读也是如此,生活是阅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必须充分利用本土资源,挖掘阅读资源,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农村小学因为自身地理位置的局限,文化发展的束缚,以及家庭环境的影响,孩子们在阅读环境方面与城市孩子相比有很大差距,我们在重视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更要注重教学的质量。我们必须从农村小学的实际出发,充分挖掘并利用丰富的古镇文化资源,让地域文化真正融入进阅读的课堂,作为教师应开发生动、活泼、有趣、愉快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态度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开辟出农村小学生阅读教学的一片新天地,同时增强了学生对家乡古镇特色文化的自豪之感和传承优秀文化的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