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出别样的精彩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浙江省教研室出台《浙江省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建议30条》,其中第6条指出:“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多样化的作业,合理安排书面作业、口头作业和体验作业。语文作业重在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低年级以单项作业为主,重在词语的理解、积累和运用,中高年级适当增加综合性作业,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运用语言文字。课内书面作业时间一般不少于8分钟。”
  建议中提到的“课内书面作业一般不少于8分钟”,这是针对课改以来,阅读课堂上学生不是“读”占鳌头,就是“说”得不亦乐乎,少的却是拿笔静静写的时间。教师内心对练习的重视不够,课堂上不断弱化练习,不断蚕食、挤压“练”的空间。因此,这“不少于8分钟”的规定就像一条“禁令”时刻提醒着我们的课堂要留给学生充足的动笔练习时间。但对于一线老师来讲,这只是一个意识上的接受,具体教学设计中却还是未能体现课堂练习设计的有效性。课堂练习不是照搬作业本,就是简单的抄抄、写写,存在着许多问题。
  如何让课堂练习设计更有效?本人结合自己对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我的舞台》的磨课经历谈几点看法。
  
  一、经受“山穷水复疑无路”的痛苦
  
  记得我是怀着兴奋和期待去尝试教学吴霜的《我的舞台》。吴霜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剧作家、画家和作家。文章讲述了作者小时候在不同“舞台”上的成长经历。初读课文就被那充满趣味的故事牢牢吸引,再读课文更被风趣而富童稚的语言深深打动。作者用乐观的人生态度、轻松的笔调讲述了童年的艰辛经历,这是文本的一大特点。如何抓住这一语言现象,通过有效的课堂练习,引领学生去发现、欣赏、学习、运用,这是我执教本篇课文的初衷。
  但当初的兴奋和期待很快就在一次次试教中一点点耗尽,每一个痛苦抉择后的练习设计都有这样那样的缺憾,课堂设计也在不断的否定中改变。
  镜头一:课堂练习的形式化
  教学课文第七自然段时根据学生回答后,出示“六岁的小女孩柔软的身体成为黑脸大汉手中的一块生面团……像什么话呀?”
  1.抽学生读句子。
  2.学生换角度体会真正的“苦”。
  师:这可不是真的生面团呀!这是小女孩柔弱的身躯!想象一下,补充句子。
  那时我才六岁,练毯子功可真苦呀!
  教师在写话时指导:可以抓住练某一个动作的艰辛,也可以写训练后“我”躲在角落里或在夜深人静时躲在被窝里承受的苦痛。
  3.结合写话后的感受,朗读句子加深体会。
  【自我反思】
  备课时,一想到阅读教学中的课堂练习,第一反应就是在文本中找读写结合点,然后借助这个点让学生写话练习。“写话是练习,写话是参与”的意识早已根深蒂固。殊不知,课堂上有些“片段练写”已成为形式,效果也会适得其反。
  课文第七自然段是吴霜对自己几年来“练毯子功”时艰辛生活的描写。当初设计这个片段目的有两个:其一是学生通过想象把文章背后的艰辛写具体、写生动,提高语言的表现能力;其二是学生在练写的同时感受艺术生活的艰辛。本环节的片段练写,学生在练写时都会描写吴霜训练时所受之苦及表现出来的坚强和乐观,不知不觉又进入了“人物形象理解”这一套子。这与文本 “轻松、凝练”的语言风格大相径庭,这就是形式化练习造成的结果。
  镜头二:课堂练习的低效化
  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后,用自己的语言绘声绘色描述“我”的出生经历。
  1.师:同学们,文中最不可思议的是——“娘胎里唱戏”。
  2.随机出示新凤霞资料。
  3.师:看来,我爱唱戏是母亲的遗传。但在娘胎里唱戏的经历能算是我的亲身经历吗?所以课文中用了一个词——“据说”。
  关于娘胎里唱戏这段经历,母亲可能不止一次在我面前讲起。同学们,做一回吴霜的母亲——新凤霞,面对女儿小霜霜,怎样绘声绘色地说这段难忘的经历?
  4.学生自由练说后表演说。
  教师指导怎样说——绘声绘色,要有交际对象——小霜霜。
  【自我反思】
  本环节设计的初衷是结合课文内容创设一个口语交际的语言情境:让学生站在母亲的角度绘声绘色讲述“我”的出生经历。交际的情境充满趣味性、实效性。学生在完成口语交际的同时又能感受我出生经历的艰辛,可谓一举多得。
  细看这个环节的实施过程,在交际中,学生也能说得头头是道,不亦乐乎。但从语言训练的质量来看,学生只是借课文的一个文本材料,然后换一种人称进行转述而已。设计时忽视了学生的年段特点,交际时的语言质量没有过多提高。课堂也只是有了练习的过程而没有练习的质量,这就是课堂练习低效化的体现。
  镜头三:课堂练习的理想化
  再看在学完课文后出示补充练习时的环节。
  1.师:吴霜的经历处处充满艰辛,但课文描写流露出来的却是乐趣!这是为什么呀?
  学生交流:因为对艺术执著的热爱,所以才会在艰辛中体会到乐趣。
  2.出示补充资料。
  师:这样的写法,在学过的课文中还出现过多次。读句子,体会这些句子背后隐含的艰辛。
  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着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头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窃读记》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七律·长征》
  3.师:处处充满艰辛,但表露出来的却是乐趣!这种写法很特殊,在以后阅读时要多留意这样的写法,在自己的写作当中多尝试这样的写法。
  【自我反思】
  用“轻松笔调描写艰辛生活”,这是本文的写作特色。学生通过对课文语言的琢磨和欣赏之后,已经有了初步认识。这时在课堂结束之前再安排这样一个补充练习,目的是加深学生的印象,是知识的迁移和运用。但从课堂实效来讲,这是贪多求全,过分追求课堂练习的理想化。无论是《窃读记》还是《七律·长征》,让学生以“轻松笔调描写艰辛生活”的角度再去赏析,是勉为其难。追求课堂练习理想化的结果往往是一无所获。因此,不如抽身而出,舍举目之求,存美景于胸,放眼课堂练习,才会豁然开朗!
  
  二、享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
  
  试教前期碰到的问题都暴露出来,这是一个痛苦的经历。又一次试教后,我这样自问:“我是否该抛开前几次试教对自己的影响?是否该换一种角度重新审视课堂教学中的练习设计?《我的舞台》语言风格明显,是否可以尝试让六年级学生以鉴赏语言的阅读方式来学习课文?”于是在这些自问之后,我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磨课过程。
  镜头四:课堂练习应结合文本语言的特点
  1.学生默读课文后填表。
  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指导学生用课文中的词语进行概括。
  3.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后,再填表格。
  师:像刚才那样,找出值得欣赏、回味的句子,并写上“文章这样写好在哪里”,这是高水平阅读的体现。快速浏览课文3~8自然段,选择一处句子,把它工工整整地抄写到表格中,并写上好在哪里的理由。
  【自我赏析】
  练习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绝不是附庸。方式陈旧、缺少趣味的重复练习会让学生缺少灵性和耐性。一篇课文可利用的语言文字训练内容是丰富多样的,练习时没有必要涉及文中的每一个词、每一个句、每一个段落,而应根据不同特点设计出不同形式、一定深度的课堂练习,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我的舞台》是篇略读课文,吴霜以轻松的笔调轻描淡写地描述了艰辛的学戏经历。这种描写方式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讲还是很少见,有新鲜感。如果忽视该文本特点,仍围绕“从哪里看出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或“从哪里看出我学戏的艰辛?”类似的话题设计练习,课堂又将掉进“人文”和“内容”的陷阱。
  所以,通过让学生填表格的练习来欣赏吴霜那独特的文本语言:学生“用简洁的词语概括主要内容”“抄写文中值得欣赏的词句” “写上鉴赏的理由”,在老师示范、指导下,鉴赏课文语言;在讨论、交流后再次修改表格内容。填写表格不再是“一次性”练习,而是围绕表格,以学生自主学习、实践演练为主线,几次练习层层推进。第一次练习重在指导学生提取课文主干,学习概括;第二次练习重在欣赏语言;第三次练习注重学生在欣赏语言的同时学会评价。
  这一过程结合文本独有的语言特点,学生不仅感受到作者独特的表现方式,欣赏作者在文中的精彩描写,还学会了鉴赏性阅读的基本方法,可谓一举多得。
  镜头五:课堂练习应体现教师指导的侧重点
  1.学生欣赏课文的精彩描写后交流。
  学生对着实物投影读所填表格:先读欣赏的句子,再说理解。教师随机指导、修改学生的表格。
  2.交流时,教师用指向性明确的语言指导学生在写“我的理解”时要针对文章的写法来评析。例如:
  师:这位同学写得多好。“倒栽葱”一词,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写出了“我”摔下来的姿势——头朝下,脚朝上。倒栽葱,摔也要摔得潇洒!把“我”学戏的严重后果写得轻松、轻巧。
  师:这位同学真会发现。“憋闷得满头大汗”,作者却说是“兴味盎然”,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写出了我对学戏的热情!
  师:“围着” “走几步” “比画” “咿咿呀呀乱唱”,作者用连续几个充满稚气的动作,写出了“我”小时候学戏的可爱。
  师:那么艰辛的经历,作者却只用二十几个字轻描淡写地描写出来,写得真精练!
  【自我赏析】
  在课堂练习中,学生会经历一个自然的思维过程:通过独立思考、教师示范、同伴提醒等方式,完成练习中的纠错和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恰当介入,用积极的评价语言让学生逐步明确课堂练习的要求,了解自己不完善或错误的地方,及时帮助学生转变思维方向,否则练习的效果往往会大打折扣。
  这个环节中,学生在呈现练习结果后,教师评价的语言侧重点明确。评价时,以“鉴赏语言”这个目标为导向,不断提醒学生鉴赏的方法——从重点词语的角度,或从修辞、句式、句子结构等入手来赏析。这当中既教给了学生鉴赏语言的方法,又大大提高了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三、尝试后的思考
  
  回顾自己多次试教的版本,就课堂练习设计这点,确实有了许多新的认识。但这只是基于《我的舞台》一篇课文得到的收获。“课堂作业练习怎样分类分层”“怎样形式创新” “怎样与语文实践活动相结合”等问题,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更多的课例去研究、去探索!
其他文献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但同时也要求“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由于解读的视角不同,同一个人,同一件事,或者同一个细节,学生的反应可能是多元的。其中难免出现远离文本主流价值的认识。在教学中,我们如何既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又能促使学生深刻领悟主流价值?在教学小学语文人教版第11册课文《伯牙绝弦》时,我进行了一次教学尝试:创设情境,有意识地让学生亲历两种相悖
“拎读”是研读文章(教师研读和学生解读)的起点,是学生真正会读书的前提和条件。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那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线、面”。“拎读”就是要“削枝强干,长文短教”,减少阅读头绪,使课堂线条简单,条理清楚,使阅读过程更优化。如何拎读呢?  一、拎读文章标题——从“题眼”中把握文章的“灵魂”  题目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章的眼睛。任何一篇文章的标题,只要你去研读,都会发现里面的妙趣很多。因而
【案例】在每个儿童的精神世界里,都有一种特别强烈的需求,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科学课堂是属于孩子们自己的课堂,孩子们遨游在《神奇的水》中无拘无束,敢想、敢说、敢做。在亲历中尽情地寻求着满足,享受着快乐……  “水”对孩子们来说天天朝夕相伴不仅不陌生,相反倍感亲切。但对认识水的某些性质会感到有一定的困难。在新课导入这一环节中,我引用了现实生活中经常会发生的突发事件,编排成一个真
语文课就是要教语言文字,这是语文的独特使命。语文教师要引领学生在文字里游走,有所思,有所感,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发展。  但是,当前的语文教学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从内容到形式,许多已经大大超出了“语文”的范畴。没有“语文”或者不是“语文”的语文课,频频占据着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  让语文回归本色,让教学的亲历成为语文的回家之旅,《将相和》教学作了有益的尝试。    一、问题艺术——提领一顿 百
练笔是语文阅读教学中常见的一种训练形式,在教材中选择一两个语言训练的切入点,巧妙设计,就可积累学生练笔的理想素材,从而为学生提供语言支架,让静态的文本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生动语言。但也正是由于这一方式的简便易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不免也存在着设计随意、目标指向不明、训练过度、为练而练等弊病。笔者认为要有“的”放矢,增强针对性,才能提高练笔的有效性。那么这个“的”是什么呢?我认为可以从教材中“不同
人类只有永远保持发现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期待,才会不断产生学习、探索的热情与冲动:这正是一切创造性学习、研究与实践的原动力。习作亦如此,如果它失去了学生对生活(包括习作本身)的“发现”意识,其终究将沦为学生的精神负担。钱理群教授说:“中小学的写作教育如果能引导学生永远处于婴儿般‘发现’状态,那就不仅为学生的终生写作,也为其终生精神发展打好了一个底。”所谓“婴儿般的‘发现’状态”,就是让学生对习作保持婴
千种植物转录组与绿色植物的系统发育基因组学  nature封面:达尔文在《物种起源》结尾所描绘的各个物种交错生长的“枝蔓缠绕的河岸”示例。nature杂志第7780期封面文章报道了“千种植物转录组”计划的科学家们报道的1124种植物的转录组,涵盖了展现植物多样性的各个物种,包括绿色植物、灰藻和红藻。研究者构建了一个系统发育基因组框架,借此推断不同物种之间的演化关系,并划分历史上绿色植物发生基因组变
2015年诺贝爾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在颁奖典礼上,这位跟中医药研究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科学家特意提到了中医药学的发展潜力及背后的群体:“我只是中国科学家群体中第一个获奖的女性科学家,我相信未来中国将有许多的项呦呦、齐呦呦、柴呦呦、尚呦呦、魏呦呦能够获得这一殊荣……”当获诺贝尔奖的欣喜逐渐淡去,中医药学的神奇魅力及背后的科学家群体开始进入大众的视野。  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有这样一群持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改革开放以来的40多年里,以生命科学领域为例,大概前30年,我们的科研基本上都是跟在别人后面学习。好的方面,是我们通过学习,培养了一批人才,也建设了一批有利于促进学科发展的创新平台,学科发展也有了很大进步。  但不足也顯而易见。别人做出了成果,我就换一个物种做一做,这样的科研是取得了所谓的成功,但这样的成功没有太大的意义。  随着国际经贸形势风云变幻
首届科学传播人颁奖盛典,从“科学与人”出发,在全国科技周期间首次推出北京地区科学传播界的年度盛会,科学传播界首次迎来属于自己的颁奖盛会!颁奖礼于2012年5月20日在农业展览馆新馆正式开幕。  盛典活动从“科学与人”出发,首次推出北京地区科学传播界的年度盛会。活动旨在科学传播中树立以人为本、服务公众的理念,褒扬新时期科学传播人的奉献精神与社会责任,加大科学传播共同体影响,为公众分享科学、参与科学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