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集智备课

来源 :网络科技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_w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预产期”的思索
  
  说起传统备课的弊端,只要是当教师的,都能说出一连串来。所以,这么多年来,在大家都拼命地想舍弃“她”时,我们也在尝试着用一些新的方式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但是效果都不尽人意。
  方式一:探讨式备课
  老师们每周在教研时间里围坐在一起,探讨将要上的教学内容。目的是发挥大家的集体智慧,畅所欲言,共同备好几节课。但是,这种备课的最后结果往往是组长和很少的老师说了几句,其他人则低头不语。过不了一会儿,大家就开始聊天。究其原因,主要是目标管理不到位,使教师缺乏自我约束能力。
  方式二:责任式备课
  我们也曾把教学内容平均分配给组内几位教师,每人负责备一到两个单元,其他老师可以直接复印他的备课内容,实现共享。目的是想节约老师们重复抄写的时间,把精力用在教学研究中。结果很多老师负责的备课内容并没有经过周密思考,往往只是一抄了之,而且我们需要的教学反思也往往成了干巴巴的两三句大套话。
  2004年,我们痛苦地宣布这两大备课方式的“流产”。然而,为了更好地规范教学行为,我们不懈地思考着更好的备课方式。经过周密的思考和多次的尝试,我们终于找到了行之有效的备课方式。
  
  “生产期”的拼搏
  
  经过反复酝酿,2005年春我们的“3+1+1集智备课”哇哇落地了。
  这项改革的理念是:减少无效工作量,挖掘教师研究潜能,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具体操作过程是:一学期的教学内容平均安排给我们组内几位教师备课。
  “3+1+1”指的是每一个重点课时要有三份名师教学设计+每周一节研究课+每人制作一份精品课例。“集智”的含义是集合教师们的智慧,挖掘备课的有效资源。“3”代表专业引领。每位教师要为自己负责单元的每一个重点课时准备三份名师教案或案例(这可以是网络上查到的,也可以是教育期刊上发表的),借鉴名师的研究成果,备好这个单元的每一个课时。利用互联网和杂志,把专家直接“请”到我们的课堂上。
  第一个“1”代表同伴互助。在每周两节课的教研时间里,起先由一位教师讲一节研究课,然后大家进行诊断性分析,实现思想的互通。第二个“1”代表个人反思。主讲教师通过对这节课的反思,结合同伴的评课,整合成一份带有专题研究的精品课例。最后该单元的负责教师把这些材料都复印给其他老师,让他们在备好的教案上圈圈点点,修改成适合本班学情的教学设计,然后在自己的班上进行教学。
  这样做的好处有三:其一,杜绝了老师随便备课的做法。该单元的负责教师要为大家准备名师教学设计,必须备好他负责单元的每一个课时。他查找筛选资料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过程。其二,给了每位教师一个展示的平台。我们要求单元的负责人主讲。一个学期下来,每个教师至少要主讲两次研究课,听12次其他教师的展示课。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就要对教材进行深钻细研。其三,实现了备课的效益最大化。我们把教师的备课内容和名师教案通过复印的方式,让其他教师实现了共享,大大减轻了教师抄备的时间,让他们把精力用在教学研究上,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成长期”的喜悦
  实验初期,我们也曾遇到一些困难,比如有些课时很难找到名师教案,有些年纪稍大的教师觉得这种备课方式比较繁琐,也曾有人想中途退出。我们迅速地进行了一些调整,让教师重点查找每个单元中两到三个课时的名师教案,这样就减少了查找的困难。而且,我们还召开了一次“你想当一名怎样的教师”的交流会。在倾心交流中,许多老师都认为:“二十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经验的二十次重复,除非我们善于从经验中汲取教训,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其实,打心眼里,每位老师都非常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而不是教书匠。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3+1+1集智备课”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就呈现出了勃勃生机,浓郁的教研氛围为学校增添了不少亮色。在这个快乐的历程中,我们惊喜地发现:一个个特色鲜明的教师博客开通了,它不仅有深度,也有广度;一篇篇精品课例和教学随笔出炉了,洋溢着热情,饱含着创新;一次次教学质量检测,都充分验证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不断地上升……
  如今,很多教师和教研组都跨入了我们实验的行列,成为了一道壮大了的风景线。
其他文献
“诗歌合为事而作,文章合为时而著”,语文是生活的产物。语文描述的、记叙的、阐述的……哪一样可以离开生活!学语文,必须联系生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读懂课文,才能真正懂得语文的运用,对学习语文才  能产生亲切感、新鲜感、生动感和实践感,才能产生浓厚兴趣。笔者就小学语文生活化谈几点思考与体会。    一、语文即生活,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感悟语文    1.将课堂延伸到学生的现实生活  我在教学四年级上册
期刊
【摘 要】本文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分析研究了新目标英语单元间出现的一些问题,探讨了如何从相关话题、语言功能、词汇范围、语法项目等不同角度出发,对整册,甚至整套教材单元间内容进行重新组合,以求更有效地让学生进行语言学习。  【关键词】新目标英语;单元间内容;重组    一、为何进行单元间内容重组    1.理论依据: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的需要,灵活地、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
期刊
《品德与社会》这一门新课程以全新的姿态逐渐步入大家的视野,越来越多地受到教师们的关注和研究。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利用、开发和整合课程资源已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追求。课堂上,纷呈的图片、煽情的文字、悠扬的音乐、生动的影片等各类层出不穷的资源正雄赳赳、气昂昂地进军我们的课堂。但在听课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老师是“衣带渐宽终不悔”,四处搜罗课外资源,而弃教材于不顾,结果是“捡了
期刊
Visual Basic(简称VB)是开发Windows应用程序最高效、最简单的高级语言。近年来,在中职校中,很多都选择VB作为第一门程序设计课程。这门课的教学特点是:理论教学太深,学生听不懂,太浅学生又感到没兴趣,而且,高中学生从其成长的年龄阶段来看,正处于一种自学能力和自控能力及数学基础比较差的阶段,若要把学生带进程序设计的天地里去滚打,就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接受能力下学好这门语言。除须学
期刊
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与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态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少学生一写作就犯怵:要么抓耳挠腮,东拼西凑;要么“老生常谈”,硬着头皮作枯燥乏味的敷衍。究其原因——缺乏写作的激情。  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发现,注重展开对学生自己在习作中每一个成功的火花——从准备到成功这一过程进行分层次、多角度的升发与讨论,让学生变成作文讲评的主体,就老师对文章的评价展开“一说、二评、三交流”,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写作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集理论和知识于一体的德育课程,其对教师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难度要求较大。但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教“书”、学生读“书”的传统方式仍然是普遍采取的教学方式,这种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再由于中考的开卷要求,使许多学生对学习思想政治课感到枯燥乏味,厌学情绪严重。在这种情况下,若仍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操作,教学效果不会理想。所以,如何改变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
期刊
一位哲人说过一番耐人寻味的话: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故天空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故高山雄伟壮观;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论其清浊,故大海浩瀚无比。哲人之言无疑是对宽容最生动直观的诠释。本文是笔者结合工作中的实践,来谈谈如何爱学生、尊重和宽容学生,进而把班主任工作做得更好。    一、以爱心抚慰他们的心灵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因为尊重学生的人格是教育的前提。对
期刊
7∶50,我夹着听课本径直来到阶梯教室,发现张老师和另几位正在 交流着什么。我顺便问了一句:“今天谁上课?”张老师笑着说:“我呀!《鲸》,你都听过了,不用听了吧?”原来是她!  既然来了,还是要听一下。可今天到底怎样记录课堂教学,这成了我首先要思考的问题。张老师却一脸轻松的样子,一边准备,一边微笑着和大家打招呼,看不出丝毫的紧张和压力。  8∶00,508班的同学有序走向座位,我也确立了自己的观察
期刊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千古名言,早已成为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的座右铭,也被一批又一批的老师奉为教学实践的信条和准则。然而,在当今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时刻,那种不研究教学艺术,每天逼着学生去“勤”学、“苦”学的做法,早已不值得提倡。在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中,长期存在着“费时较多,收效较少”的弊端。如何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早日走出英语教学的困境,是摆在每一位英语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
期刊
【摘 要】在跨文化交际成为21世纪时代特征的背景下,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标的外语教学理念——跨文化外语教学也就应运而生。跨文化外语教学强调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并重。由于目前我国英语语言教学的研究和发展已达到相当水平,就不再赘述;这里仅从文化内容的选择及组织上对高中英语教科书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科书;跨文化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跨文化交际成为21世纪时代特征的背景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