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持久发展的基础。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新时代中国梦引导下大发展的中国面对时代发展、文化表达和传播方式的新境际,必须不断进行创造性转化,以促使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更适应时代的要求。本文意图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文化转换的背景环境进行分析,提出新语境下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路径,以期促进传统文化教育更加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内核
(一)积极的进取精神和人生态度
先民在探索世界和生命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到人生价值,同时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类的发展进程充分体现出拼搏进取精神。自然界的发展极具规律性,以一定的法则对世界产生影响,人也是一样,君子在生活和工作中应该自强拼搏,积极进取。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以自强不息而闻名,自强不息更是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
(二)崇德重义的个人品格和高尚情操
早在古代就有学者提出了崇尚道德,其出现不仅有精神层面的意思,还要求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有效融合道德品质,做到修己达人。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都应该将德当作最高的价值追求。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曾经提出了“仁”,该观点的提出要求人们不仅立志高远,更要时刻以德要求自己。自古以来,在政治统治方面,其要求统治者爱国爱民,以德治国。孔子曾经提出“以政为德”,该观点阐述了道德和治国之间的关系,历史上的大部分统治者十分重视道德规范的建设,希望达到以德治国的目的。
二、文化转换的当代背景环境
(一)彰显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道德伦理是中国传统文化重点强调的内容,另外还涉及天人之间的关系。儒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第一内容,儒家理念重点强调了和、礼、民富和国强。在纪念孔子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十五条思想精华,包含自强不息、安民富民等内容。中华传统文化已经历经五千多年的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最为经典的文化遗产,时刻影响着民族的发展。在所有中华传统文化中,思想资源极具魅力,是创造性转换的根源所在,只有有了这些思想,中华传统文化才更具生命力。
(二)网络流行语成文化符号
锦鲤、佛系、官宣、土味情话、确认过眼神……日前,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了“2018年度十大网络用语”,这些平日里在网络中高频出现的流行语言纷纷入围。层出不穷的网络流行语不断拓展着汉语的可能性,因此成为反映社会文化的标识符号。
网络流行语的语言情态和使用情景各不相同,有些由社会事件引发,有些被明星或草根带红,还有一些则以出其不意的方式走红。纵观2018年度十大网络用语,大多出自文化和娱乐领域。有从日本杂志舶来的“佛系”,也有因明星宣布结婚而走红的“官宣”,还有因游戏解说而流行的“皮一下”。尽管网络流行语的出处不同,但都在不同方面反映了当前社会的流行文化,汇集了社会某个时期或阶段公众的集体记忆和情绪。
(三)应对传承传统文化的挑战
当前,我国正处于文化多元化时代,西方某些国家为了表达自己的价值觀念,不断创造影视作品和高价物品。国内的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成为这些国家文化的跟随者。在生活中,人们越来越重视过洋节,但是对中国传统的节日没有任何兴趣,这种现象说明,我国人民,尤其是新时代的年轻人,对我国传统文化具有较低的认同感。网络的普及影响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在应用新媒体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没有做到充分合理的解析。另外,在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出现了某些错误的言论,这和当前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背道而驰。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这些问题的发生时刻影响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变,因此这些问题急需解决。
三、新语境下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路径思考
(一)唤醒文化自觉
人们在生活中对民族文化产生自主的觉醒和认知就叫做文化自觉,只有人们充分了解和掌握自己民族的文化,才能保证这些人具有更强的民族意识和文化精神,才能保证这些人更具文化担当,文化自觉同时也是人们自发的一种文化使命。有效培养人们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不仅可以保证人们能够清晰认识自己民族的文化和历史,更能有效激发民族文化自信。新时代,在评价综合国力时,文化也是一项重要的指标,只有民族文化足够与时俱进,才能体现该国家强有力的综合国力,有效奠定民族文化的根基,才能避免国家的文化被其他国家文化同化。对于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说,培育文化自觉是必要的基础和环节,只有国民具有足够的文化自觉,人们才会从心底接受自己民族文化的精神和内涵,才能将这种精神转换为行动。
(二)根据时代的新要求,对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行补充、拓展和延伸
儒家思想中,较为重要的两个思想就是“重义轻利”“为政以德”,这两个思想都来源于皇权至上的宗法社会,该思想的提出是为了协调人际之间的利益,更加重视道德和规范的作用。将这两种思想放到当今社会,这两张思想初衷是好的,但是严重缺乏权利平等的保障,在对其内涵进行诠释的过程中应该加入权利平等的价值观念。另外,儒家思想还讲究“和”,当时的和主要指社会各个等级的和,即使在当今时代,人们仍然需要注意“和”的传承。人们应该从理论和实践上把握、丰富“和”的内涵,建立人人平等的社会。
(三)因地制宜,提高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措施的针对性
中国地域广阔,拥有极为复杂的地理环境和人口分布情况。另外,地域不同,居民生活习惯不同,随着生产和生活的实践和发展,各地逐渐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而且这些地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了新的形态,这些形形色色的地域文化聚集到一起形成了我国的传统文化。每一种文化的形成背景不同,在传承和发展文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特有的语言体系和行为准则等,当地居民逐渐被当地文化包围,对于其他文化来说,当地文化具有较强的排外性。在历史的发展中,因为文化不同而发生的冲突不在少数。所以,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传承精华的部分,保留经典的特色,同时还要重视文化的多元化,处理好共性和个体的辩证关系,保证文化可以整体进步和发展,保证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方法具有较高的实用性,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挖掘文化内涵,创造出更多的文化内容和形式。
(四)新语境下的传播特点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融合
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形式上没法与网络媒体相比,利用网络流行语可以快速获得一些即时信息。网络流行语可以对信息进行间接描述,短时间内让网友参与其中并相互交流,正是这种独特的信息交流的双向性,使得网络流行语在促进先进文化传播上就有了优越性。在网络上进行交流时可以采用匿名,网友可以大胆发表评论,表达心声,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
网络拥有丰富的资源可供人们自由选择和下载,人们可以方便地了解网络流行语的变化,并巧妙地运用在日常生活中。新闻媒体也可以借鉴网络流行语的简洁性,对新闻事件进行巧妙犀利的评论,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网络的开放性也利于网友进行世界范围内的信息浏览和交流,从而吸取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来修补改善本民族文化的局限性,从而推进先进文化的传播。
四、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人们全力继承、发展,不断实践。要想促进其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人们必须坚持新时代的正确思想方向,坚持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与自信,还要时刻关注随着科技发展、时代变迁不断出现的新语境和由此产生的新文化表达方式。在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教育中,人们要适应时代潮流,不断推陈出新,让传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基础力量。
(唐山市职业教育中心)
作者简介:郭婧(1978-),女,河北唐山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和传统文化。
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内核
(一)积极的进取精神和人生态度
先民在探索世界和生命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到人生价值,同时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类的发展进程充分体现出拼搏进取精神。自然界的发展极具规律性,以一定的法则对世界产生影响,人也是一样,君子在生活和工作中应该自强拼搏,积极进取。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以自强不息而闻名,自强不息更是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
(二)崇德重义的个人品格和高尚情操
早在古代就有学者提出了崇尚道德,其出现不仅有精神层面的意思,还要求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有效融合道德品质,做到修己达人。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都应该将德当作最高的价值追求。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曾经提出了“仁”,该观点的提出要求人们不仅立志高远,更要时刻以德要求自己。自古以来,在政治统治方面,其要求统治者爱国爱民,以德治国。孔子曾经提出“以政为德”,该观点阐述了道德和治国之间的关系,历史上的大部分统治者十分重视道德规范的建设,希望达到以德治国的目的。
二、文化转换的当代背景环境
(一)彰显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道德伦理是中国传统文化重点强调的内容,另外还涉及天人之间的关系。儒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第一内容,儒家理念重点强调了和、礼、民富和国强。在纪念孔子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十五条思想精华,包含自强不息、安民富民等内容。中华传统文化已经历经五千多年的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最为经典的文化遗产,时刻影响着民族的发展。在所有中华传统文化中,思想资源极具魅力,是创造性转换的根源所在,只有有了这些思想,中华传统文化才更具生命力。
(二)网络流行语成文化符号
锦鲤、佛系、官宣、土味情话、确认过眼神……日前,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了“2018年度十大网络用语”,这些平日里在网络中高频出现的流行语言纷纷入围。层出不穷的网络流行语不断拓展着汉语的可能性,因此成为反映社会文化的标识符号。
网络流行语的语言情态和使用情景各不相同,有些由社会事件引发,有些被明星或草根带红,还有一些则以出其不意的方式走红。纵观2018年度十大网络用语,大多出自文化和娱乐领域。有从日本杂志舶来的“佛系”,也有因明星宣布结婚而走红的“官宣”,还有因游戏解说而流行的“皮一下”。尽管网络流行语的出处不同,但都在不同方面反映了当前社会的流行文化,汇集了社会某个时期或阶段公众的集体记忆和情绪。
(三)应对传承传统文化的挑战
当前,我国正处于文化多元化时代,西方某些国家为了表达自己的价值觀念,不断创造影视作品和高价物品。国内的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成为这些国家文化的跟随者。在生活中,人们越来越重视过洋节,但是对中国传统的节日没有任何兴趣,这种现象说明,我国人民,尤其是新时代的年轻人,对我国传统文化具有较低的认同感。网络的普及影响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在应用新媒体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没有做到充分合理的解析。另外,在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出现了某些错误的言论,这和当前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背道而驰。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这些问题的发生时刻影响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变,因此这些问题急需解决。
三、新语境下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路径思考
(一)唤醒文化自觉
人们在生活中对民族文化产生自主的觉醒和认知就叫做文化自觉,只有人们充分了解和掌握自己民族的文化,才能保证这些人具有更强的民族意识和文化精神,才能保证这些人更具文化担当,文化自觉同时也是人们自发的一种文化使命。有效培养人们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不仅可以保证人们能够清晰认识自己民族的文化和历史,更能有效激发民族文化自信。新时代,在评价综合国力时,文化也是一项重要的指标,只有民族文化足够与时俱进,才能体现该国家强有力的综合国力,有效奠定民族文化的根基,才能避免国家的文化被其他国家文化同化。对于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说,培育文化自觉是必要的基础和环节,只有国民具有足够的文化自觉,人们才会从心底接受自己民族文化的精神和内涵,才能将这种精神转换为行动。
(二)根据时代的新要求,对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行补充、拓展和延伸
儒家思想中,较为重要的两个思想就是“重义轻利”“为政以德”,这两个思想都来源于皇权至上的宗法社会,该思想的提出是为了协调人际之间的利益,更加重视道德和规范的作用。将这两种思想放到当今社会,这两张思想初衷是好的,但是严重缺乏权利平等的保障,在对其内涵进行诠释的过程中应该加入权利平等的价值观念。另外,儒家思想还讲究“和”,当时的和主要指社会各个等级的和,即使在当今时代,人们仍然需要注意“和”的传承。人们应该从理论和实践上把握、丰富“和”的内涵,建立人人平等的社会。
(三)因地制宜,提高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措施的针对性
中国地域广阔,拥有极为复杂的地理环境和人口分布情况。另外,地域不同,居民生活习惯不同,随着生产和生活的实践和发展,各地逐渐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而且这些地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了新的形态,这些形形色色的地域文化聚集到一起形成了我国的传统文化。每一种文化的形成背景不同,在传承和发展文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特有的语言体系和行为准则等,当地居民逐渐被当地文化包围,对于其他文化来说,当地文化具有较强的排外性。在历史的发展中,因为文化不同而发生的冲突不在少数。所以,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传承精华的部分,保留经典的特色,同时还要重视文化的多元化,处理好共性和个体的辩证关系,保证文化可以整体进步和发展,保证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方法具有较高的实用性,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挖掘文化内涵,创造出更多的文化内容和形式。
(四)新语境下的传播特点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融合
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形式上没法与网络媒体相比,利用网络流行语可以快速获得一些即时信息。网络流行语可以对信息进行间接描述,短时间内让网友参与其中并相互交流,正是这种独特的信息交流的双向性,使得网络流行语在促进先进文化传播上就有了优越性。在网络上进行交流时可以采用匿名,网友可以大胆发表评论,表达心声,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
网络拥有丰富的资源可供人们自由选择和下载,人们可以方便地了解网络流行语的变化,并巧妙地运用在日常生活中。新闻媒体也可以借鉴网络流行语的简洁性,对新闻事件进行巧妙犀利的评论,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网络的开放性也利于网友进行世界范围内的信息浏览和交流,从而吸取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来修补改善本民族文化的局限性,从而推进先进文化的传播。
四、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人们全力继承、发展,不断实践。要想促进其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人们必须坚持新时代的正确思想方向,坚持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与自信,还要时刻关注随着科技发展、时代变迁不断出现的新语境和由此产生的新文化表达方式。在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教育中,人们要适应时代潮流,不断推陈出新,让传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基础力量。
(唐山市职业教育中心)
作者简介:郭婧(1978-),女,河北唐山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和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