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形式规范走向实质规范

来源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36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许多一线教师来说,课改不是“要不要”,而是“能不能”,“不得其门而入”往往成为教师面对课改时最为头疼的问题。那么,课改的“器用”是什么呢?就是各种符合规律、行之有效的方法、策略。在政策的鼓励动员和理论的观念引导之后,操作层面的方法论问题成为课改教师们的必攻之计。本篇就课程方案、课程标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三大策略性问题利用实例分别阐述,以期对教师有效开展课改有所助益。
  
  摘要: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引领下,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到了深入实践的阶段。近年来,众多院校提出“首岗胜任,多岗适应,可持续发展”的培养目标,基于岗位群的职业教育课程亟待付诸实践,而实践的首要任务正是开发与编制课程方案。本文旨在讨论课程方案的规范步骤,并分析了迭代开发模型下的管理策略,最终使课程方案的开发从形式规范走向实质规范,真正为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支撑和帮助。
  关键词:岗位群;课程方案;迭代开发模型
  
  目前,国内外职业教育课程结构大致分四种类型: I型、A型、Y型和M型。I型结构的课程体系又叫“专业纵深型”,是在一定基础理论与专业理论的前提下向某一方向发展,即基础理论——专业理论——专业技术;A型结构则讲究基础宽厚,粗分专业,这种类型结构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有发展潜力;M型结构又叫“纵条型结构”,主要以岗位职业的知识技能要求决定课程的排序,其特点是针对性强,但适应能力差;Y型结构又称为“专业分技型”结构,其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为多种同类专业方向服务。
  基于岗位群的职业教育课程以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岗位技能,并最终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为目的,其特点是构建“一个平台、多个方向、精于一块”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因此,其体系结构通常是Y型的,正是这样的体系结构决定了课程方案开发过程的复杂性,质量高的课程方案不仅取决于开发人员的专业水平,还与课程开发过程的运作模式及其有效控制密切相关。通过剖析中高职院校比较规范的课程开发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了基于岗位群的课程方案开发的规范步骤和动态管理策略。
  
  一、课程方案开发的一般步骤及存在问题
  
  根据对国内多所职业院校课程方案的开发步骤、方案文本、管理策略等的分析,笔者认为,职业院校课程开发过程大体上要经历七个阶段:市场调研——专业设置——编制课程方案——审核——修订——颁布实施——滚动修改。每个阶段都有若干环节,涉及学校教学领导、教学管理部门、招生就业部门、各系部、教研室、教师及行业专家等多个部门和人员,要逐级分配任务、层层审核。从过程的管理来看,这七个阶段看似严密,但多年的实践却表明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
  1.流程长、效率低、市场适应性差
  从准备开发新专业并进行市场调研开始,到制定完成课程方案,环节众多,如初稿的审核、修订、实施过程中遇到问题的修改,甚至包括课程方案各更新版本的管理等,涉及的部门多、人员多,流程较长,效率很难提高。同时自上而下逐级分配任务,看似每个环节都严格把关,其实参与机构过多,责任不清,甚至因为沟通不畅也会直接造成课程方案质量下降。最为严重的是因为流程过长,造成开发编制的方案对人才市场适应能力差,很难根据市场做出及时的修订与调整。
  2.环节多、监控少、过程链接性差
  课程方案开发的管理往往各管各段,对课程开发的整个过程没有一个部门或专门人员全面负责,未能形成系统管理。此外,由于课程开发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因人设课、监控管理缺失等原因也会造成课程方案不周全、不适宜,以致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不能严格落实,改动频繁且随意性强,失去了课程方案的严肃性,很难保证课程方案开发的有效性及人才培养的质量。
  3.协作少、整合弱、主线连贯性差
  基于岗位群的课程方案通常是Y型的体系结构,这样的体系结构往往需要一条以上的主线,它要求将多个学科甚至若干个相近专业进行分析整合,形成新的课程体系,这必然要以跨学科、跨专业团队的集体智慧进行支撑。例如图1所示,底部平行的是公共基础平台和网络专业基础平台,上方两个方向性课程为专业岗位方向,这样的课程方案涉及的知识面和技能面广泛,并且专业课程都是跨学科甚至跨专业的,专业方向由两条主线构成,与基础平台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连贯性。事实上,目前各院校课程方案的开发者之间往往缺乏良好的协作能力和整合能力,各自为战、闭门造车的现象十分严重,并未形成主线间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图2 课程方案分段式开发过程
   分段式开发模型通过把原本逐级分配、一路到底的工作分解到各个阶段,各个阶段之间又相对独立,从而解决课程方案流程过长的问题。确定阶段成果有助于在各环节任务的巩固、渐进、分步完成,从现代管理学角度看,这样的分段式模型能建立信心、提升开发热情,达到有效提升效率的目的。
   根据分段式开发模型的三个阶段,对课程方案开发的流程进行重构,形成新的流程,具体步骤如下: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的工作步骤
  课程开发的准备阶段,是由学校层面组织的开发团队负责人完成整个项目开发的各类工作计划。包括进度计划、费用计划、人力资源计划、审核计划等,涉及环节有市场调研、专业设置、课程方案模板编制等。
  第一阶段的准备工作,应强调计划的协同作用,对各个部门各个时期均有专门的计划,看似减少了开发过程中的自由度,但从企业的ISO管理规范角度看,却有助于明确部门与人员职责,体现开发过程的链接性。
  2.第二阶段(迭代开发阶段)的工作步骤
  迭代开发模型,来源于软件工程术语,通常是指迭代增量模型,它是软件开发过程中常用的开发模型。增量是指在开发过程中,先开发主要模块,再开发次要模块,逐步完善,最终开发出符合需求的产品。迭代是指开发过程中,各模块的开发流程是反复进行的。基于岗位群的课程方案和人才市场与岗位需求的关联度很高,不具备较强市场适应性的课程方案注定丧失其应有的价值,而课程方案的频繁修改往往会造成课程方案开发的危机。为解决这一问题,在开发的主体阶段,可采用图3所示“迭代增量”模型。该模型整个过程包括研讨计划——课程设置——论证——编制课程方案——审核评估五个环节,围绕着修订管理进行不断增量迭代,各环节涉及的内容可以随着计划变更而趋向丰富、充实,要求在开发过程中团队之间通过沟通促进相互协作,因为过程始终在不断重复以上五个环节,从而保证了课程方案的整合度和课程结构主线的连贯性。
  
  图3 迭代增量开发模型示意图
  3.第三阶段(实施阶段)的工作步骤
  通常,课程方案的开发过程并不包括最终的实施过程,但事实上,自课程方案编制完成后,新一轮的课程方案修订工作也必须同时启动,原因是要将执行情况反馈到方案的调整中,这类调整通常被限定在一个固定的范围(通常限定在职业资格、课程设置、学时分配、实训安排等方面,而且总体的修改幅度一般限定在15%以内);在此阶段,包括有颁布实施——实施评估——修改计划论证——修改——版本更新五个步骤。
  
  三、运用管理策略,实现课程方案开发的动态管理
  
   课程方案的开发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在整个开发过程中,应当注重管理策略的运用,本文所述分段式开发模型的规范步骤在管理上可以参照以下策略。
  1.专门机构——独立设置策略、充分授权策略
  课程方案开发的专门机构应是独立设置的学术型组织,整体把控开发计划并组织实施。配备的专职人员应是职业院校课程开发方面的专家,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市场信息,有较强的统筹和组织能力。
  专门机构的成立,有助于缩短工作流程,提升工作效率,对信息的收集和反馈及时,易形成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机制。专门机构的管理接近于扁平式的管理,它避免了逐级分配任务中的效率熵减,在保证其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外,更要保证最大限度地减少行政命令干预的影响。
  2.开发团队——多元组成策略、全面培训策略
  开发专业时,根据需要组成课程开发团队,实行分段式开发。要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课程开发队伍,其组成应根据专业岗位需要进行选配,应充分考虑跨学科、跨专业成员的构成,不应受教研室专业限制和部门利益限制,还要从社会上聘请相关行业有经验的现场专家,这样的多元化团队组成对课程方案的开发质量尤为重要。在开发前,应对开发团队进行课程开发有关理念、知识和能力的培训;开发中,应展开对专业知识、课程架构和开发技术的培训,使得整个开发过程成为团队学习与成长的良好平台,成为将来课程方案实施的骨干力量。
  3.评估团队——阶段审核策略、实时反馈策略
  课程方案开发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我们应在课程方案开发的整个过程中建立一整套的监控和评价体系。聘请课程开发专家、行业专家、企业代表、一线教师等人员组建评估团队,共同对阶段性成果进行审议、审核,并在课程方案实施前经过领导批准,以保证开发结果的充分性、适宜性和有效性。在开发或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反馈意见的收集与整理,由问题发现部门或人员向专门机构提出修订要求,开发团队负责更改,由专门机构负责组织再审议、再审核,并经学校领导再次批准后实施。
  
  四、结语
  
  本文所提倡的基于岗位群课程方案开发的规范并不只是一个形式上的规范,采用分段式迭代开发模型有助于使开发步骤走向规范化,但真正做到实质规范,还需要加强开发过程的整体管理,运用针对课程方案组织者、开发者和评估者的管理策略,实现开发过程的动态管理,才能够有效提高课程方案开发效率和质量。
其他文献
摘要: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差,对数学学习提不起兴趣,所以教师需要改革教学模式。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美,不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情感,丰富学生的学习模式,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本文探究了中职数学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中职数学 情感投入 探究  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投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首先,教师要建立平等相处、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搭建师生轻松交流的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D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44-0013-03  四月的连云港,海风带来的一丝凉意尚未退去,而连云港中专结束对口单招考试的学生已提前感受到毕业的氛围。两年之后,这个群体里也许会有一批特殊的成员——2016年开始的学校普职融通改革试点班学生。这是连云港市中等专业学校积极贯彻国家相关教育政策,以“升学有道,就业无忧”为办学特色,在构建现代职业教
【摘要】开发课程标准是深化当前教学改革工作的需要,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课程标准开发与制定得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对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两门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房屋构造与识图”“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标准研发过程和内容的解读,有利于教师充分了解该专业课程在教学中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同时针对课堂教学实施、课程考核评价、教材开发编写、选用和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提出建议。  【关键词】中等职业
【摘 要】当前多数中职艺术专业课程教学的内容、方法等没有充分考虑职业学校的学生特点及专业特色,无法适应不同基础和不同需求学生的学习需要。通过对中等职业学校艺术专业课程课堂教学的特点分析,把生本教育理念渗透到每一节艺术课中,提炼出关于艺术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方法,使学生爱上艺术专业课,是学校“桂”文化引领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例证。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生本教育;艺术课程;“桂”文化  【中图分类号
实习工作之问  实习是对学生专业素养的检验、专业能力的补充完善,也是学生职业能力的实战训练提升过程。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出现伤害事故,说明了学生的岗位操作规范掌握存在疏漏,工作中自我保护意识、安全意识薄弱。对此,学校没有责任吗?学校有没有将现有岗位的规范操作与安全教育落实于实习前的教育中、督查于实习全过程中?教育的效果、教育的质量不是学校自我标榜出来的,而是实实在在地体现在每一个学生身上、每一个具体的
2012年4月14日,江苏省职业学校“学雷锋”活动现场观摩会在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举行。教育部职成司办公室主任刘宝民、职成司德育处副处长黄辉、职成司综合处副处长刘宏杰、团省委学校部部长俞锋、省教育厅职教处处长尹伟民、副处长刘克勇、扬州市教育局副局长穆光曙等30多人亲临扬州,在党委书记、校长周俊及学校领导班子的陪同下,观摩了学校“小红帽”志愿者协会开展的特色学雷锋活动。  (陈光明报道)
【摘 要】江苏省连云港中等专业学校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特色建设为突破、以质量提升为目标”,探索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适时、适合、适中”的“三适”校本化建设思路,推动改革创新不断深入,探索学校的特色发展之路。  【关键词】校本化行动;“三适”;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12-0010-03  【作者简介】王广武,江苏省连云港中
【摘 要】 如何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下的政校企共育技术技能人才是现阶段职业教育重要课题之一。结合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中德职业技术培训中心项目的良性运营,探寻政校企三位一体育人新机制:明确且具体的政府政策经费组织机制保障、“3 1 1”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三三”教学实施新策略、仿真企业班级管理德育模式等,得到了家长、社会、企业的一致认可,产生了良好的示范辐射效应。  【关键词】·职业教育;政校企;政府主
【摘 要】校本课程建设是中职课程建设中的重要环节,但建设定位不清、类型不明、建设质量不高等问题长期影响着校本课程建设和实施的质量。立足中等职业学校办学实践视角,对校本课程的课程定位、基本建设类型及在课程开发实施中应关注的關键要素进行深入分析和系统研究,以期找到校本课程建设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校本课程;课程定位;课程类型;关键要素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摘要:课堂氛围对于课堂教学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可以让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趣味语言、多种情境、教学工具等方面营造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语文课堂中进行高效学习。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氛围 营造 策略  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1.课堂教学方法不丰富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重要阶段,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如枯燥乏味的